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艾未未的母親的母親節: 北京到倫敦 傷心記

自從艾未未4月初「失蹤」到現在已經一個多月過去了,至今沒有任何音訊。

艾未未的藝術作品在倫敦的裏森畫廊(Lisson Gallery)於5月13日到7月16日展出。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multimedia/2011/05/110512_vid_aww_exhibition.shtml

*****
新聞報導 | 2011年5月14日
南方都市報暗中支持艾未未左右之爭白熱化


艾未未的母親高瑛今年度過了一個傷痛的母親節
本週,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一向敢言的廣東“南方都市報”紀念“五一二”地震,暗中支持艾未未,距中共“十八大”還有一年半,但中國左右兩派之爭幾乎已經白熱化,母親節,艾未未的母親為何見不到他的兒子?


南方都市報暗中支持艾未未

本週,“五一二”地震三週年。據香港“明報”報導,廣東“南方都市報”發表題為“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的社論,文中哀悼地震亡靈的同時,暗中向曾調查死難學生名單的維權藝術家艾未未致敬。“明報”的報導寫道:“這篇約 1400字的社論昨日刊登在”南方都市報“A2的版,其中一段為:”我們答應過要念念不忘,要生生不息。我們做了很多,又做得太少。迷途不返的人,你們在哪裡?我們點燃的光能否照亮你們的路?我們無法做得更多,只好擺上鐵做的十二生肖,敬上瓷做的瓜子,象徵且祭奠你們凝固了的生命。“其中,”念念不忘“是艾未未於去年5月11日發起的行為藝術,他公佈死難學生名單,鼓勵網友讀出與自己同姓的學生名字,錄製成音頻片段傳給他。艾未未工作室收到幾百名網友讀出的學生名字,但後來收集錄音的郵箱受攻擊而關閉,工作人員最終核對所有錄音後,製成一份完整的錄音作品“念”。而複製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瓷瓜子都是艾未未的作品,但並非直接與川震有關,故外界認為“南都”明顯是藉此向艾未未致敬。這兩件作品目前都在英國展出。“

“明報”的報導寫道:“”南都“社論昨日見報後被轉發上網,立即受到不少網友轉載,由於其並無直接提及”艾未未“這一敏感詞,一開始未遭封殺,直至中午,南方報系網站才將其刪除。此外,一條“朗誦版”短片又在互聯網上流傳,由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艾曉明朗讀該社論,艾未未好友,音樂人左小祖咒配樂,背景是艾未未紀錄片“4851”的畫面。“


中國左右兩派之爭已經白熱化

“明報”本週還報導,從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的不搞多黨制,不搞三權分立和不搞私有化的宣示,以及薄熙來在重慶唱紅打黑的實踐,到總理溫家寶怒斥封建殘餘和文革餘毒,呼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政壇上突然熱鬧起來。該報的報導寫道:“距中共十八大還有一年多時間,兩股勢力,兩種聲音的較量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熱鬧和尖銳了,一方面是左派勢力甚囂塵上的對毛澤東思想的回歸,代表作是吳邦國的不搞多黨制,不搞三權分立和不搞私有化的宣示,以及薄熙來在重慶唱紅打黑的實踐,另一方面則是溫家寶怒斥封建殘餘和文革餘毒,呼籲政治體制改革,而經濟學者茅于軾則公開呼籲清算毛澤東的罪行。分析表示,從目前來看,左派來勢洶洶,上有吳邦國,周永康等高層,中有薄熙來等主政一方的地方官,下還有烏有之鄉等左派網站搖旗吶喊;相對來言,溫總代表的民主改革派似乎勢單力孤。似乎再度證實在中國左比右更安全。“

報導寫道:“表面看,左派似乎是在維護現行體制,其實左右派最近的鼓譟,都顯示對現狀的不滿,胡總在最後一年的臨別秋波會作何表示,未來的習近平會選擇哪條路,才是關注的焦點。“

本週還恰逢母親節。香港“蘋果日報”本週還發表社評,題為“中國母親的故事是最佳教材。”社評寫道:“假若特區政府真的要在全港中,小學辦什麼國民教育,課程內容必須包括“中國母親的呼喚”這一章。為什麼要有這樣的章節?因為中國母親的遭遇,困難與​​苦難可以具體反映中國歷史的不幸,政權的封閉專制,法治的舉步維艱

別的不說,單是被拘禁失踪的行為藝術家艾未未母親高瑛的經歷與困苦已是絕佳的國民教育教材。高瑛女士不是沒有歷練的尋常百姓。她的丈夫是詩人艾青,是曾被中共整治過又抬捧過的知識分子。她伴著丈夫與家人熬過反右,文革等政治鬥爭的煎熬,可說是久經考驗的人,對中共當權者的了解也非常深刻。只是,這位跟中共走了幾十年的同道人比搞政治運動時反而更悲傷,更無助。兒子艾未未被帶走三十五天無法通話,見不到面,不知干犯何罪,不知身在何處,不知生死前途,能做的只有等,只有不斷聽當局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釋或信息,例如說艾未未:“一切都好,沒有被打。”這種懸而不決,不生不死的狀態傷透了高瑛的心,讓她過了一個傷痛的母親節,讓她要在母親節發出:“我豁出這條老命,要我兒子,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哀號。”

“蘋果日報”的社評寫道:“當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母親都在歡度母親節,都在跟家人,子女享受溫馨聚會時,高瑛這位母親卻必須四處訴苦,卻在喊”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哀號。中國的母親不是太苦,太難當了嗎?更何況高瑛的兒子艾未未不是什麼汪洋大盜,不是建豆腐渣工程的害人精,不是製造毒奶粉毒饅頭的冷血商人。他只是個特立獨行的藝術工作者,只是個敢於說實話的公民,只是個願意為老百姓仗義執言的人。像這樣的兒子,母親本該引以為傲,不時向他人誇獎兒子的好處。偏偏在中國,艾未未這樣的兒子是要受罰的,是要讓母親擔驚受怕,傷心欲絕的。有什麼地方的母親比中國的更不好當,更惶恐不安的呢?“

李華摘編

責編:敏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