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两种制度,一个失望" ,香港「7.1」遊行,Suu Kyi called Myanmar 'Burma'

 

媒体看中国

"两种制度,一个失望"

德媒称,胡锦涛访港时的壁垒森严颇有象征意义,香港人在回归中国15年后对北京很不满,表明香港与内地的融合事与愿违。
《日报》7月1日认为,"香港这座700万人的大都市星期日经历了将近50万人参与的15年来的最大游行。""中国国家元首在自己国家碰到这么多的抗议还是第一次。"
该报写道,"这个前英国殖民地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15年后,香港人很不满。自由党前主席李鹏飞在《南华早报》写道,过去15年的政策促使香港成为世界上贫富悬殊最大的城市。"
该报称,"在一项民意调查中,87%被询问的香港记者承认,获得信息变得困难,报道时受到阻挠。较之2007年的一个类似的民意调查增加了30%。"
《新苏黎世报》7月1日评论说,"……胡锦涛如果真像他星期五抵达时所说的那样,打算在香港走走、了解居民的生活和愿望,先决条件就不具备。他在两天半的访问中,主要是在屏障内活动。尽管如此还是小有摩擦,这个措施传达的象征意义颇为意味深长。

"……中国官媒赞扬融合的进步,甚至赞扬香港的法制、反腐败斗争和民主发展,由于这些成就,香港比起中国其它地方来确实鹤立鸡群。胡的访问及其伴随现象表 明,不是融合有了进步,而是香港与被称作'大陆'的中国其它地方之间有鸿沟。在压制性的中国政治制度中,香港是肉中刺,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是一个榜样。 在他们看来,实际效果显而易见,尤其在食品安全上。数百万中国游客奔赴香港特别为了采购,因为可以更放心地不会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对北京的不满大增"
该报写道:"对北京的不满最近几个月在增强,6月4日对1989年被镇压的天安门广场大学生运动的纪念活动规模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中国异议人士李旺 阳离奇死亡后不久,尤其从香港发出了要求解释的呼声。担心失去自由权利以及担心香港在政治上更顺服北京,表现在周末对胡锦涛的冷淡欢迎上。让许多香港人不 快的是,胡在香港的第一站是解放军军营,解放军在必要时保障北京的权力,然而从不允许公开露面。他下榻宾馆前面的高高屏障、互联网上的公开批评、讲话时夹 杂的呼喊以及参观线路中的粗鲁防护--警察对抗议者动用胡椒喷雾器,与胡在大陆的经历都恰恰相反。然而,就连大陆的网民也嘲笑胡对人民的逃避。但是,很多 香港人的不满也针对香港自身的政策。新港首梁振英是带着严重的"先天不足"上任的,……因其可能太亲近北京、民粹主义同时又独断专行的风格以及新揭露出来 的丑闻,无法摆脱人们的不信任。他在上任之前就曾粗暴对待过立法会,记者发现近年来更难获得信息,自我审查在加剧。


"同时对新港首期待太高,因为民众的不满不仅限于民主进程不完善。社会紧张近年来大增,贫富悬殊巨大,房地产价格如此之高,以至于许多人感到住房过于昂贵。梁许诺加以纠正,然而他也被香港这个部分地寡头政治体系所束缚。

"上半年港人的不满日益针对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胡呼吁加强融合和'和谐社会'这个他所提倡的口号,而很多香港人希望更多的民主权利、尤其是直选行政长官,这种急躁以及对社会条件的不满表明事与愿违。"
编译:林泉
责编:达扬

 

多方統計港七一遊行約10萬人 【10:35】

〔中央社〕多方權威統計顯示,由民主派發起的香港「7.1」遊行,人數約10萬,未如主辦方所說的40萬人,但已是歷來人數較多的一次。

民間人權陣線昨天一如往昔,在香港紀念主權移交之際,發起大型遊行,對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北京當局表達各種不滿和訴求,包括徹查湖南省民運人士李旺陽的死因。

民陣事後公布,遊行人數有40萬,是他們自2003年起舉辦「7.1」遊行以來的第二高。但多方權威統計指出,人數沒有那麼多。

警方指出,遊行人數最高峰時只有6萬3000人;港大民意研究計畫在人龍途經的灣仔派人統計,只有6萬8000人,即使有些人沒有經過這裡,估計總人數也只有9萬8000至11萬2000人。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說,派了9名學生點算人數,較接近遊行起點的地方有5萬人,接近終點時有6萬9000人,加上無法點算的,估計總人數為7至9萬。

香港每年有兩大遊行集會,備受各方甚至北京方面關注,一是紀念「六四」的燭光晚會,二是「7.1」遊行,因為它們已成為衡量港人對特區政府及北京不滿程度的晴雨表。

因此,人數的多寡,往往對特區政府的施政及北京的統戰工作構成無形壓力,尤其是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剛於昨天上任。

事實上,部分立場較針對梁振英的報章,今天就在頭版只引用民陣所公布的數字指出,「40萬人喊梁振英下台」,「40萬人上街,梁振英變跛腳鴨」。

民陣發起「7.1」遊行以來,除了2003年有50萬人外,以後各年的人數約只有2至3萬人(警方數字),但去年及今年的人數則大幅攀升。

有分析家認為,去年和今年人數攀升,顯示民眾因諸多問題尤其是政治事件,對特區政府和北京的不滿程度有所上升。

香港能否再次成為“變形蟲”

2012/06/30

       日經中文網 後藤卓彥:香港迎來回歸15週年。和回歸前的“香港衰退論”相反,香港卻出乎意料地實現了高增長。而支撐這一現實的因素是來自中央的經濟扶持政策,以及香 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一體化戰略。但在中國內地超高增長已迎來轉捩點的現在,一直通過“變形”發展起來的香港能否再次找到新增長點?

圖為6月29日抵達香港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機場
      15年前的7月1日香港下著大雨,在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香港回歸紀念慶典上,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高聲宣佈:“香港特別行政區現在成立”。從那時到 去年,香港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平均達到了3.7%。作為每人平均GDP與發達國家相媲美的香港,可以說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長率。在亞洲金融危機後的1999年 以及雷曼危機後的2009年,雖然香港曾經兩次出現負增長,但創出7%以上增長率的年份也高達5年。

       香港之所以保持了如此高的經濟增長率,是因為成功利用了中國內地經濟的活力。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上市之際第一選擇就是香港,這雖然在回歸前就成了趨勢,而香 港回歸後中國內地企業中在全球IPO中融資金額也首屈一指的大盤股上市案例接連不斷,因此香港也獲利豐厚。

       在香港面臨危機之際,中央政府先後出臺救助香港經濟的舉措。在非典流行,經濟受到打擊的2003年,中央政府為了在貿易關稅和投資方面給香港提供優惠,與 香港特別行政區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此外,還啟動了中國內地赴香港個人旅遊,香港酒店業和流通業由於受中國內 地遊客購物等消費的拉動,恢復了生機。在雷曼危機後,香港經濟增長率在2010年為7.3%,2011年為5.0%,實現了“V字型”復蘇,而這也正是因 為有了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國內地經濟高增長才取得的成就。

      但令人擔憂的因素也在不斷增加。其中之一是房地產價格的暴漲。據《香港經濟日報》旗下的調查公司統計顯示,香港的高級公寓價格在2003年平均每平方英尺 (約0.09平方米)約為5000港幣,而到2011年已經暴漲至約15000港幣。有分析認為中國內地富裕階層的投機資金推高了香港房地產行情,這可以 說是單純依靠中國內地的高增長的副產物。進入今年以來雖然有小幅調整,但香港的房地產價格仍然是全球最高水準,從而有可能降低香港作為商業中心的競爭力。

       美國保守派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與美國《華爾街日報》聯合實施的“經濟自由度指數”調查顯示,香港已經連續18年高居世界首位,香港法制方面的條件很有競爭力。但 是,這方面也發生了令人擔憂的事件。今年3月,香港反貪污機構廉政公署拘捕房地產巨頭新鴻基地產掌門人郭氏兄弟和香港政府前第二號人物許仕仁。

      香港由於有強有力的廉政公署的存在,在亞洲作為屈指可數的清廉商業城市聞名於世。如此顯赫的大人物遭到拘捕,不禁讓人大吃一驚。遭逮捕後,新鴻基經營者對 指控進行了全盤否定,真相至今仍未浮出水面。房地產行業對香港商業成本具有巨大影響,同時又是香港最大產業,如果房地產開發商與香港政府之間存在勾結關 係,將會削弱香港經濟的活力。 將紡織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生產過程從香港轉移到廣東省的“前店後廠”模式迎來拐點是毫無疑問的。在雷曼危機以後廣東省上述行業的工廠相繼出現了倒閉。委託 這些工廠進行生產的企業很多都是香港企業。隨著中國內地經濟逐步放緩,香港今年1-3月的經濟增長率已經放緩至3%左右。


圖為香港景色
      香港今後將如何應對這些考驗?一個方向是推動香港與中國內地經濟更深層次的一體化。以人民幣離岸交易解禁為代表的金融與服務交易的擴大就是其中的一環。此 外,香港政府于2004年與廣東省、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等9個省和自治區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今後也會正如該協議所期望的那樣,生產 基地從廣東省遷往內陸地區的速度將加快。

      不過,如果中國國內的人民幣交易今後變得更加自由,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就只能是起到過渡作用。廣東也在汪洋的領導下摸索著推進結構性改革,在廣東省內的企業中,也出現了將工廠遷往內陸地區的趨勢。以往曾經優勢互補的夥伴今後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

      “前店後廠”模式對於香港而言,是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土地”的基礎上啟動的經營模式。因為不知未來如何,因此才將快速收回投資作為最優先課題,進而選擇了以最小限度設備投資即可啟動的紡織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並將生產基地選在了廣東省。

       現在既然已經無需再考慮“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土地”這一問題,香港就應該以長期戰略性眼光考慮問題,不再事事仰仗中國內地的提攜,而要確立依靠自身努力的增長模式。香港政府正在力爭吸引R&D(企業研究與開發)部門等進駐香港,但截至目前仍未取得明顯效果。

      不過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動態。日產汽車於今年4月將高檔車品牌“英菲尼迪”全球總部機構轉移到香港就是其中之一例。該公司將在香港製定附加值較高的高檔車 商品策劃、行銷以及銷售等戰略。瞄準中國乃至世界市場,將工廠的戰略和策劃中樞部門放在香港,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日產副社長安迪•帕爾默(Andy Palmer)在談到選擇香港的理由時表示,香港是亞洲增長市場的中心,“是無可挑剔的地點”。

       香港作為海外與中國內地之間的單純的中繼貿易港獲得了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以來,發展成為了以紡織業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基地,80年代則轉變為金 融服務中心。曾經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的實業家安子介(已故)將這種情況稱為“變形蟲經濟”。在回歸15週年之際,香港能否再次轉換 身姿?
Parliamentary buildinng in Naypyidaw, Myanmar

Language

'Suu Kyi called Myanmar 'Burma' in her speeches'

Myanmar's democracy icon Aung San Suu Kyi has been told off by the country's electoral authorities for using the name 'Burma' to refer to the country. So, what really is in a name anyway?
In its rebuke, Myanmar's electoral commission began by referring to Suu Kyi by using the honorific prefix "Daw."
"Daw Aung San Suu Kyi called Myanmar 'Burma' in her speech to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in Thailand on 1 June, 2012," it noted. "Again, Daw Aung San Suu Kyi called Myanmar 'Burma' in her speeches during her Europe tour."
The military government changed the name in 1989 as European place names across the Asian continent became ever scarcer. Three years earlier, the UN had started to use Chinese - resulting in a change from the Romanized Peking to Beijing.
Myanmar - said to be an ancient term referring to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country - was chosen to ostensibly better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nation's population - of which ethnic Burmans represent less than 70 percent. Some experts say this is false, and that the two terms have been used interchangeably for centuries.
 Aung San Suu Kyi Aung San Suu Kyi refers to her country as Burma
What's in a name?
The name of Burma's then capital, Rangoon, also became Myanmar's center of power, Yanyon - later usurped by a new capital, Naypyidaw, built at the behest of the generals.
However, Aung San Suu Kyi's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has taken exception to the renaming, saying that the regime had no mandate to make such a change.
"The dictatorship arbitrarily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democracy movement said they didn't have the right," director the Burma Campaign UK, Mark Farmaner, told DW.
"Personally, I am a little bemused by the amount of arguing that goes on about names when at the same time you have a country with such an appalling human rights record, but I have had people tell me that it really is important," said Farmaner, before adding that electoral authorities who criticized Suu Kyi did not have their priorities in order.
"The focus is all wrong. It should be cleaning up its own house and making sure that elections are free and fair, unlike the last two that took place there."
In his book, "Burma or Myanmar?: The Struggle for National Identity," Asia expert Lowell Dittme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xplains that the "new" name Myanmar originates from a written, literary form.
Burma, on the other hand, was derived from the spoken form of the name in Bamar, the Burman ethnic language. It was adopted by the British during their colonial rule of the country between 1826 and 1948, and gained international usage. Burmese became the adjective for all the country's people, and is still widely used.
Myanmar's President Thein Sein President Thein Sein's reforms have raised the question over the country's name once again
Dittmer defines countries that say Myanmar as "realists" who believe names can be used to exert pressure - and nominalists, who do not.
The argument runs that to use the name "Myanmar" is to sanction the denial of power to the country's opposition even after it won elections in 1990.
"Behind this apparently petty linguistic dispute, a battle has raged for national identity," said Dittmer.
"These two names have come to symbolize two quite different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political trajectories, each upholding its claim to legitimacy."
Global confusion
Global leaders struggle with how to name the country, especially since reforms recently introduced by Prime Minister Thein Sein.
British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 uses the name Burma, while recent speeches by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lso use the name.
But on a trip to the country late last year, US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Clinton tended to dodge controversy by using the term "this country."
The name Burma continues to be used by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Meanwhile, the United Nations uses Myanmar, as do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China, Germany, India, Norway and Japan.
Brussels has found its own way to neatly sidestep the issue, calling the country Burma/Myanmar.
"Some countries within the EU call it Burma while others call it Myanmar," said EU spokeswoman Susanne Kiefer. "Although we have had that name for it for a while, it's something that has only recently been confirmed."
Burma Campaign UK's Farmaner maintains that an across-the-board change to Myanmar might be possible after more democratic reform is achieved.
A person rides a bike on a busy street in Yangon Less than 70 percent of people in the country are ethnic Burmans
"Maybe at a later date, a democratically elected government might also change but the opposition is not going to accept it from a government that seized power by the barrel of a gun."

Setting priorities
It's a debate that likely to take something of a back seat for Suu Kyi, who returned home from her historic trip to Europe to cheering crowds on Saturday.
Balancing the nee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gainst the maintenance of external pressure on the government is likely pose a more immediate challenge.
With only a tiny fraction of seats for the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in a parliament dominated by the successor party to the pro-military junta, changing the naming of the country - or keeping it the same - looks to be a long way down the line.
Author: Richard Connor
Editor: Sarah Berning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幸福,才是國家競爭力/我看臺灣這四十六年(鄒至莊)/《梆笛協奏曲》《流浪者之 歌》,Fakes and status in China


20120627 06:13 AM
我看臺灣這四十六年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 鄒至莊 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撰稿

這次回臺灣參加中央研究院第30次院士會議,是我從1970年第一次參加後的四十二年,這又是我在1966年第一次回臺灣後的四十六年——1966年,我也是訪問中央研究院的經濟研究所,被邀請作計量經濟學的演講。回想臺灣過去的四十六年,值得向大家報告。

1996年被請回臺灣,是因為臺灣的政府歡迎海外的中國學者回來參加經濟建設的工作,把他們當作臺灣的人民。1966年臺灣是相當窮的,中央研究院現在的設備大部分還沒有建立,我們住在研究院對面的一所日本式平房,外面可以看見水牛,但是經濟研究所已經成立,我是在所裏做報告的。

臺灣的經濟發展,大部分依靠國民政府從中國大陸引進的中國最優秀的人才領導經濟的發展。這些人才在政府服務的包括葉公超、嚴家淦、李國鼎、孫運璿、沈宗瀚、俞國華和其他能幹的菁英;在教育界與學術界有胡適(不幸在研究院開會1962年過世)、王世傑(當過外交部長和中研院在臺灣第一任的院長)、錢思亮(當過台大的校長與中研院的院長),還有其他在中研院非常傑出的研究員。我幸運的有機會與為臺灣建設的菁英在工作上跟他們學習實在獲益不少。

我的機會也是臺灣政府與領導人們對海外學者的倚重,當時幾位經濟學的院士有劉大中、蔣碩傑、邢慕寰,都是我的前輩,還有顧應昌與費景漢從1967年開始我們當了蔣介石的經濟顧問,每年暑期回到臺灣與臺灣行政院的五人小組合作研究臺灣經濟發展的方向。回來以後第一個星期五人小組包括行政院秘書長,中央銀行行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行政院主計處長,每天早晨從九點到十二點由他們解說臺灣最近的經濟問題,以後幾周院士們共同對經濟問題做研究,研究結果與建議我們再向五人小組報告,經過大家同意院士們把報告公開發表在臺灣的報紙上,公開發表的重要作用是政府要臺灣人民知道經濟政策是經過經濟學家的討論與慎重考慮決定的。

臺灣經濟發展的另一方面是技術的引進。李國鼎對這方面的貢獻很大,其中最重要的專案是在新竹建立新竹科學園區,把電子與相關的技術引進,這個政策與用國營企業來辦電子與相關的企業是不同的。臺灣的政策還是希望民營企業去辦電子企業,政府的角色只是引進技術而已,這個項目也靠了一般在美國的專家回來幫忙,一個最成功的例子是李國鼎請了張忠謀博士回來先當新竹科學園區院長,後來1987年由政府的資助建立臺灣積電體路公司。

今天海外學人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如以往,這也是當然的:一方面臺灣自己已經有一干非常優秀的人才,另一方面經過經濟發展以後政府的功能減少了——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臺灣建立了民主制度,使得政府對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效率沒有從前好,第二是臺灣經濟已經相當的發展,進一步發展的速度會減慢。當然,臺灣政府還是歡迎海外學人回來幫助臺灣的建設,每一次在院士會都有一段時間來討論中研院與院士們對臺灣建設的項目,討論的結果會在報紙上刊登。

中國大陸的政府也非常歡迎海外的學人回國服務,政府決定了不少政策,例如兩千人計畫。一般而言,回內地的中國學人比較19601970年代回臺灣的年輕,因為中國留學生從1980年以後才能出國求學,但不少年輕的海歸已在政府與教育界有相當重要的職務,他們介紹了海外的有些思想幫助中國的發展。

最後,我想談談中國大陸與臺灣的經濟合作。經濟的融合可以從四方面談,就是貿易、投資、人才的流動與由前三者帶來的技術,這兩個經濟體在四方面都有合作。1980年代臺灣在中國大陸投資促進了大陸的經濟發展,1990年以後大陸的經濟也進步了;雙方的貿易與投資對彼此都有好處,人才的交流也增加,就中研院來說已經選舉了中國大陸的公民當了院士。中國大陸政府非常歡迎臺灣的人才到內地參與經濟建設,包括有些從前在臺灣當過行政院副院長與部長的。臺灣政府還沒有那麼開放,可能因為政治因素。我想以後兩方面人才的交流會繼續增加。

(注:鄒至莊,美籍華人經濟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年提出著名的“鄒氏檢驗”,曾向臺灣及中國大陸提供經濟政策諮詢,八十年代實施“鄒至莊留學計畫”,經濟學家楊小凱、李稻葵、許小年、胡祖六等人受益於此。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
文.蕭富元 2012-06 



「世界十大偉大社會」台灣上榜,名列第十。《天下》「幸福指數調查」即將公布結果!在資本主義的巨輪下,全球競爭愈來愈殘酷,台灣怎樣才能幸福?答案:從國家到個人,都需要勇敢改變。


最近,台灣媒體引述新加坡、韓國官員和學者的說法,將台灣近年發展形容為「失敗案例」。人才外流,所得停滯,政策搖擺,缺乏方向;一下雨就淹水,一淹水就開罵,一開罵就分藍綠,一分藍綠就什麼事也做不了。說得都對。可是,台灣真的這麼「失敗」嗎?


根據主計處公布,去年台灣人均GDP首破兩萬美元,家庭平均淨資產達九七九萬台幣,雙雙創歷史新高。 台灣個人富有的程度,在亞洲排名第四。經過購買力平價計算後(PPP),台灣人均GDP甚至比日本、韓國還要高。


六月中,兩位美國大學商學院教授莫杜庫塔斯(Panos Mourdoukoutas)和史特凡尼迪斯(Abraham Stefanidis),從經濟機會與生活品質兩面向,各五個指標評比,將台灣列為「世界十大偉大社會」第十名。第一名是德國,在亞洲,台灣只輸日本(第 五)與韓國(第八)。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教授劉孟奇觀察,台灣經濟成長、財富增加,但民眾的幸福感卻沒有跟著增加。他用「依斯特林悖論」(Easterlin Paradox)來解釋這個現象。


兩隻怪獸吃掉幸福感


劉孟奇認為,有兩隻「住在人心裡面的怪獸」吃掉了幸福感。一隻怪獸叫做「比較」,即使現在過得還不錯,但跟別人比、跟自己過去比,幸福感還是會被抵銷。
另一隻怪獸名叫「適應」,民眾很快適應新增加的所得,對此無感。更重要的原因是,幸福的度量衡已經改變了,而台灣社會卻仍擁抱舊標準。

從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WEF(世界經濟論壇)、歐盟到聯合國,前仆後繼投入研究,紛紛試圖提出一套超越GDP、新的世人追求目標的理論架構。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很早就主張用幸福來衡量國家表現。他認為,國家存在的意義,是為人民創造更多快樂。幸福感高的國家,才是有競爭力的國家。

幸福,就是國家競爭力


最新的國家競爭力理論,是把經濟數字、社會公義和永續環境納入計算。 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薩克斯(Jeffrey Sachs),今年四月為聯合國做了第一份《全球快樂國家報告》。

薩克斯在報告中歸納,國家的競爭力是經濟、社會、環境三面向表現的總合。這三個面向加起來,構成了國家的幸福。薩克斯直言,幸福就是國家的競爭力。 經濟思潮會出現這個重大轉折,除了是看到盲目追求GDP的荒謬,和資本主義崩壞,也有很大關係。


台灣怎麼樣才能幸福?答案:從國家到個人,都需要勇敢改變。


長榮交響樂團受邀赴義大利巡演。 (長榮樂團/提供)
記者趙靜瑜、凌美雪/台北報導

台 灣表演團隊遠征歐陸,屢傳好評!長榮交響樂團獲邀拉維納音樂節(Ravenna Festival) 及拉維羅音樂節(Ravello Festival)之邀,前往義大利演出,也讓台灣作曲家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傳揚國際;雲門舞集則受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夏日舞蹈節之邀,演出《流浪者之 歌》,東方哲思加上台灣舞者的精準演出,讓1600位觀眾跺腳擊掌,感動連連。

三度出訪歐洲,長榮交響樂團帶去的音樂不但有西方交響曲,還有台灣作曲家作品以及民謠,並邀約剛獲得金曲獎殊榮的梆笛演奏家陳中申隨團演出,帶去馬水龍《梆笛協奏曲》。23日晚則在義大利拉維羅音樂節演出,不少樂迷對於來自東方的交響樂團感到新鮮好奇。

同 樣是端午節的晚上,大家都在過節,但是雲門舞集舞者卻在千里之外與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在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夏日舞蹈節聯手演出林懷民經典舞作《流浪者之 歌》,如聖僧般的歌聲長揚加上來自台灣的黃金稻穀鋪天蓋地流瀉舞台,現場1600位爆滿觀眾跺腳歡呼,屬於台灣的創作力在世界舞台,有了最好的表達。......


Free exchange

Fakes and status in China

China is known for “malinvestment”. Its consumption habits are also pretty dodgy


MOST shop windows proudly showcase what can be bought inside. The window of the Silk Street Market, a touristy shopping centre in Beijing, is a bit different. It displays a pair of official notices advertising what cannot be bought inside. These non-offerings include luxury brands such as Prada, Louis Vuitton and Burberry. The notices are meant to save customers from buying fakes unwittingly. But many still buy them wittingly. You could almost say that counterfeits remain Silk Street’s trademark, despite the market’s efforts to stamp them out. On the ground floor, a purple “Paul Smith” polo-shirt from a Guangzhou factory was offered to your correspondent for 1,285 yuan ($200), a price which eventually fell to 150 yuan. It is not easy to walk away from such bargains. Especially when the stall holder will not let go of your coat.
Economists and policymakers around the world want China to consume more. They are eager for it to reduce its dependence on investment, which amounted to almost half of GDP last year. No economy that invests so heavily can possibly invest it all wisely. Economists therefore worry about a widespread misallocation of capital, or “malinvestment”. But some of China’s consumption is also a bit questionable.
Fake goods are rife. Researchers once stopped every fifth person in a Shanghai mall and asked them about their buying habits. Of the 202 who completed the survey, almost three-quarters admitted to buying knock-off luxury goods. The resulting paper* by Ian Phau and Min Teah of 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Australia was titled “Devil wears (counterfeit) Prada”. Some people buy luxury brands as an act of self-expression. Others buy them as an act of social emulation. They want to wear the same brands as the people they aspire to be. The Chinese are more likely to be this second type of buyer, according to Lingjing Zhan of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nd Yanqun He of Fudan University. And, other studies suggest, such status-seeking consumers are more likely to buy counterfeits.
A Prada handbag is a bundle of two things: a well-made product and a well-marketed brand. But some consumers value prestige, not quality. Fakes allow shoppers to “consume” the prestigious brand without buying the high-quality good, as Gene Grossman of Princeton and Carl Shapiro, now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pointed out in a seminal 1988 paper. This unbundling no doubt drives Prada and others mad, but it would seem to be a boon to consumers.
Or is it? As Messrs Grossman and Shapiro also point out, a luxury brand confers status only because it is exclusive. It has to be “widely popular but not widely accessible”, as one marketing professor puts it. People who buy Prada are paying for exclusivity. The devils who wear counterfeit Prada erode that exclusivity, imposing an “externality” on owners of the genuine article.
As counterfeiters rush to replicate a brand, the brand owners fight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the fakes. In a recent paper, Yi Qian of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studies the response of branded Chinese shoemakers to an influx of fakes after the government shifted its enforcement efforts to more urgent things, such as stamping out counterfeit food, drugs and alcohol. Many shoemakers reacted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footwear, importing Italian pattern-pressing machines and using pricier materials, such as crocodile skin. Their response contradicts the popular notion that fakes inhibit innovation and investment. But firms also raised prices by more than was warranted by their extra costs. Buyers of fakes therefore impose a cost on people who want to buy the real thing. They make brands less exclusive—or more expensive.
But it is possible that buying genuine luxuries imposes an externality of its own. Status, after all, is a “positional” good. To be top of the social heap, it is not enough to have fine things. Your things need to be finer than everyone else’s. Someone who buys a more expensive watch or car to climb up the social ladder forces other social climbers to spend more to stay ahead. In making their purchase, they will carefully weigh how much prestige their big spending will buy. But they will not take into account how much extra everyone else will now have to spend to preserve their social position. As a result of these “arms races”, China may be overspending on luxury goods. Its shoppers account for only 6% of the world’s consumer spending, but, according to figures released by Bain Consulting last month, they now account for 20% of global sales of luxury goods.
Sympathy for the devil
These wasteful status games are not confined to China’s finely dressed elites. In China’s villages, people cement their position in the local pecking order by hosting expensive weddings, funerals and other ceremonies for their own family and buying costly gifts for other people’s. Xi Chen and Ravi Kanbur of Cornell University, and Xiaobo Zhang of the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have studied the “gift-books” kept by households in 18 poor villages in the mountains of Guizhou, a southern province. They found that the poorest households (those living on less than $1 a day at purchasing-power parity) spent about 30% of their budgets on gifts and festivals, twice as much as similarly impoverished Indians. When a household enjoyed a sudden windfall—such as compensation for requisitioned land—they would spend more, forcing everyone else to keep pace. Economists fret that Chinese investment is marred by wasteful prestige projects, orchestrated by local bigwigs seeking to outdo one another. Perhaps its consumption is not that different.

Sources
"Devil wears (counterfeit) Prada: a study of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attitudes towards counterfeits of luxury brands", by Ian Phau and Min Teah.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26/1 (2009)
"Understanding luxury consumption in China: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best-known brands", by Lingjing Zhan and Yanqun He.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press
"Why do consumers buy counterfeit luxury brands?", by Keith Wilcox, Hyeong Min Kim and Sankar Sen
"Foreign counterfeiting of status goods", by Gene Grossman and Carl Shapiro, 1988
"The impact of counterfeiting on genuine-item consumers' brand relationships", by Suraj Commuri
"Brand management and strategies against counterfeits", by Yi Qian, 2012
"Peer Effects, Risk Pooling, and Status Seeking: What Explains Gift Spending Escalation in Rural China?" by Xi Chen, Ravi Kanbur and Xiaobo Zhang. IFPRI Discussion Paper December 2011
Economist.com/blogs/freeexchange

2012年6月16日 星期六

「暴」, 美牛沒過 下週開臨會續戰 凌駕憲法的經濟假議,中國拒發簽證給前挪威首相邦德維克

  暴風信也。亦曰報。「詩」「邸風」:終風且暴。箋:暴,疾也。

三九
風信曰「暴」,亦曰「報」。初起時,謂之「報頭」;風力漸大,行船者忌之。「臺灣府誌」所載有「玉皇暴」、「媽祖暴」、「烏狗暴」、「白鬚暴」 凡數十名,各有時日。如正月初九為「玉皇暴」,相傳玉皇誕辰。是日有暴,則各暴皆驗;否則,未可憑準。故里諺:『天公那有報,眾神藉敢報』。又曰:『烏狗 報白鬚』,言相應也;正月二十九日為「烏狗」而二月初二為「白鬚」。又曰:『送神風,接神雨』。則以十二月二十四日多風而正月初多雨也。


美牛沒過 下週開臨會續戰

立法院朝野因瘦肉精美牛修法案僵持不下,昨天傍晚休會前,占領主席台的在野立委與台下國民黨立委各自以標語、口號表達立場,雙方一番叫陣後,結束本會期。府院黨稍晚會商後決定,要求召開立院臨時會,並續推美牛修法案。 (記者羅沛德攝)
立院昨休會 朝野攻防未落幕
〔記 者黃維助、陳璟民、李宇欣、顏若瑾/台北報導〕朝野激烈攻防的瘦肉精美牛修法大戰,並未因昨天立院本會期「自動結束」而落幕。昨天傍晚六點立法院休會後, 馬英九總統隨即召集府院黨高層會議,決定由國民黨立院黨團連署於下週召開立院臨時會,希望能通過「食品衛生管理法」的修法。
民進黨團總召柯 建銘獲悉後痛批,這實在太離譜了!一點正當性都沒有,馬英九有這麼急嗎?說好的「沒有時間表、沒有承諾」呢?民進黨團反對這項決議。柯建銘並強調,國民黨 團在立法院有多數席次,若真的要召開臨時會,民進黨也擋不住,但民進黨仍會正面迎戰,在下週為民眾健康奮戰到最後一刻。
有這麼急嗎 在野黨批太粗暴
台聯黨團總召許忠信說,總統府的手段太粗暴、太難看。親民黨發言人吳崑玉質疑,美牛案連國民黨自家立委也不見得支持,馬政府蒙著頭硬幹,不見得是好事。
國民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立院黨團書記長徐耀昌昨晚入府商議後,返回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表示,國民黨團已完成四十多名立委的連署,將要求立法院長王金平下週召集朝野協商,希望能在下週內召開臨時會通過美牛案;至於是否處理其他議案,藍營願意和在野黨再溝通。
馬要求快 國民黨團完成連署
總統府指出,雖然立院本會期在民進黨的阻撓下無法順利開會,馬總統期勉黨籍立委繼續展現捍衛國家未來經貿的決心,也表示立委須與行政部門同心協力,續為食品安全、國家信用與我國經貿發展的前景而努力。
據 了解,馬英九先前就要求國民黨立委在六月二十日前儘量不要出國。馬昨在會中表示 ,由國民黨團連署召開臨時會的時間「要快」。立法院長王金平態度傾向中立,也強調他是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只要國民黨團連署過門檻,即會依法定程序儘速召集 朝野協商 ,討論何時、如何召開臨時會。
由於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將於七月二日開會,討論是否訂定萊克多巴胺殘留量標準,馬政府力求快速召開臨時會,顯然是要搶在會議之前解決美牛案。
柯建銘批說,馬政府不敢面對七月二日會議的結論,證明瘦肉精對人體健康是有疑慮的,馬擔心七月二日之後處理美牛案,社會上的反彈輿論會更大,馬又已經答應美國,才會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立法院通過美牛案。
立法院昨天休會後,府院黨高層「挑燈夜會」,與會者包括馬英九、副總統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行政院正副院長陳冲、江宜樺及國民黨團幹部,會議從昨晚六點半開始,進行到九點半左右才結束。
據指出,與會者在高層會議上,對民進黨杯葛議事提出強烈批判,譴責民進黨癱瘓國會、阻撓立法、違背人民付託。
會商兩途徑解套 修法派勝出
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表示,民進黨連續一週霸佔立院主席台癱瘓國會,導致立法院無法審查食管法修正草案、行使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新任委員同意權,以及審議其他重要法案,對於民進黨「反民主」 的做法,馬總統表達遺憾與痛心。
後續如何解決美牛案的問題,會中有兩項建議,一是召開臨時會,循修法途徑解決;其次是逕以行政命令解套 ;最後「修法派」勝出,並且決定須在最短時間內召開臨時會,壓縮美牛戰線,減少變數。




消基會反美牛 促比照香菸捐抽「補償基金」
蘋果日報
消基會今天上午在立法院大門口,召開記者會,反對美牛案,消基會祕書長陳智義說,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即將於7月9日召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政府、立法委員,應等到該會會議結論,再討論是否開放美牛。 陳智義說,他不希望一個空的經濟假議題,凌駕憲法 ...
查看有关本主题的所有报道 »反美牛 立院外丟牛糞
華視新聞
財團法人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除了抗議外,也進入議場旁聽,緊盯可能進行的表決狀況,消基會秘書長陳智義受訪時表示,不希望一個空的經濟假議題(TIFA)凌駕憲法保障的人民健康權,立法院不應貿然作出開放美牛進口的決議。 陳智義主張,CAC手上握有相當的科學證據和資料,政府 ...
查看有关本主题的所有报道 »


 風信、藉敢、假議題,凌駕



新闻报道

中国拒发签证给挪威前首相


 中國拒發簽證給前挪威首相邦德維克,使他無法參與一個宗教會議。據信,北京仍對挪威在2010年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異議人士劉曉波一事耿耿於懷。(德國之聲中文網)挪威前首相邦德維克(Kjell Magne Bondevik)於本週二(6月12日)表示,中國外交部拒絕發給他入境簽證,可能與2010年挪威頒發諾貝爾獎給劉曉波有關。邦德維克原定在本週赴南京出席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的會議。該協會的總幹事戴維德牧師(Rev. Olav Fykse Tveit)發表聲明表示:"我們非常失望,對於簽證未被核准感到十分驚訝。"戴維德稱,中國政府已經批准此次會議,並且對邦德維克將擔任主持人早已知情。 "這對已經制定好會議計劃的籌辦委員而言,無疑是不幸的消息。"本週二,挪威主要報紙《晚郵報》(Aftenposten)報導了邦德維克簽證遭到拒絕的消息。 《晚郵報》援引邦德維克表示,中國駐奧斯陸使館沒有告知他任何拒發簽證的理由。報導指出,30名申請前往參加普世教會協會會議的代表中,只有邦德維克的入境簽證被拒。邦德維克於本週二表示,對於劉曉波獲得諾貝爾獎他感到高興,但他"與這個獎項無關","無法理解中國為何繼續採取這種手段"。中國外交部未直接回應邦德維克簽證一事,只發表了一份傳真聲明稱,各國簽證法規各有出入,每天都有中國人申請外國簽證被拒,外界不需要"過度解讀"此事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2010年頒發和平獎給正在中國服刑的劉曉波,並呼籲北京當局釋放這名異議人士。劉曉波因呼籲民主改革而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遭判處11年有期徒刑。諾貝爾委員會是獨立機構,不受挪威政府管轄。但中國仍取消了多場政治會議,並且停止購買挪威鮭魚。許多挪威官員和商業代表被迫取消前往中國的行程。來源:美聯社、德新社 編譯:張筠青責編:葉宣

Aung San Suu Kyi 到王曉波


有天王曉波會去領獎的.....

2012.7.16  約19:00 轉台 BBC 聽到 Aung San Suu Kyi 全程受講演說
"世間良心犯一個都嫌多" 全體鼓掌.....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91

Aung San Suu Kyi

Aung San Suu Kyi

Aung San Suu Kyi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91 was awarded to Aung San Suu Kyi "for her non-violent struggle for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
TO CITE THIS PAGE:
MLA style: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91". Nobelprize.org. 16 Jun 2012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91/


   緬甸民主派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1991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相隔21年後,今天(16日)終於到挪威奧斯陸親自出席頒獎典禮。如往常一樣,頭上別著白色玫瑰、圍上紫色絲巾、穿 著傳統紗籠的翁山蘇姬走進奧斯陸市政廳會場時,受到觀禮人士起立鼓掌熱烈歡迎。

  翁山蘇姬表示,終於能夠親自領取和平獎,她對民主和人權的關切,得以超越國界。她又說,和平獎也開啟她的心扉。

  翁山蘇姬致詞時誓言,繼續為緬甸的民主改革奮鬥,並致力於全國和解。她說,她和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在和解過程中願意且已準備好扮演任何角色。

  她又說,在總統添盛(Thein Sein)主導下,緬甸由軍事統治轉型到民主的過程中,她鼓勵「審慎樂觀」的態度。她指出,她提倡審慎樂觀並非對未來沒信心,而是不願鼓勵盲目的信心。

  翁山蘇姬榮獲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但是始終無法出席親自領獎;她擔心一旦離開緬甸,將再也無法返國。當年是由她的英國丈夫與兩名兒子代表她領獎。即使她的丈夫在1999年去世,她也因為同樣的理由沒有前往英國見丈夫最後一面。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中國計生暴力頻發,《陰之道》出於對生命尊重




中國計生暴力頻發,美國質疑計生政策據“四川天網人權事務中心”消息,陝西當局暴力強迫公民馮建梅墮胎;另據美國對華援助協會消息,湖南長沙公民曹如意也被計生部門要求強制墮胎。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周一對中國計生政策提出質疑。

Two Chinese children drink breakfast milk at a store in Beijing Friday Aug. 26, 2005. Government statistics show that 117 boys are born in China for every 100 girls. Birth-control policies which limit many couples to only one child result in some female fetuses being aborted by parents who prefer boys. (AP Photo)(德國之聲中文網)"四川天網人權事務中心"6月11日消息, 6月1日,陝西省安康市鎮坪縣曾家鎮懷有七個多月的身孕的村民馮建梅,被當地官員強行帶走。在向馮建梅家人索要4萬元計生保證金未果後,6月3日,計生部門對馮建梅強行墮胎,腹中生命夭折。另據美國對華援助協會對外發布消息,6月6日,湖南省長沙市地方計生和政府官員二十餘人,將懷孕5個月的曹如意強制帶到省婦幼保健院,並暴力毆打,試圖強行對其實施墮胎手術。其後美國對華援助協會緊急聯繫當地計生部門阻止強制墮胎行為,對華援助協會也請求美國國會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了解關注該事件。經過多方乾預後,目前當地計生部門作出暫時讓步。6月11日,在美國國務院例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就中國計生暴力事件問題向發言人紐蘭提問,她表示美國政府多次向中國政府提出對這個問題的關注,且一直明確反對中國限制多胎和強制墮胎等高壓計生政策。中國計生暴力頻發,美國質疑計生政策(音頻)在此之前的6月7日,一直關注中國人權的美國國會議員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 也就此事緊急致電湖南省政府和長沙市當局,表達對這一事件的譴責,並呼籲立即停止對曹如意的強制墮胎行為。史密斯指出,中國的強制計劃生育政策"不僅侵犯了人們的基本人權--生育權和尊嚴權,還實際上傷害了千千萬萬婦女的身心健康。""只要小孩沒出生,我們要天天跟她做工作"美國對華援助協會負責人傅希秋於6月7日獲悉湖南長沙計生部門強制曹如意墮胎事件,即與當地計生部門取得聯繫。當地計生部門承認對曹如意採取限制措施,包括強制將曹如意帶至醫院及派二十餘人進行看守。這位計生部門官員還向傅希秋表示,按照中國計生政策,已經有一個六歲女兒的曹如意的再次懷孕屬違法行為,必須採取強製手段讓曹如意墮胎:"她現在懷孕五個月,是違法懷孕、違法生育,她是不符合再生育條件的,我們要先跟她工作,告訴她這個小孩是違法的。我們要跟她做思想工作,讓她'自願'到醫院去流引產,如果保留這個小孩的話,第一要交妊娠保證金,我們的規定是5000到20000元,除了這個錢以外,還要交社會撫養費,他們夫婦是農村戶口,我們按農村人均純收入標準的四位徵收,大概要15萬塊。"該計生官員也辯稱當時看守曹如意並毆打她及她的丈夫的20餘人,是跟隨他們做工作的人員:"像她這樣不配合我們的工作,可以罰​​她最高的為6倍,她沒有能力交這個錢的話,我們會繼續跟她做工作。只要在小孩沒有出生,我們天天都會跟她做工作。""我擔心政府出爾反爾"美國對華援助協會及媒體​​曝光此事後,中國網民針對曹如意被計生官員非法拘禁一事向長沙市檢察院遞交了抗議書。在國際社會和國內行動者的聲援下,長沙計生部門暫時作出讓步,6月11日,多名看守退去,但據曹如意向德國之聲介紹,當地計生部門強迫她簽署了一份"終止妊娠"的協議"我們在籌錢,他們就是讓我交一萬元的妊娠保證金,如果說我不做流產,他們就不退,如果我把孩子生下來,他們就再讓我交社會保證金。"曹如意也表達她對支持者的感謝及對政府的擔憂:"我希望他們守信用,我怕他們出爾反爾,孩子五個多月了,我希望能生下來。"曹如意事件為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學者傳遞給外界,幾年間他一直在做有關中國計生的社會調研項目,他在一份"殘暴的計生"報告中寫道:"改革開放後被強制墮胎造成的死嬰及孕婦死亡在4000萬以上。"他的調查報告中列舉多個詳實的案例,其中包括山東維權律師陳光誠曾揭露的山東臨沂計生黑幕。早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計生政策導致中國出現諸多社會問題,如獨生子女教育、老齡化等,且計生部門還淪為利益集團。作者:吳雨責編:葉宣





馬建:寫作《陰之道》出於對生命尊重  2012.5.25 BBC
在近日因揭露山東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中違反人權問題而受當局迫害的陳光誠逃離軟禁去美國引發海內外關注之際,著名旅英華人作家馬建的一本關於爭奪生育權的小說《陰之道》中文版本月在臺灣出版。
馬建在這本寫了7年的小說中,描述一個超生家庭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安全的出生地而被迫沿著江河逃亡,最後躲進計生管理最松的電子垃圾拆解鎮。
在接受BBC中文網的視頻採訪時,馬建告訴記者,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表示對生命的尊重,是為每年強迫墮胎後死去的無數尚未體驗過呼吸的嬰兒亡靈而執筆。
…more


馬建專訪談新書《陰之道》 2012.2.29 BBC
旅英中國作家馬建接受BBC中文網記者嵇偉專訪時說,他的新書《陰之道》用非常荒誕的手法敍述中國在一胎政策下極其真實的現實。


(若無法正常觀看,請上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bNfiz75YfK0




20120613 16:06 PM
媒體劄記:罵官和引產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 徐達內 【作者微博】


2012613


三、安康胎兒

除了用《新聞聯播》宣告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的啟動,中國宣傳官員還需要拿出最優時段轉發《國家人權行動計畫》,從週一起,相關消息不僅成為《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重點內容,也在昨天壓過神九全系統發射演練,榮登五大商業門戶集體頭條。

但就在《持續全面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這樣的答記者問又獲得強力推介時,那些對此不屑一顧的異議者已經有了最新證據——野蠻計生。

計劃生育這項中國政府規定的“基本國策”在近年來遭受越來越多的民間輿論抨擊,對人口老齡化的擔憂更使得一些學者也陸續加入合唱。而那些對基層計生幹部野蠻行事的控訴,更因為殘忍的現場感,而屢屢成為網路焦點。其中一些“引產後把死亡胎兒放在母親身邊”的畫面後來被證明事發多年前,只是被意圖攻擊者當作了現時證據。但,這一次,居然似乎是真的。

從昨天下午開始,五大門戶陸續引用來自光明網或者華商網的圖文,稱針對那則控訴“安康市鎮坪縣曾家鎮政府非法拘禁,野蠻殘害7個半月胎兒”的帖子,鎮坪縣人口和計劃生育局已通過官網回復,稱該孕婦屬於政策外懷孕,“通過該鎮幹部反復做思想疏導工作,孕婦同意落實終止妊娠術,並與於621540分接受終止妊娠術。”

血淋淋死胎被放在母親身邊的圖片被門戶編輯們擋在了論壇之外,只留下那名孕婦術後躺在醫院中的場景。而相關消息也沒能出現在絕大多數中國紙媒上——除了《環球時報》。這份源自《人民日報》的子報再一次通過評論版觸及同行們難以企及的敏感話題,《大月份墮胎應當堅決制止》,開篇即言:“據財經網等報導,陝西安康一位元懷孕7個月的母親,在鎮幹部的‘反復思想疏導’下終止了政策外二胎的妊娠。這件事在互聯網上引起強烈反響。懷孕6個月以上就屬於‘大月份妊娠’,國家政策明確禁止引產。安康這件事如果屬實,屬於嚴重違反政策,應當受到譴責。”

文章強調,面對計劃生育政策過去在基層出現的過激案例,雖然“無法用今天的道德放大鏡去看歷史”,但如今“推行計劃生育的方法需要與社會道德的演進更加協調,決不能再搞公眾無法接受的過激手段。”這份報紙就此呼籲基層政府必須對人道主義觀念的倒逼順勢而為,“像7個月的胎兒被引產,政策上就不允許,無論基層幹部的初衷是什麼,出現的原因是什麼,它的發生都是對政策的破壞……對於已經出現的‘大月份妊娠’,我們只能接受。這是全社會的道德要求。”

胡錫進總編輯選擇在新浪而非搜狐開設微博大概是有原因的,因為比起前者推薦時不改原題的做法,後一家門戶選定了“環球時報:不能因七月墮胎否定計劃生育”來展示在新聞首頁。不過,這個概括在原稿中也的確有文可據:“我們同時反對因安康的這一案例,否定整個計劃生育帶給中國的正面影響……互聯網上全盤否定計劃生育的聲音是非理性的……而中國內地人口基數太大,13億人的現代化都在同世界爭資源,世界接受不了人口規模更大的、富裕的中國。”

或許嫌還不夠說明白自己的解決方案,搜狐此時又同期推薦了“盤點中國超生成本:徵收標準不一,最高罰款130萬”的資料,以及那些外媒視角——《政府應制定更靈活的計劃生育法規》、《閭丘露薇:計劃生育政策該反思些什麼?》

(注:本文中之點評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本文編輯劉波bo.liu@ftchinese.com。)

中国计生暴力频发,美国质疑计生政策

据“四川天网人权事务中心”消息,陕西当局暴力强迫公民冯建梅堕胎;另据美国对华援助协会消息,湖南长沙公民曹如意也被计生部门要求强制堕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周一对中国计生政策提出质疑。
Two Chinese children drink breakfast milk at a store in Beijing Friday Aug. 26, 2005.  Government statistics show that 117 boys are born in China for every 100 girls.   Birth-control policies which limit many couples to only one child result in some female fetuses being aborted by parents who prefer boys. (AP Photo)
(德国之声中文网)"四川天网人权事务中心"6月11日消息, 6月1日,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怀有七个多月的身孕的村民冯建梅,被当地官员强行带走。在向冯建梅家人索要4万元计生保证金未果后,6月3日,计生部门对冯建梅强行堕胎,腹中生命夭折。
另据美国对华援助协会对外发布消息,6月6日,湖南省长沙市地方计生和政府官员二十余人,将怀孕5个月的曹如意强制带到省妇幼保健院,并暴力殴打,试图强 行对其实施堕胎手术。其后美国对华援助协会紧急联系当地计生部门阻止强制堕胎行为,对华援助协会也请求美国国会和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了解关注该事件。经过多 方干预后,目前当地计生部门作出暂时让步。
6月11日,在美国国务院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就中国计生暴力事件问题向发言人纽兰提问,她表示美国政府多次向中国政府提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且一直明确反对中国限制多胎和强制堕胎等高压计生政策。

中国计生暴力频发,美国质疑计生政策(音频)

在此之前的6月7日,一直关注中国人权的美国国会议员克里斯·史密斯 (Chris Smith) 也就此事紧急致电湖南省政府和长沙市当局,表达对这一事件的谴责,并呼吁立即停止对曹如意的强制堕胎行为。史密斯指出,中国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侵犯 了人们的基本人权--生育权和尊严权,还实际上伤害了千千万万妇女的身心健康。"
"只要小孩没出生,我们要天天跟她做工作"
美国对华援助协会负责人傅希秋于6月7日获悉湖南长沙计生部门强制曹如意堕胎事件,即与当地计生部门取得联系。当地计生部门承认对曹如意采取限制措施,包括强制将曹如意带至医院及派二十余人进行看守。
这位计生部门官员还向傅希秋表示,按照中国计生政策,已经有一个六岁女儿的曹如意的再次怀孕属违法行为,必须采取强制手段让曹如意堕胎:"她现在怀孕五个 月,是违法怀孕、违法生育,她是不符合再生育条件的,我们要先跟她工作,告诉她这个小孩是违法的。我们要跟她做思想工作,让她'自愿'到医院去流引产,如 果保留这个小孩的话,第一要交妊娠保证金,我们的规定是5000到20000元,除了这个钱以外,还要交社会抚养费,他们夫妇是农村户口,我们按农村人均 纯收入标准的四位征收,大概要15万块。"
该计生官员也辩称当时看守曹如意并殴打她及她的丈夫的20余人,是跟随他们做工作的人员:"象她这样不配合我们的工作,可以罚她最高的为6倍,她没有能力交这个钱的话,我们会继续跟她做工作。只要在小孩没有出生,我们天天都会跟她做工作。"
"我担心政府出尔反尔"
美国对华援助协会及媒体曝光此事后,中国网民针对曹如意被计生官员非法拘禁一事向长沙市检察院递交了抗议书。在国际社会和国内行动者的声援下,长沙计生部 门暂时作出让步,6月11日,多名看守退去,但据曹如意向德国之声介绍,当地计生部门强迫她签署了一份"终止妊娠"的协议 "我们在筹钱,他们就是让我交一万元的妊娠保证金,如果说我不做流产,他们就不退,如果我把孩子生下来,他们就再让我交社会保证金。"
曹如意也表达她对支持者的感谢及对政府的担忧:"我希望他们守信用,我怕他们出尔反尔,孩子五个多月了,我希望能生下来。"
曹如意事件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传递给外界,几年间他一直在做有关中国计生的社会调研项目,他在一份"残暴的计生"报告中写道:"改革开放后被强制堕 胎造成的死婴及孕妇死亡在4000万以上。"他的调查报告中列举多个详实的案例,其中包括山东维权律师陈光诚曾揭露的山东临沂计生黑幕。早前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教授周孝正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计生政策导致中国出现诸多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教育、老龄化等,且计生部门还沦为利益集团。
作者:吴雨
责编:叶宣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胡薄大家都是毛信徒! 中國高幹的家人逃之夭夭: Moving the family abroad



China

Hu Jintao stoops to conquer

China's outgoing president thinks big while appearing to make concessions to Bo Xilai's supporters.
In the final phase of his 10-year tenure as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President Hu Jintao has finally shaken off his well-known timidity and staged maneuvers to secure the preeminenc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CYL) Faction and his own legacy.
On the surface, Hu seems to have succumbed to the forces of conservatism by making a key decision to put a "limit" on th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Bo Xilai case. This means that only two people - Bo and his lawyer wife Gu Kailai - will be investigated.
Gu Kailai has already been charged with murdering British businessmen Neil Heywood and will probably be sentenced to a relatively lengthy jail term, however "Princeling Bo" has only been accused of "infringing party discipline."

Bo Xilai and his wife Gu Kailai Bo Xilai and his wife Gu Kailai have accumulated millions
No criminal charges such as corruption have been brought against him, despite the much publicized fact that the Bo-Gu family has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over $2 billion and that many of the funds have been laundered overseas.
Let off lightly
Bo could be let off lightly after confessing to violating party discipline. Indeed, the latest internal CCP circular said that the scandal should be regarded by cadres as an "isolated incident," that is, not a conspiracy involving a sizeable ring of anti-party elements.
More significantly, none of Bo's senior accomplices will face criminal or party-discipline proceedings. These include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PBSC) member Zhou Yongkang,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police-state apparatus.
Two Bo cronies in the PLA who are "princeling generals" are also implicated - the political commissar (PC) of the General Logistics Department General Liu Yuan and the PC of the Second Artillery Corps (missile forces) General Zhang Haiyang.
British businessman Neil Heywood British businessman Neil Heywood was killed in November 2011
The fact that Bo has close ties to the military made his "rebellion" much more serious than that of the former Shanghai party secretary Chen Liangyu, who had been sacked by Hu in 2006 for refusing to obey instructions from the central party authorities.
Supported by combined forces
Three main forces are behind the decision to restrict the scope of investigations against the Bo gang. The first consists of crypto-Maoist cadres who still hold senior positions in the party, government and army; they have praised Bo for re-hoisting the banner of Maoism. The second pillar of Bo's support comes from former President Jiang Zemin, who was a good friend of Bo's late father, the revered party elder Bo Yibo. Thirdly, "crown prince" Vice-President Xi Jinping does not want to go after Bo's supporters. After all, even though Bo maneuvered to sideline Xi, they share many common cronies.
In return for "sparing" the high-profile members of Bo's "conspiracy ring," however, Hu has extracted a promise from ex-president Jiang and president-in-waiting Xi that he can remain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Military Commission (CMC) for at least two years after the 18th CCP Congress.
Pushed to the forefront
While the world's focus has been on the nine future members of the PBSC to be confirmed at the 18th Congres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Hu is set to induct several CYL Faction affiliates to the Politburo as ordinary members. These include the party secretaries of Inner Mongolia and Hunan Province, Hu Chunhua (born 1963) and Zhou Qiang (1960), as well as the First Party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Lu Hao. Hu Chunhua (who is not related to President Hu) is a candidate to become Party Secretary of either the Beijing municipality or Guangdong Province; while Zhou could become party boss of Chongqing after the 18th Congress.
This time around, Hu has been forced to surrender his posts of general secretary and president to Vice-President Xi - and not to long-time CYL protégé Li Keqiang - but the wily supremo is certain that the CYL faction will become even more prominent from the 19th Congress onwards.

The Chinese Politburo The next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will be elected in November
The biggest casualty of these Machiavellian machinations is political liberalization, which will continue to be put on the back burner. In internal meetings, Premier Wen Jiabao, the only liberal among the current PBSC members, has been criticized for comparing Bo's "singing-red-songs" campaign in Chongqing to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Given that the Maoist forces behind Bo have not been disciplined, let alone eradicated, it is possible that - particularly after Wen's retirement at the 18th Congress - another potent Maoist political campaign could be launched in 2013.
It must be remembered that both Hu and future leader Xi are to some extent Mao disciples. While he is a keen political opponent of Bo's, Hu has used quintessentially Maoist means to hit out at dissidents and political foes - and to ensure the advancement of his own clique.
Author: Willy Lam
Editor: Grahame Lucas




Moving the family abroad

Hedging their bets

Officials, looking for an exit strategy, send family and cash overseas

THE phrase “naked official”, or luo guan, was coined in 2008 by a bureaucrat and blogger in Anhui province, Zhou Peng’an, to describe officials who have moved their family abroad, often taking assets with them. Once there, they are beyond the clutch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case anything, such as a corruption investigation, should befall the official, who is left back at home alone (hence “naked”). Mr Zhou says the issue has created a crisis of trust within the party, as officials lecture subordinates on patriotism and incorruptibility, but send their own families abroad.

You do not have to be corrupt to be “naked”, however. Sending your family abroad is simply a state of maximum readiness. It does not suggest huge confidence in a stable Chinese future. Many wealthy businessmen have also been preparing exit strategie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legitimate routes involves immigrant-investor programmes in America, Canada or Hong Kong, typically requiring an investment of up to $1m. Chinese nationals have rushed to apply for these. Three-quarters of applicants for America’s programme last year were Chinese.
The less well-heeled obtain passports from other countries—in the South Pacific, Africa or Latin America—at more affordable prices (as low as $20,000). Li Chengyan,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Anti-Corruption Studies at Peking University, says countries that do not have an extradition treaty with China are particularly popular among corrupt officials. One crooked former governor of Yunnan province was found to have five foreign passports. “No need to wait for a visa if they have to run,” says Mr Li.

For senior officials the usual first step to getting naked is to send children overseas to study.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example is the recently purged party chief of Chongqing, Bo Xilai. Mr Bo’s son, Bo Guagua, is a graduate stud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after attending Harrow School and Oxford University in Britain. Mr Bo’s wife, Gu Kailai (now detained on suspicion of murdering a British businessman in Chongqing), has lived abroad, and their broader family is worth more than $100m, 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The government has done little to stop the emigration. It began formally to monitor the whereabouts of officials’ families and assets only last year, and then only by asking officials to fill in forms. In 2011 the central bank published an estimate on its website, attributed to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hat up to 18,000 officials had fled the country between 1995 and 2008 with stolen assets totalling 800 billion yuan ($130 billion at today’s exchange rate). The bank then claimed the figures were inaccurate, and scrubbed them from its website (though not from the memories of those who had read them). The chief prosecutor, Cao Jianming, says that in 2011 foreign governments helped arrest 1,631 Chinese fugitives for “work-related crimes” (including officials and employees of state-owned firms) and to recover 7.8 billion yuan in stolen assets.

Some senior officials have pushed for reform. In January Guangdong province in southern China announced that officials whose families have emigrated will be barred from high-level posts. But this is an exception. Officials who can afford to send their families abroad are usually the most powerful, and the most aware of China’s problems. Says Mr Li of Peking University, “They know better than anyone that the China model is not sustainable and that it’s a risk to everybody.”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干涉內政 Remembering Tiananmen

Asia

Pakist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Bazaar bargaining
Afghanistan
Ready or not
Post-disaster Japan
Radiation refugees
Islam in Indonesia
Tolerating intolerance
Politics in Malaysia
Cracking open the fixed deposits
Banyan
The hollow men

China

Military diplomacy
Not so warm and fuzzy
Remembering Tiananmen
Resolute to the end
Modern marriage
Looking for love

China Cuts Lending Rate as Its Economic Growth Slows

The quarter-point cut by China’s central bank is the strongest measure by the government to counteract the economic malaise that has already infected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官員指責駐華使館發布空氣數據:干涉內政
中新網消息,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國外駐華使領館開展開始的對中國PM2.5監測並且發布數據,有乾涉內政之嫌,希望國外駐華使館停止發布空氣質量信息。


A Chinese woman walks past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buildings shrouded by heavy fog in Beijing, China, Wednesday, Nov. 25, 2009. (AP Photo/Andy Wong)

A Chinese woman walks past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buildings shrouded by heavy fog in Beijing, China, Wednesday, Nov. 25, 2009. (AP Photo/Andy W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中國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在國務院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表示,駐華使館自行監測空氣中PM2.5懸浮顆粒物並且發布數據,不符合國際通行作法及中國要求。
他表示中國空氣質量監測及發布,屬政府的公共權力,且根據"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外交人員有義務尊重接受國法律法規,不能干涉接受國內政。",從技術層面來說,他也認為駐華使館如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用美國標準來評價中國空氣質量,在京設的監測點單一,監測數據不足以代表北京空氣質量,他在發言中希望這些使館停止發布空氣質量信息。
美國大使館空氣數據和北京官方數據有出入
2008年初,美國駐華大使館在其使館的樓上建立空氣監測站,並建立Twitter官方帳號@Beijingair 每隔一小時發布更新數據。美使館發布的空氣質量數據和北京官方發布數據常常不一致。
2011年2月,因為北京連續的霧霾天氣,導致民怨沸騰,公眾亦對中國發布的空氣質量報告失去信任,轉而關注美國駐華大使館在京自行監測的空氣數據。 2011年2月21日,美國使館自行監測結果顯示,空氣污染指數超過了500點,根據美國標準,500點是空氣污染的最高指數,對所有人都構成健康危害。美國使館在當日發布空氣質量信息時特別註明"危險且超過指標" ,另據2011年10月30日監測數據顯示,美國大使館監測到的北京空氣質量指數為307,PM2.5細顆粒物濃度為257,而環保局官方公佈的空氣污染指數為132。
2011年10月底,北京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發出空氣質量數據不能看美使館"眼色"的言論,對監測空氣質量中的關鍵數據,既PM2.5的懸浮顆粒物,該局長表示中國將在以後逐步監測該指標。早前中國通行的作法是監測PM10懸浮顆粒物,既直徑小於等於10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但環保專家認為,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稱為PM2.5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有更大的損害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泰國、印度等均將PM2.5列入空氣質量標準。
"美國使館不是政治宣傳,中國民眾歡迎"
在吳曉青發布聲明後,德國之聲瀏覽"美國大使館空氣質量"Twitter官方賬號,發現依然在持續更新中。
在新浪微博上,知名媒體人師永剛、評論人葉匡政等都轉發了該新聞,網友​​紛紛發出評論,就職於香港陽光衛視的媒體人賈葭表示:"美國駐華使館及使館範圍是美國領土,發布美國領土的空氣報告怎能算干涉中國內政";更多的網友則對錶示,在中國空氣數據不真實的情況下,更願意相信美國發布的空氣數據,同時有部分網友認為,中國官員最習慣的作法就是"以乾涉內政"為由,掩蓋國內問題的實質。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早前因為美國使館發布的空氣數據中,有PM2.5微小顆粒物一項數據,遂引發中國公眾要求環保部門監測此指標,目前多個環保局表示將此列入監測範圍:"通過這件事,人家確實促進我們政府的工作往前進了一步,應該說這是一件好事。"
趙章元也認為吳曉青"干涉內政"之說明顯不妥,這番言論將對政府部門的形象起到負面作用,也將引發公眾對環保部門更多的不信任:"他作為政府官員認為人家干涉內政,這個調子提得太高了,人家作為大使館,不是環境監測單位,人家作為其中一個民眾,來測一測甚至和你的數據比較一下,並不為過,他們不是政治宣傳,也可就空氣質量發表看法。你不歡迎是你的態度,但是中國民眾歡迎。"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


2012年6月5日 星期二

六四: 新新中國的國慶日On June 4, 1989, Chinese army troops stormed Tiananmen Square




Market’s Echo of Tiananmen Date Sets Off Censors
By KEITH BRADSHER 21 minutes ago

China limited searches on Monday after an unlikely stock exchange result on the anniversary of the crackdown.

China Muzzles Online Talk of Tiananmen Anniversary
Wall Street Journal
By JOSH CHIN After the Shanghai stock market fell 64.89 points, a number that coincided with the Tiananmen Square anniversary, China's Internet monitors clamped down on online discussions. Michael Casey has details on Markets Hub. Photo: AP.



新闻报道

香港维园六四烛光晚会人数破纪录

“六四镇压”23周年,香港、纽约等地均有民众组织纪念活动,而香港维园的烛光晚会规模超过以往。
(德国之声中文网)6月4日当晚,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支联会)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一年一度的烛光晚会,纪念六四民主运动,悼念当年的遇难 者。据活动组织者称,今年参加活动的民众人数达到18万,打破历年纪录,但香港警方则称活动最高峰人数为8.5万人。参与者高呼"民主必胜!勿忘六四!" 的口号。支联会在活动中发表的宣言中,较为罕见地直接向侯任香港特首梁振英"宣战",指责梁振英当年联署支持八九民运,现在却称"邓小平应该是获得诺贝尔 和平奖的首位中国人",已成"政治变色龙"。
香港《明报》也发表措辞激烈的文章称,梁振英当选特首后曾表示要争取参选2017年的首次普选特首,但是悼念六四和与之相关的核心价值是香港民众的底线,"不会有丝毫退让"。如果梁振英对此加以阻挠,无异于与港人为敌,"等同政治自杀"。
李卓人:六四精神"薪火相传"
香港立法会议员、支联会主席李卓人对当地媒体表示,今年活动尤为特别的是许多年轻人和内地民众的加入,显示六四精神"薪火相传"。
现年55岁的方政在六四镇压中被坦克压断双腿,他作为嘉宾出席了今年香港的纪念活动。方政表示,感激香港民众多年来始终不忘六四,感谢他们对于大陆民主运 动的不懈支持。与此同时,他也批评中国当局持续打压民主和维权人士。以往香港政府对于海外民运人士入境多有阻挠,但这次方政"闯关成功",令各界颇感意 外。
当晚香港维园活动现场还播放了六四学生领袖王丹的视频讲话以及"天安门母亲"代表郭丽英的录音讲话。支联会在活动最后号召市民参与今年的"七一游行"。
2012年6月4日,香港举行六四纪念活动
魏京生:民运并未失败
当时时间6月4日,美国纽约也举行了纪念六四的活动,地点位于纽约市中心的时代广场。场地中央是由艺术家陈维明等人制作的坦克模型,活动者模拟当年陈维林 只身挡坦克的场景,以此纪念六四期间学生和市民的抗争行动。此外,旅居美国的民主人士魏京生也在现场发表了演讲,他驳斥了"海内外民主运动已经宣告失败" 的观点,认为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仍未结束,不能轻言胜负。
中国大陆严控网络 "上证指数"成敏感词
与香港和海外不同,"六四"在中国大陆依然是当局的最大禁忌,尽管仍有网民通过互联网发表意见,但遭到严格审查。6月4日前后,新浪微博上出现不少相关消息以及图片,但随即遭到删除,甚至有网民因为上传"六四"照片而被彻底删除账号。
6月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指数下跌64.89点,暗合"八九·六四",而更为巧合的是,上证指数当天开盘为2346.98点,其中46.98是"八 九·六四"的反序,而23又是六四发生至今的年数。但随后网民发现"上证指数"成为敏感词而遭屏蔽。在新浪微博输入"上证指数"进行搜索,得到结果为"根 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证指数'搜索结果未予显示"。路透社报道称,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对此进行调查。
综合报道:石涛
责编:达杨



China bars stock index web search after Tiananmen match

An investor in front on stock market boards in China Some microbloggers described the correlation of stock index numbers to Tiananmen as "freaky"

Related Stories

China has blocked access to the term "Shanghai Composite Index" on some of the country's most popular microblogging sites.
This was after the index dropped by 64.89 points on Monday.
The numbers correspond to 4 June 1989, the date of the crackdown against protesters at Beijing's Tiananmen Square.
China strictly prohibits references to the crackdown and has also censored other terms relating to the unrest.
A search for "Shanghai Composite Index" on Weibo,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witter resulted in the messag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the results for this search term cannot be displayed".
The correlation was not limited to just the drop in the stock index.
The market opened at 2,346.98 points, with many bloggers deciphering the 23 as referring to the 23rd anniversary of the crackdown and the rest of the numbers, 46.98, again forming the date of the crackdown, when rearranged.
"Whoa, these figures are too freaky! Very cool," one of the bloggers was quoted as saying by the Reuters news agency.
It quoted another blogger as saying that "the opening figure and the drop are both too creepy".
The army shot dead hundreds of civilians rallying for democracy during the crackdown.

  六四: 新新中國的國慶日
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ON THIS DAY
On June 4, 1989, Chinese army troops stormed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to crush 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hundreds - possibly thousands - of people died.


On June 4, 1989, Chinese army troops stormed Tiananmen Square in Beijing to crush the pro-democracy movement; hundreds - possibly thousands - of people died.
Go to article »
On June 4, 1889, Beno Gutenberg, the American scientist who made important discoveries about the earth's interior, was born. Following his death on Jan. 25, 1960, his obituary appeared in The Times.


珍惜香港的自由
今晚維園悼六四




【本報訊】這一夜我們相約在老地方,滴下萬千燭淚,遙祭以死抗爭的天安門父親、魂斷異鄉的民運先驅。趁我們還有悼念的自由,點點良知滙成燭海,為坦克前的 北京學生、冒險上街的內地人民,照亮歷史的陰霾。抵抗暴政,..


論壇


  1. 天安門事件23年「悲劇忘れない」 米、中国に人権尊重を訴え


    日本経済新聞 - 2 時間前
    【ワシントン=共同】米国務省のトナー副報道官は3日、中国当局が民主化運動を武力弾圧した1989年の天安門事件から4日で23年を迎えるのに合わせて声明を発表し、「米国と国際社会は、罪のない命が失われた.
    天安門事件:中国大手検索サイト・百度は「六四」でヒットせずサーチナニュース
    天安門事件から23年…追悼集会阻止の動き日テレNEWS24
    中国・天安門事件から23年 遺族を取り巻く環境に変化もFNN
    琉球新報 - 日刊スポーツ
    関連記事 15 件 »

  2. 天安門23年 「超大国」の資格あるのか


    MSN産経ニュース - 11 時間前
    中国の6月4日は重い意味をもつ日だ。1989年のきょう、北京で民主化を求める学生らの運動を当局が武力で鎮圧し、多数の死傷者を出す天安門事件が起きた。それから23…
  3. 3日、天安門広場で市民に尋問する警察官=林望撮影


    朝日新聞 - 10 時間前
    1989年に中国の民主化を求めた若者らを共産党が弾圧した「天安門事件」から、4日で23年となる。今年の共産党大会で引退する胡錦濤(フー・チンタオ)指導部は、民主化運動を「動乱」とした党の評価を変えぬ.
  4. 天安門】 当時の責任者が“自己弁護”


    MSN産経ニュース - 1 日前
    【北京=川越一】天安門事件当時、北京市長を務めていた陳希同氏(81)の回顧録がこのほど、香港で出版された。共産党指導部内で最も強硬に弾圧を主張したとされてきた陳…
  5. 天安門事件


    西日本新聞 - 1 日前
    天安門事件」の説明と関連記事。このページでは新聞に掲載されたワードBOXとその関連記事をピックアップして紹介します。
  6. 天安門】 次世代指導部の対応注目


    MSN産経ニュース - 1 日前
    【北京=山本勲】秋に開催予定の共産党大会で指導部の世代交代が行われることや、温家宝首相が天安門事件の再評価を求める発言を繰り返したとのネット情報が流れる中で、天…
  7. 中国に全活動家の釈放要求=天安門事件23年で米国務省


    時事通信 - 6 時間前
    【ワシントン時事】米国務省のトナー副報道官は3日、1989年の中国・天安門事件から23年に当たって声明を出し、同事件に絡んで有罪判決を受け、依然として服役中の全活動家の釈放を中国政府に要求した。 また、当時の民主化運動弾圧 ...
  8. ネットでデモ呼びかけ緊張走る、天安門事件23年の中国


    東亜日報 - 2 日前
    外国にサーバーを置く反中サイト「茉莉花(ジャスミン、www.molihua.com)」が5月30日に中国人に呼びかけたデモ行動の内容だ。6・4は、89年6月4日に発生した天安門事件を略称だ。 天安門事件23周年が近づき、中国内の緊張が高まっ ...
  9. 天安門事件避けられた」 当時の北京市長・陳希同氏 香港で回顧録


    東京新聞 - 2 日前
    【北京=安藤淳】中国の民主化運動が武力弾圧された一九八九年の天安門事件当時の北京市長だった陳希同氏(81)=元党政治局員、汚職事件で失脚=が、一日に香港で出版された回顧録で、同事件について「うまく処理すれば、死者が ...
    高成長へ転換、首相に指示=天安門事件後にトウ小平氏-中国時事通信
    香港で天安門事件の回顧録を出版 陳希同元北京市長世界日報 (会員登録)
    関連記事 3 件 »

  10. 天安門」重い課題、習体制へ


    時事通信 - 23 時間前
    3日、天安門事件の現場となった中国・北京の天安門広場。トウ小平氏が「動乱」と定めた同事件を見直すという重い課題は胡錦濤総書記の体制下で先送りされ、今秋の共産党大会以降、習近平国家副主席に引き継がれる。 【AFP=時事】 ...


  1. 六四紀念館月來六千人參觀


    香港新浪網 - 6 小時前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今天是六四事件二十三周年之日,支聯會設於深水的六四紀念館人頭湧湧,昨日約有千四人前往參觀。支聯會主席李卓人 ...
    六四晚會料人數超去年成報
    李卓人:特首回應六四一代不如一代港人以人數凸顯平反決心AM730
    支聯會籌款自置六四展館新報
    頭條網 - 香港電台
    共有 22 篇相關新聞 »

  2. 六四」,維園又見!


    商業電台 - 1 小時前
    有國內朋友問我,為甚麼香港每年都有那麼多人參加集會紀念「六四」呢? 我想,像我類經歷過「六四」,甚至因為「六四」而改變了人生軌跡的人來說, ...
  3. 六四」23周年天安門廣場收緊安檢


    華富財經 - 35 分鐘前
    香港首屈一指的財經投資網站, 港股串流即時股票報價, 即時股價, 圖表, 個人投資建議, 金融,理財, 財經,投資,香港股票市場, 香港股市, 股票分析報告, 港股分析, 港股 ...

  4. 六四23周年祭(民主黨黃碧雲)


    經濟通 - 3 小時前
    為了繼續捍衛香港這個南方小島的自由空氣,請大家在今年的六月四日晚上繼續去到維園。 ...
  5. 平反六四對中國有利無害


    新報 - 9 小時前
    新報創刊於一九五九年,是本港一份歷史悠久的優質綜合性中文報章。
  6. 方政轟梁避談六四拒默哀


    香港新浪網 - 7 小時前
    指說法「跟外交部一樣」 【明報專訊】今日是六四事件23周年,在燭光晚會前夕,候任特首梁振英前日卻以「無補充」為由拒評六四,在八九年六四事件中 ...
    梁屢拒正面回應六四雅虎香港
    方政斥梁振英迴避六四信報財經新聞
    共有 6 篇相關新聞 »
  7. 六四23年美促放示威者


    香港新浪網 - 4 小時前
    六四事件23周年前夕,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希望中國大陸釋放仍在監獄服刑的示威人士。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托納(Mark Toner)的聲明指出,中國 ...
    美國要求中國公布「六四」死傷人數BBC中文網
    六四週年美要求釋放示威人士華視新聞
    共有 14 篇相關新聞 »
  8. 仿真坦克現紐約街頭悼六四


    香港新浪網 - 4 小時前
    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出現以六四事件為主題的紀念活動,包括模仿當年王維林以肉身阻擋坦克的街頭藝術。 「美國之音」報道,今年紐約六四紀念活動於 ...
    紀念六四紐約重現肉身擋坦克聯合新聞網
    坦克車街頭藝術現身紐時廣場重現自由時報
    紐約紀念64 王維林擋坦克時報廣場上演中廣新聞網
    加拿大星島日報
    共有 24 篇相關新聞 »

  9. 六四廿三周年天安門升旗禮安檢嚴密


    商業電台 - 7 小時前
    六四事件廿三周年,天安門廣場如常在清晨舉行升旗禮,廣場外拉起鐵馬,有公安駐守,所有入場人士,都要經過嚴格安檢,包括搜身,用X光機檢驗隨身物品,之後再要 ...
    六四前夕天安門警力多香港新浪網
    六四週年港媒天安門採訪遭禁聯合新聞網
    六四天安門照常升旗安檢嚴密自由時報
    亞洲時報在線 (網誌) - yam天空新聞
    共有 43 篇相關新聞 »





    出刊日期:2012年6月4日



    天人交戰—2012年台灣總統選民的抉擇—序   ⊙游盈隆
            寫一本有關台灣總統選民的書,是我年少時的夢想。在1970年代晚期的台灣,在國民黨戒嚴統治的年代,做這樣的夢是有點太狂野。因為沒有政治民主化,就沒有總統直接民選;沒有總統直接民選,哪來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可以研究!但人世間還有什麼比滿懷理想與熱情的年輕人心境更純潔美好?
            如今我終究完成了一本有關台灣總統選民的書。我實現了30年前的夢想。完成這本書的心情是輕鬆愉快的,但還是有點不敢相信。
            我曾經為民進黨撰寫1996年總統大選敗選報告。我也曾被授命撰寫2000年總統大選勝選報告,後來因故勝選報告沒寫,改成由當年的競選總幹事張俊雄、執行總幹事邱義仁和執行副總幹事的我三人策劃,由四位資深的中國時報記者張瑞昌、何榮幸、郭淑媛與羅如蘭執筆,合寫一本書,書名為「破曉─公元2000年陳水扁勝選大策略」。
            寫過總統大選「黨的敗選和勝選報告」之後,我真正想寫的是「台灣總統選民的投票行為」。完全從選民的眼睛和內心來看總統大選,完全從選民的投票決定來理解選舉結果,完全跳脫所屬政黨的立場來看總統大選。因緣際會,2012年總統大選為我打開了撰寫這本書的「機會之窗」。
    more



    《天人交戰—2012台灣總統選民的抉擇》新書發表會
    ---------------------------------------------------------------
    時間:201268日(星期五)下午       
                2:30~4:30
    (2:00入場)
    地點:台北凱撒飯店
    4樓上海A
             (台北市忠孝西路
    138號)

                TEL:
    (02)2311-5151      
               
    http://taipei.caesarpark.com.tw/
    主講:游盈隆
    與談:林嘉誠‧胡元輝‧陳明通‧郭承天
              
    黃秀端‧黃旭宏‧楊憲宏‧廖達琪
    主辦:允晨文化

    入場方式:免費入場,歡迎參加。人數限制:
    60人;有興趣的讀者,請來電(02)2507-2606或傳真(02)2507-4260mail:asian.culture@msa.hinet.net 註明參加「《天人交戰》新書發表會」、姓名、人數,以便為您保留座位。
     


    【關於本書】
    最精準的預測、最權威的解讀、最深邃的分析!
    這是一本寫給所有台灣總統選民看的書,也是台灣第一本以嚴謹的現代政治科學理論與方法所寫的有關總統選民投票行為的專書。作者毫不畏懼權勢,秉持「是什麼就說是什麼」的精神,將台灣民意完整呈現在世人眼前。


    【名人推薦】
    本書很精彩的結合各種選舉研究理論,完整的呈現2012年總統大選結果的各種可能原因。此書將成為台灣政治學者與政治評論家必讀的經典著作。
    —郭承天 政治大學政治系特聘教授/台灣政治學會會長
    這是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書,告訴大家選民的真正想法,值得政治人物、一般民眾細讀。
    —林嘉誠 東吳大學教授/前考選部部長

    2012總統大選,小英的最後一哩路停在黑水溝前,跨越不了虛擬的九二共識,本書為你解開這個謎。
    —陳明通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

    本書利用密西根學派漏斗狀因果模型分析台灣的總統選舉,同時考量遠因與近因,並對候選人的能力與形象有相當精彩的分析,是值得大家閱讀的好書。—黃秀端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一本專業書如果能讓內行看門道,外行也可看熱鬧,就是好書!本書的出版,相信一定會驚動各黨派,轟動內外行!
    —廖達琪 中山大學政治系教授

    本書不只透闢解析了台灣人投票選總統的心路歷程,更深刻揭露了頭家抉擇的真實意涵。
    —胡元輝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本書以嚴謹的學理、細膩的思維,為台灣政治科學做了經典示範。這本書的出現,將成為台灣政治研究史上的亮點,是政治學子們的福氣,也是台灣進入理性政治分析的濫觴。
    黃旭宏博士 旭聯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

    游離選民就是那種認定政治人物(做好應該,做壞下台)的冷酷中產階級。游盈隆教授是捕捉這群「快閃族」最厲害的行家。
    —楊憲宏 資深媒體人


    【關於作者】
    游盈隆
    現        職: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
    主要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政治學博士
    主要經歷:美國傅爾布萊特基金會交換學人‧東吳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台灣政治學刊創刊總編輯‧
                       台灣政治學會會長‧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特任副主
                       任委員‧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
    主要著作:《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並主編《台灣族群政治專題》‧《台灣民主的鞏固或崩潰》‧
                      《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等書。




    巫永福百歲冥誕文學紀念活動  2012.5.26 中國時報 開卷  ⊙陳彥明/輯
    為紀念台灣文壇前輩巫永福的百歲冥誕,南投縣政府近日舉辦系列紀念活動。由巫永福文化基金會舉辦的「巫永福三大獎」,亦於今日(5/26)舉行頒獎典禮,會中並將頒發馬總統的褒揚令,表彰前輩作家在文學創作、文化推廣、奉獻社會及熱愛鄉土的精神。
    巫永福是南投埔里人,日本明治大學文藝科畢。1933年在東京與文友組織「台灣藝術研究會」,並創刊文學雜誌《福爾摩沙》,帶動了台灣本島的文學風潮。1979年自費創辦「巫永福評論獎」,後分為文學、文學評論及文化評論3個獎項,獎掖諸多台灣文學及文化的創作及研究者。

    巫永福作品包括詩、評論、小說、短歌、俳句,並著有回憶錄《我的風霜歲月》(望春風),至90 高齡仍執筆不輟,被譽為「福爾摩莎的文學桂冠」。

    本屆巫永福三大獎得獎名單:文學獎-王湘琦《俎豆同榮》(聯合文學);文學評論獎─宋澤萊《台灣文學三百年》(印刻);
    化評論獎─王美琇《內在革命》(允晨)








    這世界是一座窄窄的橋  2012.6.4 中國時報 人間副刊   ⊙廖亦武/文他,浪跡江湖,擅吹簫吟曲、詩歌朗誦。
    他,行走世間,集詩人、作家、賣藝人與社會底層觀察研究者等角色於一身。
    六四事件時,他因發表《大屠殺》詩作,遭捕入獄四年。
    如今,他流亡暫居德國,繼續書寫漂泊。在台出版著作包括《底層訪談錄》、《地震瘋人院》、《六四.我的證詞》等書。 ──編者
    2011年7月2號上午10點,當我從中國雲南河口過境,夢遊一般抵達越南老街,再驀然回望自己的故土時,腦海裡突然浮現出一首歌:這世界是一座窄窄的橋/不要害怕/會過去的這是一首流傳於地中海沿岸的古詩,一位歐洲漁民前幾年來中國旅遊,在雲南麗江和我一見如故,就教我用希伯來語唱它。據說二戰時,許多猶太人,就是唱著它,平靜地走進納粹的焚屍爐。我沒有走進焚屍爐,而是穿過酷熱的越南,輾轉華沙,降落在柏林市中心機場。我伸出舌頭舔一舔空氣,甜滋滋的。自由的空氣,甜滋滋的。菲舍爾出版社的高個子彼得老遠就張開了手臂。我的眼睛溼潤了。在一個語言不通的異邦,我該怎樣敘述這些年所經歷過的人和事呢?…more




    被抄家者廖亦武   2012.6.3 旺報  ⊙廖亦武我原以為借用談話的體裁會使千頭萬緒的記憶得到梳理, 可沒想到,仍然遺漏了許多東西,例如1968年的一個冬夜, 我媽媽曾被查戶口的街道民兵當作逃亡地主帶走, 還順便抄了家。當時我們在成都沒有落腳之地, 只好暫時租借九眼橋外紅瓦寺的一處熟人房屋, 僅九平方米。
    舊事重提有何意義呢?在時間的長河裡,不同朝代都有挨刀的人,出血了,越淌越淡,你能辨別出血與血的差別嗎?刀從傷口裡抽出來,你能辨別十年前和十年後的兇手面孔嗎?
    混淆了,生銹了,在此之上,新一輪的國家強暴理所當然地拉開幕布 ……

    老威:最近又被抄家了?
    廖亦武:2002年12月18日早晨六點多鐘,天還漆黑一團,我剛入睡兩個多小時吧,電話鈴突然響了,並且不間歇地響四、五分鐘,接著,擂門聲大作。宋玉驚得一彈而起,而我也相隨著邊提褲子邊出臥室─這很像某部恐怖片裡的鏡頭,電話鈴和擂門聲交織著,而室內主角如無頭蒼蠅亂轉。
    老威:你老婆沒嚇著?
    more


    陸流亡詩人廖亦武 《子彈鴉片》記錄六四   2012.6.4 旺報  ⊙李怡芸
    六四事件今日滿23周年,走過六四、走過牢獄,也走出國門的廖亦武,選擇以「記憶工作者」的角度,以長達7年的時間,訪談並寫下《子彈鴉片》一書,為六四事件紀錄下集體證詞,他在文中稱「這是被強權和金錢交錯磨損的歷史舊痕,雖然垂頭喪氣的受訪者並不看重它」但對廖亦武來說,走過離開國門的那道窄窄的橋,也就走出糾纏了半輩子的1989。
    廖亦武去年7月2日上午從雲南河口出境,經越南輾轉赴德國,終能將多年來採訪記錄的底層故事與六四證詞逐步發表。他在《子彈鴉片》中描述:「六四大屠殺之前我是一個反叛傳統的詩人……我得過二十多個官方文學獎,自以為早晚會在國際文壇上混出點名堂。之後呢,我因詩獲罪,坐牢了。」出獄後的經歷與所見所聞曾令廖亦武像一個紅了眼的賭徒,「共產黨不讓寫什麼,我偏要寫什麼。」他眼中所見「六四是一條分界線,之前,大家一窩蜂愛國,之後,大家一窩蜂愛錢。」


    馬建:寫作《陰之道》出於對生命尊重  2012.5.25 BBC
    在近日因揭露山東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中違反人權問題而受當局迫害的陳光誠逃離軟禁去美國引發海內外關注之際,著名旅英華人作家馬建的一本關於爭奪生育權的小說《陰之道》中文版本月在臺灣出版。
    馬建在這本寫了7年的小說中,描述一個超生家庭為了讓兒子有一個安全的出生地而被迫沿著江河逃亡,最後躲進計生管理最松的電子垃圾拆解鎮。
    在接受BBC中文網的視頻採訪時,馬建告訴記者,他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表示對生命的尊重,是為每年強迫墮胎後死去的無數尚未體驗過呼吸的嬰兒亡靈而執筆。
    …more


    馬建專訪談新書《陰之道》 2012.2.29 BBC
    旅英中國作家馬建接受BBC中文網記者嵇偉專訪時說,他的新書《陰之道》用非常荒誕的手法敍述中國在一胎政策下極其真實的現實。


    (若無法正常觀看,請上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bNfiz75YfK0






    六四‧我的證詞

    廖亦武/著


     
    末日戰爭:終局之局

    末日戰爭:終局之局

    馬修‧葛拉斯/著

    李斯毅/譯


     
    馬建《肉之土》

    肉之土

    馬建/著





    墨西哥的五個太陽(Los cinco soles de México)

    墨西哥的五個太陽

    卡洛斯‧富安蒂斯/著

    張偉劼‧谷佳維/譯

     
    中華鄰國—台灣閾境性

    中華鄰國

    高格孚/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1號6樓   
    TEL(02)2507-2606     FAX(02)2507-4260    MAIL asian.culture@msa.hinet.net


















    YouTube - Videos from this email


    图辑:香港维园举行纪念六四烛光晚会

    更新时间 2012年6月4日,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