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推移,許多人漸漸發現自己常會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讓人意識到「不再年輕」的瞬間。無論是忘記熟人的名字、將交通卡當成公司識別證使用,甚至把冷氣遙控器誤認為手機,這些微妙卻真實的失誤,不僅令人苦笑,也反映出生活節奏與年齡變化的交錯。此外,對於「增量優惠」活動失去興趣,也被視為其中一種心理上的轉變。
這類促銷手法在日本市場仍然活躍,甚至出現極端版本。例如Lawson的「盛りすぎチャレンジ」與全家的「大約40%增量作戰」,皆以增加商品份量吸引消費者。
最近更有漢堡王於7月11日推出與日本相撲協會聯名的限時商品「BABY BODY BURGER」,單價高達2590日圓,由五片牛肉漢堡排堆疊而成,總重達668克、熱量逼近1876千卡,搭配廣告標語「肉與肉的相撲對決」,彷彿挑戰胃的極限。
此外,日清與PEYOUNG等食品品牌也推出超大份即食麵,將「爆量」產品發展為一種獨立食文化。但在這一切喧鬧的促銷背後,日本人實際的飲食習慣卻出現截然相反的趨勢。
在高熱量廣告遍佈的現象背後,日本人的實際飲食量卻逐年減少。根據本川裕於《統計で問い直す はずれ値だらけの日本人》一書中的分析,日本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男女的平均BMI值皆為全球最低,被稱為「世界最纖瘦國民」。書中分析其可能原因,認為日本人長年以來以米食為主,加上日常活動量高,造就出較為輕盈的體型與飲食習慣。
此外,日本的每日人均供應熱量自1990年代便開始呈現下降趨勢,成為唯一在此方面出現明顯減少的已開發國家。與中國、韓國、美國、歐洲各國等相比,日本的每日熱量攝取已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國家。更令人驚訝的是,根據書中指出,若不計入營養不足的貧困國家如奈及利亞與印度,日本幾乎成為「全球最小食的國家」。
這樣的現象也與國民體格變化相互呼應。韓國與中國的平均身高仍持續上升,而日本則早已停滯,暗示小食化與體格縮小可能形成一種循環。是老齡化影響食慾?還是對健康的關注加深?又或者是年輕人傾向草食文化與飲食精緻化?目前仍無定論,但「日本人食量明顯變少」的事實已不可忽視。
儘管整體飲食趨勢逐漸轉向小量精緻化,但「爆量」策略仍持續受到商家青睞,這並非單純為了提升銷售額或刺激食慾,更與人類心理中的「逆勢需求」有關。當主流趨勢趨向節制時,刻意選擇反方向的行動,反而更容易吸引眼球,營造話題性。
這與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拉鋸邏輯相似:在全球同質化加劇之際,地方文化的價值與特色反而被重新發掘。同樣地,當「小食文化」逐漸主導日本社會的飲食思維時,強調「盛りすぎ」的商品反而顯得新鮮、有趣、甚至帶有某種挑戰性的娛樂價值。對消費者而言,不見得真會全部吃完,但其象徵的「滿足感」與「豪氣消費」仍然具有誘因。
同時,隨著飲食習慣日趨多元化,一些創新應用也應運而生。例如,專門根據糖質量或熱量分類餐廳與商品的用戶投稿型美食平台,讓注重健康或控制飲食的人也能方便尋找合適的餐點,體現出市場對精緻化飲食需求的細緻回應。
當我們將「小食化」現象從個人健康層面延伸至社會心理,會發現更深層的國民性與文化特質。《統計で問い直す》一書中也收錄了其他與「日本人獨特性」有關的數據,其中之一是日本人對政府與權威機構的信任度極低。在面對「是否認為應順從政府決策」的問題時,日本受訪者給出高度否定的反應,顯示他們對政治權力的不信任感異常強烈。
與此同時,日本也是全球最不期待政府提供社會保障的國家之一。即便並非處於富裕環境,仍有高度的自立精神,這或許源於根深蒂固的「不給他人添麻煩」文化意識。這種特有的價值觀不僅影響政治態度,也潛移默化地滲透至日常生活,包括飲食習慣與社會互動方式。
有趣的是,儘管社會壓力不小,日本女性、高齡者與低學歷者等族群,在全球範圍內卻擁有相對較低的負面情緒指數,這與國際間常見的社會階層焦慮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情況或許可歸因於日本社會階層差異較小,彼此之間較無隔閡。例如,美國經濟學者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便指出,日本是一個「人與人之間能自然混居」的社會,即使是東京大學的學生也會與來自各行各業的人交朋友,這種平權感極為罕見。
史密斯亦提出一個引人關注的觀點:儘管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文化吸引力與社會形態卻越來越受國際社會重視,這正是「Weeb(ウィーブ)」文化盛行的根源——這群熱愛日本文化的國際支持者,看重的正是日本社會內部的獨特和諧與包容性。
日本人日益顯著的小食化現象,不僅是一種健康趨勢或經濟考量,更與整體社會結構、文化心理以及對個體自立精神的重視密不可分。雖然「盛りすぎ」式的促銷仍具有市場吸引力,但其實更多代表的是一種文化上的逆向張力——在壓縮與節制的主旋律下,展現一種反叛式的情感出口。
這樣的現象提醒我們,食物不只是生理需求的反映,更是價值觀與社會心態的縮影。在面對人口老化、經濟轉型與價值重塑的多重壓力下,日本社會透過飲食習慣的變化,悄然訴說著一段屬於這個國家的獨特敘事。而我們在觀察這樣的轉變時,也許該從食慾背後,看見人們對於生活、社會與自我存在方式的再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