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紐約時報:習近平推動成立新反腐機構,引發法學界批判 ;dw中國《國家監察法》草案徵求意見 法界人士表擔憂

習近平推動成立新反腐機構,引發法學界批判


北京——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正在推動一個新的反腐敗機構的成立,該機構將擁有大範圍的權力,可以繞開法院將任何從政府領工資的人拘留好幾個月,讓他們無法與律師接觸。這個計劃出人意料地遭到中國一些著名法律學者直言不諱的反對。
即使按中國共產黨的標準來衡量,這個計劃也很大膽。雖然中國共產黨有依靠祕密拘留的惡名,但也宣稱依法治國對現代經濟至關重要。數十名中國律師和來自中國主流學術界的法學教授冒著遭受報復的風險,公開反對這一計劃,這是對習近平第二任期議程的首次重大公開挑戰。

習近平在自己的第一個任期內發動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反腐敗運動,用這場運動把競爭對手送進監獄,讓黨內領導層人心惶惶,並把自己塑造成了這個國家幾十年來最強大的領導人。根據本月公布的法律草案,新設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將讓習近平反腐運動的範圍擴大到包括在大學和國有企業任職的數百萬更多的人。
中國目前的反腐敗監督機構是共產黨的一個部門,這個部門雖然權力廣泛,但只對8900萬名黨員有管轄權。習近平的新委員會是一個負責監督所有政府出資的企事業單位的國家級機構,政府的企事業單位有多達6200萬名員工,其中許多人不是黨員。
反對者說,新的《國家監察法》違反了中國憲法,該法讓新的監察委員會在中國法律、尤其是那些旨在防止任意逮捕的法律之外全權操作。
最近,在北京一個有約40名志趣相投的法律學者參加的會議上,來自上海的法學教授童之偉表示,「監察法草案在人權保障方面有些地方明顯有所倒退;監察機關權力太大,且缺乏來自官方的權力制約。」
通過反對這個新的委員會,童之偉和其他人對中國法律體系的強大程度和獨立性,以及是否能制約黨的領導人的權力提出了更廣泛的問題,後者常常把自己凌駕於法律之上。
上個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看來已加強了習近平的權威,開啟了中國的鐵腕統治新時代,展示了一個黨無所不包地控制社會的前景。反對這個新監察委員會的人所呼籲的,是一個與之相反的理想:任何人,包括習近平在內,都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
「共產黨說自己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行事,但現在共產黨又說它領導一切,」北京的歷史學者洪振快說。「如果你要領導一切、凌駕於法律之上的話,你怎麼能遵守法律呢?這是這個監察委員會的核心問題所在。」
在中國惡劣的政治環境下,站出來反對新的監察委員會是需要勇氣的,中國很少容忍人們批評黨的重大舉措。在習近平擔任中國領導人的頭五年裡,許多直言不諱的維權律師被監禁,有的被拉到電視台上坦白認罪,習近平也對憲政等自由主義理念表示了譴責
批評擬議中的監察委員會的人當中,有許多是在北京和上海的著名大學執教的法學教授,他們一直避免參與維權案件。在最近幾週站出來批評新委員會時,他們一直努力把自己表現為忠誠的反對者。
這些律師和法律專家們小心謹慎,他們不是在挑戰共產黨的統治,而是要求共產黨履行自己對法治的承諾。
自1990年代的江澤民起,中國領導人都曾發誓要維護法治,都把法治作為讓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化發達國家的一部分。就連習近平也在口頭上承諾尊重法律和憲法,但他也宣稱「黨領導一切」。
監察委員會的批評者不是通過街頭抗議,而是通過在法律專業人士會議上的發言、以及網上發表的聯合聲明和法律評論,來表達他們的反對意見。儘管如此,他們的批評仍相當尖銳。
他們說,新的監察機構將會違反憲法,因為這個建立在沒有充足法律依據之上的新機構將擁有的權力非常模糊,其權力將等同於、甚至超過中國法院和立法機構的權力。
「這是對法治精神的嚴重打擊,」北京的律師程海說,他在一份批評監察法草案的公開信上籤了名。「原則上,每個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也應該受到保護。」
一些批評該法律草案的人士與網路審查員玩起了貓鼠遊戲。他們在中國流行的社群媒體微信上發文,嚴厲批評監察委員會,他們的文章被迅速刪除。
「如果批評沒有自由,那麼徵求意見毫無意義,」一條網上評論這樣說。這條評論也被審查員刪除了。
在一定程度上,法律專業人士的反對意見反映出一種他們被背叛了的感覺。中國政府去年首次推出這個監察體制的建議時,一些律師曾希望,它將會給習近平的反腐敗運動建立更牢固、更公平的法律基礎。
「最初,我們對監察委員會感到很興奮,」香港大學的法學教授付華嶺說。
中國已經有一個由共產黨運行的反腐敗機構。其名稱是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該委員會對嫌疑人在沒有上訴權、不能與律師接觸的情況下進行祕密拘留之後,將他們送交檢察機關。
習近平在2012年擔任中共總書記後,任命了自己的盟友王岐山負責黨的反腐敗機構,該機構採取了聲勢浩大的行動,拿下了數十名最高層的黨政官員。反腐敗運動幫助加強了習近平的牢固控制,但也引發了濫用和刑訊逼供的指控
紀檢委上週宣布,中國互聯網最高監管機構盛氣凌人的前負責人魯煒正在接受調查,並宣布,魯煒的倒台表明了習近平的反腐敗行動沒有停止。
新的監察委員會將接管黨內監督機構的職能,但也將擴大調查範圍。黨內監督機構的工作重點僅限於黨員,但監察委員會將有權調查政府企事業單位的任何人,包括數百萬不是黨員的政府僱員。
新的監察委員會將「進一步以法治形式加強黨的領導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政治學研究人員樊鵬在一篇最近發表在網上的評論文章中寫道。
這個新委員會也將有對人進行三個月祕密拘留的權力,還可能將祕密拘留的時間再延長三個月。這將讓監察委員會擁有目前黨內檢查機構只用於黨員的同樣嚴厲的拘留權。
「這就摘下了國家有別於黨的這塊遮羞布,」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研究中國法律與政治的教授明克勝(Carl Minzner)在談到該法律草案時說。「與其說是朝著強加更多法律約束的方向邁出了一步,我認為,這可以說是黨的機構把法律體系吸納進來的表現。」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在對設立監察委員會的法律草案徵求意見,截止日期是12月6日。不過全國人大的代表席位都被效忠於共產黨的官員佔據著,這些人不太可能推遲或修改這項草案。這項法律很可能在明年3月全國人大舉行的下次年度會議上通過。
雖然大多數反對者看不到推遲新委員會成立的希望,但他們說,仍然希望能減少那些他們稱之為監察法最危險的缺點。
「最終的決定取決於黨中央領導,」上海法律學者童之偉說。「作為法律專家、作為公民,我們只是在盡我們的所能來履行我們的責任,那就是把我們的意見提出來。」
儲百亮(Chris Buckley)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國家監察法》草案徵求意見 法界人士表擔憂



按照計劃,2018年中國兩會期間,將正式出台《國家監察法》,並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但相關的法律草案現在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議。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計劃在其第二個五年任期內,繼續推進其反腐敗斗爭。早在今年一月,中紀委就已宣佈將"推動制定國家監察法,籌建國家監察委員會",此舉似乎意味著,迄今為止由中紀委主導的反腐大權將由國家監察委接管。


11月7日,中國人大網公佈了《國家監察法草案》,開始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事實上,這部草案從出台之際,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爭議,一些法律屆人士認為,這部法律草案違反了現行中國憲法,賦予了國家監察委員會任意逮捕調查的權力。





周永康:過去五年反腐斗爭中落馬的最高官員


今年8月,59名中國律師聯名發表致中國立法機構-全國人大的公開信,表達了對"監察體制改革及《國家監察法(草案)》的立法前景深深的憂慮。"簽署者之一北京律師程海對德國之聲表示:"根據中國刑事訴訟法,檢察機關限制當事人人身自由不得超過一個月,而《國家監察法草案》則允許對當事人進行最多三個月的'留置'。'留置'期間不受檢察機關的監督,而最為糟糕的則是,不允許律師的介入。"


對於預計會在明年兩會期間獲得通過的《國家監察法草案》,公開信聯署律師們主要表達了4點憂慮:法治原則面臨危機,人權保障遭遇嚴峻挑戰,平等原則受到損害以及正當程序或被拋棄。律師們指出,中國憲法規定公民享有人身自由,但如果"人身自由被'留置'、被逮捕,卻可以不經檢察署批准或決定,憲法權威何在?"


中共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發起了聲勢浩大的黨內反腐敗運動,周永康、徐才厚等一系列高官落馬。據中國官方的報導,習近平執政的第一個五年之內,共有440名省軍級官員被審查。而中下級黨政官員則數以萬計。迄今為止,習近平的反腐斗爭主要由中紀委主導,理論上中紀委只對中共黨員具有管理權力。而根據目前正在徵求社會意見的《國家監察法草案》,未來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則將對所有"吃官餉"的企事業單位員工都擁有管轄權,其中也包括眾多的非中共黨員。


如不出意外,《國家監察法》將在明年的人大會議上獲得通過


程海律師表示:"過去中紀委對涉嫌違紀的官員進行雙規,即在規定時間規定地點交待問題。如果當事人自願,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這是黨內的事情。至於這些當事人是否自願,我們不清楚,因為沒有相關的訊息。"


《紐約時報》中文版週四發表的文章稱:"新設立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將讓習近平反腐運動的范圍擴大到包括在大學和國有企業任職的數百萬更多的人。這個新委員會也將有對人進行三個月秘密拘留的權力,還可能將秘密拘留的時間再延長三個月。這將讓監察委員會擁有目前黨內檢查機構只用於黨員的同樣嚴厲的拘留權。"


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研究中國法律與政治的教授明克勝對《紐約時報》表示:"這就摘下了國家有別於黨的這塊遮羞布,與其說是朝著強加更多法律約束的方向邁出了一步,我認為,這可以說是黨的機構把法律體系吸納進來的表現。"


中國人大官網上對《國家監察法(草案)》發表意見的截止日期是12月6日。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北京大清理:受影響者不止「低端人口」;「不能輕易道歉」的中國人


***
神戶製鋼所、日産汽車等日本大企業接連爆出產品數據造假醜聞,中國的主要媒體連日來大篇幅報導,人民日報還刊登了題為《鋼鐵業造假,「日本製造」黯然褪色》的文章。《日本經濟新聞》駐廣州記者中村裕昨日在題為〈中國企業為什麼出事了也不道歉?〉的專欄文章中提到,中國國內對日本産品的信賴感非常高,正因如此,有不少中國人對於這些醜聞比日本人還吃驚。
中村裕的文章接着提問:「中國企業的情況如何呢?雖然中國企業的醜聞之多並非日本可比,但卻很少看到高管因醜聞而舉行記者會低頭道歉的情形。」他表示詢問周圍的人,很多人回答説:「中國人還不習慣道歉」。
中村裕引述一位30多歲的男性表示,在中國很多人從小就被家長教育「不能輕易道歉」。這是因為存在「不能輕易向對方示弱」的想法。
中村裕認為,在中國不管做什麼競爭都很激烈,如果示弱就會被對方輕易奪走地位,因此中國人不會輕易道歉。他又引述一位20多歲的女性説:「中國人一般都是馬上找藉口」「消費者根本沒期待(中國企業)像日企那樣開個發佈會。因為就算開發佈會聽到的也都是藉口」。
中村裕更稱經常聽到有人説:「別等到出事了再想怎麼解決,要先想想怎麼解決掉想把事情捅出來的人」。
文章最後總結:發生醜聞卻不道歉,這是不道德的行為,但過度道歉也會招致更多責難,引來很多人的主動攻擊。這就是當今全球競爭的嚴峻性,這是個非常難以抉擇的時代。

朝鮮 /北韓凌晨向東發射一枚新型Hwasong-15導彈; 印度最高法院驳回一起上诉:禁 电影 Padmavati


印度最高法院驳回了一起上诉,该上诉希望能封禁电影《帕特马瓦蒂》(Padmavati)的全球发行。这部宝莱坞浪漫电影讲述了一名印度教女王及一名穆斯林统治者的故事,引发了印度教的抗议。(BBC)


「飛距離を最大限に延ばそうとすれば1万kmを超える可能性がある」今回の北朝鮮の弾道ミサイル。ワシントンを射程に収める恐れがあります。

 北朝鮮は29日午前3時18分ごろ、首都平壌近郊の平安南道・平城(ピョンソン)付近から東方向に1発の弾道ミサイルを発射した。950キロメートル飛行し、午前4時11分ごろに青森県から約250キロメートル
NIKKEI.COM


【即時頭條】北韓試射射程涵蓋整個美國的導彈 宣佈完成國家核戰力建設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說他的政權發射了一枚射程涵蓋整個美國的導彈後,已完成國家核戰力建設。
朝中社週三報導指出,北韓「成功」發射了一枚技術改良後的新型Hwasong-15導彈。朝中社稱,金正恩觀看這次導彈試射,「自豪地宣佈,現在我們終於了解完成國家核戰力建設的偉大歷史原因。」
北韓的宣稱尚待獨立驗證,但這顯示北韓正在進入尋求用核武器攻擊美國能力的新階段。金正恩曾表示,他需要這一能力來阻止美國入侵。特朗普揚言將動用武力來遏制北韓的核威脅。
在北韓發射導彈後,特朗普這次回應的語氣較為審慎,一改之前發出「烈火與雷霆」的威脅。他告訴記者說:「我們會處理好這一局勢。」聯合國安理會今年對北韓實施嚴厲的制裁,計劃週三在紐約討論北韓最新的導彈試射。(撰文:Kanga Kong)
#北韓導彈 #金正恩 #特朗普

朝鮮凌晨向東發射一枚導彈

朝鮮於平壤時間周三凌晨2:47發射一枚導彈,打破逾兩個月來的沉寂,此舉可能會加劇該國與美國以及該地區的緊張局勢。導彈發射地點在平壤以北。韓國在朝鮮發射導彈六分鐘後同時向東發射了陸海空導彈予以回應。美國五角大樓發言人稱,朝鮮發射的是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飛行了約620英里後掉入日本經濟專屬區。五角大樓稱北美防空司令部確認該導彈不會威脅北美領土及其盟國。
++++

这一番你来我往发生前,一名韩国高级官员警告朝鲜正在努力最早于明年发射搭载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
美国太平洋岛州夏威夷将重启冷战时期的核预警系统

李明哲獲刑對台灣人意味著什麼?莫之許:不只是報復──李明哲案的政治警示


蘋論:李明哲案與兩岸差距

11/29
.....台灣總統府昨天表示:「傳播民主理論無罪。」「國際特赦組織台灣32小組」昨天在臉書上質疑:「從未犯罪,何來判決?」從以上兩岸對此案的不同理解,可見兩岸對法理的認知差距何其巨大。台灣方面和國際特赦組織都認為,只發表政治意見而沒有實際顛覆行動如組織武裝暴動等,就不是顛覆國家,而是言論自由的範疇,是「罪行法定主義」的實踐。中國方面的認知是:只要表達推翻現行政治制度的言論,就構成「顛覆國家政權罪」罪行的要件。兩岸只要這類認知差距存在,各方面接軌就很困難。 

如同台灣戒嚴時代

中國對此案的態度台灣並不陌生,戒嚴時代也是只要表達反蔣的威權獨裁、反國民黨獨大、反戒嚴、主張民主自由以及提出反攻無望論等,雖然只限於言論而無行動,統(反?)統一概看作顛覆國家、為匪張目的行為,輕則10年以上,重則死刑、無期徒刑。如今又在李明哲身上看到,實在令人感慨。中國人心思、意識的進步何其緩慢,遠遠不如其硬體和公廁的建設。以後不知還有多少倒楣的李明哲們跌進司法的陷阱裡。 

李明哲獲刑對台灣人意味著什麼?

學者認為,中國的法治就是自己說了算,不認罪的刑期恐怕更重。除非李明哲未來回到台灣,"不然真相永遠不會出來"。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居民李明哲,正式被中方判處5年徒刑,在台灣當地激起不少反響。面對5年刑期,未來是否會減刑?褫奪公權是否有其效應,也成討論焦點。
判刑與台灣各界的反彈
28日,中國大陸湖南嶽陽法庭,對於台灣公民李明哲的"顛覆國家政權罪"再度召開審理。李明哲表示,對於起訴內容完全承認,最終法院在審理過後,判處李明哲5年刑期,並褫奪公權2年。消息傳回台灣,也掀起了台灣各界對此議論。
台灣總統府發表聲明強調"傳播民主理念無罪",也表示希望北京當局盡快放李明哲回來。統籌兩岸事務的陸委會也表示遺憾,表示兩岸關係"嚴重受到影響",也表示會繼續努力讓李明哲平安返台,期盼中國當局能照料李明哲人身安全與健康。
中國國民黨則對此表示,國人權益受損,陸委會必須爭取。然而他們也表示"兩岸關係在民進黨執政下急凍後而無法互通"這樣的情形下,蔡英文政府不該"用政治意識型態犧牲人民權益",這樣的愈走愈倒退,不言可喻。
今年3月,李明哲經由澳門進入中國大陸廣東,隨後就失去踪跡。直到後來,中方於5月的記者會上證實李明哲正在被"審問"。在9月的第一次開庭時,李明哲即被中國官方控以"顛覆國家政權罪"。
褫奪公權對台人有意義?
台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刑法教授楊雲驊,就跟德國之聲表示,褫奪公權對於台灣人權益來說不是很重要,它目的是在跟中國國內同胞宣示"台灣是我們自己的同胞"。
楊雲驊也解釋,在中國,褫奪公權通常可能伴隨解除黨籍,是相當嚴重的。中國大陸不論從事公職或是進公務系統,入黨是必要條件。也因此,他認為中方只是像徵性地褫奪公權2年,來告訴自己國內同胞"李明哲行為嚴重"。
他補充:"在台灣,褫奪公權是代表無法選舉與被選舉,頂多就是不從政就好。但是在中國,褫奪公權可能會毀了那個人的一生,如同令計劃等。這輩子恐怕都無法翻身,縱使短短幾年,都可能留下污點"。
台灣師範大學政治所教授范世平則認為,中國拿出專門對付內亂的"顛覆國家政權罪"來取代外患的"間諜罪",就代表不只是惠台政策,連刑罰都要給"準國民待遇" 。范世平說:"中國現在是一手拿著棒子一手拿著胡蘿蔔",警告意味仍是濃厚。
五年的刑期會縮短?
李明哲的五年刑期是否會服滿?范世平認為,李明哲案很明顯就是政治審判,中方也確實達到目的了,十九大前,當時中方確實會基於壓力亂抓人。第二次審判時李明哲態度較為輕鬆,未來是有機會提早放回去。
楊雲驊則認為,五年的徒刑時間是一個觀察點,因為中國大陸勢必會面對國際的質疑,有可能兩岸政治氣氛緩和,也有可能李明哲"犯後態度良好",中共會在未滿五年的時間放他出來。
在台灣執業已久的宇達經貿法律事務所負責人呂秋遠律師也表示,中國的"顛覆國家政權罪"其實是下分"首要、積極、從犯"等三個等級,判刑則從最嚴重的10年到較輕的3年為止。中國把李明哲歸類為"積極",因此就取個中間點將他判刑5年。
然而,呂秋遠也認為,整個案件還有許多無法確認的部分。包括就具體"犯罪事實"、還有認罪的部分是"認了什麼"?至今都無法聽到李明哲心中的感觸,大家只能透過微博看到的官方宣判,還有他的"認罪畫面"。
呂秋遠也感嘆,中國的法治就是自己說了算,因為不承認,後面再次上訴的刑期恐怕更重,也不會有"公開審判"的可能。未來想听到李明哲的內心話,恐怕只能等5年,大家也許都想問他:"你到底做了什麼"。范世平也認為,除非李明哲未來回到台灣,"不然真相永遠不會出來"。




日期 28.11.2017
作者 凱中(台北特約記者)
---
值得參考、思考

11月28日,中國法院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李明哲5年有期徒刑,這個重判結果,有著樹立先例,警告台灣的意涵!
TWREPORTER.ORG

德國經濟界完全從中國巨大市場的夢想中驚醒。 德國大學在中國展開工作難; 中国禁止组团游梵蒂冈和帕劳

"惡夢中驚醒"
相對於中東歐對於中國金主毫無抵抗力的張臂歡迎,在華德企對北京則更加警覺。《法蘭克福匯報》近日刊文稱,目前德國經濟界正與中共發生一場激烈的衝突。德國商會在官方聲明中以異常犀利的批評聲,反對中共在中德合資企業中和百分之百的德資分公司中建立黨支部,並以企業退出中國相脅。
《法蘭克福匯報》在一篇題為"德國經濟界對抗中共"的文章中寫道,"德國經濟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公開以退出中國向中國領導層發出威脅。……由此,近兩年來德國經濟界與中國領導層之間的矛盾達到了小高峰。"
《法蘭克福匯報》另一篇同樣關注該話題、名為"中國惡夢"的文章說:"德國商會懷著'極大的憂慮'看著,德企子公司遭到北京施壓,建立意味著企業自由終結的黨支部。商會警告,德企可能退出中國。這種異常激進的做法清晰顯示了,如今,在華德企多麼強烈地感受到了習近平路線的威脅。鑑於中國增長疲軟,這位中國黨和國家一把手要通過完全的控制來保障權力,帶領中國製造企業走向世界。德國經濟界完全從中國巨大市場的夢想中驚醒。"


DW (中文) - 德國之聲
梵蒂岡和帕勞共和國,兩個台灣的邦交國

多家中国旅行社周一(11月27日)向德新社证实,他们得到通知称,不得组团前往梵蒂冈和帕劳共和国。中国和这两个国家均无外交关系。
DW.COM

---

德國大學在中國展開工作難


作者 柏林特約記者 丹蘭


據德新社報道,近一年來,外國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必須登記。但很多組

織登記不了。這大大阻礙了德國高校在中國的工作。


北京匿名消息人士透露說,德國駐華大使館對外國非政府組織“登記工作進展甚微很煩惱”。這大大阻礙了德中高校的合作。


95%以上的在華外國組織還沒有得到許可證,因此屬於非法範圍。中國官方估測,這類組織有7000個,已經正式登記的組織才只有242個。沒完成登記的組織受到限制,比如,不許招聘新員工。賬戶被凍結的情況也出現過。


但不光登記程序帶來許多官僚主義問題,已經得到許可的組織如親近德國各黨派的基金會,其“工作能力也繼續受到明顯限制。”“有些關節一片混亂。”“在科研合作或學術交流等領域,雙方進一步的合作目前明顯受到影響。”


德國精英高校在和中方合作時,會遇到許多困難。這可能是因為它們在中國的身份不明確,或者它們難以通過受保護線路訪問本校自己的服務器。雙方合作“一點都不理想。”這應該不符合中國的利益,因為中國期望通過與德國的科研和學術合作促進本國的科技發展。


德國政府對合作困難早已知情。默克爾總理2016年6月訪華前,曾專門預告,將和中方談及外國非政府組織在華待遇問題。


中國自今年1月1日起實行登記法,以阻止外國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進行不受歡迎的政治活動。該法加強了監控,並要求外國組織必須和一位受到許可的中方夥伴一起重新登記。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北京等地"清除"“安全隱患” 「低端人口」-- 學者呼籲尊重人權;台灣第二海軍?


北京等地"清除"“安全隱患” 「低端人口」-- 學者呼籲尊重人權;台灣第二海軍?

http://hcnew.blogspot.tw/2017/11/blog-post_27.html

中國共享單車業泡沫、政府有必要伸出援手?


【即時頭條】對於共享單車 中國政府有必要伸出援手
誕生後的最初六個月裡,中國第三大共享單車公司小藍單車向國內的城市投放了60萬輛單車,隨後有了2000萬註冊使用者,各方投資人也向它注入了5800萬美元的資金。然而,每半小時低達7美分的用車租金註定它在這條商業之路上走不了太遠。近日,這家公司倒下了,公司行政總裁承認,他內心充滿了煎熬。
他並非唯一。短短18個月時間裡,共享單車成為了中國一項最熱門的投資,兩家最大的玩家各自籌集到了10億美元的風投資金。這些資金引燃了深受交通擁堵之苦的中國城市中的出行方式革命,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種快速、低碳、低成本的交通方式。但是它未能創造出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中國的共享單車在經過了一年多一點時間的轟轟烈烈之後,前景開始變得不容樂觀。
僅僅兩年前,單車大規模重返中國城市還會是頗為荒唐的想法,因為就在1990年代還是中國大城市司空見慣的單車出行方式,已被視為一種前現代的、低檔次的、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東西。城市已經被重新設計改造,以便為汽車而不是單車或行人提供便利。為那些無力或不願購買汽車的人,中國則走上了規模史無前例的公共交通建設之路。
然而,即便是像上海這樣擁有出色公共交通體系的城市,依然面臨「最後一公里」的棘手問題。到地鐵或是巴士站的路若是不到一公里,大多數人還是願意步行的,但若是超出了這一距離,他們就會選擇其他交通工具,通常是機動工具。這一問題長久難以找到簡單的解決方法,尤其是在中國,空氣汙染更是讓人不願出門僅靠兩條腿。
傳統的單車共享方式是使用者從固定站點(最好是靠近公交換乘站)租用一輛車,用完後再歸還到另一站點(最好是靠近家)。在美國和歐洲的部分地區,這是一種頗受歡迎的解決方案。由於得到政府支援,這種方式甚至在2000年代後期也在中國部分城市興盛過一段時間。就在2016年,杭州還擁有世界最大的傳統單車共享網絡,全城共有3572個單車站,84100輛單車,日均使用者量達到31萬。(撰文:Adam Minter)
#共享單車 #小藍單車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FT:中國的增長奇蹟已然後勁不足。中國應核算真實GDP增長率

中國應核算真實GDP增長率

佩蒂斯:中國增長奇蹟已然後勁不足,允許債務激增,才能滿足GDP增長。政府強調更有切實意義的經濟目標,原因也在於此。
上個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傳遞出一個信息,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新一屆政府準備通過放棄長期經濟目標及允許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放緩來控制債務。
通常,分析人士認為,政府公佈的GDP的變化會反映一國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方面的變化。然而,在中國情況卻並非如此。為了實現國家的既定目標,地方政府被認為應該竭力地刺激支出,不管這些支出是不是具有生產性。
GDP增長並不等同於經濟增長。假設有兩家工廠的建設與運營成本相當。如果第一家工廠生產的是有用的產品,第二家工廠生產的是人們不需要的產品,庫存不斷積壓,那麼對基礎經濟有提振的只是第一家工廠,但兩家工廠都會以同樣的方式提升GDP。
然而,大多數經濟體都有兩種機制使GDP數據吻合基礎經濟表現。首先是設定了支出限額的“硬預算約束”,這會將那些源源不斷地做出浪費性投資的企業排除出局,在它們還沒對經濟造成嚴重扭曲的時候。
其次,在GDP核算中,有一個市場定價因素,當浪費性投資造成的壞賬被註銷時,GDP的增加值部分及整體增長水平都會有所降低。
然而,在中國這兩種機制都不奏效。壞帳沒有被註銷,政府也不受制於“硬預算約束”。投資配置不當是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的顯著特徵,而公共部門應對此負主要責任。
這其中的含義很明顯,即使大多數經濟學家出人意料地不願意承認。如果你認為中國存在大量浪費性投資,你就得承認,政府公佈的GDP增長數據由於未能承認相關壞帳的存在,誇大了實際的財富增長。如果壞賬被恰如其分地註銷,有人估計,中國的GDP增長率將低於3%。
歷史上已有先例表明這種誇大可能會達到什麼程度。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就存在著類似當今中國的扭曲現象。雖然沒有這麼極端,但日本當時也存在GDP構成中消費所佔的比重非常低、過度依賴投資的問題,到上世紀80年代更是演變為資源配置嚴重不當。
到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公佈的GDP佔全球總產值的17%,多數人相信,到上世紀末,這樣的飛速發展會令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然而,隨著信貸增長穩定下來,日本經濟在全球GDP中所佔的份額開始急劇下降,自那時起,其占比縮小了將近60%。
前蘇聯也發生過同樣的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經濟飛速增長,到20世紀60年代末,蘇聯經濟已佔全球GDP的14%,與當今中國所佔份額相當,人們也普遍認為蘇聯會超過美國。但20年後,其在全球GDP中所佔份額卻下降了70%多。
這些案例可能很令人震驚,但就像今天的中國,1980年代的日本與1960年代的俄羅斯也缺少相關機制,用來計量官方GDP數據中的浪費性投資。在這兩個國家的巔峰時期,由於未能將浪費的那部分註銷,它們各自的經濟增長都被嚴重誇大了,而債務水平一旦穩定下來了,它們的經濟增長就被低估了。
這其中的含義很明顯。中國的增長奇蹟已然後勁不足。只是因為允許債務激增,中國才能實現其GDP增長目標。習近平主席急切地強調更有切實意義的目標,例如增加家庭收入,原因也許就在這裡。不管出於什麼緣故,分析師們在解讀GDP增長率時不應將它視為衡量中國基礎經濟表現的一個指標。如果一個經濟體中的金融體係不正視壞賬,不停生產賣不出去、滯銷的商品或者興建空置的機場也許會提升其GDP,但其GDP卻無法衡量其經濟表現。
注: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高級研究員。
譯者/何黎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澳大利亚发布外交白皮书 警告中国威胁



澳大利亚发布外交白皮书 警告中国威胁
这份外交政策白皮书称,澳大利亚应加强与美国的联盟,以应对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不断增长的势力。堪培拉近几个月来对北京的言论日益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