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嚴重的問題: 中國的司法系統看不到“公義”/ 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成了"永恆的工程"


新聞報導 | 2011.05.19
中國95%的刑事審判以被告認罪結案


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麥高偉和他的研究隊伍,埋首15年,造訪中國內地13個地區研究當地的刑事審訊。他對研究結果表示“極度失望”,因為中國的司法系統看不到“公義”。


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院長麥高偉(Mike McConville)花了15年的時間研究中國內地刑事審訊,著成了《中國刑事審訊》("Criminal Justice in China")一書,在本月出版。在研究的過程中,他分析了從中國13個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及西部落後地區收集了的1​​144個審訊案件,採訪了267名司法人員,包括88名法官、96名檢控官及83名辯護律師

研究揭露了中​​國的司法黑幕,反映了中國的司法系統沒有公正可言。其中一個"驚人"的發現是,95%的刑事審判以被告認罪結案。當被告在審理時向法官申冤稱遭到警方嚴刑逼供,大多數法官聽而不聞或要求拿出證據。 227個案件的審判中,只有19場有證人出庭作證,而且證人只有一個。

曾在中國展開研究項目的漢堡律師格夫肯(Rolf Geffken) 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的司法程序大致上都是這樣,疑犯認罪對司法人員及整個案件處理都方便省事。所以說,中國的法庭不是要找出真相,而是盡快使疑犯招供然後將他定罪。在整個執法的過程中,警察飾演一個決定性的角色。 他們要向法院提供可以把被告治罪的證據,即被告已經招供了。"

麥高偉在《亞洲新聞》中表示,整體來說,中國的司法系統令人"極度失望"。由於中國的刑事審判大部分都是以被告認罪結案,疑犯的拘留期往往超過法定的37天。許多受訪的辯護律師表示,警察經常向被告行刑逼迫他們認罪,但他們不敢在法庭上提出被警察逼供,恐怕遭到更重的刑罰。

事實上,受訪的法官承認,法官沒有判案自主權,每個裁決都是司法機構及黨的決定,甚至乎就算被告是清白的,法官也不能自行裁決。法官做不到不偏不倚,對被告非常不公平。在案件審判中,警察負責整個調查行動及提供證據,法官和檢控官只是一個被動的角色。受訪的檢控官坦言,工作目標只是令被告被判有罪,如果失敗或不受理警察提出的檢控案件,他們將會失去獎金,或被懷疑受賄。



報導:千燁

責編:葉宣



***


據中國媒體報導,昨日中國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和《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
意味著中國官方承認,三峽工程蓄水後確實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不利影響。


5月18日,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和《長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雖然會議指出三峽工程發揮了巨大綜合效益,但是在移民、環保和生態、地質災害方面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

國務院的會議提出,要實施工程整治,穩定河勢,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設施功能。還要實施生態修復,改善生物棲息地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強觀測研究,優化水庫調度。

從早年三峽大壩籌建到使用以來,關於三峽工程的社會影響和環境影響的聲音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中國知著名的水利專家黃萬里,黃萬里晚年病重時仍呼籲三峽工程不能上馬。 2001年8月27日,他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一直以來中國當局一直突出強調三峽工程的帶來的正面影響,中科院工程院士、原三峽工程總指揮和三峽工程公司總經理陸佑楣,多次為此工程背書,強調三峽工程的安全性及綜合效益。

與官方對應的是中國非政府組織也在做獨立調查和報告,原《光明日報》記者戴晴曾在多個國際會議上,揭示出三峽工程所帶來的諸多問題。

三峽工程需要面對移民、生態環境、地質災害問題

就此德國之聲首先採訪了中國的水資源保護專家、前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局長翁立達。他介紹這並不是中國政府首次涉及三峽工程出現的問題,2007年9月份在武漢召開了以三峽為主題的會議,當時三峽辦主任汪嘯峰提出的問題,正是現在溫家寶在此次會議上提出的。新華社曾予以報導,當時外媒普遍認為是中國政府首次承認三峽帶來負面問題。

翁立達認為此次會議是中國政府要解決這些一直存在的問題。他同時認為公眾的質疑並不在於工程本身,而在於對一百多萬移民安置、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問題、還有地質災害能不能給予很好的解決?重點應該三峽庫區,比如重慶,在三峽整體的工程中作出了很大的犧牲,川東鄂西區域本是貧困區域,三峽工程使得這些區域無法發展甚至倒退,特別是2003年三峽蓄水後,對這些區域的影響更加直接,特別是移民長久生活的依託在哪裡?

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成了"永恆的工程"

三峽庫區地質環境複雜,暴雨、洪水頻發,自古以來就多滑坡。僅中國國土資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個。加之近年在重慶庫區有頻繁的小地震發生,網上不時有關於大型水電工程是否會誘發地震的討論。

德國之聲也電話採訪了四川地質專家范曉,他說像三峽這樣的大型工程,在開工之前應該對地質災害影響是論證過的,但對該問題的嚴重性是估計不足的,加之後續工作不到位,所以在2000年時就重新做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防治計劃,也分期對地質災害進行治理,到目前已經投入超過一百多億的資金,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成了永恆的工程。

范曉也介紹了庫區地質災難主要有哪些:"主要有大家熟悉的崩塌、滑波、還存在誘發地震的問題,雖然還沒有出現破壞性的地震,但是每年蓄水到達高位時,誘發的小地震還是很多的,震級大多在四級以下,這些都有監測數據,近年也有所公開,也已經對當地的民房建築等造成破壞。從未來來看,很多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比如是否誘發破壞性的強震。根據已有的案例,當蓄水到達高位後的3至5年,有可能誘發這樣的強震。"

受到潛在影響的利益方應該知情並參與

德國之聲也就三峽工程所帶來的生態及環境影響採訪了中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創辦人馬軍,他表示也已經看到溫家寶主持的三峽會議的報導:"環境影響大致分為生態和環境兩方面,從生態來說,包括對水中的魚類及其它生物、對陸生生態環境的淹沒等;環境影響主要是指河流自淨功能下降所引發的,從支流最終會蔓延至乾流的水質下降,普通預測當三峽工程運行到一定年份時,隨著污染物的積累,會面臨嚴重的水污染問題。在支流上已經顯示這樣的問題。"

馬軍認為看到這樣一個會議的召開,總結了過去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著眼於未來,從三峽工程本身這個層面,需要看其調節模式對其下游的影響,所在要在考慮旱情的情況下,這就需要做調度調整。從另外一個方面,三峽已經建成,木已成舟,更加令人擔憂和需要考慮的是三峽以上的流域正在規劃和興建軍的水壩,比如乾流上至少有12座大壩,支流上有數以百計的水庫在規劃和興建中,假如全部建成將出現嚴重的問題。所以需要對規劃進行調整,如何調整,根本不可能依賴建設水壩的部門和開發商,只有不同的受到潛在影響的利益方知情並參與到這個過程中,推動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才有可能實現大的調整。

作者:吳雨

責編:葉宣

新闻报道 | 2011.05.19

三峡工程存巨大隐患,中国官方承诺治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