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去去去 去中國



矜持--俄承诺满足中国天然气需求 北京反应矜持

09/27/2010: Assignment: China -- new documentary from USCI
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Room 207
Los Angeles, CA 90089
Cost: free
Time: 4:00PM - 6:00PM

Building on the overwhelmingly positive response to Election ’08 and the Challenge of China, the USC U.S.-China Institute has launched a new multimedia project exploring the work of China correspondents and the role they have played in shaping American perceptions of China and U.S. policy toward China.

Assignment: China features interviews with journalists who were based in China and Hong Kong as well as interviews with scholars who have studied the work of these journalist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had to be mindful of how such reporting influenced public opinion and thereby affected their ability to make and implement policies.

This screening features our segment on the 1979-1983 period, when the normalization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allowed American reporters to return to China on a full-time basis. Correspondents talk about the excitement of the era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d. Richard Bernstein (Time), Fox Butterfield (NY Times), Graham Earnshaw (Reuters), Sandy Gilmour (NBC), Jim Laurie (ABC), Liu Heung-shing (AP), Melinda Liu (Newsweek), Jay Mathews (Washington Post), Linda Mathews (Los Angeles Times), John Roderick (AP), and Yao Wei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are among those featured.

Assignment: China reporter Mike Chinoy (USCI senior fellow and former CNN Beijing bureau chief ) will introduce the film and take questions afterwards.

This screening is sponsored by the US-China Institute and the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Why You Should Learn Chinese

By Kayla Webley

Deborah Fallows, author of 'Dreaming in Chinese: Mandarin Lessons in Life, Love, and Language', talks about what her study of Mandarin taught her about life in China, the country's dizzying transformation and the value of learning languages



Fast Boat to China

Corporate Flight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Free Trade; Lessons from Shanghai

Written by Andrew RossAuthor Alerts:  Random House will alert you to new works by Andrew Ross


Fast Boat to China



ABOUT THIS BOOK

Corporate outsourcing has bitterly divided advocates and critics of free trade; the transfer of jobs overseas to cheaper locations has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dislocated employees and their communities, and, increasingly, it is the high–skill, white–collar positions that are feeling the impact.

In Fast Boat to China, Andrew Ross looks at the controversial issue of offshore outsourcing to China—specifically that of white-collar jobs at U.S. global manufacturing and high-tech companies.

Having spent a year talking with skilled local employees and their foreign managers in Taiwan, in Shanghai, and in the far west of China, Ross reports on China’s workforce, where employees, for the first time, are emulating a corporate mentality of job–hopping as a way of life. Ross looks as well at the effects of foreign investment on China’s (newly capitalist) economy and at how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uch as GM, GE, Philips, Lucent, IBM, and Motorola are taking advantag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in planning for their future growth there.

The author makes clear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workers, who, he discovered, have become as insecure as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He reports on the daily reality of corporate free trade and how it doesn’t at all correspond to its classical definition . . . how India and China, the world’s two most populous countries, are competing for low–paying jobs and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white–collar jobs in Asia . . . and, finally, how China’s huge gains in technology will soon allow it to compete for top–level jobs at the same time that it absorbs lower-end jobs, and how this will affect workers and economies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




YLC46
當產業都外移中國之後
Fast Boat to China

作者:Andrew Ross
譯者:奚修君、高仁君
出版:2010/4/1 . 出版社:遠流出版


內容大要

全球化曾經許給世人一個美麗新世界:撤除貿易障礙,讓資金、商品、技術、想法自由流通,彼此分享。夕陽產業、高污染工業與低端工作外移,本國經濟體則往價值鏈的高端移動,致力發展服務業與研發創意產業,如此一來,將能享有經濟繁榮、商品價格低廉與乾淨的環境。

實 際的情形是,企業比政府、一般消費者更能利用資金、技術、創意自由流通的優勢,將產業外移。加上中國崛起的磁吸效應,外移的不僅是個別的工廠而已,而是整 個產業鏈連根拔起。企業或許創造了亮麗一時的獲利,但是對社會造成的傷害久久難以平復:大量的失業人口、薪資在低檔徘徊、破敗的社區,連帶對於政府稅基與 人際信任的傷害,國族之間的仇視……。

作者以社會學家的敏銳與深度、新聞記者的生動筆觸,檢視過去幾年美國的產業外移中國所造成廣泛而深刻的衝擊。同樣的故事,當然會在世界其他地方上演。

作者介紹

安德魯.羅斯(Andrew Ross),1956年生於蘇格蘭,亞伯丁大學畢業之後,曾在北海油田工作,繼續在肯特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深造,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現為紐約大學社會與文化分析系教授,長期為《國家》、《村聲》等刊物撰稿。

長期關注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勞工、人權、環保代價,專精於研究流行文化、都市社會學、生態學與科技史,被視為美國首屈一指的文化研究學者,也是《世界是平的》作者佛里曼的理論勁敵。

著 有《低薪,高資歷:推動全球勞動公平》(Low Pay, High Profile: The Global Push for Fair Labor)、《無領階級:人性的工作場所及其隱藏成本》(No-Collar: The Humane Workplace and its Hidden Costs)

曾擔任《社會文本》(Social Text)期刊編輯委員十五年之久。索卡(Alan Sokal)曾引用物理學名詞和文化研究理論,捏造了一篇「偽論文」投稿獲刊登,演成喧騰一時的「索卡事件」。

譯者介紹

奚修君

台大外文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電視工作,喜歡旅遊。譯有《情婦》、《建築之旅/當代──香港》、《DH勞倫斯》、《珍奧斯汀的他》、《鑽石》等書。

高仁君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訊傳播碩士,曾從事新聞、雜誌、軟體品保、房貸仲介等行業,現為自由撰稿人

目錄

導言──資金、技術、知識全球自由流竄的結果

.回顧半世紀以來的美中貿易關係

.企業外包與民族主義的抬頭

.勞動力短缺與勞資糾紛

.自由化圖利了誰?

第一章 上海──從帝國主義殖民地到高科技產業鏈的聚落

.工作外包──從藍領到白領

.工作外包──從白領到高科技業

.上海重拾昔日繁華

.高離職,高薪資,高物價

.高成長,高失業,高房價

第二章 美國──徘徊在產業外包與貿易制裁的困境

.美國對華貿易的傳統

.美國商會影響美中貿易政策

.業務外包對美國產業環境的傷害

.美國人面對工作外包的矛盾心理

.攔不住的撈錢列車

第三章 上海──全球資本主義的堡壘與外包中繼站

.走一趟浦東軟件園

.當外國主管碰上中國員工

.中國的科技工程師

.「灰領階級」的興起

.外包到內陸

.摩登上海的白領女性

第四章 印度──面對中國競爭的優勢與劣勢

.塔塔家族與中國的百年淵源

.在印度榮景的背後

.孟買vs上海

.中國員工與印度員工的差異

第五章 蘇州──從古代絲綢中心到高科技產業園區

.打造蘇州工業園

.引入新加坡公積金制度的園區管理

.在價值鏈上移動跳槽的工人

.外商的難題:留或不留?

.愛國教育與產業外移的腳步

第六章 西進──產業從沿海移向內陸

.開發西部的背後因素

.開發重慶

.成都致力發展軟體產業

.樂山鎖定半導體產業

第七章 台灣──面對中國崛起的產業磁吸與均勢消長

.晶片的崛起

.貿易與戰爭的規則

.扶植產業

.晶片製造聯合國

.最後的訪談

後記──平坦的世界助長全球化的黑暗面

推薦

媒體推薦

「對於關注兩岸問題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深思的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張鐵志

「可讀性極高……。作者對公平貿易和國際勞工人權的概念清晰。一般以為全球化歷程無可抵擋,但作者提供了一些別的選擇。」──《紐約生活誌》(Time Out New York)

「越來越多歐美公司把工廠和工作移到中國,而本書另闢蹊徑來看待正在發生的事情。」──《亞洲書評》(The Asian Review of Books)

「作者採取截然不同於湯瑪斯.佛里曼熱切擁抱自由貿易的立場,走訪大陸與台灣的高科技業,發現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利用員工的不確定感,讓薪資不斷調降。……第一手報導寫來引人入勝,與鼓吹外包的人大唱反調。」──《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譯者簡介

奚修君

台大外文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電視工作,喜歡旅遊。譯有《情婦》、《建築之旅/當代──香港》、《DH勞倫斯》、《珍奧斯汀的他》、《鑽石》等書。

高仁君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電訊傳播碩士,曾從事新聞、雜誌、軟體品保、房貸仲介等行業,現為自由撰稿人。

精采試閱

平坦的世界助長全球化的黑暗面

台灣和中 國沿海的距離,大約相當於古巴與美國海岸的距離,而且和古巴一樣,都因為冷戰歷史的遺緒而被隔離。但是我在中國蘇州及在台灣龍潭採訪的同一家公司員工,更 像是裂成兩半的同一枚硬幣:兩岸擁有共同的文化、相同的語言,也是經濟上的命運共同體。雙方無法具體的商談彼此共享的命運是一個悲劇,但兩者的困境也是全 球經濟體制內所有勞工的困境。雙方的雇主並沒有相同的問題,反而得以利用員工之間的缺乏溝通來獲利。事實上,這些員工賣命的公司直接獲利的來源,就是其境 內與境外工作場所的差異所衍生出來員工的不安全感。

倡導由企業來推動全球化的人士會希望保持現狀。其中倡議最力的,莫過於可以利用地區差異 剝削弱勢孤立勞工而獲利的全球公司。他們學會了玩弄勞動套利的把戲,本領之高不亞於靠著跨國交易短期套利的投機炒手,一旦風險轉移便在眨眼之間挪動手上的 資金。當然,在這個全球金融的大賭場裡,投資工廠、辦公室和人力還做不到這麼高的流動性。但是目標很顯然是朝這個方向走,而且越快越遠越好。大企業在技術 與法律層面,輕鬆轉移實質與帳面資產的能力,顯然是達成目標的關鍵,而且擬定自由貿易的規則也是為了助長此一趨勢。

知識轉移固然較為棘手, 但是知識轉移不需要人的遷徙,只需要腦袋裡的想法和點子,而且現在這些都被合法定義為雇主的智慧財產。從這個角度來看,晚近爆發的技術外移並不是一時的商 業潮流,也不是因應經濟全球化的權宜措施。這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生活形態,是一種社會習性、也是經濟習性。這在短期內能為某些投資者帶來好處,但長期來看卻 會損及多數人的利益。因為,如果欠缺適當的法令規範,此一現象會讓社區與國家喪失保護生活水準的能力,侵蝕員工對雇主與企業的忠誠度,最終則會讓所有員工 的前途變成一場賭局,因為今天還捧住的飯碗,明天可能就不保。無法認清此一事實的政府官員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將其底層之自由貿易教條視為不可抵抗自然力的 人,都將鑄下濤天大錯。

中國和印度開放外資是促進海外轉移的一大推進力。這些國家貿易壁壘的瓦解,將全世界最龐大、最廉價的勞動力帶進資本 主義的遊戲當中,而且範圍涵蓋了技術與非技術性的勞力。雖然中印勞動力之間的套利還在初始階段,我為中印產業境外生產所寫的專章顯示,這已經開始影響全球 職務與工作的配給。但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國的崛起,憑著中國強力的政府介入、龐大的過剩勞力、已開發的基礎建設以及內需市場的前景,在在讓投資者目眩神 迷,爭先恐後追尋這個具有極權特色的資本主義香格里拉。

中國領導人賦予商人各式各樣的自由和特權,但是對勞工卻什麼也沒給,只有對勞動法的 空泛承諾,連官方的工會組織都甚少遵守,雇主就更別提了。除了常見的合約陷阱,資本家在中國經商的阻礙已經越來越少。實業家(包括外國人)甚至還能加入共 產黨,並出任高階黨職。不過爭取經濟與社會正義的人士卻沒有這樣的待遇,他們常常要面對審查、刁難和牢獄。全世界的工會、非政府組織和異議活動份子,正針 對勞工與環保議題建立跨國界的合作,但是在他們的全球溝通網當中,除了極少數的例外,中國卻是個大漏洞。這些個人和團體所發起的國際活動和行動,已經成為 全球化局勢中不可忽視的特色。他們的努力讓檯面上出現其它有利永續發展的選項。大企業和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權威的聲音不再是影響全球的唯一玩家,他們 恣意而為的作法也不再沒人加以挑戰。但是這些都不適用於中國。從另立全球化的運動來看,中國依然是緊閉門戶。

就算和國際促進正義的運動欠缺聯繫,對毫無社會良知的一般投資客來說,中國也並算不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