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中国內外





印度总理:中国立足南亚,印度要有所应对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总理辛格公开表示,对中国在南亚地区的积极活动,印度应有所准备和应对。这被视为印度领导人少有的对邻国和竞争对手中国的公开批评。

印度最大的英语报纸《印度时代报》周二刊登报道,引述印度总理辛格(Manmohan Singh)的话说,"中国有意在南亚立足,印度必须认识到这一现实,并有所应对。"

曾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举行过会晤的辛格表示,他感觉中国领导人希望解决与印度间存在的重大问题,但他也指出,中国政府两年之后将换届,"中国人现在有一种新的自信,很难预料这将把他们引向哪个方向,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最近数月来,印中双边关系一再出现紧张势态。上个月,中国拒绝向一位来自克什米尔地区的印度军方将领签发入境签证,招致印方的不满和批评。新德里此 后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不断加强表示担忧。柏林科学与政治基金会的印度问题专家瓦格纳博士指出,在此背景下,印度总理发表警惕中国在南亚角色的言论, 并不令人意外。

追求本国经济利益

长期来,中国在印度洋周边国家除了开展经贸活动,还积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修建港口。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称,印度的战略专家将这一系列行为视作在"印度后院"打造包围印度的"珍珠链"计划。

瓦格纳博士认为:"印度的一部份战略研究人士认为这是对印度的一种合围形势。但也不能不看到,中国这样做首先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不一定是针对 印度的。在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上尤其是这样,至于斯里兰卡和缅甸,中国也是在保障自己的经济利益,例如获取缅甸的能源。这当然会被印度方面视为威胁。从另一 个角度看,中国和印度在与该地区邻国建立良好关系上形成了竞争,经济上弱小的印度邻国可以从中受益。"

克什米尔-印度的软肋

辛格对《印度时代报》的谈话,原本是分析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的。在谈到克什米尔问题时,辛格承认,北京有可能利用克什米尔争端-印度的这个"软肋"把印度抑制在较低的竞争层次。边境问题是困扰印中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瓦格纳博士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印度试图通过政府间工作小组定期会谈的方式,将边境问题去政治化,或者说淡化其在双边关系中的作用。" 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领土纠纷一再对双边关系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北京多次抗议印度高级官员访问该国东北部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地区。未解决的领土争端一直是 中印关系的一个负担,而且会因情况不同,或多或少阻碍双边关系的正常发展。"

辛格:这个世界够大

中印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过去10年两国的贸易额增长了20倍,中国目前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但热络的经济往来似乎已难以维系这两个新兴大国间 友好关系,竞争和摩擦日益频繁。作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领先的两个人口大国,印度和中国对资源的需求十分庞大,而且依赖于来自国外的供应。

瓦格纳指出:"在全球重要原料的市场上,印度和中国是竞争对手。但过去几年里印中两国也找到了一些合作的可能,例如他们已经在一些非洲国家开展了合作。重要的是,避免陷入一场价格的恶性竞争。否则从长期看,印度是要吃亏的,因为印度的经济实力还远不如中国。"

不过印度总理辛格在对《印度时代报》的谈话中同时表示坚信,"这个世界够大,足以让中国和印度同时开展合作与竞争。"

作者:叶宣

责编:潇阳



中国高校降门槛 毕业学生就业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高校学生人数增长迅速。从2000年至2008年翻了近3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不容忽视的现状。"毕业等于失业"的说法也是这一现状的无奈表述。

每年的9月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设立的"国际扫盲日"(World Literacy Day),旨在促进各国普及和提高教育水平。在今年"国际扫盲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最新的统计数字。2000年至2008年间,欧盟所有 成员国的大学生人数增加了310万,增至1900万。同一时期内,美国的高校学生人数增加了500万,增至1820万。而中国2008年大学生人数则比 2000年增加了262%,增长速度全球之最。

"扩招未能解决教育不公问题"

中国高校学生人数猛增,与过去几年里高考扩招以及各类民办学校的出现不无关联。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盾则指出,中国的大学扩招并非简单的教育举措:

"这是一个官方行为,是人为要求大学扩招。但扩招并没有解决中国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中国有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造成的。由 于城乡分治,所以农村户口的人考上大学是很不容易的,他们所受的教育也让他们很难考上大学。扩招对他们来说意义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大学里农村和边远地区学 生的数量增加不多,甚至有减少的情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2008年,中国高等院校共有2670万在校注册生,也就是中国每1000个人中就有20个大学生。美国同年的情况是 每1000人中有59个大学生。2008年由于爆发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中国的整体就业形势受到影响。浙江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苏振华向德国之声介绍了 2009年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根据人保部公布的数字,2009年的就业率是86%,今年的统计还没有出来,我估计不会比这个数字差。但是这两年每年有600万毕业生,86%的 就业率并不理想,这意味着有100万人没有工作,这是很大的一个数字。另外就业的低端岗位比较多,高端不多。而且起薪也不是太高,211工程的高校毕业生 也只有2600至2700元左右。"

"就业难是市场需求所致"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盾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还特别提及中国于2001年成为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签字国,该公约对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国家要为每个想上大学的人提供条件,但仅仅是提供条件而已。上大学,是个人选择,是和个人发展计划相联系的。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就业困难是因为大 学专业不对口,这我不同意。因为大学有有用之学,比如一般大学,还有无用之学,比如研究性大学。我们不可能要求大学里学的东西都是简单的有实用。如果都图 实用的话,大学就不必开哲学专业了。"

在中国国内有关高学历者就业难的各类讨论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扩招是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扩招只是推迟安置年轻人的"缓兵之计"。苏振华对此并不赞同:

"大学生作为高学历人才就业方向应该是去第三产业。中国近几年第三产业有发展,但是占总产业的比例只有40%。美国这个数字是接近80%,日本是 70%。中国的三产没有发展起来,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也就是不在供给方面,而是需求。中国的市场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产中很重要的运输、 金融、媒体等在中国都是受到国家控制的,导致这些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作者:谢菲

责编:潇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