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從戰略互疑走向戰略互信 (杭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60120/37021938
焦點評論:從戰略互疑走向戰略互信 (杭之)

2016年01月20日

展望台灣新政局 五之二



接連二次在地方與中央的選舉中面臨雪崩式的潰敗,主掌台灣命運超過一甲子的國民黨,暫時終結了一個舊時代,給了曾經勝選、挫敗、再起的民進黨一個歷史的機會,是否真正開創一個新時代。面對舊時代遺留下來的諸多現實痼疾、歷史問題,這個責任不輕,這個挑戰不小。


兩岸問題就是這樣一個歷史問題。從歷史看,兩岸問題一方面是十九世紀東北亞地緣戰略競逐的遺留(甲午之戰),一方面又是上世紀中國從傳統的皇朝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身之歷史選擇,加上權力爭逐的遺留(國共內戰)。

正是這樣的歷史糾纏,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兩岸的分歧、糾纏,匯聚在國共的「法統」之爭,「一個中國框架」、「九二共識」等正是其呈現。歷史的詭譎在於,外於這個「法統」之爭,在歷史因緣的湊合下,台灣開始了民主化的進程,公民社會的成長、主體性的追求,成為後蔣經國時代的主旋律。馬英九執政期間雖試圖改變歷史進程,但其結果,具體而微地顯現在「太陽花運動」等公民社會抗爭,以及兩次讓國民黨大潰敗的選舉。
兩岸之間有諸多分歧,其最核心、最碰觸東方政治文化敏感神經的,就是主權問題。在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中,普遍王權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文化秩序是有序地整合在一起的,作為制度的王權已不存在,但作為文化基因的王權秩序,還鮮活存在。

歷史經驗造成分歧

而在西方式民主憲政文化洗禮下,台灣在民主化、公民社會成長的過程中,多元的政治秩序、社會文化秩序,成為我們社會生活的基礎,這清楚地說明殘存著文革思維的「黃安舉報、子瑜道歉」何以跟我們的社會生活格格不入,產生那麼大的後座力,對國民黨選情補最後一刀。
這個根源於政治文化傳統與歷史經驗造成的分歧,主權的分歧,正是當前兩岸問題的阿契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李、扁兩任政府時不同程度的兩岸緊張,馬政府跟對岸搞水乳交融激起的社會反抗,乃至北京山搖地動的強硬態度,都說明了這個「踵」必須謹慎處理。這個「踵」的形成,錯綜複雜,有歷史認知的差異,有現實利害的考量,有未來前景的想像。要想以單一的、簡單的思維或方式尋求問題的解決,恐怕都是治絲益棼。
當前,儘管兩岸和平往來頻繁,但在歷史認知、現實考量、前景想像等各方面,兩岸各有不同,並認為對方的立場嚴重威脅己方的認知、利益,因而形成相當程度的「戰略互疑」,這不只存在於民、共之間,也存在於國、共之間,只是程度有別。老實說,在台灣,要一個民選的總統接受有利北京立場的說法,有可能嗎?路人皆知。另一方面,要一個以意識形態掛帥、武裝鬥爭取得政權的共產黨,放棄其強烈民族主義立場,恐怕也難。可能的衝突在這裡。可能的機會也可能在這裡。

蔡習交手無可迴避

不管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在這次結果很明顯的選舉中,北京表現了以前不曾有的克制,一直到選後的現在。而另一方面,從選前到選後,蔡主席也充分展露了中道的彈性。這就留下了可能的機會。
就兩岸形勢來看,未來四至八年,甚至更久,蔡主席以及民進黨會在台灣歷史進程中扮演更重的角色;而以「偉大民族復興」為號召的習總書記,從一些跡象來看,其掌權時間很可能跨過2022年。換言之,未來這段日子,蔡、習的交手將無可迴避。敵乎?友乎?這繫於雙方的戰略選擇。
戰略是對立意志使用力量以解決爭執時,所用的辯證法藝術。務實的戰略選擇不能囿於僵化的因循、一廂情願的想像、錯誤的戰略判斷。除非有一方決定要回到戰略對峙,否則,設法尋求降低「戰略互疑」所可能產生之風險,進而尋求相互認知對方立場的戰略諒解,透過對話,逐步建立「戰略互信」,才有機會謀求歷史問題的解決。
當一個可能的契機出現,雙方都還在思慮下一個邁出的步伐時,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個樂觀的開始。
※政論家、國安會前副秘書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