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

施圖肯(Bernd Uwe Stucken)中國黃金時代已逝、市場仍存

專訪:黃金時代已逝中國市場仍存

在中國工作20多年的德國經濟法律師施圖肯(Bernd Uwe Stucken)認為,早在2012年,外商對中國的狂熱便開始消退。如今,有的行業外企承受著營業額減半的損失。但也有的行業仍創下增長15%的業績。
China-Lounge bei Merics in Berlin - Bernd Uwe Stucken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墨卡 ​​託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於1月20日在柏林舉辦一場對話會,主題是: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下的投資氣氛。主講人施圖肯(Bernd Uwe Stucken)博士接受了德國之聲採訪。
德國之聲:中國經濟增速去年降至7%以下,許多人說,“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外國企業對中國投資的氣氛也在降溫嗎?從外國企業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投資熱情如何?

施圖肯(Bernd Uwe Stucken):氣氛有好有壞。我想,黃金時代的確已經過去,這是眾人的共識。但不同的行業氣氛不同。有的行業勢頭良好,比如與鐵路相關的供貨商。有的公司去年的增長率還達到10-15%。原因是中國國家對鐵路建設予以大力支持。汽車行業有所放緩,建築行業相關的供貨商業務下滑。也有些行業處境很糟糕,特別是鋼鐵、紡織,還有近期經歷巨變的電子行業。可以看到,世界電子行業巨頭如日本、韓國公司從中國撤出,蘋果供應商富士康也將生產轉移至其他國家。供應鏈下一環節的德國中型企業也步其後塵。我們也知道有的企業去年的營業額銳減四成至五成。這也導致這些企業決定退出中國市場。 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氣氛很糟或很好。不過,總體而言,大概自2012年起,大幅度增長的階段就宣告終結。對中國的狂熱也隨之逝去。

德國之聲:您說到電子行業近期經歷巨變,撤出中國市場的原因是因為勞工成本上升嗎?

施圖肯(Bernd Uwe Stucken):有許多不同的動因,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勞工成本,上升很快,多年來一直以10%的速度遞增。我記得2012年,一家德國公司如果只同意提高工資8%,會引發罷工,因為工人已經習慣每年漲工資10%。剛開始(對公司而言)還可以承受,因為產量不斷增加,總產量很大,可以聘用新工人,降低單位生產成本。但2012年大概是一個分界點。漲工資的要求讓企業的業務更為困難,也顯示在收支平衡表上。 另一個原因至少同樣重要,那就是人民幣元的強勢。人民幣特別是對歐元大幅升值。也可以說歐元貶值了。對德國經濟而言當然很棒,因為可以以很好的價格向中國出口。但對於從中國向外出口的外國和中國企業而言,價格就變得太高了。他們遇到很大的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是比如鋼鐵和光伏產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也就是說,這些企業會以任何價格把產品賣出去。特別在鋼鐵和風能產業,其價格之低是德國中型企業無法抗衡的。他們就不得不退出市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