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Rohingya in Pakistan living in 'abysmal' conditions;《蘋果》直擊 54萬洛興雅人逃孟加拉求生;簡單背景說法

"We are being killed in Myanmar. We are being tortured in Pakistan."




《蘋果》直擊 童挨餓擠難民營
54萬洛興雅人逃孟加拉求生
2017年09月23日



孟加拉現場報導
【何柏均、陳鼎仁、林奐成╱孟加拉現場報導】「為什麼要逼我們離開家園!」《蘋果》記者昨天進入孟加拉邊境的洛興雅難民營時,成千上萬逃離緬甸的洛興雅人淚訴苦難遭遇,上千名難民蹲擠在簡陋帳篷外排隊等著辦理難民身分,或是排隊領飲用水,一旁還有挨餓、嗷嗷待哺的孩童光著身子席地而坐,他們翻山越嶺逃離家園,為的只是一個棲身之地,但洛興雅人的未來,就跟他們呆坐在路邊無助的空洞眼神一般,完全看不到希望。


洛興雅人(Rohingya)是緬甸境內的少數族群,人口約110萬,多數住在緬甸西海岸、比鄰孟加拉的若開邦(Rakhine State),他們膚色黝黑、講自身方言「洛興雅語」、信奉伊斯蘭教,文化和篤信佛教的緬甸人天差地遠。緬甸政府自1982年起拒絕給予他們公民身分,強迫奴役、限制教育與健保權利;從上個月25日開始,軍方更動輒殺害洛興雅平民,洛興雅人開始湧入孟加拉,孟加拉官方告訴《蘋果》,這波湧入孟加拉的難民人數已經逼近43萬人,加上原有的11萬難民,總數已突破54萬人。

《蘋果》採訪團隊在Kutupalong難民營採訪時,難民們細心向記者訴說遭遇。何柏均攝
舉家窩身破舊帳篷

《蘋果》採訪團花了兩天才輾轉從孟加拉首都達卡轉機到離難民營最近的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再往南邊,過了河就是難民集中的地方。」當地人告訴我們,為了因應大批難民湧入,孟加拉政府把難民區集中在科克斯巴扎爾的南邊,直到最南端約60公里之距,都是難民活動區域,而往東過河後,就是洛興雅人原本居住的緬甸若開邦,「每天都有大批的難民從東邊湧入。」
《蘋果》驅車過河進入Kutupalong庫圖帕隆難民營,在進入難民營前,路邊就出現許多或蹲或坐的洛興雅難民,進入難民營後,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老舊、破損的難民帳篷,塵土飛揚的道路伴隨著高溫燠熱,不管是衛生條件或生活所需,都非常簡陋。

圖 忙排隊領水搶糧食

「難民營內連喝水都是問題!」翻譯這麼告訴我們,難民營裡的生活條件不好,物資、食物也很少,光是飲用水,他們就得排隊花大半天的時間領取,現場有聯合國與國際人道組織設立物資發放處,《蘋果》看見到處都是百人以上的人龍排隊;只為了領取一罐讓他們活下去的礦泉水,他們一個一個緊密的排著,不讓其他人有機會插隊,而領取入口處的軍人也拿著藤條,嚇唬著管理秩序。
而洛興雅人在難民營裡的日常是什麼?他們每天都在難民營內等待物資發放,不管是披著穆斯林頭巾的老弱婦孺,或是看起來像台灣高中生年紀的少年,都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爭搶志工從卡車上發放的食糧和飲用水,而這就是他們一天中最重要的任務。

「為何逼我們離家」

難民的住所相當簡陋,僅用帆布與鐵皮搭蓋,裡面昏暗沒有燈光,留下的大多是小孩與母親,僅容身躺平的區域,放的隨身物品就是他們的所有。
《蘋果》昨正巧遇到剛逃離緬甸的洛興雅人,我們詢問蹲在地上的一排婦女,她們亮起了手中的黃色卡片,卡片上印滿了指紋,她們說:「這是要辦難民身分用的!」她們耐心等待漫長的辦理程序,「反正已經走很久了,再等一下,就可以安心住在這裡。」
「為什麼要逼我們離開家園!」洛興雅人對緬甸軍方大開殺戒,憤怒但也無奈,「我們歷代務農,不明白到底為什麼軍方要鎮壓我們!」許多洛興雅母親拚了命帶著孩子渡河,但面對的殘酷現實是無法讓孩子溫飽,許多孩童光著身子席地而坐,或等著其他孩童吃剩的東西,不過,起碼在這裡不會有生命危險。



嗷嗷待哺
挨餓的洛興雅孩童輪流喝乳品。何柏均攝等待安身
難民持指紋卡等著換取住在難民營的身分。
恐遭到孟加拉驅逐

但洛興雅人不知道,這裡不是他們的久留之地,因孟加拉並不歡迎他們。本身已人口過剩且貧窮國家的孟加拉,規定入境的洛興雅人必須留在政府分配的難民營房舍中,不得外出,也不得自行投靠孟加拉親友。孟加拉警方還取締載運難民的卡車,呼籲地主房東不可以租給洛興雅人。孟加拉正計劃在邊境興建大規模難民營專門安置洛興雅人。外界分析,孟加拉政府希望集中安置洛興雅人,不讓他們混進孟加拉群眾,以便將來整批遣返緬甸或轉交第三國












英國分化 洛興雅 緬族對立加深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報導】緬甸絕大多數人民信仰佛教,洛興雅穆斯林雖是少數,數百年前也曾與緬族佛教徒和平共處。然而在英國殖民者分化下,洛興雅人被利用來統治壓迫緬族人民,雙方對立加深;二戰後洛興雅人欲自治而不可得,民兵組織暴力反擊,遭軍政府剝奪公民權後衝突加劇,被認為好戰的洛興雅人更難見容於緬甸社會。

佛教徒槓穆斯林

信仰伊斯蘭教的洛興雅人來歷多元,據說是15世紀起移居緬甸若開邦(當時的阿拉干王國)的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或蒙古人後裔,但後來自孟加拉湧入的穆斯林也被納入。
1784年阿拉干王國遭緬甸人征服,隨後又遭殖民緬甸的英國佔領。英國殖民期間,鼓勵大批孟加拉的穆斯林農民移居當時名為阿拉干邦的若開邦,佔領許多原屬緬族佛教徒的農地,並培植穆斯林族群為親英勢力,加深族群對立。二戰期間,英軍又召募大量洛興雅人組成軍隊,讓他們攻擊與日軍合作的佛教徒,導致大批佛教徒遇害。
二戰後的緬甸政府在1947年新制訂的《憲法》中賦予洛興雅人公民權與參政權,但未同意洛興雅民兵組織要求若開邦自治的要求,導致洛興雅民兵組織多次攻擊佛教徒。1982年頒布新國籍法,要求少數民族證明先人在1823年前就取得國籍,約百萬洛興雅人因此被剝奪國籍。 

聚居村落遭縱火

2012年洛興雅民兵組織再度與緬甸軍方衝突,加上緬甸的激進佛教徒漸增,洛興雅人的遷徙、就業等權利被剝奪,許多洛興雅人除逃往孟加拉,也乘船逃向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甚至澳洲等。
去年10月起,緊張情勢升高,民兵組織「阿拉干洛興雅救世軍」(ARSA)向緬甸軍方發動一連串致命攻擊,軍方大舉反擊,再掀洛興雅人難民潮。今年8月25日,ARSA同時攻擊數十個若開邦的警察哨站,緬甸安全部隊除大舉反擊,也在多個洛興雅人聚居村落縱火燒屋,累計4周來,逾42萬名洛興雅人逃往孟加拉,當地已成全球最大的難民營之一,但空間與物資奇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