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九二"共識""---沒""共識""的""共識""

"九二共識" 不是台灣內部的 共識
而是中國與中華民國的共識
中共當然不會承認它
所以不必浪費時間談些沒""共識""的""共識""




****

凱撒的面具-不要被一個名詞綁住手腳

  • 2010-12-30
  • 中國時報
  • 【王健壯】

 到底有沒有九二共識?國民黨與民進黨為了這個問題爭論十幾年,到現在還各說各話。

 但有無九二共識是歷史事實問題,並非歷史解釋問題;而且兩岸一九九二年在香港舉行會談是現代史,並非像上古史那樣因年代久遠、文獻湮沒,而難求真相,兩黨為了一段文獻俱在眼前的現代史爭論不休,證明台灣果然是個話語過剩的社會。

 其實,這段現代史並不複雜。從九一年二月海基會成立,到九二年十月香港會談前,北京一再強調處理兩岸事務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要求台灣 表態;九二年八月由李登輝主持的國統會,乃對一中涵義作出決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

 國統會決議兩個多月後,香港會談登場,兩會首度針對一中議題進行正式對話。四天會談中,兩會雖曾各自提出五項表述方案,但雙方對這十項方案均有異議,海基會最後又提出三項口頭表述方案,其中第八案內容與國統會決議幾乎完全一致:「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代表雖表示可考慮接受,但仍要求海基代表確認這是台灣方面的正式意見。

 香港會談結束三天後,海基致函海協表示已徵得台灣有關方面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海協副祕書長孫亞夫當天即 電話海基祕書長陳榮傑,表示「貴會建議採用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我們經研究後,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其後,兩會也曾分別致函 對方,確認「雙方同意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以及「在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從這段簡史可以瞭解:四天的香港會談雖未取得協議,但香港會談後,兩會卻都同意海基會在會談最後口頭提出的第八案,也就是雙方「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但雙方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

 兩會當時雖已取得協議,但卻並未以「九二共識」這個名詞來概括形容雙方所同意的內容,這個名詞是在兩千年政黨首次輪替前,才由時任陸委會 主委的蘇起所創造。李登輝雖然曾罵蘇起「猴囝仔要製造歷史」,但香港會談後,兩岸同意對一中原則的表述,採用海基會的方案乃是事實,蘇起後來雖製造名詞, 但不代表他也製造歷史。

 況且,九二共識這幾年早已成為通用名詞,連胡會與連宋會的公報中,中共領導人的官方講話中,美國國務院官員在國會聽證的紀錄中,「維基解密」公布的李光耀與美國官員對談電文中,以及胡錦濤與小布希的熱線電話中,到處都看得到九二共識這個名詞。

 但九二共識並非兩岸問題的萬靈丹,兩會達成這個共識的目的,完全是為了排除事務性商談的障礙,解決兩會談判爭議的技術性設計,並非解決兩岸主權爭議的制度性設計,一旦兩岸碰到非事務性議題,九二共識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從九三年辜汪會談後,李登輝開始推動務實外交,到民進黨執政後期提出兩國論,其間兩岸爭議不斷,甚至還引發軍事危機,但在這些爭議與危機發生時,九二共識並未發揮消弭爭議的功能,所謂共識幾乎形同瓦解;這段歷史也證明,九二共識其實是個脆弱的共識。

 而且,兩岸對九二共識,確實也經常是「一個共識,各自表述」,海協凸顯一中,海基則凸顯各表;兩岸近兩年多來,各項談判雖然進展順利,但北京仍有可能以各表一中打壓台灣的一中各表,這也是九二共識脆弱的另一面。

 由於九二共識有這樣的特性,藍營若仍以萬靈丹視之,可謂危險至極;但綠營若徹底否認有此共識,不但昧於歷史事實,更可能引發兩岸不必要的疑忌衝突,也是危險至極。

 民進黨既不該被一個名詞綁手綁腳,也不應跳進國民黨設定的戰場,去爭辯有無九二共識,如何創造出一個超越國共兩黨的兩岸共識論述,才是民進黨現在應為當為之事。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