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香港: 不少深层困惑

新闻报道 | 2010.12.26

2010年:香港的妥协、进步和迷茫

2010年对中国而言是相对平常的一年,然而,香港的一些观察家们却用“内政大幅倒退,外交一筹莫展”来形容这一年中国的内政外交。对香港而言,这一年却意味着妥协、进步、迷茫乃至迷失的多重含义。

妥协背后的无奈与理性

这一年香港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今年六月香港政改方案的奇迹般通过,以及在这之前在北京和香港民主派之间的对话、妥协和共识。

众所周知,香港以争取普选为标志的民主运动已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其核心是特首和立法会直选。2005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一份被形容为十分保守的 政改方案,遭到立法会反民主派议员的集体否决,以至于后来被北京职责为"令香港政改步伐停滞"。2007年,北京做出2017年特首直选,2020年立法 会直选的决定,其间的关键是如何做出在这之前的2012年的政治体制安排,以体现循序渐进的稳妥原则。

与立法会直选相比,特首直选仅涉及选举委员会,因而操作上相对较为简单。立法会安排的焦点在于,是否或如何取消由港英时代遗留下来、无法完全体现民 主原则的功能组别。泛民主派从直选立场出发,主张一步到位取消所有功能组别,而北京则从稳定和便于掌控的角度出发,主张逐步取消功能组别。

今年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基本上延续了2005年的保守风格,因此遭到泛民主派在开始阶段的集体反对。双方僵持不下,眼看着6月23日立法会表决在即,若这份方案再遭否决,那将意味着2012年的政制安排只能原地踏步。

就在表决前一个多星期,北京驻港机构中联办与香港民主党开始对话,其后几天形势出现峰回路转,双方竟然戏剧般地达成协议。虽然达成的妥协细节在一些激进人士看来,几乎形同"小儿科游戏",但这毕竟是北京与泛民主派的第一次正式沟通和妥协。这导致后来的政改方案的表决通过。

其后的背景,虽有很多人士自称在双方之间牵线,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北京认识到,若再不作出妥协,则不但政改方案将胎死腹中,而且与泛民主派和香 港民意的对决将日益明显;二、香港民主党方面则认识到,政治终究是妥协之事,而且在公民党近年势头日上的情况下,民主党若在未来不想被边缘化,则必须杀出 一条血路,为该党未来在香港政坛的崛起铺平道路。

其间一个更为深层的背景是,虽然在过去香港民主化的对决中人人都知道,香港特区的背后是北京,但今年香港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香港民意开始逐 渐将矛头指向北京;2010年元旦香港传统的示威游行,首次不将游行目的地列为香港政府总部,而是北京驻港机构-中联办。北京与香港部分民意的短兵相接态 势,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与香港民主党做出的对话决定,既出于无奈,也体现了一定的务实精神。关键是,在这务实精神的一大步之后,未来的京港关系和香港内部局势如何发展?

北京对港出现新思路?

从京港关系来说,北京与香港民意的对决立即得到舒缓。同时,北京任命了原驻联合国大使、外交部党组领导人王光亚接替廖晖,担任港澳办主任。这是继王毅担任国台办主任之后,又一位高级外交官出任港台系统的最高执行官员。

从对王毅和王光亚的任命,似乎可以看出胡锦涛对港台问题的一些思路端倪,那就是:一、尽量摆脱原来对台和对港澳系统的传统人脉和陈旧思路;二、尽量 在对台和对港澳问题上糅合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虽然王光亚上任后还没有实质性的举动出台,而且一如王毅在对台问题上的实质决策权十分有限,王光亚在港澳问 题上更多也只是执行官,而非决策者。王光亚未来的作用,恐怕更多只是一个长袖善舞的执行者,难以期待他会对北京的港澳战略有根本性的影响。

虽然如此,北京对香港民主党做出的妥协,从北京的特点来看,已是一个巨大的调整。在香港回归中国十三年之后,北京终于开始愿意对一个多元的自由世界 做出一定妥协。虽然这种条件是有条件和限制的,但这终究在谨慎中开启了一条不归之路。同样,对香港民主党来说,对话和妥协之举既有对香港政治发展全局的考 虑,同时也有该党自身的策略考虑。但无论如何,这都是香港泛民主派走向务实和更为建设性的第一步。

香港民主党分裂提出新课题

北京和民主党的对话之后,民主党与香港泛民主派的关系历时出现了微妙迹象。经过半年的互动,今年圣诞节前,30名民主党成员宣布集体退党,理由是与 该党高层的理念不合。民主党内部的"地震",虽然用该党主席何俊仁和副主席刘慧卿的话来说,对该党影响不大,但还是折射了泛民主派在未来走向上的一些深层 困惑。

这些困惑归纳起来就是:一、泛民主派究竟如何定位自己的反对派角色以及香港民主运动未来的方向?二、究竟如何评估北京以及香港对北京可以产生的作 用?三、香港未来究竟能否对中国大陆产生更为深远和建设性的影响?四、香港若要寻求对中国大陆产生影响,是否需要通过对抗开始磨合?对抗是否可能导致"被 出局",而磨合又是否可能导致"被驯化"?

这些不但是香港泛民主派已经碰到而且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也涉及到"一国两制"的香港未来如何才能在中国大陆的政治文明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坦率地讲,回归中国十三年来,香港在中国进步中的角色在日益下降和淡化,而香港被日益发展和自信乃至傲慢的中国大陆所同化的现象,却日渐明显。

另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与此同时,这一年里,前房屋及规划局常任秘书长梁展文受聘"新世界中国地产公司"的丑闻,也成为香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回归中国后,香港政界与商界之间的利益输送时有曝光,令人对香港公务员体系的独立和廉洁产生担忧。

另外,早前有传汇贤智库主席叶刘淑仪有意筹组新政党,备战下届立法会选举。叶刘淑仪1日证实,与同为汇贤智库的史泰祖作为召集人,筹组新党,取名新 民党(New People's Party),更认为早前退出自由党的田北辰是新民党副主席的合适人选。叶刘淑仪是众所周知的北京心仪之人,她的复出和在政坛东山再起,尤其是此次组党之 举,对未来香港政坛的影响值得关注,而这与之前另一位民主色彩浓厚的女强人陈方安生的淡出似乎在这一年里形成鲜明反差。

如前所述,香港回归中国十三年,出现了不少深层困惑,其主要焦点在于:香港在未来中国大陆的政治文明进程究竟中,究竟应该或可以扮演什么角 色?2010年北京与香港的妥协只是第一步,未来双方怎么走?香港主流社会对此是否有一个清晰的思考和定位?这都是2011年值得继续观察和推进的地方。

作者:李华(香港特约记者)

责编: 石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