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騙局(1):政府花錢「買新聞」,台灣民主的大騙局
《天下雜誌》/天下半月刊作者:林倖妃.陳一姍 出處:Web Only 2010/12
你知道自己每天花錢買 的「新聞」,有多少是政府付錢給媒體作的「廣告」?事實上,業配稿歷史悠久。但近幾年,政府以標案制度性地花錢買新聞,已經引起社會公憤。十一月中,監察 院糾正陸委會放任大陸官方,在台灣媒體買新聞。十二月底,全台傳播院校一三一位主任與教授連署,反對政府收買新聞。政府帶頭建立「有錢就有新聞」的新規 則,對台灣社會公平影響深遠。花納稅人的錢挾制媒體造假,讓台灣民主的真紀錄,變成歷史的大騙局。
十一月五日,五都選戰進入倒數計時,候選人打得火熱,也是花博開幕前一天。
一如往常,坐在飯桌前吃早餐的張先生,拿起《中國時報》頭版,五彩繽紛的花博新聞照,伴著百位名模走秀,貼心地提醒讀者「相關新聞刊登在A8和A10版」。
翻開A8版「新聞」:「花博秀花裳 100名模古厝爭艷」、「花博開幕將交管 掌握資訊免掃興」、A10版「花博流行館 遠東環生方舟啟航」等等。
但是,張先生可能不知道,這一又四分之一版的新聞裡,掛名撰寫報導的四位「記者」,其中周姓、陳姓「記者」是廣告部業務人員。而他們寫的,則是業主付錢給報社,卻「偽裝成新聞的廣告文宣」。
這是最近幾年台灣愈演愈烈,廣告置入新聞的「置入性行銷」。
儘管馬英九總統上台前,在競選文宣中發誓:要停止政府從事置入性行銷,但五都選戰的激烈,讓兩黨都對這帖民主的毒藥,視若無睹。
選後,《天下》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有近四分之一的民眾認為,他們每天看到的選舉新聞,「幾乎全部都是置入性行銷」(二四.六%)。另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認為自己每天看到的選舉新聞,「大部份都是置入性行銷」(二九.三%)。
他是真的,還是假「記者」?
廣告偽裝成新聞的,不只有地方政府。
為了查證,《天下》記者將上述撰寫花博「新聞」的周姓「記者」名字,鍵入《中時電子報》資料庫。最近半年,由她掛名的報導共三十六則,報導範圍從台 北縣、新竹市、研考會、司法院到青輔會,從「漸入佳境、花博與市府總部信心十足」,到政策宣揚的「司法院:刑事速審法治本保人權」,跑的線從地方跨足中央 政府。
查證結果顯示,這位女士編制不在《中國時報》編輯部,而是廣告部企劃組主管,職責是做業務、拿廣告。同樣在企劃組的曹姓業務,半年裡,更是量產了六十三則的掛名「報導」。
《中國時報》絕非特例......文未完,更多政府花納稅錢買假新聞真相、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463期>>
大騙局(2):新聞廣告沒防線,三十萬買一個「專訪」
作者:林倖妃.陳一姍 出處:Web Only 2010/12
你知道自己每天花錢買的「新聞」,有多少是政府付錢給媒體作的「廣告」?事實上,業配稿歷史悠久。但近幾年,政府以標案制度性地花錢買新聞,已經引起社會公憤。《聯合報》系賣新聞版面給「政府與企業置入」,業界早已傳聞有固定價碼。集團一位前主管更舉《經濟日報》為例,編輯部有一位副總編輯的主要工作,就是對外接「業配」新聞,今年他個人的業績目標,是一千兩百萬元。 三大報中的另一報《自由》,目前接受政府廣告則有小字標示為廣編。 十一月十三日,上萬反對興建國光石化的群眾,從台北東區走到總統府。隔天,《自由時報》A8版斗大的標題寫著:「守護台灣反國光石化大遊行」,正面 表態支持遊行。但A12版邊上有小字標明為「廣編特輯」的廣告,卻告訴讀者「若國光石化說拜拜,台灣產業連鎖動搖」。兩版內容立場迥異。 事實上,與一般人印象相符,除平面媒體外,電視新聞的置入行銷更嚴重。
《天下》民調中,六成三的民眾認為政府花錢買電視新聞。相對而言,民眾對報紙的置入,警覺性就較低,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認為報紙隱藏賣錢的假新聞很嚴重。(見三三三頁表)
新聞台同業指出,電視新聞編輯台早已建立「工廠」式的SOP製作流程。一位資深電視新聞記者就搖頭,現在每天新聞上稿都有「業配單」,清楚寫明新聞部需要配合「業務需求」採訪的主題、重點和人。甚至,有些電視台的新聞部內,還直接設置專案、業配記者。 「我做新聞台長時,主要工作就是教記者,怎樣讓業配看起來不太像業配,」曾擔任親藍有線新聞台主管,一位新聞業者說,「不論藍綠,首長上主播台對談,十幾萬就買到了新聞。」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前中視新聞節目製作人劉蕙苓,在學術報告中,列出○八年電視台新聞置入的「售價表」:只要花十五至三十 萬,就可以買到名新聞主持人的「新聞專訪」;二十五至三十萬買得到「新聞座談」;七至十五萬,就可以買進每天重複播放的「純新聞」(見表一之二)。還可以 「買一送二」,晚間六時至十時的熱門時段之外,加送兩次冷門時段,假新聞出現的先後順序,視價錢高低而定。
因此,每天你打開電視看「新聞」,跟你介紹國民年金給付優點,以及螢光幕下方提醒你國民年金已開辦的「跑馬燈」,多半都是勞委會採購的套裝新聞。
從首長出訪、到媽祖出巡,都是可以買賣的時段與議題。二○○七年,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出訪南美洲巴拉圭和祕魯,要求隨行採訪媒體必須播八到十則「新聞」,最後由民視和三立以二三八萬元得標,原要在教育部出錢補助下,跟著部長出訪南美,因消息曝光被迫取消。
一小時的電視新聞中處處藏著「商機」。
原本應針對突發新聞,即時報導的SNG車,當記者以急促的語調「帶你到現場」時,卻是在活動中採訪首長,增加首長曝光率,連新聞時段的片尾都可以配合著一起賣。
真假莫辨、魚目混珠的情況嚴重到資深媒體人都分不出哪些是真新聞,哪些是付了錢的偽新聞。
前《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現在在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書。他坦承每天翻開報紙,都「膽戰心驚」。他舉花博為例,不論是哪家報紙,報導的版面很像新聞、照片也像新聞,看起來和新聞沒兩樣。
「完全置入的情形愈來愈嚴重,這是真賣了!真賣了!(新聞和廣告)已經徹底沒防線了!」
......全文未完,更多政府花納稅錢買假新聞真相、完整報導,請見天下雜誌第463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