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日本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與爭議 (美國之音)

日本對南京大屠殺的認識與爭議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由於中日開始圍繞歷史認識糾紛,日本增加了不少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學者,有關書籍也應運而生。
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本周訪日兩天舉行三個重要政治會談中,至少兩次遭遇日本就中國申遺南京大屠殺(日本稱南京事件)問題的抗議和遺憾之意: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提出抗議、首相安倍晉三表示遺憾。
就在安倍10月14日與楊潔篪會談中表示“遺憾”時,安倍領導的執政自民黨通過了一項《有關中國申請'南京事件'資料的聯合國記憶遺產登錄的決議》,內容既有“自民黨絕不容忍中國把單方面主張申遺,政治利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這種國際機構的行動”,也有“強烈抗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本來對成員國之間的問題應持中立、公平立場,像這次案件這樣基於中國單方面主張,也不聽有關的我國意見就登錄的做法”。《決議》還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撤回登錄、重返創立時的本來目的和宗旨,發揮促進有關國家之間友好與相互理解,改善記憶遺產製度。《決議》也建議日本政府應盡快修訂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關係,停止或暫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的分擔金、撥款。
自民黨內首個公開提出應修訂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擔金看法的總務會長二階俊博,這次也與楊潔篪會談過,二階在中日都是鮮明的“親中”色彩政客。
安倍政權和自民黨為什麼如此強烈反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南京大屠殺的決定,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10月12日晚在富士電視台的直播政論節目中解釋說:“我們不是否認存在舊日本軍殺害了包括非戰鬥人員在內和掠奪等行為的(南京大虐殺)歷史,但是關於數字,有那麼多意見,在這些意見還沒有統一共識的時候,本來應該持著公平、公正立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不顧日本提出的意見,僅僅按中國的單方面主張就登錄”。
數字焦點
“南京大屠殺”是日本懷疑或指責中國紀錄日本侵華歷史的典型個案,主要理由是中國主張30萬人被殺的數字顯著有疑點。
都留文科大學名譽教授笠原十九司說:“1937年12月南京在日軍進攻下淪陷的消息傳到日本時,屠殺行為被封鎖,大家都歡呼打勝仗。大部分國民最初知道存在南京大虐殺是戰後東京裁判和南京軍事法庭裁判,兩裁判處決5名前日本軍人,說明事件的殘酷程度令國民震驚,也令不少日本人不敢正視這個歷史,而且日本當時的記錄都讓軍方和外務省、內務省燒毀了,研究非常困難”。
72年中日建交以後,日本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學者增加並紛紛到中國收集資料,雖然存在顯著數字爭議,但在日本聽不到、看不到相信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有30萬的看法。只是喜歡中國悠久文化和歷史的人覺得不要去爭論,因為會傷害中國人感情,殺了人本來該認錯、道歉,何況是殺了很多人;不喜歡中國的人則認為默認國民黨捏造的數字,會助長中國捏造歷史並利用歷史牽制日本的野心,而且中國會得寸進尺;專門研究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學者們各自論證著死亡人數。
日文維基百科“南京事件論爭”也說明,日本沒有研究者認為南京大屠殺死亡人數有30萬;笠原十九司等9名研究者認為死亡人數為10幾萬至20萬;前日本大學教授秦鬱彥等8名研究者認為死亡人數約4萬和4萬以下,其中立命館大學教授北村稔認為死者都是脫下軍裝的國民黨軍人,沒有平民百姓;上智大學名譽教授渡部升一等9名研究者認為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殺事件,所以死亡人數為零。
國民黨宣傳
政客中否認南京大屠殺的人不少,2009年名古屋市長河村也因涉嫌否認南京大屠殺令名古屋與南京姐妹城市關係差點崩潰。
2007年北村稔在東京外國記者俱樂部的記者會上說明他的南京大屠殺論證時指出,南京大屠殺30萬人的數字是中國國民黨捏造,並基於1937年以後國民黨中宣部積極展開對外宣傳,尤其邀請歐美國家的人出任國民黨中宣部顧問等策略,使得30萬這個數字漸成定論。
日本指責國民黨捏造的其中一個常見證據是1938年國民政府軍士委員會政治部發行的《日寇暴行實錄》中使用的一張照片,說明是“江南農村婦女被一批一批的押送到寇軍司令部去凌辱!輪姦!槍殺!”,但後來日本發現這張照片是1937年11月《朝日俱樂部》發行的刊物中使用的照片,說明是“被我們的兵士護送從工作處返回日之丸(日本)部落的婦女兒童們”。
但日本廣泛不信30萬這個數字的最大理由,還是根據當時國民政府文件、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委員路易斯·史邁斯(Lewis SC Smythe)報告、南京安全區(難民區)國際委員會委員長約翰·拉貝(John HD Rabe)日記等推測,1937年12月南京城內發生大屠殺前夕中國居民和難民約20萬至25萬,投入南京戰的國民黨軍約15萬人,基於這個數字再根據各自收集的統計資料計算。以笠原的論證為例,他除了史邁斯、拉貝的報告外,還在南京研究期間根據當時南京埋葬屍體團體報告的18萬8674屍體等數字得出結論。
輿論分歧
日本主流傳媒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本來有爭議,基於這些爭議現在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南京大屠殺作為世界記憶遺產的看法也分歧。除了《讀賣新聞》社論說“不能容忍”、《產經新聞》社論說“不容歪曲歷史的'反日遺產'”外,一向主張反省、道歉侵略歷史的《朝日新聞》社論說,“自民黨內最近發出不存在南京事件的發言,這種展示拒絕國際社會廣泛認知的歷史事實、欠缺冷靜的反應,只會被視為'日本沒反省過去'。但同時,中國不斷政治利用歷史,露骨地以此向日本施壓也是事實。這次說不是那樣,那就該努力更深刻地說明。新華社報導,登錄了的記錄中,還有事件死者超過30萬人的文件。死者人數的背後缺乏用功,在中國也是有很多歷史學者懷疑的數字,但是沒有公然議論的自由空氣。”
《朝日新聞》對日本反彈激烈的行動解釋說,“這次中國也申遺了有關慰安婦的歷史資料,韓國政府支援的前慰安婦援助團體也有意申遺,中國政府顯示了對合作的關切。為此日本政府內生出'不管的話,就會不斷發生類似問題'的焦慮。為此,作為實際上支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財政基礎的日本態度強硬。
統計文化
日本是繼美國之後分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財政的第二大國,以去年為例,美國分擔22%,日本分擔約11%、為1.05億美元,中國排在第六位,約分擔5%。
笠原對日本醞釀停止或減少分擔金說:“安倍政權沒有國際感覺,世界負遺產一向就有,而且很重要,讓世人記住歷史教訓。如果日本真的停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分擔金,對日本國家的國際形像只有負面”。他說,“作為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學者,我所接觸的研究歷史的中國學者沒一個人相信南京大屠殺死者有30萬人之多,這個數字被認為太誇張了”。
對記者問:“那你認為,中國國民黨當時為什麼會提出30萬這個數字呢?是計算錯誤還是故意誇大”?笠原嘆口氣說:“大概是中國文化特色吧,統計數字總是不用功。另一方面,也有誇張譴責日軍暴行的意圖”。
笠原的話倒是意外地與論證不同的秦鬱彥看法一致,秦鬱彥在他的書《南京事件》中說,“中國人有古語'白髮三千丈',但誰見過白髮三千丈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