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美中:爭論南海:塊頭與肌肉之辯;中國:治汙不給力 維穩都困難




中美爭論南海:塊頭與肌肉之辯




(德國之聲中文網)週四(49),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訪問牙買加期間回答提問時,對中國在南中國海爭議中的行為發出警告,同時強調美國歡迎中國經濟與全球影響力的提升。
"我們對中國擔憂的方面是,中國未能完全遵守國際準則,而是憑藉其大國實力迫使其他國家臣服,這是我們對海事方面的憂慮。只因為菲律賓或越南的大小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並不意味著就可以用胳膊肘把他們擠到一邊。"奧巴馬說,美國對中國可能利用自身塊頭和肌肉在南海地區向小國施壓表示關切。
此前,美國公佈衛星圖片稱,中國在南中國海美濟礁(Mischief Island)附近爭議海域填海造地。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拉特基(Jeff Rathke)向媒體表示:"我們認為,中國填海造地正在該地區引發更大的不安。"他說,華盛頓擔心中國"可能在南中國海爭議島礁上設立軍事化據點""因此,我們正密切關注事態進展,並將繼續向中國及該地區其他國家表達憂慮,並呼籲各方避免破壞穩定的行為。"
對此,中國外交部週五作出了回應。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說:說到塊頭和肌肉,恐怕大家都很清楚,誰在世界上擁有最大塊頭和肌肉她還表示,中國和東盟國家正就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和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保持著積極有效的溝通。希望美方尊重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有關努力,為地區和平穩定發揮積極、建設性和負責任的作用。
奧巴馬在回答提問時表示,外交對話是解決南中國海爭議的最佳途徑。與此同時,奧巴馬還強調,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上扮演著積極角色,美國"歡迎"全球發展援助投資。"我們更應害怕的是一個貧窮崩潰的中國,而不是一個參與世界市場的中國。"
"罕見細節"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週四表示:"南沙島礁擴建後,島礁上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除滿足必要的軍事防衛需求外,更多的是為了各類民事需求服務。"她再次強調,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華春瑩還罕見地給出島礁的細節,稱將有助於中方履行"在海上搜尋與救助、防災減災、海洋科研、氣象觀察、環境保護、航行安全、漁業生產服務等方面的國際責任與義務"。她還表示,南中國海受颱風和季風影響突出,海難事故頻發,島礁擴建"為中國、周邊國家以及航行於南海的各國船隻提供必要的服務"
但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專家斯托瑞(Ian Storey)認為,民用只是外衣,一旦完工,島礁及設施將有助中國在該地區投射軍事實力,並勘探石油和漁業資源,這將引發所有相關海域國家的憂慮。
美國衛星圖片還顯示,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 Islands,中方稱南沙群島)還有叢林中的飛機跑道,曾經是珊瑚礁的地方出現平地,礁石處建起了人工碼頭。
北京對南中國海大部分海域聲稱擁有主權。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汶萊和臺灣對該海域也聲稱擁有部分主權。
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近日訪華期間,中越發佈聯合公報稱,將"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



時政風雲

治汙不給力 維穩都困難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三名作者週四(49)在《中國環境報》上發表文章《新常態帶來哪些環境新特徵新要求?》。作者提醒說:"支撐中國經濟30多年快速發展的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等傳統要素供求關係日益趨緊。……環境承載接近或已經達到臨界狀態,傳統要素優勢正在減弱。"
"中國經濟已經基本告別短缺經濟,教育、衛生、醫療、環保等公共服務水準、數量、品質、方式及其均衡性矛盾快速上升,"文章繼續分析:"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滯後的供給已經成為一段時間內社會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現形式。環境產品具有公共性、外部性、不可分割性等基本屬性,決定了基本的環境品質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也是對社會結構變化的有效回應。"
文章作者列出的諸多小標題下,"環境問題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尤其醒目。作者認為,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就業階層由"藍領" 轉變成"白領",總體上環境權益觀認識和人體健康維護日益增強。"同時,社會價值觀趨於多元化,社會治理認同度正面臨挑戰,新的傳播方式和表達訴求方式進入'微時代',環境改善速度與人民群眾對環境品質改善需求差距大,環境問題易成為社會風險的引爆點。"
引發廣泛關注
這已經不是外界第一次從中國官方聽到這樣的警告聲音。去年11月,環保部原副部長張力軍在中國迴圈經濟發展論壇上發表演講指出,環境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他說:"重金屬、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等突發環境事件呈高發態勢,在部分地區引起群眾過度恐慌,一些地方環境污染問題成為社會不滿的宣洩途徑,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由環境污染引起的中國社會矛盾也引起了外媒的注意。哈佛政治學博士、目前在新加坡授課的黃靖今年三月在接受瑞士《新蘇黎世報》採訪時表示,中國面臨崩潰,"最有可能的情形是發生一場巨大的環境災難。這將導致人們上街遊行,一個城市接一個地蔓延開來。中國地廣人多,能讓所有中國人團結起來的問題是環境問題。因 為大家都想要乾淨的空氣和水以及安全健康的食品。政府知道這一點,因此他們正默默地努力處理這場危機,在環境領域狠下功夫。"
路透社49也總結指出,"霧霾不斷、污水橫流、塵土飛揚: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中國人不再視而不見,他們走上街頭,向政府發出抗議。他們的力量也愈加強大。"
初見成效?
路透社另外報導稱,中國正在試圖削減燃煤量,同時也警告:如果企業無法遵守更加嚴格的排放和能源使用標準,將被強行關閉。
今年1月,環保部通報,中國2014年共發生471起包括群體抗議事件在內的"突發環境事件",較2013年減少將近一半。2013年共發生712起,比2012年多31%
根據官方資料,環保部去年監控的74個城市中僅有8個達到國家空氣品質標準。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去年11月表示,根據制定的減排目標,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將達到峰值,大氣污染問題將改善。
中國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的作者分析寫道,傳統重工業產品需求將接近峰值、進入平臺期,能源消費結構將出現積極變化,帶來污染物新增量大幅下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