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蘋論:全面軍事封鎖台灣---台灣軍事的存活率是反擊力的根源,而反擊力是嚇阻的根源。

蘋論:全面軍事封鎖台灣

 
戰略在定義上意味著使對方減少、限制或沒有選擇行動的自由。當一方的戰略能力加強,表示對方的選擇與行動的自由減少;當一方的行動選擇趨於零的時候,是另一方完全勝利的時刻。

能反擊才能獲馳援

台灣的行動選擇正在逐年減少。美國國防部最新的《2014年中國軍力報告》已不再提:「兩岸軍力平衡持續向中國傾斜」;代之提出震懾人心的警語:「中國軍事現代化,已使台灣原來的優勢被侵蝕或成為負債。中國有能力在未來5到10年內對台進行全面軍事封鎖。」所謂「全面軍事封鎖」就是指台灣的行動自由與選擇將趨於零。
台灣最需要的國防戰略是「嚇阻」與「存活率」,這兩項要素說明一個事實,若沒有能力短期自我防衛,亦即沒有第二擊的能力,美軍將來不及援台。嚇阻方面台灣已失去像以前那樣的能力,包括地緣戰略上和武器科技上的優勢。存活率方面尤其重要,包括在遭到對岸第一擊飛彈飽和轟炸後,還有多少軍力可以反擊。
存活率越高,台灣第二擊的能力越強,越能遲滯對方的空海登陸攻擊,美軍馳援的意願和勝率也越高。這是美國在東亞軍事戰略強調反制共軍「區域阻絕」和「反介入」兩種能力的原因。
美、中雙方都在企圖限制對方在台灣周邊行動選擇的自由。當台灣在遭受對岸第一擊後,若失去反擊能力,很快遭到有效佔領,美軍將考慮是否有必要反攻台灣。此時,台灣已完全沒有選擇與行動的自由。
報告中指出,中國發展出幾種新式對台飛彈,使對台飛彈旅已從5個增到7個,數量已逾1千枚,精準度也獲提升。此外,為抵銷台灣的反擊能量,中國在對岸部署多層次長程防空系統,並阻絕第三國的介入。 

兩岸差距倍數增加

台灣軍事的存活率是反擊力的根源,而反擊力是嚇阻的根源。這些都有賴軍事上不斷的創新、整合和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但所有這些要靠錢財和人才。後者決定於募兵制的成敗;前者決定於總統的決心;馬在競選大位時承諾每年國防預算達GDP的3%,但6年來不但年年食言,還逐年減少,對比中國年年以2位數成長的軍事預算,一箭上射,一箭下射,其差距將以倍數增加,怎不讓人擔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