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牆外文摘:政改方案撕裂香港,亞投行羞辱台灣,南海爭端混淆歷史?中國“核心利益”邊界正在擴大。

牆外文摘:歷史主權可爭,核心利益在變

政改方案撕裂香港,亞投行羞辱台灣,南海爭端混淆歷史?中國“核心利益”邊界正在擴大。
China Spratly Islands
斯普拉特利群島(Spratly Islands,中國稱南沙群島)
(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了最新民意調查,香港《蘋果日報》發表學者黃偉豪和陳慧華對此調查的分析--名為:《撕裂的社會》。文章指出,在支持雨傘運動的人當中,有高達82.52%亦同時反對政改方案,可視之為改革板塊的中堅分子。同一時間,在反對雨傘運動的人當中,亦有高達63.7%同時支持政改方桉,可視之為保守板塊的骨幹。兩大板塊在人數上相當接近,可謂旗鼓相當。前者多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後者多為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中老年人。
文章分析說,政府往往用非友即敵的態度施政,不願吸納社會不同聲音,經常把持不同意見的人士,打成反對派。主流傳媒方面,特別是低收入及低學歷人士倚重以接收資訊的免費電視,常常在報導上有較重視官方立場的傾向。這種模式,除加深了保守板塊對改革板塊的負面印象及誤解外,亦同時迫使年輕及高學歷人士更快地放棄傳統媒體,而投向互聯網的新媒體,從而使兩大板塊對重大事件的認知及理解的距離,越拉越遠。
Proteste in Hongkong 03.10.2014
“主流傳媒方面在報​​導上有較重視官方立場的傾向。這種模式迫使年輕及高學歷人士更快地放棄傳統媒體,而投向互聯網的新媒體。”
南海歷史主權並非"無可爭辯"
歷史學者黎蝸藤在《明報》發表文章認為,誇大歷史性主權無助南海問題解決。文章說,南海並不是中國人最先發現的,中國人直到秦朝才到達南海,而遠在此之前,越南人的祖先越人已經在南海邊上生活了上萬年。馬文印菲的先祖更在幾萬年前已經進入東南亞半島。中國一直強調從宋開始已經把西沙和南沙劃歸萬州,其證據是方誌上說的"萬州有長沙海石塘海",但是其後尚有一句"然俱在外海,莫稽其實"。同時,文章引用文獻證明,即便在中國古籍上也有不少紀錄對其他國家有利。中國對南海諸島的歷史其實並不見得如此"無可爭辯"。
文章聲稱並非要完全否認中國對南海諸島的歷史性權益,而是希望指出,南海諸島的歷史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僅僅強調中國在南海的"傳統權利",而不理會南海也是周邊國家的歷史悠久的生命之海以及他們對南海諸島亦擁有傳統權利的說辭即不符合歷史事實,也只會引發民族主義對和平外交的干擾。南海各國都有權根據國際法公平地享有對南海的權利。
中國"核心利益"範圍擴大了
在《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中,記者黃安偉探討中國《國家安全法》定義的中國核心利益有多大。報導指出,近年來,外國官員和學者一直致力於理解中國領導人對於"核心利益"這一概念不斷演變的定義,以及這一概念對於製定對華政策的意義。在國家安全法中,這個詞的定義更加清晰了。它所指的是中國領導人眼中的三大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權利:保持政治體制,維護中國共產黨不可置疑的統治地位;捍衛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經濟發展。
報導說,這代表著中國認為不可談判的問題的範圍擴大了。直至最近幾年,"核心利益"一直被理解為僅指台灣、西藏和新疆--中國一直稱為內部事務的具體的主權問題。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外交和軍事的實力已經足以讓中國重新定義這一詞彙。
Volkskongress China 2013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外交和軍事的實力已經足以讓中國重新定義'核心利益'。”
亞投行對台灣有什麼好處?
台灣《自由時報》發表社論,比較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協定的簽訂程序,認為中國主導亞投行,主要配合其"一帶一路"國際擴張策略,並在國際開發金融體制另起爐灶,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美日主導機構對抗。
社論質疑亞投行能為台灣帶來什麼好處,值得甘冒國家地位尊嚴權益遭屈辱也要加入?批評台灣財政部與經濟部雖曾提出評估報告,卻都欠缺嚴謹分析、精確估算、有效策略,通篇只見陳腔濫調。社論認為,台灣當今經貿逐漸陷入孤立的根源,是中國從未鬆手的國際打壓。讓台灣經濟高度依賴中國,阻絕與國際多邊多元往來,進而以經促統,是中國對付台灣的現在進行式。與先進文明經濟社會密切往來,且與亞太諸多經濟夥伴合作共榮,才是台灣的出路。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摘編:張平
責編:任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