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中国面对凛冽的西风

媒体看中国 | 2010.10.29

面对凛冽的西风

面对来自西方的压力,中国官方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金融政策和国际关系上做出妥协,在"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讨论上强调主权和"中国特色",同时将片面的历史观加给民众。

针对中国《环球时报》的说法,列强现在也没有停止过"从精神上征服其它国家","西方依然试图在意识形态上向中国挑衅",《法兰克福汇报》 认为,"这是对诺贝尔和平奖颁给刘晓波直言不讳的影射,中国政府媒体将和平奖谴责为企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强加给中国。但是,这还不是中国官方感到受到西方挑 战的唯一领域。欧美公众认为北京的腔调越来越咄咄逼人,而中国却觉得陷入来自西方的凛冽朔风。"

不同的反应

《法兰克福汇报》写道,"对于新的对峙,北京作出显而易见的不同反应。涉及到金融市场和国际关系时,它越来越频繁地强调自己的利益,将西方的期待反 弹回去。……在表明不会在货币或气候政策方面屈从于外部压力之后,中国也宣布长期性地将人民币增值,并实行深刻的工业结构改造以减少碳排量,这完全是出于 自己的利益。在这些领域,中国实际上不像它造成的印象那样向国际舆论关闭自己。"

该报分析说,"作为民族国家和市场参与者,尽管偶尔露出 粗鲁腔调,但中国似乎很重视在外部世界中找到一席之地。这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中国的崛起是史无前例的。以往的中央帝国根本就不知道有'外部',因为 在它的自我意识中,世界在不同层次上与中国等同。可是,与新的主权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国面对世界公共舆论及其价值表现出明显的易怒和不自信。中国试图对 付这个世界,把它塞进民族国家或经济模式中,比如,它要让挪威政府对诺贝尔和平奖承担责任,或者将谷歌批评新闻审查解释为市场上的失败。可是,对北京来说 也同样显而易见的是,这种牵强的做法在这个不可捉摸的领域并非是一有效的杠杆。"

该文写道,于是,北京便借助于它以往对付苏欧共产党国家常用的"意识形态"并将它用于对付西方,官方媒体谈及"煽动的时代",甚至提到"阴谋"。

"近年来,宣传部门更加提醒中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软实力',现在对干部也更多提出应具有媒体能力的要求。即便反对人权、民主和个人发展等原则性论 证,并不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但这个层面的争论仍然无法直接展开。'中国特色'这个北京乐于用来抵制'西方民主化模式'的名词,也大都流于空泛。"

截然不同的历史观

《法兰克福汇报》的这篇文章指出,在涉及全球舆论的价值讨论时,中国官方"实际上在拒绝它在经济上和国家政策上已经善于对付"的西方世界。"它要将 明显是它自己的、不同于西方的历史观加给自己的老百姓。西方把历史看作是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不断实现,认识到历史的最大灾难源于压迫,而中国将其新近的历史 看作是不断重新赢得从前主权的过程。显然,这一视角的结果便是为对内对外维持秩序的威权政体进行辩护。

报摘编译:林泉

责编:李鱼

(以上内容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