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雜誌

---(十幾年前台灣就有人在巴黎之香窟刷卡數百萬元啦)

過去陸客多半選購低單價的小紀念品,回國後可以送給親友,.....故宮商品部開館以來最高紀錄。故宮紀念商品部總經理何春寰說,一名來自河南鄭州的觀光客大筆採購各種紀念品,針對單價上萬元的複製畫更不手軟,幾乎各買一幅,加上其他書籍、小紀念品,一共買了107萬餘元,打9折後刷卡付了106萬元。她說,過去1、2年也總會有5、6名一擲5、60萬元買書畫的觀光客,但一口氣買上百萬元還是頭一糟。

*****
誰能抱走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0年10月09日 11:19:50  來源: 解放日報

 北京時間10月11日,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

  按照諾貝爾獎評選的傳統規定,官方歷來不公布經濟學獎的候選名單。但是,外界對諾獎獲得者的預測已經鋪天蓋地。不少海外媒體分析,鑒于全球經濟 處于十字路口,觀察家們都在翹首企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公布能反映今年的經濟走勢,並希望經濟學家的理論能為政策制定者們提供幫助。

  誰能抱走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本報記者編譯外電,搶先為您介紹幾位獲獎呼聲最高的人選。

  熱門人選

  ●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經濟係經濟學教授清瀧信宏 (Nobuhiro Kiyotaki),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係經濟學教授約翰‧摩爾 (John H.Moore)。兩人建立了以兩人名字命名的 “Kiyotaki-Moore模型”,該模型描述了經濟所受到的微小衝擊如何會導致抵押物價值下滑,信貸環境受限,從而步入產出下行周期。

  清瀧信宏, 1955年生于日本, 1985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經任教于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 清瀧信宏是國際計量經濟學學會僅有的20位會員之一,在1997年被授予了由日本經濟學會頒發的中原賞大獎。

  清瀧信宏提出了著名的微觀經濟基礎模型,在新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清瀧信宏的名字常常和另一位經濟學家約翰‧穆爾 (JohnMoore)和布蘭查德 (OlivierBranchard)連在一起。 1987年,清瀧信宏與美國國民經濟研究所的數理經濟學家布蘭查德共同提出累計總需求乘數的壟斷性競爭的重要性, 1999年清瀧信宏與英國經濟理論家約翰‧摩爾因提出 “Kiyotaki-Moore模型”,共同被歐洲經濟學學會授予大獎。

  約翰‧摩爾,英國經濟理論家,愛丁堡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蘇格蘭經濟研究所的主任。 1976年獲得劍橋大學數學係學士, 1980年獲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和數學經濟學碩士, 1984年獲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博士。 1983年,摩爾成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講師, 1990年成為經濟學理論的教授, 2000年成為愛丁堡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1987年至 1991年, 1991年至1996年,摩爾先後成為了 《經濟學回顧》的主編和執行官。 1989年、 1999年和 2004年,摩爾分別被選為國際計量經濟學、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和歐洲經濟學學會的研究員。摩爾還是美國經濟學學會和美國文理科學院的榮譽外籍會員。

  兩人共同創立了 “KiyotakiMoore模型”。該模型也叫 “標準真實經濟周期”模型,描述了小衝擊如何逐步演變為大衝擊,並導致抵押物價值下滑,信貸環境受限,從而步入產出下行周期。在這個模型中,土地扮演兩個 不同的角色,一是債務抵押品,二是生產性投入,而每個企業的信用額度取決于土地的價值。模型假設有兩種不同時間偏好率與家庭類型: “耐心”和 “急躁”。當 “急躁”的家庭不滿意市場利率時,他們從 “耐心”的家庭中借錢。當他們借錢時,必須提供房產作為抵押品,當房地產的價值下降時,債務的數量自然也降低了。這種現象對房地產產生的效應是使土地的價 格進一步下降。

熱門人選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係教授 艾 爾 波 托‧艾 萊 斯 納(Alberto Alesina)。其針對政治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係所進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尤其是關于政治經濟周期的研究,受到學術界關注。

  艾爾波托‧艾萊斯納, 1957年生于意大利, 1981年獲得意大利博科尼大學的經濟學學士學位,此後他赴哈佛大學深造,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2003年至2006年間,艾萊斯納擔任哈佛大學經濟係主任,曾經訪問過麻省理工大學、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專家, 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專家。

  艾萊斯納主要學術著作有 《在歐美同貧困作戰:天壤之別》 、《國家規模與政界》、 《宏觀經濟》、《哥倫比亞的機構改革》和 《歐洲的未來:改革或沉淪》。他還擔任了8年由哈佛大學編輯的經濟學季刊的合編者及多本學術期刊的副編輯。同時,他還是多家世界主流報紙的專欄作家。他的 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周期、財政政策與預算赤字的政治經濟學、高通脹國家的穩定政策、歐美經濟體制的區別等。

  熱門人選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美國加州斯坦福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凱文‧邁爾斯‧墨菲(KevinM.Murphy)。他在社會經濟學領域具有開創性實證研究,所涉主題包括工資不平等和勞動力需求、失業、成癮以及醫學研究投資經濟回報。

  凱文‧邁爾斯‧墨菲, 1981年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經濟學學士學位, 1986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現為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美國加州斯坦福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曾榮獲芝加哥大學布斯商 學院傑出經濟學教授獎與約翰‧貝茨‧克拉克獎,後者每兩年一次頒發給美國40歲以下最傑出的經濟學家,而且被公認為是繼諾貝爾獎之後最富有聲望的經濟學獎 項。2005年9月,墨菲還被授予了麥克阿瑟獎,該獎項是頒發給那些在各個領域、不同年齡 “在持續進行創造性工作方面顯示出非凡能力和前途”的人。

  墨菲在社會經濟學領域具有開創性實證研究,所涉主題包括工資不平等和勞動力需求、失業、成癮以及醫學研究投資經濟回報。其最著名的研究是尋找美 國白領階層與藍領階層收入不平等的原因。他的研究將收入不平等的擴大與技術工人需求的增長聯係起來。墨菲研究的其他領域還包括:經濟增長、收入不平等、失 業等。墨菲還出版了涉及多個話題包括伊拉克戰爭的成本收益分析等的50多篇文章。(實習生 陳靜 記者 唐燁)

經濟學大師怎麼花錢

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年來獎金不菲。從上世紀 60年代最初創辦以來,獎金逐年水漲船高。最初是3萬多美元, 70年代末達到了20多萬美元, 80年代中期漲到40多萬美元, 90年代末已經有近100萬美元了,最近幾年獎金固定在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至140萬美元。

面對如此巨額獎金,大師們都是怎麼花的?一般人會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是經濟學界卓有學術成就的人士,理財方 面自然也比常人有獨到之處吧。但回看歷史會發現,經濟學家也是普通人,即便是拿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師們,盡管在學術上都頗有建樹,在投資理財方面,他們 的策略不見得比其他人來得高明。用197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瓦西裏‧裏昂錫夫的話說, “我喜歡以理論作賭注,但不喜歡拿錢去投機。”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 爾拿到當年近100萬美元的獎金,著實苦惱了好一陣子。他最後想出的理財計劃,也實在沒什麼特別創意:先修繕一下自己在意大利圖斯查尼的豪宅,再為自己兩 歲多的兒子尼古拉斯買一匹矮種馬,最後把剩下的錢都存入銀行。但是,蒙代爾把剩下的錢是以歐元存入銀行的,之所以兌換成歐元,是因為這位 “歐元之父”長期看好歐元。 “10年過去了,蒙代爾是賺是賠呢?”蒙代爾曾經很認真地回答過媒體的這個提問。他說: “我得到獎金後,將它們兌換成了歐元,那是在2000年9月。開始虧了些錢,不過後來歐元回升又賺了一些,所以總的來說應該算不賺不虧。”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裏 德曼打理獎金的方法更是平淡無奇。他只是用18萬美元的獎金為自己在舊金山買了一幢房子。但是,這位大師的兒子——戴維‧弗裏德曼,倒是比他老爸有經濟頭 腦,戴維‧弗裏德曼潛心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現象,寫成一本 《弗裏德曼的生活經濟學》,通俗易懂,估計版稅賺了不少。

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道格拉斯‧諾思與羅伯特‧佛格爾。兩人用自己的經濟學知識判斷當時道瓊斯指數3700點太高了,不適合買股票,所以他們用獎金買了市政免稅債券。但僅僅過了一個月道瓊斯指數就攀升到了11000點以上,兩位經濟大師追悔莫及。

拿到巨額獎金不賺錢也就算了,還有幾位經濟學家,連錢都沒有到手,就 “虧”了部分獎金。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獎金都是以瑞典克朗計。如果在獎金到手前發生匯率變動,獲獎者們就可能面臨貶值的風險。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的加裏‧貝克爾教授就深受其害。加裏還沒來得及把克朗換成美元以防備匯率波動,就在得獎兩個星期後接到一個斯德哥爾摩來的電話,稱由于瑞典爆發匯市危機,他的120萬美元獎金 “縮水” 25%,變成大約90萬美元。

“我在最初的兩個星期被這種投圈套物的遊戲搞得疲憊不堪,”貝克爾沮喪地說, “吃了不少苦頭。”

還有理性預期理論的創立者小羅伯特‧盧卡斯 教授。 1989年,他與妻子簽訂離婚協議時,妻子麗塔認為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極大,便讓她的律師在離婚協議上加入一條規定——若在1995年10月31日以 前獲獎, “妻子將分得諾貝爾獎金的50%”。誰料到,盧卡斯真的在那之前獲了獎。獎金的一半——30萬美元按照協議分給了前妻。

媒體揶揄盧卡斯稱,盧卡斯的前妻似乎比他本人,更加吃透了理性預期理論的真諦。盧卡斯本人對此事倒顯得非常豁達: “得到一半獎金總比什麼都沒有強。”

其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大都是理論經濟學家,在現實投資中, “馬失前蹄”也很正常。再說,投資市場變化莫測,預測不準、投資不對,也在所難免。他們獲得的獎金是他們憑借勤奮和天賦換來的,因此如何花這筆巨款都是他們的自由,也不需要我們過多去評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