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程序正義 Procedural justice: 國民黨是我開的/欠缺民主正當性的開除黨員程序(潘欣榮律師)

程序正義英語Procedural justice;也稱程序公正)是指解決爭端和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公平理念。程序正義所討論的常見問題是有關司法和法律程序管理的問題。這種程序正義有關正當法律程序(美國)、基本公正原則(加拿大)、程序公平(澳大利亞)和自然正義(其他普通法司法地區)。程序正義的理念也可用在法律之外,比如解決衝突、利益或責任分配等。
程序正義關注的是在作出決定的這個過程中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它可能會被人拿來與分配正義(在權利或資源分配時做到公正)和報應正義(在懲罰錯誤時做到公正)作對比。在作出決定之前聽取各方的言辭,這個進程才可能被認為是程序公正的。一些程序正義的理論認為,公平的程序,能得到公平的結果,即使分配正義或修復正義(在恢復傷害時做到公正)的要求未必得到滿足。


 ****

【即時論壇】欠缺民主正當性的開除黨員程序

作者:潘欣榮(律師)

近 日來,全國因國會議長涉及關說而遭國民黨考紀委員會開除黨籍一事而鬧得沸沸揚揚,民眾之間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此乃行政權干預國會自主權,屬毀憲敗政之行 為,但亦有人主張此乃屬人民團體自治事項,司法不宜過度干涉。本文無意在憲政體制上多做文章,而僅欲就一個最基礎的事實,國民黨以考紀委員會絕對多數的決 議開除國會議長的黨籍是否合法,作一概略性的探討。

在探討此一問題前,首先我們我們必須確認的是,中國國民黨此一團體的法律性質,根據 人民團法第44條規定,其係以共同民主政治理念,協助形成國民政治意志,促進國民政治參與為目的,由中華民國國民組成之政治團體。依同法第 49 條之規定,應依據民主原則組織與運作。惟由於現行法並未就政治團體另設特別法而為規範,故有關會員開除之程序,仍應適用人民團體法之一般規定,即人民團體 法第14條及第27條之規定。

依據人民團體法第14條規定,人民團體會員之開除,必須有違反法令、章程或不遵守會員(會員代表)大會決 議而致危害團體情節重大,且須經會員(會員代表)大會決議予以除名。同法第 27 條復規定:「人民團體會員(會員代表)大會之決議,應有會員(會員代表)過半數之出席,出席人數過半數或較多數之同意行之。但左列事項之決議應有出席人數 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行之:…二、會員(會員代表)之除名。」。今天國會議長涉及「司法關說」是否構成此所謂的違反法令、章程而致危害團體情節重大,姑且不 論,但至少國民黨欲開除國會議長的黨籍,仍須依該法之規定,以會員或會員代表大會之絕對多數決行之,方屬適法,此亦屬民主政治原則具體實現。

然 依據中國國民黨黨章之規定,有關撤銷黨籍處分由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議決後執行,此一撤銷黨籍處分,乃對於其團體成員之除名,依人民團體法第 14 條及第27條規定,就應由會員(會員代表)大會之絕對多數決為之,而不應由黨主席或黨主席所委派之人員為之,否則即有違民主正當性原則。而今天負責決議此 依撤銷黨籍處分之考核紀律委員會,依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組織規程第8條之規定,係由黨主席提經中央委員會或常務委員會任命,或由秘書長簽報主席核定任命 或聘派,並未依循民主程序由國民黨全體黨員選出,此已明顯反人團法第49條所要求的民主程序原則,違反人民團體法第13、14、27條顯然,其所作成的開 除黨員程序,亦欠缺正當性,應屬無效。

按近代國家的運作基礎,乃建立在民主法治之前提下,而政黨政治作為國家運作的核心,更應堅守此一 原則,對於其黨員的開除,除應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則之外,更應以民主程序,由全體黨員(黨員代表)為之,豈可由少數人所把持的考核紀律委員會決定,此不僅違 反民主程序原則,更欠缺公平公正性,難以昭信眾人,其引起當事人反彈,更屬意料中事。本文以為,縱使國民黨認其黨員有違反黨紀情形嚴重而致損害其團體之行 為,仍應遵循法定程序,由其全體黨員(黨員代表)絕對多數決為之,不應便宜行事,否則即難以昭信眾人,豈不可戒之、慎之?



Procedural justic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Procedural justice is the idea of fairness in the processes that resolves disputes and allocates resources. One aspect of procedural justice is related to discussion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and legal proceedings. This sense of procedural justice is connected to due process (U.S.), fundamental justice (Canada), procedural fairness (Australia), and natural justice (other Common law jurisdictions), but the idea of procedural justice can also be applied to nonlegal contexts in which some process is employed to resolve conflict or divide benefits or burdens. Other aspects of procedural justice can also be found in social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issues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rocedural justice concerns the fairness and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processes by which decisions are made, and may be contrasted with distributive justice (fairnes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or resources), and retributive justice (fairness in the punishment of wrongs). Hearing all parties before a decision is made is one step which would be considered appropriate to be taken in order that a process may then be characterised as procedurally fair. Some theories of procedural justice hold that fair procedure leads to equitable outcomes, even if the requirements of distributive or restorative justice are not met.[1]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is is the outcome of the higher quality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often found in the procedural justice process, which has shown to be stronger in affecting the perception of fairness during conflict resolution.

  
例子


〔記者施曉光/台北報導〕立法院長王金平搶救立委資格,尋求法律救濟,獲初步勝利,有藍營人士分析,當初國民黨考紀會審議之前,沒有正式通知王金平提出答辯,目的就是速戰速決,避免夜長夢多,但違反程序正義,等於剝奪王金平十天充分準備答辯的權益。
剝奪王答辯權益
據 指出,王金平在十日返國第一時間即主動要求答辯,依照黨規,提出答辯可有十天緩衝期,如果加上信函投遞與收領的往返時間,考紀會開鍘之日就勢必得延至九月 二十九日的十九全代會後,王陣營也就可以將戰線延長到十九全代會上,與馬英九決一勝負;但考紀會十一日開會,王金平立刻就到考紀會上說明,以致必須對外求 助司法介入。
據指出,在「中國國民黨黨員違反黨紀處分規程」附件一「黨員違反黨紀答辯通知書(格式)」中,有一欄「被檢舉人答辯權益」明白 敘述,「被檢舉人如有抗辯,於接到本通知書後十日內,以書面向原通知黨部提出答辯…」,因此,如果王陣營循答辯流程進行攻防,可以主張國民黨在考紀會審議 之前,先去函「黨員違反黨紀答辯通知書」正式通知會提出答辯,接著在郵局投遞信函與收領的流程上運用「小撇步」,延後正式收領通知書時間,加上收到通知書 後的十天回覆期限,就至少可以爭取到二十多天的緩衝期,讓考紀會開鍘被迫延後,如此一來,王陣營即可把戰場留到十九全代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