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蘋論:台灣社會邊緣化政黨

蘋論:社會邊緣化政黨

更多專欄文章
去年到今年,經過洪仲丘案興起的白衫軍運動、大埔案學運、反核電公民運動、關廠勞工貸款爭議案告贏勞動部等事件,台灣社會已經不是以前的社會了,新的覺悟瀰漫社會,新的期待引領人民向前走,舊的黨政思惟已顯得老態龍鍾,步履蹣跚。

是非凌駕藍綠

社 會新氣氛的特質是:人民發揮主觀能動性解決自己的問題,不再依賴政府,更不依賴政黨。對於司法規範雖不至於唾棄,但也沒有恐懼,並不以法院判決為依歸,勇 於挑戰司法的權威性。塑造自己行動的論述系統,不再依賴知識份子提供理論正當性。手段溫和理性,沒有刺激對立衝突的元素。有綿長頑固的韌性與堅持和不達目 的不罷休的氣勢。傳統藍綠涇渭分明的界限已模糊,很多次社運成員藍綠皆有,社會是非凌駕藍綠,說明兩極分化的情況在改變中。
社運風頭超過政黨,出現至少5項效應:
1、每一次運動的副作用都是本土認同的加強,在反抗聲中不知不覺把更多感情注入議題之中,產生同村共濟的化學互動。台灣認同與社運之間的情感關聯雖無民調支持,但應屬正相關。這可能是台灣認同高達7成的原因之一。
2、互不認識的社運成員在運動過程中產生同仇敵愾的同儕意識,若屬於同一世代,則易凝聚出世代的社會共識。例如當年野百合學運世代對現在台灣的政治社會就有深遠的影響。
3、獨立於政黨外的社會運動,對政黨政治產生強大的衝擊,有邊緣化政黨的威脅,迫使政黨不得懶惰傲慢,必須正視社會出現的新現象,並思考如何對待。
4、社運頻繁將自動深化民主。社運使轉型正義不徹底的角落受到考驗,迫使政府修正法規和行動綱領,無意間深化了人民對民主的認識、依賴與信仰。

同理心看弱勢

5、長期遭漠視的弱勢群體藉著社運獲得政府與社會的注意,除了處境得以改善外,更加強了社會的同理心與同情心,使社會產生休戚與共的一體感。
台灣已往這個方向前進中,對政府、政黨都是新挑戰。今後不是政治邊緣化社會,而是社會邊緣化政治(政黨),一個沒有社會支持的政府必遭選舉拋棄;一個文化素質趕不上社會的政府和政黨,也將難以永續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