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剖析《韓流》(The Korean Wave)熱潮

2014年04月25日 06:36 AM

書評:剖析韓流熱潮


 
《來自星星的你》(My Love from the Star)的故事情節可謂天馬行空,講的是一個外星人和一位流行明星墜入愛河的故事。上月,這部韓國電視劇成為了中共某個上午會議討論的主題,當時與會代 表紛紛感嘆國產電視劇無法與《來自星星的你》匹敵,後者在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功。
來自廣東的中共官員許欽松警告稱:“韓劇熱潮……讓我們的文化自尊受到傷害,文化自尊的傷害是由於文化自信的缺失。”這種警示並不僅僅適用於中國大 陸:近年來,台灣監管當局就曾出手預,減少韓國電視劇的播映量,而東京曾發生數千人游行,抗議日本電視臺大量播放韓國電視劇的做法。
在這種地區性焦慮背後蓬勃發展的韓國娛樂業正是《韓流》(The Korean Wave)一書所探討的主題——這是一本新出版的學術論文集,其中的論文質量有高有低,主要研究韓國娛樂業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崛起過程。
從馬尼拉到蒙古等眾多地區,韓國的電視和音樂公司都吸引到了熱情的觀眾。它們的成功反映出了韓國作為亞洲地區最發達經濟體之一的文化吸引力,並為韓國旅游、化妝品等其他行業打開了市場之門。
談 到韓流就必須拿出專門的篇幅來討論一下《江南風》(Gangnam Style)這首歌。由說唱歌手樸載相(Psy)創作的這首半開玩笑的熱門歌曲成為了互聯網歷史上瀏覽次數最多的音樂視頻。論文作者們很好地把握住了音樂 消費者所發揮的新作用——他們通過網絡分享的形式推廣歌曲。不過作者們沒有必要在總結中提出“《江南風》或許是全球娛樂業的一個轉折點”的誇張說法。
《韓流》一書開始部分的立論並不牢固,第一篇來自英國教授約翰•沃爾什(John Walsh)的論文將韓流現象描繪成了一種“政策產物”。沃爾什教授列舉了韓國政府為支持娛樂業發展而推出的多種措施,但卻未能具體說明,在韓國競爭激烈 的電視和音樂製作行業所取得的成功當中,有哪些政府措施起到了關鍵作用。
韓國娛樂業對國際市場表現出了敏銳的觸覺,而政府的乾預措施則常常顯得笨拙。例如,李明博(Lee Myung-bak)政府曾經花費超過7000萬美元“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韓國食品”——而取得的效果非常可疑,以至於韓國國會下令對這項活動進行特別審計。
朱惠貞(Hyejung Ju,音譯)在本書後半部分指出,如果說政府採取的某些行動值得贊揚,那麽無疑應當是2000年政府在電視和音樂行業施行的自由化改革,此舉使得新興小型獨立公司能夠進入這些行業,並釋放出充滿活力的市場力量。
但這一點也無法解釋大量亞洲消費者對韓國電視劇和音樂所表現出的巨大熱情,這些消費者常常會因此排斥來自自己國家或者是西方的競爭產品。很多評論家指出,韓國娛樂業制勝的秘訣在於,將常見於美國藝人身上的那種誘人魅力,與亞洲傳統家庭觀念的底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Chuyun Oh對該理論做了一個有趣的引申,她研究了近年來最成功的韓國流行樂團“少女時代”(Girls’ Generation)。她指出,“她們已經超越了任何特定的種族或者民族”,並將她們稱為是“突變的多元文化韓國性(Koreanness)”。
本書的編輯在結尾處提出了一個觀點,“大部分日本人並不是真的對韓國文化感興趣”,之所以觀看韓國電視劇,是因為這些節目像“哈哈鏡一樣,從中可以看到日本人和日本社會是怎樣的。”
對於希望韓國文化輸出能在各國外交關系不斷惡化之際,成為聯結各國橋梁的人來說,這種觀點不是一個好兆頭。但對於許欽松等一些人而言,這種觀點或許能夠帶來些許安慰。
本文作者是英國《金融時報》駐首爾記者
譯者/馬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