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氣候變化給亞洲造成的經濟損失

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的一份報告稱﹐氣候變化給亞洲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比其他地區更為嚴重﹐並嚴重危害大米產量。大米是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週一在曼谷發佈的這份報告認為﹐到本世紀末﹐氣候變化所造成的農產品減產及其他負面影響帶來的損失總計將相當於主要東南亞國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7%﹐這一數字是全球整體預期損失水平2.6%的兩倍以上。

AFP
一位菲律賓農民正在稻田裡面勞作﹐此前他的莊稼
剛剛經受了洪澇和蟲害的侵襲﹐豐收無望。亞洲開
發銀行稱氣候變化已給東南亞的稻米種植帶來了嚴
重威脅。
報告還指出﹐印尼的大米產量至多將下滑34%﹐菲律賓下滑75%﹐在全球大米最大出口國之列的泰國和越南產量也將下降。

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學家莊巨忠說﹐東南亞必須採取行動彌補這些損失﹐包括進行新的投資以維持農業生產。

東南亞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主要是因為其地理特徵﹐其中印尼為大片群島﹐泰國和越南地勢低窪﹐大片地區臨海。亞洲開發銀行說﹐這一地區80%的人口和大部分經濟活動都集中在海岸線100公里以內的地區。東南亞經濟還嚴重依賴農業和林業﹐二者都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極大影響。

在二氧化碳排放將對亞洲氣候造成何種影響的問題上﹐經濟學家和科學家仍爭論不休﹐但他們基本上一致認為﹐亞洲的氣候可能會變得更加不穩定。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泰國、越南和印尼未來幾十年的氣候會更加干旱﹐到本世紀下半葉這種氣候模式可能發生逆轉。

2100年﹐上述三國和菲律賓的年均氣溫可能比1900年的水平高出4.8攝氏度﹐而海平面將升高70厘米。

亞洲開發銀行說﹐這些變化可能導致大米減產﹐並給在其他方面對作物造成損害﹐尤其是氣溫升高和風暴越來越頻繁的現象。

在有關全球氣候變化的爭論中﹐東南亞因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較小(約佔全球總量12%)﹐受關注的程度一直不如其他地區。但該地區是大米和其他農產品的主要供應地﹐農業受到的任何負面影響都會引發極大的連鎖反應﹐從而推高食品價格。

事 實上﹐已經有一系列文章論證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氣候變化將導致世界糧食產量降低﹐亞開行的報告只是其中最新的一篇。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已經發出警告說﹐由於洪水和其他氣候變化﹐以及只在特定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爆發的新型病虫害﹐從而導致作物受災的風險加大。

一些農業專家認為﹐東南亞仍有提高大米及其他作物產量的空間﹐尤其是柬埔寨和老撾部分地區﹐這些地區傳統上產量較低﹐但可以通過加大灌溉投資和改良種子品種提高產量。在2008年價格飆升之後﹐今年大米價格大幅下跌﹐部分原因是印尼等國已經採取了增產措施。

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如果不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增加數十億美元的投入﹐今年的增產情況很難長期保持﹐許多人擔心﹐一旦世界經濟從當前的衰退中復蘇﹐消費需求加速﹐糧食價格可能再度飆升。

泰國氣象學家和氣候變化專家Smith Dharmasaroja說﹐稻農或許可以增加儲水量﹐在雨季儲存更多的雨水﹐從而減輕氣候變化的部分破壞作用。但隨著夏季氣溫越來越高﹐大米產量肯定會下降。

Patrick Barta / Leigh Murray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