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WSJ 獨家分析 亞洲經濟體必須為中國經濟寒潮做好準備。中國的煩惱和壞消息: 滯脹風險;2020年中國主要風險將由貿易變為債務;中國地方政府大量債務即將到期;貴州省財政困境


 

獨家分析

亞洲經濟體必須為中國經濟寒潮做好準備

Mike Bird
在全球密切關注跌宕起伏的美中貿易戰之際,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也在海外激起陣陣波瀾。
正如許多新興市場與美國的金融週期緊密相連一樣,一些製造業規模較大的亞洲經濟體也發現自己與中國的實體經濟週期聯繫在了一起。
東亞和東南亞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尤其是台灣和南韓等成熟亞洲經濟體,這些地方面臨著如何適應中國增長放緩的挑戰,這種壓力將持續數年之久。政府部門必須習慣於使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來應對這一趨勢,否則就會讓自己的經濟政策在事實上被中國所支配。
多年來,中國經濟成長的腳步一直在放慢,中國政府越來越擔心債務快速積累,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已降至將近30年來的最慢水平。限制借貸,尤其是公司借貸,將意味著經濟擴張進一步減緩。
台灣和南韓深深嵌入了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供應鏈中: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公布的2015年(有數據可查的最近一個年份)數據,當年南韓和台灣出口增加值分別有33.7%和43.8%來自中國大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 IMF)目前對台灣和南韓2020年的增長率預期分別為1.9%和2.2%,基本看齊發達經濟體相對溫和的增長速度,對兩者2019年的增長預期均為2%。直到2015年左右,這兩個經濟體的增速都是已開發國家的兩倍左右甚至更高。
即便這種不怎麼高的增長預期也是基於中國經濟成長5.8%的假設做出的。如果中國經濟放緩的幅度超出預期,或是中國增長數據確實被誇大,那麼對相鄰經濟體的衝擊會更加嚴重。
雖然關稅有所上升,但中國出口同比變化不大,進口則下降5%左右。中國進口需求減少將給南韓和台灣帶來壓力,這兩個經濟體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順差都很大,這在全球範圍內比較罕見。
受到影響的也不僅僅是貿易。每年有數百萬中國遊客赴台灣和南韓旅行,經濟放緩可能會削弱大陸遊客赴海外旅遊的意願。
財長和央行行長無法改變經濟重心的方向,但承認這些經濟體需要多年持續的經濟支持來緩解不利影響。
台灣和南韓目前的政策利率分別為1.375%和1.25%,央行在應對經濟放緩方面只有不大的行動空間。財政方面的空間更大一些。這兩個經濟體的政府總債務與GDP之比都未超過40%,遠低於發達經濟體的整體水平。
這兩個經濟體都應該警惕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轍:人們錯誤地以為,十年來日本經濟的萎靡不振證明了積極主動的財政政策已經失敗。實際上,日本的逆週期支出只是斷斷續續進行的,而且增稅措施多次中斷了經濟的小幅復甦
首爾和台北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中國經濟放緩在所難免,但如果決策者願意採取必要舉措,這種負面影響是可以緩解的。





中國地方政府大量債務即將到期



數十年來,中國地方政府大舉借債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助力了中國火熱的經濟增長。如今,這些政府正面臨償債壓力,給中國決策者再添一個財務方面的煩惱。









2020年中國主要風險將由貿易變為債務



對於中國來說非常艱難的一年終於接近尾聲。明年開局的情況可能會好一些,但在看似已較為平靜的水面下暗藏着一些危險的冰山。









中國嘗試借划轉茅台股份化解貴州省財政困境



貴州茅台表示,將把大約80億美元的股份轉讓給當地政府控制的一家公司。目前該公司所在的省份貴州負債纍纍,此舉或有助於支持貴州財政。











中國不敢對滯脹風險掉以輕心



中國消費物價正在以近十年來最快的速度上升,經濟增長則處於三十年來最緩慢的水平,這看起來有些類似滯脹。儘管有充足理由相信,中國能夠避免這樣的命運,但中國政府不會抱僥倖心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