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評論】
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崔金珂:〈文化大革命的記憶戰場——共識與和解〉
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崔金珂:〈文化大革命的記憶戰場——共識與和解〉
原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6年8月號(總第156期)
⋯⋯繼續閱讀
......最近幾年來,很多關心文革的人對南非、拉丁美洲的幾個國家怎麼樣面對自己的不幸歷史產生濃厚興趣。這些國家對歷史的反省均以達成社會和解為目的,雖然他們可能還沒形成一個全國性的共識,但是對尋求真相、對理解在一個特定地方發生的特定事件產生了一些經驗。這些經驗就是:首先確立真相,然後分析參與者的各自責任,最後達成和解。這個反省過程有其好處,但也有其特定的文化特點,不一定能在中國取得成功。不過,起碼有一點是明確的:一個社會經過像文革這樣內戰式的歷史階段,亟需結束這種內戰式的記憶戰場,因此歷史反思具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從我們對文革討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參與討論的各個記憶團體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和解,而是為了爭奪話語權。如果在一個歷史事件發生五十年之後,原來的敵對觀點依然繼續存在和鬥爭,這對整個社會抵禦危機的能力而言一定會起到負面作用——這個社會在遭遇下一次危機之時很可能無力應對。
【註釋】
1 單仁平:〈「文革」已被徹底否定〉(2016年5月17日),環球網,http://opinion.huanqiu.com/shanrenping/2016-05/8937703.html。
2 〈外媒:習近平「兩個30年理論」或受鄧力群智囊影響〉(2013年6月26日),大公網,http://news.takungpao.com/mainla…/focus/2013-06/1716441.html。
3、7 〈新華網:「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型交響演唱會在京上演〉(2016年5月15日),烏有之鄉網刊,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16/05/363714.html。
4 馬曉力是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部長、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馬文瑞之女。
5 郭睿:〈馬曉力專訪:搞紅歌會為文革張目是在給黨中央挖坑〉(2016年5月9日),聯合早報網,www.zaobao.com.sg/wencui/politic/story20160509-615000。
6 許曄:〈五十六朵花團長回應紅歌會風波:絕對沒有宣傳文革〉,(2016年5月6日),原載鳳凰網,原文已刪除,參見中國數字時代,http://chinadigitaltimes.net/…/%E4%BA%94%E5%8D%81%E5%85%AD…/。
8 〈環球時報:唱《大海航行靠舵手》能有幾多觀眾〉(2016年5月6日),關鍵詞追蹤網,www.gjczz.com/…/huan-qiu-shi-bao-chang-da-hai-hang-xing-ka…/。
9 嘉國:〈共產黨人不唱紅歌唱甚麼?〉(2016年5月10日),崑崙策網,www.kunlunce.cn/ssjj/fl1/2016-05-07/96918.html。
10 北京草原戀合唱團成立於1999年7月9日,主要由曾在內蒙古草原生活過的北京知青和在京蒙古族同胞組成。馬曉力從1999年起任合唱團團長。
11、14 高殿傑:〈陳忠實逝世、魏則西之死和紅歌會事件:中國道路的選擇〉(2016年6月3日),烏有之鄉網刊,www.wyzxwk.com/Article/shiping/2016/05/364175.html。
12 錢昌明:〈馬曉力為何陷入人格分裂?——從既唱紅歌又「舉報」的表演談起〉(2016年5月13日),烏有之鄉網刊,www.wyzxwk.com/Article/shiping/2016/05/363576.html。
13、15 千鈞棒:〈為甚麼是馬曉力跳出來反對唱紅歌?〉(2016年5月10日),烏有之鄉網刊,www.wyzxwk.com/Article/shiping/2016/05/363319.html。
16、44 〈五十六朵花團長:大會堂紅歌會掙6萬 投入百萬〉(2016年5月11日),原載中國經營網,原文已刪除,參見鳳凰網,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511/14377893_0.shtml。
17 關於「八五事件」和宋彬彬道歉事件的分析,參見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and Cui Jinke, “Whodunnit? Memory and Politics before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 227 (September 2016, forthcoming)。
18 〈和吳迪對話:關於文革的記憶〉(2014年7月17日),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0717/cc17wudiqa/zh-hant/。
19 宋彬彬:〈我的反思〉,《記憶》,第106期(2014年1月15日),www.xujuneberlein.com/Rem106.pdf,頁32。
20 但真相未被揭露並不是因為她們當中有加害者;我們認為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她們當中沒有加害者,所以她們才敢於走出這一步。一定程度上說,正因為她們的活躍才讓真正該負責的加害者繼續保持沉默。
21 朱學勤:〈吐盡狼奶、開口奶:從宋彬彬道歉說起〉(2014年2月10日),共識網,www.21ccom.net/articl…/sxwh/shsc/article_20140210100176.html。
22 伏牛石:〈文革道歉背後的意蘊〉(2014年1月16日),烏有之鄉網刊,www.wyzxwk.com/Article/zatan/2014/01/313051.html。
23 文化紅衞兵:〈億萬富豪高幹子弟為甚麼屢屢上演「文革道歉」鬧劇〉(2014年1月15日),烏有之鄉網刊,www.wyzxwk.com/Article/shiping/2014/01/312973.html。
24 時代尖兵:〈王晶垚拒絕道歉的目的是影射毛澤東〉(2014年2月3日),烏有之鄉網刊,www.wyzxwk.com/Article/zatan/2014/02/313478.html。
25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Coping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esting Interpretations”,《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1期(2008年9月),頁97-152,這篇文章提供有關記憶團體更詳細的解釋。這個概念來自亞歷山大(Jeffrey Alexander)有關美國黑人的集體記憶論述,參見Jeffrey Alexander, Trauma: A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2)。
26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Coping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97-152; “In Search of a Master Narrative for 20th-Century Chinese History”,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88 (December 2006): 1070-91; Mobo Gao, The Battle for China’s Past: Mao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n Arbor, MI: Pluto Press, 2008); Guobin Yang, “‘A Portrait of Martyr Jiang Q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he Internet”, in Re-envision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Collective Memories in Reform China, ed. Ching Kwan Lee and Guobin Yang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87-316.
27 Mobo Gao, The Battle for China’s Past. 高默波分析了2006年文革爆發四十周年時網絡上的討論,指出「年輕世代」將文革視為公正和平等的代表,並將它同改革開放以來不斷積累的社會不公現象相對比。也可參見Guobin Yang, “‘A Portrait of Martyr Jiang Qing’”, 287-316。
28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Coping with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97-152.
29、32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人民日報》,1981年7月1日,第1-5版。
30 Andrew G. Walder, “Rebellion and Repression in China, 1966-1971”, Social Science History 38, no. 3-4 (2014): 513-39.
31、38 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In Search of a Master Narrative for 20th-Century Chinese History”, 1070-91.
33 例如文革初期,北京的老紅衞兵到各地去串聯,對於煽動地方的造反派批判當地的領導幹部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當然,也有很多老紅衞兵後來變成了保守派。
34 王廷連認為,平衡評價「兩個三十年」是關係到正確評價毛澤東歷史地位的大是大非問題。參見王廷連:〈「兩個三十年」,為何不能相互否定〉(2009年8月17日),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9865402.html。
35 所謂「三種人」是指:追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造反起家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份子。
36 〈胡耀邦批轉彭小蒙的一封來信〉,載徐心華:《三記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頁40-41。
37 〈附錄:中央政治局會議文件〉,載米鶴都編撰:《難得本色任天然:孔丹口述史》(香港:中港傳媒出版社,2013),頁168-69。
39 關於「兩個三十年」的提法在2009年8月17日的人民網上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論述解釋了為甚麼1949年建國後的「兩個三十年」為甚麼不能相互否定。參見王廷連:〈「兩個三十年」,為何不能相互否定〉。2013年,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重申了這種觀點。參見梅宏:〈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後的兩個30年〉(2013年2月19日),人民網,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0219/c85037-20530313.html。
40 任平:〈以史為鑒是為了更好前進〉(2016年5月17日),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2016/0517/c1003-28355143.html。
41 司馬南:〈為《人民日報》評論文章第三自然段點讚〉(2016年5月18日),崑崙策網,www.kunlunce.cn/ssjj/guojipinglun/2016-05-18/97402.html。
42 徐友漁:〈重慶模式和文化大革命——文革反思之一〉,《昨天》,第32期(2014年3月30日),http://prchistory.org/wp-content/uploads/…/08/2014年3月30日第32期(增刊).pdf,頁3-5。
43 徐友漁:〈毛澤東爭取群眾的策略手段——文革反思之二〉,《昨天》,第32期(2014年3月30日),頁6。
45 北部灣的風:〈「文革歌曲」和「文革期間流行的歌曲」〉(2016年5月10日),烏有之鄉網刊,www.wyzxwk.com/Article/shiping/2016/05/363313.html。
46 徐友漁:〈不能迴避毛澤東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文革反思之四〉,《昨天》,第32期(2014年3月30日),頁11-14。
47 徐友漁:〈如何道歉,誰來道歉?〉,《昨天》,第32期(2014年3月30日),頁35。
48 黎陽:〈宋彬彬道歉是大好事〉(2014年1月14日),紅歌會網,http://szhgh.com/Artic…/opinion/xuezhe/2014-01-14/42572.html。
49 王晶垚:〈關於宋彬彬、劉進虛偽道歉的聲明〉(2014年1月31日),共識網,www.21ccom.net/articles/lsjd/lsjj/article_2014013099870.html。
50 倫敦客:〈聲援93歲的王晶垚!——兼評宋彬彬的虛偽道歉〉(2014年2月5日),文學城博客,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1670/201402/3595.html。
51 參見《記憶》,第112期(2014年4月30日),http://prchistory.org/…/uplo…/2014/05/REMEMBRANCE-no-112.pdf,頁58,「南周更正」。
魏格林(Susanne Weigelin-Schwiedrzik) 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崔金珂 維也納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