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侵犯中國公民人權的,是中國的執政黨和政府

來自中國消息,維權律師滕彪已被釋放回家,滕彪自2月19日被中國警方帶走,"被失踪"時間長達70天。就在滕彪被釋放之時,另外一位中國維權律師李方平被警方帶走。


4月28日,中美人權對話剛剛結束,據美國代表向媒體透露,中國政府拒絕回答美方提出的公佈近期被抓捕的人士情況的要求;包括劉曉波的妻子劉霞、藝術家艾未未、中國維權律師滕彪等人的下落。

4月29日,滕彪同在中國政法大學的同事蕭翰在Twitter微博上公佈消息:"滕彪已於下午3點半左右回到家中。滕彪委託我轉達對所有關心他的朋友們的感謝。另外,他說現在需要與家人在一起,暫時不與外界多接觸,希望媒體朋友們理解。"

滕彪的妻子王玲、滕彪的好友許志永等確認了滕彪獲釋的消息,但王玲表示滕彪回家後沒有談到失踪期間的情況,目前他的身體情況還可以,但不方便接受采訪。

截止4月29日,三位備受關注的中國知名維律師唐吉田、江天勇、滕彪均被釋放。唐吉田目前在吉林老家處在軟禁狀態,且身患肺結核;江天勇在被釋放回家後,也一直未向外界告知失踪期間的細節。外界普通質疑三位律師在被限制自由期間有可能遭受酷刑對待,並在釋放回家後也依然不能獲得自由。

中國維權律師李方平被"綁架"

就在很多網友快速傳遞滕彪被釋放這個好消息、並指這可能是中美人權對話後,中國政府釋放出的積極信號時,下午17時左右,中國另外一位知名的維權律師李方平,在從公益機構北京益仁平中心出來後,在樓下被人強行帶走。

德國之聲聯繫了益仁平的負責人陸軍,他說已經30日上午他就李方平失踪一事,向李方平居住地的轄區派出所報案,對方不予受理;他們在李方平失踪的益仁平中心所在地的派出所報案,已經被受理。目前李方平還沒有任何消息,在做了所有能做的法律程序之後,只能等待。

李方平是北京瑞風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近年來一直為中國大陸的弱勢群體提供法律的援助,曾經為維權和異議人士胡佳的代理人,也在去年代理毒奶粉受害人家長趙連海一案。

戴著鐐銬跳舞的中國維權律師

中國政府自去年10月8日劉曉波獲得諾貝爾獎之日起,開始大規模對中國的維權人士、民主人士和公共知識分子等進行打壓,早在這輪打壓之前,中國政府一直對維權律師持續打壓和縮減他們的行動空間。

香港翡翠電視台曾拍攝紀錄片《戴著鐐銬跳舞的中國律師》,從中國知名大律師張思之到維權律師許志永等講述在中國司法不獨立的背景下,律師的艱難處境。

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有距離最近的失踪已經一年的維權律師高智晟,出獄後被嚴密看守在家的山東盲人律師陳光誠,因為幫助奧運被強拆戶維權被打致殘的北京維權女律師倪玉蘭等。

從今年二月份起,更多的維權律師先後失去自由,包括唐吉田、滕彪、江天勇、劉曉原及廣州的劉士輝、唐荊陵、劉士清、上海的李天天等。除已經被釋放回家但仍未限制自由的幾位律師外,李天天、唐荊陵、劉士輝等依然處在失踪狀態或被羈押中。

4月7日,長期被監視的倪玉蘭再次被警方拘捕,並在4月13日被北京市警察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刑事拘留,成為中國茉莉革命以來,首位被正式刑事拘留的維權律師香港的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主席何俊仁對此表示強烈譴責。他也認為現時的中國執政黨的恐懼感非常嚴重, 所以對維權人士特別是對維權律師大肆打壓。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



新闻报道 | 2011.04.30

中国维权律师轮流"被失踪"

****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特使波斯納在中美人權對話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人權在走下坡路。德國之聲專訪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秘書鮑彤對此進行評論,他表示贊同美國特使對中國人權的評價。


4月28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題目為"美國特使:中國人權在走下坡路"。文章中提到,在中美人權對話結束後,美方首席代表--美國國務院負責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的波斯納(Michael Posner)表示對此次對話深感憂慮,美國也為中國出現的自由狀況的巨大倒退表示擔憂。他也談及一些對話的細節,認為在很多方面與中國產生巨大分歧,中國就美方提出的具體人權訴求,比如要求中方說明被失踪人士如劉霞、艾未未等人的現狀和情況,中方拒絕回答。

特別是對於艾未未一事,波斯納說:"毫無疑問我們再次未得到滿意的答复,不論是答复的結果還是他們的言辭都令人非常失望。"

作為中美外交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人權對話,長期以來一直刺激著中國政府,週四,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曾警告美國政府"不要以人權為藉口,干涉中國內政。"

侵犯中國公民人權的,是中國的執政黨和政府

對於美國特使對中國人權狀況的評價,德國之聲採訪了前中共中央委員、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的秘書、因"六四"事件入獄七年的鮑彤。目前仍處在軟禁狀態的鮑彤,一直非常關注中國的社會狀況和時事動態。

他對波斯納的說法表示贊同:"我想美國代表對中國人權狀況的評價是符合實際情況的,絕對是倒退。中國最近一年來的情況,從劉曉波到譚作人,到艾未未,都可以看出來,中國公民現在所處的情況, 侵犯中國公民人權的,不是別人,是中國的黨和政府。作為一個中國公民,我贊同美國代表對中國人權的判斷。"


中國人權現狀是:公民可以被"合法、依法失踪"

鮑彤也非常關註一年來相繼失踪的中國維權、民主人士、作家和藝術家們:"根據中國的《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至少要交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妻子劉霞在什麼地方,應該向中國的老百姓交待,向劉霞的家屬交待,向全世界交待;也應該交待艾未未現在在哪裡?中國現在有些地方在打黑,艾未未是不是被'黑社會'綁架了呢,如果不是給'黑社會'綁架,而是被政府拘捕,政府應該按照法律來通知家屬,告訴公眾他在什麼地方,可是政府說得出來嗎?政府說不出來。中國政府常常說,中國人權目前處在最好的情況,連這樣最簡單的事情都不敢說出來,能說中國人權處在最好的情況嗎?失踪的這些公民到哪裡去了?中國公民可以被'合法、依法失踪',而向人民交待,這樣的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嗎?中國這樣的人權狀況是令人滿意的嗎?這樣的事情還只是內政嗎?"

如果這是內政,這是侵犯中國人權的內政

鮑彤對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指美國不要利用人權對話,來干涉中國內政,也談到他的看法:"中國可以說中國人權是內政,如果是內政,請你按照法律來進行,按照法律的程序來進行。目前失踪的人士按照法律律師和家屬應該知情,像這樣的問題,不能用是中國政府內政來搪塞,如果說艾未未失踪是中國的內政,那麼說明中國政府在他失踪的問題上是負有責任的,內政是負責任的政府行為。如果這是內政,這是侵犯中國人權的內政。踐踏自己的法律,踐踏自己公民的人權這叫內政嗎?這種所謂的內政能向國際社會交待嗎?這種內政符合中國自己簽署的人權公約嗎?符合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各種法律嗎?如果犯法是內政,如果內政是把公民關在家裡打人、抓人,這個內政是很可怕的,這個國家的公民處在危險的狀況,這個國家也是危險的。這不能不引起國際社會的擔憂,是應該受到譴責的。特別是中國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對待本國的事情都如此不負責任,怎麼可能負責任的處理國際事務呢和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成員?。"

鮑彤也認為既然中國政府認為人權是內政,就應該允許老百姓來發表意見,中國老百姓就有權利來干預自己的政府, 可以要求政府維護法律的尊嚴,尊重人權,允許老百姓來說話,也要允許國際社會來聲援老百姓的要求。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

幼稚拙劣的台灣(亞洲之心) 廣告 (在BBC)

幼稚拙劣的台灣(亞洲之心) 廣告 (在BBC)
--幾月前就想說啦 今天再現一次

看官有空去BBC看看台灣廣告
多少了解官方文創之水準
我的感覺是它是1960年的水準

經濟部長施顏祥 變成 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太上皇

請思考什麼叫"產業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請思考什麼叫"產業學院"以及工業技術研究院
它們如果達到目的 就請縮編 解散
想想"產業學院" 無非是一補習班 當初目的何在?



工業技術研究院是一財團法人
什麼時候工研院的"監督單位"的主管變成其太上皇


(出包 出醜 出狀況)
工研院出包
經長:執行長去職 2011-04-29 新聞速報

【中央社】  對工研院不當開課,經濟部長施顏祥今天一再強調「非常不應該」,昨天晚間已指示工研院緊急處理,要求產業學院執行長王鳳奎去職,工研院一周內向經濟部提專案報告說明。  

工業技術研究院開設「雇主如何規避勞基法的薪資設計實務課程」,遭立委踢爆後,引發社會譁然,施顏祥今天對中央社記者說,他昨天上午才知道這件事情,立即緊急處理,並且在昨天晚間做出斷然處置。  

他說,經濟部除要求工研院院長徐爵民在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並且道歉外,並且要求工研院加強內部稽核工作。  

施 顏祥在談話中,一再對中央社強調,工研院開設這樣的課程「非常不應該、非常不應該,1 個或幾個同事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 」  施顏祥強調,工研院雖然說明產業學院開設「雇主如何規避勞基法薪資設計實務課程」,是應台中地區中小企業要求開設,「但這件事情絕對不應該發生」。  

由於工研院1年開設的訓練課程多達1千多個,產業學院開設的課程沒有報到工研院院本部,因此,施顏祥要求主其事的王鳳奎去職外,承辦同仁也會記過處分。  

為防止類似事件重演,施顏祥說,工研院會進行內部稽核流程調整,並且在 1周內向經濟部提出事情始末說明,經濟部會將報告轉交立法院。1000429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日本災區重建困難重重/First Fukushima compensation guidelines released

日本災區重建困難重重

日本地震災區廢墟一片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日本地震災區廢墟一片
強烈地震和海嘯使日本東北部的一個狹長地帶變為一片廢墟。目前災區面臨的重建工作十分艱鉅。更值得關注的是,不但整個日本的經濟遭受了嚴重損失,而且國會中各黨派對財政預算的追加議案仍爭論不休。


日本的失業率雖然從整體看略微有所下降,但是東北部地區的災民們仍然看不到任何光明的前景。兩位失業者說 :

"我的孩子還都很小。真不知該怎麼辦。我現在什麼活兒都接。"

"我根本就找不到工作。"

3月11日發生的強烈地震和隨後而來的海嘯吞噬了2萬5千多人的生命,造成150多萬人無家可歸,財產盡掃一空。災​​難發生後,災民們先是忙著解決吃飯問題,忙著找到一個乾燥的地方睡覺。之後他們又在臨時市政府管理部門排隊,領取國家的救濟款。而現在救濟款已經用完,但生活還得繼續。

"我決定在大船渡這裡重建我們的公司。希望我的員工們也都在期待著生產重新開始的那一天。"

其實在日本東北部這家企業的員工們,除此之外也幾乎沒有什麼其他生活的著落了。但不管怎麼說,只要工廠能夠重建,他們可以得到國家給予的360天過渡款。在日本,失業金發放的正常期限不但很短,而且失業金的數額也很有限。

大船渡市市長指出,地區重建工作十分棘手。

"為災民重建臨時住房的工作正在向前推進。因此我正在急著尋找適合建房的平坦地基。但是這樣的地方很難找到。"

這位市長現在只能在各種不利因素中做出抉擇。當地為數不多的適合建造房屋的土地,夾雜在大海和陡峭的山脈之間。如果房屋建在這樣的地方,將來當地居民很難找到工作,最終都將被迫遷往大城市。如果將這些建築地基交給某個公司加以利用,那麼當地又沒有了重建的區域。

這就是日本東北部這個原本風景秀麗的邊遠地區目前的基本現狀。而人口老化是這裡的又一個嚴峻問題。即使在這場災害發生之前,當地年齡超過65歲以上的老人也已經佔居民人口的30%。

日本首相菅直人目前正在為他的一個災區重建計劃進行遊說工作。按照這個計劃,災區重建工作將持續10年,耗資25萬億日元,折合2千多億歐元。

"為幫助災民渡過難關和災區重建,政府內閣已經向國會遞交了財政追加預算案。該預算案涉及的金額為4萬億日元,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四倍。我希望所有黨派都支持該預算案,以便東北部災區盡快得到幫助。"

然而日本國會對國家財政問題的爭論十分激烈。爭論的焦點是,在日本債台高築的當下,是否應當提高稅收或者追加國家借貸。曾擔任了兩年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的大田弘子(Hiroko Ota)教授指出:

"現有的國家預算中還有不少可以重組利用的資金。更何況重建開支不過是暫時的。也就是說,即便提高稅收,也應當只是暫時的措施。國家社會保險體系改革,雖然同這個問題沾不上多少邊,但是也應當聯繫起來看。"

大田弘子認為,目前的危機情況正好提供了一個將東北農業和漁業陳舊落後的體系根除,使有關地區重新煥發競爭力的一個好機會。但另一方面她也承認,在黨派紛爭的日本,這種根本性的變革幾乎是無法進行的。因此她只能將希望寄託在日本民眾身上。

"恰恰是在這樣的危機時刻,日本人表現了他們的堅韌精神,並提出了許多好的主意和想法。人們已經​​認清了當前的困難局面,並且決心邁上新的道路。因此我們不能悲觀,我們必須為有關的討論創造足夠的空間。"





作者: Peter Kujath 編譯:韓明芳

責編:石濤



EDITORIAL: First Fukushima compensation guidelines released

2011/04/30


In response to the accident at Fukushima No. 1 nuclear power plant operated by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a government screening panel on disputes for compensation for nuclear accidents has announced its first guidelines on who will be eligible for what kind of damage. Since compensation will be made before the settlement of the ongoing accident, the panel plans to release guidelines in sequence. This is the first set of such guidelines.

According to the plan, residents of evacuation zones and areas where they are advised to stay indoors will be paid transportation expenses for evacuation and accommodations and amounts equivalent to their salaries for workers who could not go to work. Farmers, livestock breeders and fisheries workers will be compensated for loss of income due to restrictions on shipment and evacuation and expenses for disposal. Provisional payment will be made even when damages have yet to be finalized. The contents are basically acceptable.

Indemnity for a nuclear criticality accident that occurred at a nuclear fuel plant in Tokai, Ibaraki Prefecture, operated by JCO Co. in 1999 serv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deliberations. At the time, damage was classifi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and studi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place" and "time." Compensation was made for damage that was found to have corresponding caus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accident.

This first set of guidelines also provides compensation for mental suffering, an area that was not covered in the JCO accident. We believe this is natural given that many people are required to spend a long time in evacuation centers.

Is there no need to cover the expenses of people who live outside the evacuation zone but fled their homes voluntarily? While listening to the voices of evacuees, the panel is urged to study this point as soon as possible.

"Loss of business" suffered by farmers, fisheries workers, livestock breeders, merchants, manufacturers and operators of tourism and other businesses presents a difficult problem.

According to the first set of guidelines, operators will be compensated for loss of sale for items for which the government issued instructions to restrict shipment for specific periods. The same rule applies to voluntary suspension of shipments reques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shutdown of factories and stores.

But prices of some products dropped even though they were found to be free of radioactive substances because consumers held off buying. How should such cases be treated? What about products whose sale remains sluggish even after the lifting of shipment bans and regulation of imports countries that buy Japanese products? There are many points that need to be dealt with.

The panel is said to be prepared to provide compensation as broadly as possible. We wish to commend such a basic stance. Be that as it may, since it is a problem that affects electricity bills and taxes, the framework of compensation cannot be broadened without limit.

The panel needs to go back to the basis of "corresponding causal relationships" and study each case from a professional viewpoint.

TEPCO is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compensation by accepting claims for damage from evacuees and businesses. Still, it is believed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TEPCO to cover all the damage alone. Work to build a framework of compensation with the involvement of the government has just begun.

Compensation must not be delayed because TEPCO is unable to make payments. Nor should the framework for compensation be made hastily in a rough-and-ready manner. We urge TEPCO and the government to work closely together to firmly deal with the situation.

--The Asahi Shimbun, April 29



日本灾区重建困难重重

强烈地震和海啸使日本东北部的一个狭长地带变为一片废墟。目前灾区面临的重建工作十分艰巨。更值得关注的是,不但整个日本的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而且国会中各党派对财政预算的追加议案仍争论不休。

日本的失业率虽然从整体看略微有所下降,但是东北部地区的灾民们仍然看不到任何光明的前景。两位失业者说 :

"我的孩子还都很小。真不知该怎么办。我现在什么活儿都接 。"

"我根本就找不到工作。"

3月11日发生的强烈地震和随后而来的海啸吞噬了2万5千多人的生命,造成15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尽扫一空。灾难发生后,灾民们先是忙着解决吃 饭问题,忙着找到一个干燥的地方睡觉。之后他们又在临时市政府管理部门排队,领取国家的救济款。而现在救济款已经用完,但生活还得继续。

"我决定在大船渡这里重建我们的公司。希望我的员工们也都在期待着生产重新开始的那一天。"

其实在日本东北部这家企业的员工们,除此之外也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生活的着落了。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工厂能够重建,他们可以得到国家给予的360天过渡款。在日本,失业金发放的正常期限不但很短,而且失业金的数额也很有限。

大船渡市市长指出,地区重建工作十分棘手。

"为灾民重建临时住房的工作正在向前推进。因此我正在急着寻找适合建房的平坦地基。但是这样的地方很难找到。"

这位市长现在只能在各种不利因素中做出抉择。当地为数不多的适合建造房屋的土地,夹杂在大海和陡峭的山脉之间。如果房屋建在这样的地方,将来当地居民很难找到工作,最终都将被迫迁往大城市。如果将这些建筑地基交给某个公司加以利用,那么当地又没有了重建的区域。

这就是日本东北部这个原本风景秀丽的边远地区目前的基本现状。而人口老化是这里的又一个严峻问题。即使在这场灾害发生之前,当地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老人也已经占居民人口的30%。

日本首相菅直人目前正在为他的一个灾区重建计划进行游说工作。按照这个计划,灾区重建工作将持续10年,耗资25万亿日元,折合2千多亿欧元。

"为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和灾区重建,政府内阁已经向国会递交了财政追加预算案。该预算案涉及的金额为4万亿日元,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四倍。我希望所有党派都支持该预算案,以便东北部灾区尽快得到帮助。"

然而日本国会对国家财政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争论的焦点是,在日本债台高筑的当下,是否应当提高税收或者追加国家借贷。曾担任了两年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的大田弘子(Hiroko Ota)教授指出:

"现有的国家预算中还有不少可以重组利用的资金。更何况重建开支不过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即便提高税收,也应当只是暂时的措施。国家社会保险体系改革,虽然同这个问题沾不上多少边,但是也应当联系起来看。"

大田弘子认为,目前的危机情况正好提供了一个将东北农业和渔业陈旧落后的体系根除,使有关地区重新焕发竞争力的一个好机会。但另一方面她也承认,在党派纷争的日本,这种根本性的变革几乎是无法进行的。因此她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日本民众身上。

"恰恰是在这样的危机时刻,日本人表现了他们的坚韧精神,并提出了许多好的主意和想法。人们已经认清了当前的困难局面,并且决心迈上新的道路。因此我们不能悲观,我们必须为有关的讨论创造足够的空间。"

作者: Peter Kujath 编译:韩明芳

责编:石涛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大國! 大國! 中國人口政策壓力加大: 目前總人口為13.39億,老化加劇


國最新一輪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口增長速度減慢﹐而老齡化速度卻在加快﹐引發了公眾對政府做法的質疑──儘管中國一些主要人口問題專家對中國逐漸顯現出來的人口結構危機提出了警告﹐政府仍然拒絕取消計劃生育政策。

DAVID GRAY/Reuters
北京街頭一名帶著孩子的媽媽。出生率下降意味著未來勞動人口將會萎縮。
1980年中國政府推出全球規模最大的人口試驗時﹐政府說將需要約30年的時間才能控制住中國人口爆炸性的增長。毛澤東時期曾經鼓勵多生孩子。

看起來中國已經實現了這一目標:週四公佈的初步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至去年﹐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的人口從2000年的12.7億增至13.4億。

換句話說﹐過去10年﹐中國人口年均增長0.57%﹐較1990年至2000年的1.07%有所下降。

去年進行的人口普查還顯示﹐60歲以上人口目前佔總人口的13.3%﹐而2000年這一比例為10.3%。

此外﹐未來勞動力儲備減少:14歲以下人口目前佔總人口的16.6%﹐10年前這一比例為23%。

然而﹐中國領導人本週再次鄭重承諾將堅持計劃生育政策。


中國仍將堅持計劃生育政策﹐儘管出爐了最新一輪人口普查結果﹐以及一個由一流學術人士和前政府官員組成的非正式倡導組織進行的長達10年的努力。這些前政府官員冒著仕途受阻的危險﹐認為計劃生育政策的科學依據有問題﹐而且是建立在政府既得利益基礎之上。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成立於1981年﹐擁有50萬全職雇員和600萬兼職員工﹐每年徵收的罰款達數百萬美元。

中國領導人稱讚計劃生育政策讓中國人少生了四億人﹐幫助中國擺脫了貧困﹐限制了碳排放。

根據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很多(但並不是全部)有多子女的夫婦面臨相當於數月工資的罰款﹐如果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甚至可能丟掉工作。計劃生育政策還造成強迫墮胎和絕育。

據數位熟悉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人士說﹐據信該部門正在考慮進行放寬計劃生育政策的有限試點計劃。

不過﹐上述由學術人士和前政府官員組成的非正式維權組織說﹐這些措施微不足道、為時已晚﹐無法解決中國人口結構問題﹐人口結構問題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經濟和社會。

他 們說﹐隨著毛澤東時期嬰兒潮時出生的人陸續退休﹐中國的老年人口在迅速增多﹐給社會承擔老年人退休費用帶來了新的負擔。與此同時﹐中國的勞動人口預計將從 2016年開始減少﹐一改此前廉價勞動力不斷增多的人口結構現象﹐正是廉價勞動力推動了過去30年中國製造業的迅速發展。


由 於二十年前較低的出生率以及尋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數量在上升﹐年齡在20至24歲之間的工人數量正在下降。中國偏愛男孩的傳統也意味著中國現在的男女 比例為1.2:1。到2020年底前中國可能會有多達2,400萬的年輕單身男性﹐這些人沒可能結婚﹐也不會有自己的子女。

前述倡導組織的成員認為解決辦法就是中國應儘快放開二胎政策﹐並鼓勵夫妻生第二個孩子。

但中國的領導層似乎想拖一拖﹐不想立刻在全國範圍內取消獨生子女政策。因為十年一次的中共黨內高層換屆選舉將於明年舉行﹐領導層不想在這個時候出現風波。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目前負責計生工作﹐他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屆政府總理。

批評人士認為﹐高層的不作為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教授顧寶昌說﹐這個問題應該由最高決策機構來商議。顧寶昌曾擔任國家計生委的顧問﹐現在是上述維權組織的非正式領袖。

顧寶昌說﹐我們原本以為這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政策的轉變只要短短幾年就可以推廣。因為從人口規模來說﹐這非常必要﹔從政治角度來看﹐這也很明智。但阻力卻很大﹐比我們設想的要大得多。

許多專家希望去年計生政策推出30週年之際國家能重新審議該政策﹐或是在今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上能進行探討商議。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上通過的“十二五”規劃細則只是承諾維持並“逐步完善”計生政策。

週二﹐據新華社報道﹐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議上向黨內高層領導人宣佈﹐中國將堅持並完善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將生育率穩定在較低水平。

中國目前的計生政策允許以下幾類人群生育二胎﹐比如少數民族﹐頭一胎為女孩的農村夫婦﹔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妻。

據知情人士透露﹐國家計生委正在考慮在五六個省份進行一項試驗計劃﹐夫妻雙方只要有一方是獨生子女即可生育二胎。但上述維權組織的成員說﹐至少要兩年才能看到試驗計劃的結果﹐這之後還要進行全國性的試驗﹐這意味著2015年前中國是不可能放開二胎政策的。

與此同時﹐國家計生委繼續壓制異見人士。

3月11日下午六點左右﹐清華大學的兩位教授王名和王豐正在趕往一場電視直播採訪的路上﹐他們計劃在節目中呼籲結束計劃生育政策。

王名是全國政協委員﹐已經連續第二年提出取消計劃生育政策的提案了。王豐是一位人口學家﹐也是上述維權組織的成員﹐還是位於北京的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rookings-Tsinghua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主任。

快到演播室的時候﹐王豐的手機響了。

他說﹐是節目的一個製作人打來的﹐打電話是要告訴他迫於計生委的壓力採訪取消了。王名和王豐說﹐後來節目主持人告訴他們﹐不該提前預告節目的。

人民大學校長、全國人大代表紀寶成解釋說﹐這是一個政治上很敏感的問題。他今年連續第四年提出修改計劃生育政策的提案。他說﹐問題是專家和官員的看法不同。

官員們的主張從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1798年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提出的理論﹐他們認為中國沒有充足的土地和自然資源來支撐龐大的人口。

計生委多次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請求。計生委一直否認壓制公開反對計劃生育政策的人口學家。

不過﹐一位知名前政府官員在一次四個小時的採訪中簡要介紹了據她說是計生委中普遍存在的看法。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顧問馬力說﹐這些所謂的專家都在胡說八道。2009年前﹐她曾擔任計生委下屬的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仍在該中心的辦公室工作。

她畫了一幅圖表﹐說圖表顯示出中國人口紅利還能再持續至少15年﹐因為2016年至2026年中國勞動人口將保持在約10億的穩定水平。

她說﹐中國沒有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人太多。

論 戰的另一方是上述維權組織。該組織成立於2000年﹐由20多位知名人口學家、經濟學家和前計生委官員組成。他們知道﹐中國當初制定計劃生育政策的時候﹐ 缺少夠資格的人口學家。計劃生育政策從一定程度上是根據前導彈設計師宋健的計算制定的﹐他的計算得出2080年前中國人口可能達到40億。

他們知道﹐由於鼓勵晚婚、晚育、少生的政策﹐生育率從1970年的5.5個降到1979年的2.7個。生育率指的是每個婦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數。

他們還知道﹐1970年至1990年﹐其他沒有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的發展中國家生育率下滑速度與中國相仿。

他們開始證明一個對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制定者來說幾乎是異端邪說的觀點﹕計劃生育政策是沒有必要的。

他們還通過哈佛大學教授考夫曼(Joan Kaufman)獲得了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的資助。考夫曼從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一直在研究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1996年至2001年曾在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工作。

考夫曼說﹐當這項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相信﹐不斷增加的證據會說服決策者。這種想法是天真的﹐因為計劃生育政策不是一項基於證據作出的決策。

他說﹐中國政府有規模龐大的計劃生育機構﹐讓這些機構成為多餘之物會給政府添麻煩﹔政府還存在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感覺﹐覺得如果它取消人口控制措施﹐所有人都會敞開來生孩子。

這一研究團隊的人員以不聲不響的實地調查開始了自己的工作﹐他們想證明的一件事是﹐中國的生育率已經下降到了遠低於人口替換率的危險水平。中國每名婦女只有平均生育2.1個孩子﹐中國人口總量才能穩定在目前水平。

據這些研究人員計算﹐如果計劃生育政策得到恰當實施﹐並考慮進各種允許多生的情況﹐中國的生育率應為1.47。

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說﹐自從1991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8左右的水平﹐因為它假定中國許多孩子都是偷偷生下來的﹐原因是孩子的父母想逃避超生罰款。但據這些研究人員計算﹐即使考慮進這一因素﹐中國的生育率仍然只有1.5至1.6。

他們2004年時曾向政府遞交了一份陳情書﹐據他們說這份陳情書送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九名常委。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避免在陳情書中提及人權問題﹐也沒有提及研究團隊中海外人員的名字。

但中國領導人並未被他們說服。

溫家寶總理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在一屆政府任期內解決的長期問題。據研究團隊中的一位成員說﹐國家主席胡錦濤曾問﹐他們是否有什麼可替代現行政策的建議。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此後很快發起了反擊。時任該委員會主任的張維慶(他是大學哲學系畢業生)主持撰寫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該報告拒絕接受這一研究團隊的任何結論。

報告再次斷言﹐自1991年以來中國的生育率一直是1.8﹐並且未來30年內應該繼續保持在這一水平。報告說﹐生育率高於或低於這一水平對於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是不利的。

報告說﹐一胎化政策使中國少出生了4億人。它這種說法所依據的假設是﹐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中國的生育率將一直維持在上世紀70年代的水平﹐而不是像其他發展中國家通常的那樣出現自然下降。

報告還預測說﹐中國總人口會在2033年達到15億這一峰值。而美國人口普查局和中國許多人口統計學家現在預計﹐中國的人口峰值將出現在2026年﹐屆時人口總量不會超過14億。

這份報告發表後﹐上述研究團隊受到了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排斥。其一些成員來到江蘇省重新進行實地調查﹐調查顯示﹐即使政策允許﹐當地許多人也選擇不要第二個孩子。這一研究團隊2009年再度向中國領導人陳情﹐但同樣沒有得到回應。

顧寶昌的團隊現在說﹐他們的研究發現將得到人口普查數據的支持。此次普查將首次試圖統計被偷偷生下的孩子的數量﹐政府承諾對於那些給無戶口子女進行人口登記的父母可減免其超生罰款。最終公佈的人口普查數據預計會顯示﹐被偷偷生下的孩子沒有以前估計的那麼多。

這種情況是否足以促使政府採取行動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王豐說﹐中國有句俗語:騎虎難下。

Jeremy Page



Lex專欄:中國人口普查說明什麼?
Lex_The young and the restless
英國《金融時報》 Lex專欄


中文評論打印電郵收藏騰訊微博新浪微博




As trouble has spread across the Middle East, China's leaders have rubbished any parallels between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and those authoritarian states. Wednesday's population census, the first for 10 years, shows both the soundness and the flaws in their reasoning.


在動盪局勢席捲中東之際,中國領導人對外界將全球人口最多國家與那些威權國家所作的類比不屑一顧。週三公佈的中國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了他們這一邏輯的合理性與缺陷。

Thanks in large part to its one-child policy, China certainly has a less restive population. The median Chinese, at 34 years old, is 10 years older than the median resident of the Middle East; if Beijing faced a jasmine moment, it was 10 years ago, when the median age was 25, in line with Egypt, Saudi Arabia and Libya now. Jobs are more plentiful, too: unemployment has averaged just over 4 per c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one-third the rate of Syria.


中國人肯定沒有那麼桀驁不馴,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獨生子女政策。中國人年齡中值為34歲,比中東人高出10歲。如果說北京方面曾經面臨“茉莉花時刻”,那是在10年前,當時中國人年齡中值為25歲,與現在的埃及、沙特阿拉伯和利比亞相當。中國的就業機會也更充裕:過去10年間,平均失業率僅略微高於4%,為敘利亞水平的三分之一。

Meanwhile, a generation of males has grown up aspiring to own property – often as a means to secure that precious commodity, a wife (all those aborted female foetuses have caused an unusual gender mix within China, with 34m more men than women). The country, in short, has a dwindling supply of the demographic stock most likely to stir unrest: young, unemployed and unmarried men, still living at home with their families.


與此同時,新一代中國男性有志置業——往往是作為爭取到妻子這一寶貴財富的手段(大量女性胎兒遭到流產,導致中國性別比例嚴重失衡,男性比女性多出3400萬)。簡言之,從人口結構上說,最有可能滋生不安定的人群(年輕、失業和未婚男性,仍和父母住在一起)在中國越來越少了。

That doesn't mean the Politburo can rest easy. As the recent protests over fuel costs made clear, steady jobs and rising incomes are not the only conditions for social stability. Food inflation runs periodically rampant, having reached double-digits three times since 2004 . As economist Ben Simpfendorfer points out, low-income housing accounts for just 3 per cent of total housing construction, down from 16 per cent a decade ago. Such imbalances are especially tough on migrants to big cities, the fuel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who typically earn less and find it harder to get bank credit. Yet still they come: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makes up almost half of the total, 13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a decade ago.


這並不意味著中共政治局可以高枕無憂。正如最近針對燃油成本的抗議所顯示的,穩定的就業和不斷提高的收入並非社會穩定的充分條件。每隔一段時間,中國的食品通脹就會劇烈上揚,自2004年以來已三次達到兩位數。經濟學家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指出,在住房建設總量中,面向低收入者的住房僅佔3%,遠低於10年前的16%。這樣的失衡對流向大城市的農民工尤其嚴酷;這一人群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燃料,他們一般收入較低,較難獲得銀行貸款。然而,他們仍嚮往城市:中國城市人口占總人口幾乎一半,比10年前高出13個百分點。

China's youth is docile, for now. It will remain restrained as long as prices are.


就目前而言,中國的年輕人相當溫順。只要物價處在可控水平,他們也將是“可控”的。



Lex專欄是由FT評論員聯合撰寫的短評,對全球經濟與商業進行精闢分析



譯者/何黎


***

2011年04月29日 06:45 AM
中國人口政策壓力加大
英國《金融時報》 席佳琳 北京報導
字號


過去10年,中國老年人口增量超過了西班牙人口總量,這加大了中國政府所面臨的放棄造成人口日益老齡化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壓力。

中國周四公佈了最新人口普查結果。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增長約4800萬,佔總人口的13.26%。 10年前,這個數字僅略高於10%。中國目前總人口為13.39億,較10年前增長5.8%。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所長李建民表示:“此次人口普查引發了有關人口控制需要做出何種調整的討論。”

此次人口普查突顯出中國社會的日益老齡化。普查結果還顯示,14歲及以下人口占總人口不到六分之一,與10年前的近四分之一相比有所降低。此外,此次普查還證實了中國城市化的速度,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躍升至將近50%,而2000年的這一比例僅略高於三分之一。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本周敦促政府,“完善”現行人口政策,“創新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體制機制和手段方法”。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已施行30年之久。

專家表示,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在中國各地存在差異(農村家庭可以要兩個孩子),相關微調可能會讓中國政府非正式地逐漸放棄這一政策。

中國此前有一個1.8的目標生育率(即一個女人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數量)。人口普查官員表示,目前的生育率為1.7。

中國政府允許夫妻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家庭生二胎。一個提議是,將二胎政策擴大到夫妻雙方只有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家庭。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Brookings Tsinghua Center for Public Policy)主任王豐表示,年輕勞動力減少的事實意味著,中國必須以國內消費推動增長的模式取代以低成本勞動力推動的出口製造業

中國仍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但過去10年的人口增速僅為2000年的近一半。

譯者/梁艷裳

***

专家:中国取消"只生一个好"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政府最新公布的人口普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城市人口剧增。最新统计的13.4亿总人口中有大约一半住在大城市。而人口老龄化问题将促使中国政府不得不修改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4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其中显示,中国14岁以下人口总数比10年前第五次普查时下降了6.3%。而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总数则增加了3.3%,占中国人口总数13.3%。

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数据反映出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中国在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的同时,会更慎重地完 善人口政策。他呼吁,中国政府"要重视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 育政策。"

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年轻劳工的缺乏。与世界范围内相对萧条的经济局势相比,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仍然需要大量劳力作为 支撑。另外,人口老龄化也直接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负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生活支出,而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就此还没有做好准备。北京大学人口研 究专家任强表示,10年20年后人们就会发现"人口的下降非常快,人口老化就非常的严重。学者都希望(政府能)尽量放松政策。但是政府认为,这个(低生育 率)的政策还是应该继续稳定的贯彻下去。"


专家:中国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其实已经有了一些松动,比方说允许夫妻双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生第两个孩子。就此,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的桂世勋教授建议,在十 二五期间对中国现行生育政策进行进一步微调。他指出,现在已经有7个省市已经实行农业人口中,夫妻一方有独身子女就可以生二胎的政策。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 所带来的诸如劳动力缺乏,养老福利系统负荷过重的问题,桂世勋认为相关政策应做进一步调整。放宽城市居民生第二胎的规定。允许城镇居民中,夫妻一方是独生 子女的家庭生两个孩子。

桂世勋教师认为这种政策上的调整势在必行,他曾发表文章建议,最好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修改实施相关政策。因为"中国迟早要调整现行生育政策,在优生的前提下普遍允许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

此次中国人口大普查所显示的另外一个趋势是,中国农村人口数目仍在不断减少,城市化进程增速持续。中国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十年前,还只有大 约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国大多数由农民工组成的流动人口数目依然庞大,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有大约2亿2千万人在过去的十年中从农村迁居到城市, 与10年前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作者:任琛/ARD

责编:石涛


---



Exiled Tibetans elect US academic as PM流亡藏人選出新總理

流亡藏人選出新政治領袖
Exiled Tibetans elect US academic as PM
英國《金融時報》 詹姆斯•拉蒙特吉瑞加•西瓦庫瑪新德里報導



Exiled Tibetans have voted for a generational shift in their leadership, electing Lobsang Sangay, a Harvard University academic and legal expert, as their new prime minister.


流亡藏人投票通過了領導人的代際更替,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學者、法學專家洛桑桑傑(Lobsang Sangay)當選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長噶倫赤巴(Kalon Tripa)。

Mr Sangay, a resident of the US over the past 15 years, won a 55 per cent majority to beat two rival candidates in an election held last month.


洛桑桑傑過去15年一直在美國定居,在上個月舉行的選舉中,他獲得55%的多數票,擊敗了另兩名候選人。

His election marks a professionalisation of Tibetan politics, until now led by the religious establishment surrounding the spiritual leadership of the Dalai Lama.


他的當選標誌著流亡藏人的政治走向職業化。在此之前,流亡藏人的政治事務一直由圍繞在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周圍的宗教機關領導。

The legal scholar takes over the post of Kalon Tripa in Tibet's exiled government, based in the Indian hill station of Dharamsala, in August from a septuagenarian Buddhist monk, Samdhong Rinpoche.


洛桑桑傑將於今年8月接任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長。西藏流亡政府位於印度山區小鎮達蘭薩拉,現任首席部長是年逾古稀的僧人桑東仁波切(Samdhong Rinpoche)。

In a statement, Mr Sangay said he was “humbled” by the support he had won among 84,000 eligible voters. He said Tibet's democracy had been strengthened by the election.


洛桑桑傑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贏得8.4萬名合格選民的支持,讓他感到“於心有愧”。他表示,這次選舉強化了藏人的民主。

“I urge every Tibetan and friends of Tibet to join me in our common cause to alleviate the suffering of Tibetans in occupied Tibet and to return His Holiness to his rightful place in the Potala Palace [in Lhasa],” he said.


他說:“我敦促每一位藏人和西藏的朋友與我共同努力,減輕藏人在被佔領的西藏承受的苦難,讓達賴喇嘛回到他在[拉薩的]布達拉宮應有的位置。”

Mr Sangay's election comes weeks after the 76-year-old Dalai Lama signalled his intention to relinquish his political power, potentially confound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control the succession process after his death.


在洛桑桑傑當選幾週前,76歲的達賴喇嘛表示希望放棄政治權力,此舉可能使中國政府難以在他死後操縱繼承程序。

China has ruled Tibet since 1959 and is openly hostile to the Dalai Lama's leadership and international lobbying efforts on behalf of his people.


中國從1959年開始統治西藏,一向公開反對達賴​​喇嘛的領導地位,以及他在國際社​​會為藏人進行的遊說。

Mr Sangay, aged 43 and born in India, represents a younger generation of Tibetans and galvanised support from a diaspora spread across 30 countries.


現年43歲的洛桑桑傑出生於印度,他代表著年輕一代藏人,贏得了分散在30個國家的流亡藏人的支持。

His followers see him as a dynamic leader who supports more robust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with China over annexed Tibet's status.


在支持者眼中,他是一位有朝氣的領導人,支持與中國進行更積極的國際接觸,討論被吞併的西藏的地位問題。

He is also expected to leverage his global network, nurtured while at Harvard, to raise awareness and support for the Tibetan cause.


支持者也期待洛桑桑傑利用他在哈佛期間建立的全球關係網,提高人們對西藏事業的了解和支持。

T. Keyzom Ngodup, an adviser to the Tibetan government in exile, said the challenge Mr Sangay faced was to advance the Tibetan cause among younger supporters.


西藏流亡政府顧問T. Keyzom Ngodup稱,洛桑桑傑面臨的挑戰是在年輕支持者中推進西藏事業。

“Time will tell whether his campaign promises are limited to playing to the Tibetan public or whether he can push through the next level of evolution and identity of the Tibetan cause,” she said.


她說:“他的競選承諾僅僅是為了取悅西藏民眾,還是他將能把西藏事業的發展與定位推進到一個新層次,我們將拭​​目以待。”

“I believe he can create a strong force of change.”


“我相信他能創造出一支強有力的變革力量。”

Mr Sangay was born in Darjeeling to parents who fled Tibet in 1959 at the time of Chinese occupation. He attended Delhi University and joined the Tibetan Youth Congress, a group that promotes Tibetan independence.


洛桑桑傑生於大吉嶺(Darjeeling),父母在1959年中國占領時逃離西藏。洛桑桑傑曾就讀於德里大學(Delhi University),並加入了推動西藏獨立的西藏青年會(Tibetan Youth Congress)。

Mr Sangay won a Fulbright scholarship and moved to the US to study in 1995.


洛桑桑傑1995年贏得富布賴特獎學金(Fulbright scholarship)赴美求學。

He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Harvard Law School.


他現在是哈佛大學法學院的研究員。



譯者/何黎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日本人受夠了核災難/ 核電的安全“神話”(二)被隱瞞的“高成本”

核電的安全“神話”(二)被隱瞞的“高成本”

可以說,核電的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連串的“謊言”與“欺騙”。檢查數據在過去數度被篡改和隱瞞,而東京電力公司則是主犯之一。另外,“核電站低成本”之說是在不算入核燃料最終處理費的情況下編造出來的。


A group of Diet members studying ways to build a new Japan without nuclear power plants was formed on April 26.




5,000 protest in Shibuya against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2011/04/26


photoParticipants in an anti-nuclear demonstration walk the streets of Tokyo's Shibuya district on April 24 holding "nanohana" flowers, a symbol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Chernobyl following the 1986 nuclear accident. (Shingo Kuzutani)

About 5,000 citizens rallied against nuclear power in Shibuya on April 24, reflecting the increasing concerns about the energy source following the Fukushima No. 1 nuclear power plant accident.

Many of the demonstrators said they participated in a demonstr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as they urged the government to switch from nuclear power to natural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sked why she was participating in the rally, a 33-year-old part-time worker from Tokyo's Kita Ward, said, "I was worried nuclear plant accidents could affect my children's or grandchildren's generations."

A 42-year-old man from Tokyo's Nerima Ward added, "Through this action, I want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to think about the issue."

Organizers of the rally planned and coordinated it mainly via the Internet. Musician Ryuichi Sakamoto was listed among the supporters of the event.


----

High radiation levels detected at Fukushima grounds a month after explosions

2011/04/26


photoThe Fukushima No. 1 nuclear power plant (Provided by Air Photo Service)

Editor's note: We will update our earthquake news as frequently as possible on AJW's 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AJW.Asahi. Please check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is disaster. From Toshio Jo, managing editor, International Division, The Asahi Shimbun.

* * *

High levels of radiation were detected on the grounds of the Fukushima No. 1 nuclear power plant one month after hydrogen explosions spewed radioactive materials, according to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The findings were shown in a map depicting radiation levels that TEPCO released for the first time on April 24.

Radiation levels in the air around the No. 1 and No. 3 reactor buildings were especially high, mainly because the hydrogen explosions damaged the buildings and spread radioactive materials.

The air in an area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No. 3 reactor building had radiation levels of up to 70 millisieverts per hour. That building was damaged by a hydrogen explosion on March 14, three day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crippled the plant.

TEPCO first compiled the radiation level map on March 22 and has periodically updated it. The map is used to monitor radiation exposure of workers at the Fukushima plant and prepare new work plans for the plant grounds.

Workers check radiation levels in the air every seven to 10 days or before any work procedure starts.

If unusually high radiation levels are detected, further testing of rubble in the area i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ause of the high levels.

Radiation levels as high as 130 millisieverts per hour were confirmed around the No. 1 and No. 3 reactor buildings in late March.

Because radiation decreas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subsequent testing found lower levels.

But if the level of 70 millisieverts per hour continues to the northwest of the No. 3 reactor building, a worker who remains in that area for four hours will have been exposed to more than the upper limit of 250 millisieverts established for individuals engaged in work at the Fukushima plant.

Workers exposed to that total level of radiation will not be allowed to work in the area.

On March 20, concrete rubble found west of the No. 3 reactor building had radiation levels of 900 millisieverts per hour. Even after that rubble was removed, radiation levels in the air measured between 10 and 30 millisieverts per hour.

Another pile of rubble emitting radiation levels of 300 millisieverts per hour was found near the No. 3 reactor building.

Almost all of the contaminated rubble was concrete from the No. 1 reactor building that was damaged in a hydrogen explosion on March 12 as well as from the No. 3 reactor building, hit by an explosion there on March 14.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s by the Nuclear Safety Commission of Japan, the equivalent of 190,000 terabecquerels of radioactive iodine had been spewed from the reactor buildings by March 15. A terabecquerel is equivalent to 1 trillion becquerels.

That high level meant the Fukushima plant accident had already reached the worst level 7 on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and Radiological Event Scale, matching the assessment given to the 1986 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

A pipe installed to move radiation-contaminated water from the trench of the No. 2 reactor to a central waste processing facility was found to have radiation levels of 160 millisieverts per hour on its surface.

Areas within the plant ground at a distance from the reactor buildings were also found to have radiation levels that exceeded 1 millisievert per hour.

High radiation levels in the air were found even after rubble in the area was removed.

The rubble, removed by remote-controlled heavy equipment, has been placed in 50 containers and moved to a temporary storage area within the plant ground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ubble remains, however.

While TEPCO officials continue to remove the rubble to allow for easier work within the plant, one official said the radiation would not have a major effect on work because the contamination has already been figured into the road map for work procedures.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Keisuke Katori and Hidenori Tsuboya.)

****

TEPCO filling containment vessels; experts raise doubts

2011/04/26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started the unprecedented and potentially risky measure of allowing water to flood the containment vessels of three troubled reactors at the Fukushima No. 1 nuclear power plant, company sources said.

It is the world's first attempt to saturate the entire containment vessel with water with the aim of cooling the pressure vessels inside the containment vessels and ultimately the reactor cores themselves.

So far, TEPCO has been injecting water into the pressure vessels at the No. 1 through No. 3 reactors. Under the new plan, TEPCO will allow the water to overflow from the pressure vessels through valves and ruptured pipes until the water fills the outer containment vessels.

According to TEPCO's road map, the water levels will reach the upper end of the fuel rods within three months.

The amount of water injected into the pressure vessels is about one ton larger per hour than the amount that evaporates due to the intense heat from the fuel rods.

The water level at the No. 1 reactor has been raised to about 6 meters above the bottom of the containment vessel. That level is 3 meters below the bottom of the pressure vessel.

But TEPCO has been unable to verify the water levels at the No. 2 and No. 3 reactors, and suspect that water is leaking from the damaged containment vessels.

Industry specialists have raised doubts about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TEPCO's new operation.

Since the concrete-made building of the No. 1 reactor may have been weakened by the March 11 earthquake and tsunami as well as aftershocks, it might not be able to bear the weight of the water, which will reach up to 7,400 tons. TEPCO said it is re-calculating the structural strength of the building.

At the No. 2 reactor, highly radioactive water is believed to be seeping through a hole in the suppression pool, which leads into the lower part of the containment vessel.

TEPCO plans to plug that hole with adhesive cement.

The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a top U.S.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reported in a study that this method can mitigate damage from nuclear incidents. Nonetheless, the U.S. study did not take into account a nuclear crisis continuing for more than one month, as has the Fukushima nuclear incident.

Keiji Miyazaki, professor emeritus of nuclear reactor engineering at Osaka University, said that filling the containment vessel with water would cool the pressure vessel from the bottom, which would likely prevent it from being destroyed by melting fuel.

However, he added that the method is not an effective way to cool the fuel rods.

Another problem will be adjusting pressure levels inside the containment vessel should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gain rise. The amount of gas inside the containment vessel will be substantially reduced by the injected water.

TEPCO is considering draining the water from the pressure suppression pools, cooling that water with air and seawater and then re-injecting it.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by Ichiro Matsuo, Tatsuyuki Kobori, and Hidenori Tsuboya.)

航母,將讓中國朝掌握台灣制空權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2011年04月28日 06:25 AM
中國航母“施琅”號
Chinese warship makes regional waves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 席佳琳大連報導



At the Ikea store in Dalian, the city in north-eastern China, most customers last Thursday were middle-aged women sifting through textiles and tableware.


上週四,光顧大連宜家(Ikea)的顧客大多為中年女性,在紡織品和餐具貨架前精挑細選著。

In the bedding department, however, the activity was more unusual. One man was aiming a camera on a tripod through a glass door, zooming in on a ship across the harbour: China's first aircraft carrier.


但在臥具區域,卻出現了不尋常的一幕。一名男子正在給一部固定在三腳架上的相機調焦,鏡頭透過一扇玻璃門,對準了港口另一側的一艘船隻:中國首艘航空母艦。

Bought in 1998 from Ukraine as an unfinished hull, the Soviet-designed carrier Varyag is being given what Xinhua, the official news agency, says are the finishing touches.


這艘前蘇聯設計的瓦良格號(Varyag)航母於1998年購自烏克蘭,當時船體尚未完工。根據中國官方新聞社新華社的說法,目前改建工程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The carrier is expected to enter service this year as the Shi Lang, named after the 17th-century admiral who conquered Taiwan, the island that China considers a renegade province.


瓦良格號預計將在今年以“施琅”號的名字下水服役。施琅是17世紀攻克台灣島的海軍將領,而中國政府一直將台灣視為一個叛亂省份。

Since the ship emerged from dry dock last year, many Chinese military enthusiasts have made the pilgrimage to Dalian, equipped with telescopes and expensive cameras.


自去年瓦良格號在幹船塢露面以來,中國許多軍事迷紛紛帶著望遠鏡和昂貴的相機,前來大連朝聖。

“I've also been to the Wuhan [naval] shipyard to look at submarines, but this is better,” says the young man with the


“我已經去武漢(海軍)船塢看過潛艇了,但這次更令人興奮,”拿著三腳架的年輕人說道。

tripod.


在大連的許多高樓和高架橋上都能看到瓦良格號,但宜家三層的兩個緊急出口成了最佳觀賞點。

The ship can be seen from many high-rises and elevated roads in Dalian, but two Ikea emergency exits on the third floor have emerged as the preferred vantage points.


瓦良格號所引起的關注範圍遠遠超越了中國。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羅伯特•威拉德上將(Robert Willard)最近表示,中國鄰國將嚴密關注瓦良格號。

The carrier is arousing interest far beyond China. Robert Willard, commander of US forces in the Pacific, recently said the ship would be watched closely by China's neighbours.


威拉德上將表示:“(我們的)區域合作夥伴認為中國此舉意義重大,而中國的軍力原本就已經有了顯著提升。”

“[Our] regional partners regard this step by the Chinese in the midst of what has otherwise been a remarkable growth in their military capability as significant,” Admiral Willard said.


美國及其它太平洋國家的海軍官員則表示,中國仍需多年時間才能真正操控航母。 “擁有航母是一回事兒,操控它乃至一個航母戰鬥群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兒,”一名非中國海軍軍官如此表示。

Officers in the US navy and the navies of other Pacific-countries say China will need many years before it can effectively operate an aircraft carrier. “Owning a carrier is one thing, operating one, or even a carrier strike group, is something completely different ,” said one non-Chinese naval officer.


有鑑於此,加上中國人對航母的下水期待已久,估計瓦良格號對中​​國赶超美國海軍不會起到太大作用——占主宰地位的美國海軍,將成為中國海軍的終極挑戰目標。

Because of this, and because the carrier's launch has been expected for so long, the vessel is expected to do little to help China catch up with the US navy, the dominant naval power which the Chinese navy could eventually seek to challenge.


眼下,這種挑戰更有可能來自反艦彈道導彈。美國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可能將反艦導彈對準美國航母。

For the time being, such a challenge is much more likely to come from an anti-ship ballistic missile with which US military experts believe China could target US carriers.


中國政府官員的一些言論則反映出,中國將航母視為其實力不斷增長的象徵。

Comments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officials reveal the country views an aircraft carrier as a symbol of its growing power.


中國還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利益擴張,航母有助於中國海軍在遠離本土的水域更好地執行任務。

China also believes carriers could help its navy better carry out missions far away from China as its economic interests expand.


中國軍方的消息人士不願透露瓦良格號的潛在作戰功能,但獨立軍事分析人士表示,投入使用的航母,將讓中國朝掌握台灣制空權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Chinese military sources are reluctant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combat functions of a carrier, but independent military analysts say that an operational carrier would bring China closer to its goal of air superiority over Taiwan.


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PLA)而言,施琅號服役將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倫敦政治風險諮詢公司Exclusive Analysis研究中國海軍的專家加里•李(Gary Li)表示:“由於(中國海軍)即將駛入的是一片未知水域,第一艘航母必然將主要用於訓練。”

For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aking the Shi Lang into service will be just the first step on this long road. “The first carrier will inevitably be mainly geared towards training as the [PLA Navy] will be sailing into uncharted waters,” says Gary Li, an expert on the Chinese navy at Exclusive Analysis, a political risk consultancy in London.


關於施琅號將部署在哪裡,或到底作何用,北京方面仍保持沉默。

Beijing remains silent on where the Shi Lang will be deployed or what exactly it will do with the ship.


加里•李表示,如果考慮到與現有海軍資源進行整合,駐紮在海南的南海艦隊將是最好的選擇。

Mr Li says that in terms of integrating it with existing navy capabilities, the South Sea Fleet base on Hainan Island would be the best choice.


他表示:“那裡已部署了最先進的護衛艦、驅逐艦及潛艇,一艘航母的加盟可以讓中國海軍在必要時,很容易就能組建一個戰鬥群。”

“The most modern frigates and destroyers as well as submarines are already based there, and the addition of a carrier would easily allow a battle group to be formed if needed,” he says.


譯者/何黎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回顧特偵組的優異羅織表現和設計

".....回顧扁案,當初依「法官法定」原則,由周占春法官的合議庭抽中審理,卻在合議庭裁定無保釋放後,以庭長會議的行政手段,做出更換法官的決定,明顯違憲,洪英花法官因此堅持「扁案判決、自始無效」!

除了因更換法官而被判重罪(如國務機要費案與龍潭購地案等)以外,二○一○年六月,特偵組起訴的貪污外交款案,台北地方法院判決無罪,合議庭甚至嚴詞批判特偵組「任意拼湊、強加比附,毫無可信之處。」

同年2010十一月五日,特偵組起訴「二次金改索賄洗錢案」,台北地方法院判決陳前總統夫婦及全部二十一名被告無罪。六天後,最高法院以令人難以想見的快速四個月,與司法史上罕見的「直接定讞」,將「龍潭購地案」及「陳敏薰人事案」重罪三審定讞,定讞日甚至出現無判決書可查之事。

今年一月,台灣高等法院認為貪污外交款案一審判決無誤,檢方上訴無理由,仍判陳前總統無罪。不久前,台灣高等法院審理紅火案,律師陳明與中信金法務長金延華出庭作證指稱紅火公司獲利的三億元未流進扁家,因辜仲諒擔心返台被押,才會幫他做出不實陳報狀。兩人證稱,辜仲諒希望返台後不被羈押,且特偵組辦案對他較友善,才請他們做不實陳報狀,並依特偵組意見,改稱紅火獲利三億元多數用於沖銷先前送進扁家的現金缺口,餘款供扁家日後再度索討之用。

凡是遵守「法官法定」原則的案件,陳前總統都是無罪。因此,我們不要特赦,只要求當初違反法官法定原則由蔡守訓接手的案件,退回原周占春法官的合議庭,以公平、公正、甚至公開方式重審,還給陳前總統「司法公道」! (作者為台灣北社社長)自由時報0422"

中共屢鎮壓人民憲法權利 下周中美人權年會緊張

Religious Rights Groups: China 'House Churches' Face Increasing Persecution
Voice of America
Although China's constitution allows for freedom of religion in state sanctioned churches, religious rights advocates say government persecution of so-called "underground" or "house" churches, like Sunday's crackdown on the Shouwang Church in Beijing, ...



下周中美人權年會緊張

Tension Precedes U.S.-China Meeting on Human Rights
Saturday, April 23, 2011

BEIJING --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ill have their annual meeting on human rights next week, but there are signs that the session may be more tense than usual.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issued by the State Department, the two sides are to meet Wednesday and Thursday in Beijing for what has become a regular springtime meeting on human rights.

But the statement was highly unusual for several reasons, not least because Washington made the announcement for a meeting to be held in Beijing -- which runs counter to diplomatic protocol -- and because it was made just days before the event.

Inde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firmed the meeting late Friday only after repeated calls to the Foreign Ministry. A day earlier, a ministry spokesman said details still had to be "discussed and arranged."

"Objectively speaking, the announcement is being made at the last minute," said Joshua Rosenzweig of the Dui Hua Foundation, a rights group, in Hong Kong. "It's also interesting that the U.S. is making it unilaterally and that they're using this language."

The American announcement bluntly says that the talks will focus on "the recent negative trend of forced disappearances, extralegal detentions and arrests and convictions" -- highly unusual in such a statement and most likely reflecting Washington's growing frustration with the human rights situation in China.

China is in the midst of a crackdown on dissent in which dozens of lawyers and activists have been rounded up. Some have been detained for brief questioning; others have disappeared for months without a trace.

The most prominent is Ai Weiwei, an artist and critic detained this month when trying to board a flight to Hong Kong. The immediate catalyst for the crackdown seems to have been a call by dissidents for Chinese to emulate the "jasmine" revolutions of North Africa. Even though few people heeded the calls to protest, the government has reacted strongly.

Western human rights analysts say the clampdown shows the limits of government-to-government human rights dialogue. Besides the United States, other countri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have similar sessions, which usually take place in private once a year. Typically, Western countries bring up problems or lists of detained dissidents, and China responds by saying that it is a country ruled by laws, and that those people violated the law.

"Having the meeting now that so many human rights activists are missing puts the spotlight on the fact that these kinds of meetings are toothless," said Nicholas Bequelin of Human Rights Watch in Hong Kong. "It's a talk shop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Read more: http://www.post-gazette.com/pg/11113/1141529-82.stm#ixzz1KcF6yL00

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感謝無我 花博閉幕/ ......「總統好」和「凍蒜」聲音不絕於耳.......

史上最浪費的一次拜拜
還沒收場


----
......「總統好」和「凍蒜」聲音不絕於耳.......

****
政府買地10萬坪 15年未過戶

市價達39億元 已逾15年請求權時效

〔記 者鄭琪芳、者羅添斌/台北報導〕財政部國有財產局最近查核各機關公用財產管理情形,發現全國近十萬坪土地、價值約三十九億元,由政府機關徵收或購買逾十五 年後,竟未完成產權移轉登記,由於已超過十五年請求權時效,若原地主不願配合,政府恐損失相當於一.三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土地。

政府恐損失1.3座大安森林公園土地

據了解,由於此事「太離譜」,引起監察院注意,監察院已於今年初展開調查,了解相關單位是否失職。國產局則強調,早年才有這樣的問題,目前財主單位要求徵收或購買土地後,須於一年內完成產權移轉,所以不會再發生政府買地未過戶的情況。

國產局副局長周後傑說明,針對各機關公用財產管理情形,將於五月十日至九月七日展開實地訪查,今年查核重點包括:機關徵收或購置已逾十五年未完成產權移轉、經管不動產被占用等,希望督導各機構積極謀求解決方案,保障國家資產權益。

周後傑指出,初步清查發現,全國有三○九筆、三十三萬多平方公尺土地,經政府徵收或購置逾十五年仍未完成產權移轉,當初政府花了十一億多元購買這些土地,目前市價已達三十九億元。

周 後傑表示,目前有十二個政府單位有這樣的情況,以國防部軍備局占最大宗,共有一九二筆、十八萬平方公尺土地,當初購買金額只有四○八萬元,目前市價已達二 十三億元。國防部官員昨晚指出,早年因為相關作業規定不完備,或者是因人為因素造成相關問題,現在國防部已循相關行政程序及法令規定積極處理中。

國產局官員說明,這些土地由政府機關使用,可能因為當時承辦人員疏失,產權仍登記在原地主名下,由於已超過民法規定的十五年請求權,無法強制要求民眾辦理產權移轉登記,很多民眾不願配合辦理,還有民眾要求政府「再買一次」。

官員表示,將請各政府機構提出具體證據,持續跟原地主溝通,希望政府徵收或購買的土地,能夠完成產權移轉登記;如果民眾還是不配合,最後只能打官司,但政府不一定能夠勝訴。

德國各地複活節遊行,要求全面退出核電/東京數千人舉行反核遊行

每日新聞 | 25.04.2011 | 12:00 UTC
德國各地複活節遊行,要求全面退出核電

波恩

復活節之際,德國各地今天(4月25日)舉行遊行,反對核電和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據人權組織—和平合作網通報,德國全境有70多個複活節集會遊行活動,參加者要求北約軍隊撤出阿富汗、終止在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全面停止軍火貿易、接收戰爭難民、退出核電時值切爾諾貝利核電災難發生25週年,德國許多核電站所在地成為今年復活節集會的首選地點。和平合作網多年來要求全球退出核電。該組織執行幹事施滕納(Manfred Stenner)強調說,如果沒有核能技術的出口,就不會有更多人試圖獲得核彈。



----

核电的安全“神话”(一):“超出预想”的谎言

自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东京电力公司接连不断地声称“超出预想”。其逻辑是,大地震引发超出预想的海啸,导致断电,这属于不可抗拒因素。但仔细查证东电的过去,就会发现该公司时而对预想故意视而不见。



新闻报道 | 2011.04.25

東京數千人舉行反核遊行
新聞報導 | 2011.04.25
東京數千人舉行反核遊行

Protesters hold placards during a rally to oppose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held in front of the Tokyo Electric Power Co. (TEPCO) headquarters in Tokyo Sunday, April 3, 2011. Radiation has been spewing from TEPCO's tsunami-damaged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 leaking into the air, ground and sea. (AP Photo/Itsuo Inouye)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25週年紀念日(4月26日)即將到來之際,數千人周日在東京舉行遊行,呼籲退出核能。上週五,一名日本執政黨政治家表示,日本不能放棄核電,但必須重新審視新建核電站的計劃和時間表。


許多人一生中第一次參加示威

"我們不需要核電,我們不需要钚,沒有它們,我們的生活依然美好。"與歐洲,尤其是德國的示威活動相比,日本反核示威者從擴音器中喊出的口號可謂溫和。不過,罕見的是,能有這麼多人響應反核號召,帶著標語走上東京街頭。一面旗子上用德語寫著:"核電?不要,謝謝!"另一名示威者舉著硬紙殼做的牌子,上面用日文寫著:"我們想要吃魚!"

六週來,日本一直在同福島核災難作鬥爭。面對難以估量的後果,人們怨氣在增加。 3000名示威者中許多人是首次走上街頭,比如這位名叫澀谷洋子(Yoko Shibuya)的母親:

"我的德國朋友告訴我,德國的反核運動​​聲勢浩大。作為母親,我必須來參加遊行。不然什麼都不會改變。"

澀谷洋子牽著兒子的手走在遊行隊伍中。她說,日本的媒體對核能的危害報導得太少。如果必要,她會移民到德國去。另一名數十年來一直反對核能的示威者認為,是工會,而不是媒體在阻撓抗議運動。 "工會壓制德國那樣的抗議文化。他們非常支持大型能源公司,因為這些公司是重要的雇主。"

德國學者安吉拉·利普斯基(Angela Lipsky)生活在東京。她很了解德國的反核運動​​。在德國時,她常常參加示威活動。但到了日本後,她還是第一次走上街頭參加抗議活動:

"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在這裡,街上的警察和示威者數量差不多。很顯然,日本人很不習慣去示威。大家都不這樣做。"

西方沒有汲取教訓

遊行隊伍從東京電力公司總部前走過,那里站滿了警察。來自俄羅斯的反核人士帕維爾·弗多夫琴科(Pavel Vdovichenko)是遊行隊伍的領隊。他是"切爾諾貝利兒童"組織的創辦人。切爾諾貝利核災難25年之際,弗多夫琴科本來只是想到日本去演講,沒想到福島也發生核事故。作為專家,他呼籲對受害者進行定期檢查。他說,遺憾的是,西方沒有從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中汲取教訓:"切爾諾貝利之後,大家都說這是因為技術陳舊導致的災難,這是一個典型的俄羅斯的災難。德國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日本也不可能。那裡一切都好得很。"

如今,日本人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核政策。儘管迄今為止,福島核事故中的核洩漏只相當於切爾諾貝利事故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對核廢墟的安全清理卻需要很多年,需要幾十上百億的資金。只要受損的核燃料棒沒有降溫,餘震繼續影響清理工作,那麼,災難究竟帶來多少金錢損失和健康損害也就只能是估算而已。

作者:Nils Kinkel 編譯:樂然

責編:石濤

同胞 來清華: 中共的"(清華)校慶即國慶"/ 「清華校慶事件」(洛杉磯)

馬不停啼 不休 不休



清華百年 我赴北京設點招生

【大陸中心、林師民╱綜合報導】兩岸清華大學昨天同時慶祝建校百年,總統馬英九參加新竹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暨在台建校55周年慶,北京清華大學百年慶典則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出席北京清華校慶活動的新竹清華大學副校長葉銘泉表示,陸生三法通過後,兩岸清華未來合作將更緊密,新竹清華今年可望在北京清華設點招生。

被批淪為高官搖籃

馬英九昨在清大強調應致力校園國際化,希望未來10年,境外學生的比率能提高到10%,並依我們地理和文化優勢,打造台灣成為東亞高等教育中心。
昨天舉行的北京清大百年慶典,現場冠蓋雲集,包括清大校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等。
胡錦濤致辭表示,中國的大學教育與國際水準相比,仍有差距,中國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培養創新人才。
清華校慶成為近日中國輿論的熱門話題。媒體大唱讚歌,但也有不少質疑聲音。著名地產大亨任志強作為清華校慶嘉賓,對校方自吹自擂大表不滿,指聽到 「令人肉麻的發言,真想離席而去」,他批清華「不應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也有輿論批評,今日清華已無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淪為培養高官搖籃。



****

清華校慶發酵 馬英九盼休兵
2011-04-25

(本 報記者陳美伶洛杉磯報道)日前「清華校慶事件」持續發酵,令傳統僑社更獲台灣當局重視。為維持與傳統僑社的良好關係,台灣駐外單位「動作連連」;甫抵洛杉 磯的台灣僑務委員會委員長吳英毅23日表示,他提出「兩岸僑務休兵」,也藉此向大陸當局「喊話」,並期望促進僑社和諧、提升僑社地位。 吳英毅說,總統馬英九(相關) 繼「外交休兵」後,再基於「大僑社」立場推廣「僑務休兵」政策,對大陸釋出期望兩岸和諧的最大善意。


針對洛杉磯日前發生的「清華校慶事件」,吳英毅回應,目前兩岸關係平和發展,但「清華校慶事件」卻讓台灣相當「錯愕」,包括近來大陸方面接連「挖牆角」, 都讓洛杉磯地區的兩岸僑社「很不平靜」。 吳英毅無奈以「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來表達心情,他指瞭解台灣僑民的負面情緒,但也會適時「硬起來」。 洛杉磯華僑文教服務中心主任簡許邦說,台灣駐外單位將持續努力,把「失去的老朋友」都找回來,比如在華埠新設圖書閱覽室,開放時間預計每周二至日上午10 時至下午4時、周一休館;未來如效果顯著,將持續延長服務時間。


泛美中華會館聯誼會秘書長黃金泉說,美洲各地中華會館、中華公所、華僑總會聯誼會將於5月5至7日返台召開年會。據悉,該會關閉9年,但今年不只復館,還 特地選在台灣舉行,顯示海外傳統僑社對台灣的支持。 黃金泉說,美洲各地中華會館聯誼總會於1976年成立,宗旨是凝聚海外力量、服務各地僑民,全球共有84個分會,分部在17個國家。 除吳英毅、簡許邦外,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龔中誠、僑務委員張自豪、伍競群等人也到場支持。




****

中共的"(清華)校慶即國慶"



昨天,清華大學迎來了百歲慶典。這所中國頂尖高校獲得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儀式的待遇,在央視的直播鏡頭前,“最高”校友胡錦濤向他的師友鞠躬致賀,號召“奮鬥,奮鬥,再奮鬥!”

校慶倒計時早在去年此時便已開始。稱讚清華育人成就的文稿自然是主流,歷數這所學堂的百年輝煌。 4月以來,漸入佳境。幾乎所有知名的時事雜誌,《中國新聞周刊》、《三聯生活周刊》、《中國周刊》等,開始刊發十幾版甚至幾十版的校友專題,用以致賀的大標題包括:“清華建設中國”、“清華與國運”、“盛世中國,清華製造”等。

4月20日,胡錦濤曾回到他學習工作過十餘年的母校,與昔時校友擁抱。 《新聞聯播》裡,傳來那些年輕人呼喊“學長好!”的聲音。前總理朱鎔基22日到訪,在網絡上激發的轟動效應甚至更大,因為根據流傳的現場記錄,他在曾任院長的經管學院座談時說了一些“實話、真話”(不過包括清華官網在內的媒體引述時去除了大部分“刺激”語句)。

清華校慶獲得的待遇,不僅體現在京城報章的集體出動上,體現在央視的大段直播裡,更體現在《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上。 《人民日報》4月21日聯同《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解放軍報》等,以頭版頭條通欄高規格刊發胡錦濤視察清華的消息(《百年砥礪鑄輝煌,水木清華再奮進》),次日又將《水木清華,人文日新——寫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之際》置於頭版頭條(同日的《光明日報》是《作中流之砥柱——寫在清華大學建校100週年之際》),今天則除了同時刊載慶祝大會消息、胡錦濤講話全文、代表發言摘要外,還配發《總書記講話在全國高校引起強烈反響》。

也是在中國最高領導人來到清華園次日,新華社發稿《百年清華:從中國“紅色精英搖籃”邁向世界一流學府》,文章引用數據稱:“新中國成立後清華畢業或曾在校工作過的校友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30人,工程院院士144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4人,省部級以上乾部超過280人,其中曾任和現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人。”在市場化媒體標題中,這段數據時常被概括為“清華百年走出九常委”。

清華校慶專刊封面上的校友,按現行政治序列排版,針對此類現象,一些民間意見領袖也表達了對“校慶已成國慶”、​​“鋪張浪費”的不滿,嘲笑這所大學早已風骨不存、改革停滯,更多是一所“黨校官校”。青年作家蔣方舟的一封公開信月初引發一時波瀾,在為《看歷史》雜誌撰寫的這篇稿件中,這位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08級在讀學生批評北大清華學子“一路都是教育和體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大學成了掠奪政治資本的地方”:“他們毫無障礙地接受學校給予的一切價值觀,自詡主流,一百年不動搖、一百年不懷疑;他們青出於藍地運用官場技巧與規則,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而後,在4月8日清華百年校慶新聞發布會上,校方在宣布清華計劃2020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後,亦回應蔣方舟同學的批評,表示“需要認真反思”,“愛之越深,責之越切”。

但對這所頂尖高校權貴網絡的探索從未停止(《中國經濟周刊》那輯《清華財富報告》獲得廣泛轉載)。就在昨天這個“正日子”裡,網易仍在推薦其題為“百年清華,富貴之家”的專題,導語寫道:“審視當下的清華大學,萬千學子們削尖腦袋想要獲得的,其實已遠非知識那麼純粹。”在列舉其每年獲得數十億財政特別“關照”、“MBA學員掏高價攢關係,政商通吃”,以及“校長矮化為政府附庸,教授爭先迎合權力”後,專題總結,“沒有哪所大學,比清華距離這個國家更近,距離權力更近,距離金錢更近”,“清華大學的問題也是中國教育的問題,必須時刻警惕'掮客化'這種傾向。”不過,自昨晚起,此專題轉入“頁面被刪除”狀態。

2011年4月22日 星期五

日本核事故影響

據《紐約時報》和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4月21日報道,因受日本核事故影響,總部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獨立核電公司NRG及其合作夥伴東芝公司日前宣佈,決定放棄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南部建造最大核電站的計劃,並且撤回3.31億美元(約合21.5億元人民幣)投資。 ...

***

東電社長が原発周辺の住民に土下座謝罪

2011年4月23日5時2分


写真:避難所を訪れ、被災者に手をついて謝罪する東京電力の清水正孝社長(中央)。川内村から避難している秋元ケサ子さん(94)が「こんなにひどい目にあったのは生まれて初めてだ」と訴えると、清水社長は「申し訳ない」と頭をさげたという=22日午後1時49分、福島県郡山市のビッグパレットふくしま、葛谷晋吾撮影拡大避 難所を訪れ、被災者に手をついて謝罪する東京電力の清水正孝社長(中央)。川内村から避難している秋元ケサ子さん(94)が「こんなにひどい目にあったの は生まれて初めてだ」と訴えると、清水社長は「申し訳ない」と頭をさげたという=22日午後1時49分、福島県郡山市のビッグパレットふくしま、葛谷晋吾 撮影

 福島県を22日に訪れた東京電力の清水正孝社長は、福島第一原発事故の発生後初めて佐藤雄平知事に謝罪した後、原発近くの5町村が仮役場を置く県内外4施設を回り、住民らに謝った。

 郡山市では、川内村の遠藤雄幸村長や富岡町の遠藤勝也町長に会い、「一日も早く古里に戻れるように全力を尽くします。改めておわび申し上げます」と述べた。その後、約1300人が避難生活を送る施設内を2時間近くかけて回った。

 富岡町の男性(29)は「5歳の長男はいつも地元を思い出し、友達に会いたい、と泣いている」と強い口調で迫った。前日に貴重品を取りに自宅へ戻った同 町の女性(57)は「自分の家に入るのに、なんで防護服が必要なんですか。悔しい」と涙を流した。清水社長は「一日も早く収束させます」「申し訳ありませ ん」と繰り返し、土下座する場面もあった。

 双葉町の町民が避難している埼玉県加須市の旧県立高校に清水社長が到着したのは午後9時40分ごろ。消灯時間が近づいていたため住民のもとへは行かず、 井戸川克隆町長に「大変遠いところに避難され、心身共につらい状況を承知しています。申し訳ございません」と謝罪した。井戸川町長は「補償を速やかに実施 してもらいたい」などと応じた。

 清水社長は、報道陣の取材に「地域との信頼関係が崩れたことを痛感した。信頼関係をいかに再構築するかも大事だと認識した」と話した。(小寺陽一郎、釆沢嘉高)

再多多舉債分紅/加薪......

再多多舉債分紅/加薪......



Steve Breen / San Diego Union Tribune / Creators Syndicate

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人權團體還未批評中國暴政/Taiwanese protest against petrochemical complex

Taiwanese protest against petrochemical complex


About 400 protesters are demanding that authorities scrap a plan to build a major petrochemical complex on reclaimed land on Taiwan's western coast.

The $20 billion Kuokuang complex is planned to be built near a string of wetlands in central Taiwan's Changhua county. It is to refine crude oil and produce ethylene, replacing an aging complex.

In the Thursday demonstration, protesters tossed oysters and farm produce to demand that authorities protect the wetlands from new industrial pollution.

The Kuokuang complex has failed to pass a string of environmental test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人權團體批評印尼對蘇哈托政權暴行有罪不罰

人權團體批評印尼政府對於已經倒台13年的蘇哈托(Suharto)政權內,所犯下的各種戕害人權罪行至今仍採取有罪不罰的態度。

總部位 於美國紐約的「國際轉型正義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itional Justice)與印尼人權團體「失蹤者與暴力受害者委員會」(Commission for the Disappeared and Victims of Violence)在四月初聯合發表了一份報告,檢驗蘇哈托政權倒台後,印尼處理轉型正義的進展。

這份報告批評,在大部分的重大案件中,政府官員對調查案件真相、追究責任乃至補償受害者各方面,可說一事無成。根據研究,蘇哈托在1967年執政後,成千上萬的印尼民眾遭到國家機器迫害。1998年蘇哈托下台後,繼任者在一開始的「改革運動」(reformasi)中,雖然意欲處理過去政府犯下的罪行,採取的手段包括推動司法與情報部門改革、設置新機構調查歷史案件真相,與追究加害者責任等。但系統性的檢驗這些施政的成就後,卻發現大部分罪行都仍是有罪不罰的狀態,「改革」並未成功。

這份選在印尼國家人權委員會辦公室發表的報告有幾個重大發現,包括被送上人權法庭的嫌犯開釋率百分之百;軍方寬大處理中下階層軍人,而對高階軍官將領則採取普遍性的特赦;國家調查機制幾無成就;安全情報部門未能汰換被控犯下人權侵害罪行者。

國際轉型正義中心的代表認為,完成這份報告的意義在於,印尼從獨裁轉變為民主國家的過程,現在常被拿來當成激勵其他國家的案例。但若確實的加以檢驗,則必須承認,改革轉型在印尼社會尚未落實。若不切實地處理過去,難保未來不會重蹈覆轍。

慈濟的外交不休兵


現在 這回馬政府可能幫不上忙了
因為慈濟的"邦交國"七十幾國 比中華民國百年的成績更好

慈濟的證嚴法師

虞詐大全: 追加預算調薪/併選算計

前三次追加預算調薪 都是上級交辦

重大事故為由 立委批太扯

〔記者邱燕玲、范正祥/台北報導〕行政院打算以追加預算為公務員加薪被在野黨立委批判違法,主計長石素梅昨強調,公務員已多年未調薪,使用追加預算是依預算法的「重大事故」辦理。民進黨立委高志鵬痛批:「多年沒調薪是重大事故?」如此理由,如何說服立院支持加薪?

民進黨立委薛凌質疑:「稅收有成長,先加薪還是先還債?」石素梅表示,還債是從原預算來還;至於加薪的財源,主要是稅課收入超收的部分。這讓國民黨立委林德福也聽不下去,質疑:「為何政府一下子說財政困難、一下子說有增加稅收?」呼籲石素梅要說清楚。

石 素梅昨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答詢時指出,軍公教加薪以追加預算辦理,是依預算法第七十九條第三款「所辦事業因重大事故經費超過法定預算時」作依據,民國六十 五年、七十年、七十九年加薪時,都是據此編列。高志鵬聞言大罵:「現在有發生什麼重大事故?公務員缺錢是重大事故嗎?」

石接著說:「公務員 多年沒調薪。」高志鵬質疑:「多年沒調薪是重大事故?」高志鵬連番詢問,石素梅都未明確說明,高志鵬批評:「連妳都講不出來,要如何說服大家支持加薪!」 石素梅說,公務員多年未調薪有很多因素,追加預算是由主計處提出,但業務主管機關是人事行政局;一旦確定加薪,人事行政局會作完整說明。

高志鵬則強調,民國九十年、九十四年民進黨執政時加薪,是編在總預算裡;但六十五年是戒嚴時代,「那時蔣總統說什麼就有什麼,立法院也是老委員時代;不能說以前怎麼做,現在就一定可以比照辦理。」

資 深人事官員則表示,民國六十五年、七十年、七十九年,當時政府以追加預算辦理軍公教加薪的「背景」,由於年代已久遠,加上依據檔案法相關規定公文保存十或 十五年一定時限可予銷毀,當時公文也無E化存檔,早年承辦人員又多已退休,且縱使承辦人員也未必知道高層決定加薪的考量,目前已難考據或具體列出當時辦理 加薪的「背景」。

資深人事官員強調,政治時空環境今昔不同,現今辦理軍公教人員待遇調整有程序,威權時期只要行政院下達指示辦理軍公教加薪,人事單位就奉命據以辦理,哪需「背景」考量。




----

蘋論:爾虞我詐的併選算計

立委總統合併選舉可以減少資源浪費、節省經費5億元、縮短擾攘的競選期、也讓選民省事方便,所以民調有過半數的人支持,因此已成為決策。但是有些問題必須提出,希望中選會及兩黨能永久解決,以免造成政治對抗,影響社會穩定。

政黨對決恐更惡化

對併選的批評與憂心主要在六方面:

一、 選後若政黨輪替,舊總統的看守期長達4個月,無法盡速反映出最新民意,有違民主憲政原則。張博雅說空窗期2個月、3個月、4個月沒什麼差別,舊總統若要一 意孤行,1、2天就夠了。話固然沒錯,但還是要顧到總統的政治責任問題,以及可能的《憲法》爭議。

二、原定3月20日左右的大選,提前到1月份,使5萬名 本來可以初次投票選總統的「首投族」被剝奪投票權。這讓人質疑是因為一般看法認為年輕首投族較支持蔡英文。


三、總統大選是重頭戲,立委選舉相對邊緣化,選民不會認真思考立委選舉;也對小黨不利。

四、立委選舉是小選區,總統是大選區,互相激盪一定造成選情緊繃,政黨對決,藍綠各往兩個極端靠攏,藍越藍、綠越綠,社會情緒緊張,影響安定。


五、國民黨相信投票率越高越有利國民黨;投票率越低越有利民進黨,因此以總統綁立委,衝高投票率,使原來不利於國民黨的立委選情,可以轉為有利。 所以被人質疑是國民黨為一己之私而併選。

六、若有總統解散國會,理論上立委的選期還是無法與總統同時併選,結果是白費心思,浪費時間和資源。


這次併選可分兩個層次討論:選舉的短期機關計算和永久性的制度建立。國民黨計算併選在1月14日或21日舉行。14日大學生期末考,返鄉投票人數不多,不利於民進黨;而21日是小年夜,大量返台過年的台商會前往投票,而國民黨相信台商絕大多數支持國民黨。所以無論14或21日投票都對國民黨有利。

「兩刀論」勝負難料

但這是兩刀論,若14日投票,台商還沒回來,有利於民進黨;若是21日,則大學生放寒假返鄉,有利於民進黨。機關算盡後兩黨都沒把握。


長期的制度建立先要澄清上述六項質疑,然後靠修憲和修法的手段,使得總統大選與立委選舉可以永久合併,或出現優於現狀的制度,才是負責任的政黨應該努力以赴的使命。國、民兩黨太多損人利己的心機,不值得我們尊敬和信賴。

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好一個 "完全執政": 無所不能的完全善舞: 違法的3%加薪新預算





近日 台灣政壇讓人感覺 "完全執政"的政權就是無所不能:
可以將約6000 大官的特別費 除罪"化"

可以大加薪
可以凍漲私校學會
可以媚外

違法
的3%加薪新預算

看馬英久政府怎麼自肥 (想一下 去年的最低/基本工資提高多少) 參考一下中共的做法吧

香港的美孚社區與地產業抗爭/新加坡大选日期确定

新加坡大选日期确定

新加坡

亚洲城市国家新加坡将于5月7日选举下届议会。该国政府周二(4月19日)作了上述宣布。新加坡有居民510万,其中三分之一为外国人,登记选民230万,下届议会共有87个议席。自1965年独立以来,国家奠基人李光耀的人民行动党统治新加坡至今。目前,李光耀之子李显龙为政府总理。在2006年举行的上一次大选中,人民行动党获得近三分之二选票。多个反对派政党推举了本党候选人,参与此次大选。观察家指出,没有一个反对派政党能获得足以导致政权更迭的选票。人民行动党宣称,该党内部已有足够的讨论机制,因而无需一个强大的反对派。在国家经济去年创下增长14.5%的历史新记录的背景下,执政党希望此次能获得更多选票。






香港的美孚社區與地產業抗爭


美孚30年後「再發展」 法律以外還有情理問題
2011-04-11

【明 報專訊】美孚新邨第8期旁邊的石油氣庫舊地皮「再發展」事件,發展商是否有權建樓涉及複雜的法律爭議,應交由法庭裁決,但事件並非只有法律的層面。市民購 買屋苑單位,購入時考慮的不止單位本身,還包括屋苑的環境及空間,若私人屋苑在建成多年後原來可以在未經小業主同意下「再發展」,勢必嚴重影響業主的權 益。政府應研究是否需要修訂日後興建物業的規例,堵塞漏洞,並應研究香港其他屋苑是否有美孚的同類情况,盡快公布,加強透明度,減低市場的不明朗因素。

1970 年代發展的美孚新邨,第8期落成時旁邊留下一塊空地用作石油氣庫,亦令第8期未用盡地積比,出現所謂「剩餘地積比率」。90年代,居民認為石油氣庫太近民 居,政府遂於96年以安全為由,提出以「地換地」條件與土地業權擁有人談判搬遷。翌年石油氣庫遷出,居民以為問題已解決,但原來「地換地」談判並不成功, 發展商於99年申請在地皮上建樓,後來地皮易手,由另一發展商接手。

居民初期反對建樓,是指樓宇建成後將變成「屏風樓」,後來焦點改為質疑 發展商是否可以用「尚有地積比率未用盡」為由,重新建樓。而政府的態度亦前後不一,初時同意第8期與石油氣庫互有關連,不可分割,後來則指發展項目是「有 本身發展參數的獨立地段」,不存在地積比轉移問題。

產權問題交法院解決

不可「少數服從多數」

到 底發展商是否擁有地皮的發展權?建樓是否涉及地積比轉移?這些問題涉及複雜的法律爭議,也涉及私有產權的界定,應按法律規定解決。考慮相關問題的時候,不 可民粹先行;保障私有產權,不是少數服從多數,不論大地產商還是小業主,其合法私有產權均需要保障。因此,既然美孚居民打算入稟司法覆核,事件應交由法院 裁決,清楚釐定到底產權如何安排。

必須指出的是,法院可以處理合法與否的問題,但合法不等於合情合理,事實上,事件並非只是單純的法律問題,也涉及香港社區的規劃與業主權益的保障。

業主買樓時,有責任先了解物業周圍的發展規劃,如果其他發展商擁有附近地段的合法發展權益,樓宇的景觀的確有可能改變,業主不能以此為由反對發展,但美孚事件與上述情况有根本的分別。

涉 事的地皮,與美孚新邨相連,政府去年的文件亦清楚指出,「美孚第8期及前石油氣庫是涵蓋於同一份批准建築圖則」,在考慮建樓時「須同時考慮第8期現有樓宇 的發展參數」。因此公眾最合理的理解是,該地皮根本與美孚並非獨立分割的,地皮其實是屬於屋苑的一部分,只是當初被列作氣庫而已。

美孚翻版何處有

政府應普查公布

市 民在大屋苑置業,考慮的絕非只是單位本身的空間,而是包括屋苑範圍內的環境和社區空間,正如業主買樓時,定會一併考慮屋苑內園及會所等設施,這些設施不會 日後突然拆卸「再發展」變成高樓,更是業主的合理期望。如今美孚的情况,猶如發展商在屋苑建成30年後,突然把屋苑的內園噴水池拆去,再建另一幢高樓,實 在有違買「屋苑樓」的合理期望,亦會大幅影響原有物業的價值。關注事件的團體已發現,美孚新邨還有另外兩處地段有可能「再發展」,包括一個油站及社區會 堂,萬一連屋苑內的社區會堂也能「合法地」重建為高樓,小業主的權益將毫無保障。

香港大型屋苑林立,美孚「再發展」可能並非單一事件,若情况在太古城、康怡、德福、沙田第一城等中產屋苑相繼重演,若發展商可以合法地把數十年前初次發展時未用盡的發展空間留起,數十年後在屋苑內「再發展」,勢將衝擊物業市場的既定遊戲規則,即使合法,也不合理。

如 今政府應做的,是盡快檢討現行建樓的規例,研究是否需要修改,避免新建的屋苑再有同類事件發生。此外,政府必須盡快檢視全港其他屋苑,了解尚有哪些地段可 能出現「再發展」問題,盡快公布,讓業主有所依據,增加市場的透明度。一旦發展商圍上圍板開始動工,政府再插手將為時已晚,新一輪的社會衝突便會出現。

政府的角色,是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而非偏幫小業主或地產商;增加市場的透明度,有助事件和平理性解決,業主也毋須動輒走上街頭。

亞洲核反應

日本
高線量、大幅に作業制約 1号機建屋、1時間で被曝上限


台灣: 我黨全數直接匯給日本紅十字會 你們呢
針對日本賑災幕款民進黨中央表示,日前即對外宣布募款計畫到4月16號截止,共募得8500萬元,18號全數直接匯給日本紅十字會,不分期撥款,也不扣留行政費或手續費。

台灣媚外

媒體質疑空氣輻射監測1周未更新,原能會表示,根據4月12日量測結果,高雄與台中地區均未量測到輻射物質,北部則量測到微量碘131,約在每立方公尺0.0002至0.002貝克空浮濃度。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防護處


日本強震海嘯引發的福島核電廠危機,讓台灣民眾引以為戒,提高對核安問題的關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日前獲准進入萬里核二廠採訪,發現即使台電打包票有信心應對,但民眾還是害怕、十分存疑。發生強震了,核二廠控制室內警報聲大作,瞬間停電、備用電力開啟、控制室 ...
----

印度反核加劇

RPT-Opposition to huge India nuclear plant hardens after Japan crisis
Reuters
Long-running opposition to the proposed plant at Jaitapur has hardened amid the unfolding nuclear crisis in Japan, with village posters depicting scenes of last month's devastation at the Fukushima plant and warning of what could be in store for this ...


---
南韓口難開

To give or not to give: Korean conundrum on Japan aid
Reuters
South Korean activists pay a silent tribute to the victims of th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in Japan before holding an anti-Japan rally protesting Japan's sovereignty claim on the Dokdo islets, in front of the Japanese embassy in Seoul, in this March 30, ...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中共 無法迴避: 艾未未事件是"中國政治/ 社會的惡質化"表現/

中國短訊 | 16.04.2011 | 09:00 UTC
明鏡周刊:默克爾親自聲援艾未未

柏林

據德國《明鏡周刊》的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對被中國當局逮捕的藝術家艾未未表示聲援。根據該雜誌週六發布的消息,默克爾上週末曾經向中國領導層表達了對艾未未命運的擔憂,並呼籲北京釋放艾未未。據悉,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也在寫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一封書信中,表達了對這位藝術家被捕的不滿,呼籲中國保障言論自由。基民盟議員、人權委員會成員布蘭特(Michael Brand)表示,假如中國共產黨要加強國民在經濟和科學方面的個人創造力,那麼也必須放開對個人藝術創作自由的限制。對政府持批評態度的藝術家艾未未兩週前在北京機場被警方人員帶走,目前已經被正式逮捕。

艾未未(詩人艾青之子)

艾未未事件是"中國政治/ 社會的惡質化"表現



新聞報導 | 2011.04.16
被失踪違反正常法律程序大亞灣排水受質疑

被失踪,被勞教令人想起公權利在歷史上的惡行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被失踪,被勞教令人想起公權利在歷史上的惡行
本週,香港媒體在報導和評論中國大陸新聞時關注的焦點主要有:中國的勞教和突然失踪是國家暴力行為;中國有關部門對艾未未採用的幾個招數;大亞灣被測出輻射氚。德國之聲摘編如下:


被失踪,被勞教違反正常法律程序

香港《蘋果日報》針對艾未未事件發表社評,題目是《被失踪被勞教是國家暴力行為》。社評寫道:"自2月中旬中國爆發茉莉花革命集會以來,被失踪的人數持續增加,艾未未案更將一些未涉及茉莉花革命的市民捲入被失踪人群,…… 內地時評家長平曾指出,被失踪的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公權力在歷史上的惡行,讓人感到恐懼。比如, 1930年代的蘇聯「大清洗」中,一個人因政見不同而失踪,其實是被秘密警察帶走,遭處決或送去勞改。中國莫非正重蹈覆轍? "

《蘋果日報》的社評寫道:"與被失踪一樣令國人恐懼的,還有源自前蘇聯、如今在世界上中國獨有的勞教制度。被勞教人士,毋須經過法庭審訊,就可以被投入勞教所實施為期最多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強制勞動、思想教育。勞教制度的依據是1982年由公安部製訂、國務院批准的《勞動教養試行辦法》,勞教對象的第一系列就是「反革命分子、反黨反社會主義分子」。 ……被失踪、被勞教,其實質是當局藉執法機構的公權力,以違反法律程序、司法正義的手法對公民施加暴力,是對公民權的蹂躪;其根源是被代表,公民對政府官員沒有選舉權、對公權力沒有監督權,行政與司法互相勾結而非互相制衡。 "

社評最後寫道:"中國政制的改變不是短期內可以見到的,但是,只要公民行動起來,只要輿論發動起來,至少可以遏制被失踪、被勞教問題繼續惡化。同樣在1982年頒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可以在2003年因民怨沸騰而被國務院廢止,勞教制度也同樣應該,而且可以被廢止。"

《蘋果日報》本週還針對艾未未事件發表另一篇社評,題為《拘留、抹黑、孤立外還有什麼毒招》。社評寫道:"敢言的行為藝術家艾未未先生在沒有確實罪名,沒有確切罪證的情況下被當權者拘捕扣留已超過一星期。……然而,這種鬼鬼祟祟的拘捕手法,這種幾近綁架的手法只是一連串打擊踐踏艾未未的序幕。接下來便來個「人格謀殺」,當權者開始利用手上強大的宣傳喉舌抹黑、醜化艾未未的人格及作為。 ……除了拘捕、抹黑外,北京當權者還有一記毒招,那就是孤立!艾未未是個有心人,對敢於站出來維護公民權利,維護弱勢權利的人都會慷慨支持,有時是聲援,有時是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質協助。之所以他跟內地很多維權人士都成了好友,包括為毒奶粉案受害人奔走的趙連海。今次艾未未出事,他的朋友包括趙連海一一站出來聲援,公開要求北京當權者盡快釋放他,以免激化社會矛盾。只是,中國政府不但容不下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不但容不下有獨立思想的公民,更容不下路見不平的仗義精神,更容不下有難同當的朋友情誼。聲援艾未未的聲音一一被遏止,支持他的人一一被鐵拳與巧言勸退。就這樣,艾未未變得孤立無援,只剩下自己一個人跟武裝到牙齒的當權者對抗。 "

專家質疑大亞灣核電站排放不當

《明報》則發表報導透露,大亞灣測出輻射氚,雖未超標準,但專家質疑排水不當。報導寫道:"距離香港市區僅50公里的大亞灣核電站外,去年6月開始測試時氣體「氚」(放射性物質,音「川」 )便已測出,雖然未有超出標準,但一直有測到排放。至去年12月累積釋放量已達衛署年可吸入上限的八分之一。剛巧去年5月及10月大亞灣核電站先後發生洩漏及喉管出現裂紋事故,未知兩者是否有關。 "

報導繼續寫道:"大亞灣民間監察會昨舉行首次會議,討論港核投網頁上監察放射性物中,自去年中多加監察的「氚」放射性物質後,雖然排放量一直未有超出標準,但一直累積增加。 ……去年5月23日,大亞灣核電站二號機組反應堆核心的一根燃料棒,疑因質量問題出現「小洞」造成洩漏,令反應堆冷卻水的放射性碘核素和放射性氣體均上升。同年10月27日,核電站發現冷卻反應堆的喉管出現裂紋,滲漏出帶有輻射的化學物質,屬國際核事故級別中第一級的「異常事件」。 "

摘編:李華

責編: 敏芬





關於"啟蒙的藝術"的爭論
艾未未的被捕,進一步激化了德國媒體和文化界對"啟蒙的藝術"的爭論。德國文化部長要求中國政府釋放艾未未,同時表示反對提前結束展覽;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勒則抨擊展覽是粉飾專制政權。

德國文化部長貝恩德•諾伊曼(Bernd Neumann,基民盟)在4月10日的《星期日圖片報》撰文寫道:“應該強烈要求中國政府立即釋放艾未未,我們必須為此繼續加強干預,因為,不能讓專制政權為所欲為的拘捕行徑繼續下去,公開的國際壓力會有助益。” 但是,他同時拒絕提前結束“啟蒙的藝術”展,認為這個​​展覽倡導寬容和自由,必須利用伴隨展覽的活動為中國的藝術自由而努力。



撤不撤展成為爭論焦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爾塔米勒•米勒(Herta Müller)對《焦點》雜誌表示,她不理解為什麼德國人一定要把最好的藝術品提供給國家博物館這樣一個中共政權的“面子工程” ,這些藝術品現在成了“一個粉飾專制政權的宣傳秀”。

米勒主張對中國當權者採取“果斷的路線”,她說:“我認為,這個政權只有被孤立,才會學到一點該如何對待自己的人民。專制獨裁只有在壓力下才會學習。德國目前對中國採取的,恰恰是與壓力相反的做法。”

聯邦政府人權事務專員馬庫斯•勒寧(Markus Löning)則主張繼續展覽,他對《德新社》表示,這個展覽正是讓中共“最為惱火的事”,“啟蒙的思想從實質上說就是主張人權和個體的尊嚴,這些恰恰是我們必須向中國輸送的價值觀。”

主辦“啟蒙的藝術”展的三大德國博物館館長4月9日在《法蘭克福匯報》聯名發表文章,表示“完全贊成”針對中國當局的批評,但是反對提前撤展。


他們寫道:“基於當前的事件關閉在北京的展覽是沒有意義的。……如果我們拒絕合作,又將如何認識和評價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理解力及其民眾呢?對博物館來說,與收藏品來源國也包括與專制的政治制度維持關係,是理所當然的。文化項目不僅是超越邊界的,而且也是超越制度的。”

《每日鏡報》(4月10日)對西方大博物館被“中國的巨額市場吸引”提出批評,認為它們“日益以利潤為準,將市場優先於道德”。評論寫道:“一個得到國家資助保障的機構領導人,如德累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館長,附和一個沒有法制的暴政制度,就更加糟糕。他必須為艾未未爭取自由,他可以將藝術珍品取回來,此外他在北京並不會失去什麼。”

無法迴避艾未未

《南德意志報》(4月10日)認為,伴隨展覽的10場沙龍“從而也在政治上具有爆炸性”。在星期六(4月9日)的沙龍上,儘管人們不願明顯地“冒犯中國當權者”,大都迴避艾未未這個名字, “可是,艾未未被捕的消息,就像揮之不去的陰影一樣,出沒於克勒惠支的木雕上,穿行於沙龍的所有問候、報告和討論發言中。”

報導說,“……對話總比不對話好,儘管這次只有60人參加,其中德國人比中國人多。中國人要么害怕了,因為'啟蒙的藝術'已經成為政治事件,要么他們就被警告不要參加沙龍。”



編譯:林泉

責編:敏芬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到本周日,艾未未被中国警方拘押已经八天,但其家人仍未得到任何正式消息。与此同时,新华社发表英语文章称艾未未涉嫌艺术抄袭和经济问题。司马南则指称艾未未拿外国人的钱搞政治,艾未未家人对此表示抗议。
[更多]

斬茉莉再出招 北京抄地下教會帶走200人
中國北京市地下教會「守望教會」十日舉行戶外聚會時,大批公安到場強行驅趕,據傳帶走兩百名教友。圖為公安將教友驅趕上一輛巴士。 (路透)

〔編 譯陳成良/綜合報導〕中國北京最大地下教會之一「守望教會」,十日在北京海淀區中關村商業區進行戶外禮拜活動時,遭大批公安強力驅散,據報有兩百人被帶 走。網路一度傳出這項活動與聲援被扣留的維權藝術家艾未未有關,但總部設在美國的基督教人權組織「對華援助協會」認為,這是中國當局將這項聚會視為「茉莉 花集會」而恣意打壓。

數百公安包圍 推擠毆打教友

據路透報 導,由於該教會原本的聚會場所被取締,因此教會組織者呼籲教友在中關村商業區一個露天地點舉行主日禮拜,卻被事前接獲消息的數百名公安團團包圍,隨後公安 開始抓人、推人,甚至毆打教友。教友則按照教會規定的戶外聚會準則,並未還口、還手。除一百多名教友被抓進警車外,隨後陸續趕來的教友也被公安逮捕,並封 鎖聚會地點,氣氛緊張。

美聯社引述成功避開公安的教友說法報導,約有二百名教友被扣留在一間學校。九日晚間,該教會的多名核心人物已受到警方監控,被軟禁在家。

教會買房 官方施壓業主 收錢拒交產權

守 望教會成立於一九九三年,據信是北京最大的地方教會之一,擁有約一千名教友,多數為中產階級或學生,曾多次被趕出其所租賃的聚會場所。二○○九年,該教會 曾被迫於風雪中在公園聚會。同年,該教會教友捐獻兩千七百萬人民幣(約台幣一億一千九百萬元),要買一棟建築物做為永久會址,但當局壓迫業主在收錢後仍不 得將產權交給該教會,導致該教會最近一年多來沒有固定聚會場所。

「茉莉」第八次集會日 中國緊縮宗教自由

分析指出,該聚會適逢「中國茉莉花革命」集會號召的第八次集會日,禮拜活動因而變得極為敏感。中國當局最近正加強箝制異議人士,撲滅任何可能的騷動源頭,不受政府管制的地下教會也因此受到波及。最近中國當局已逮捕、羈押數百名呼籲響應茉莉花運動的律師、部落客和異議份子。

援救艾未未 港人週日示威

此外,中國知名維權人士和藝術家艾未未被扣上經濟犯罪名,三日遭中國當局拘押,迄今音訊全無。官方新華社九日突然發表長篇英文稿,指控艾未未涉嫌逃稅及抄襲,引發家屬極度不滿。有評論認為此是北京慣用抹黑伎倆。

香 港多團體十日發動遊行,要求中國釋放艾未未,並停止打壓異議人士。包括民主黨、公民黨、香港記者協會及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等約六十人,由西區警署遊行到中 聯辦,要求北京當局釋放艾未未及多名異議人士,港府部署約五十名警力維持秩序。香港支聯會主席李卓人說,艾未未是中國政府加強打壓的受害者,也批評公安帶 走北京地下教會人士,是製造白色恐怖。另據香港媒體報導,網友十日連續第八週在中國境內六十二個地點,號召舉行茉莉花革命集會,並加入要求釋放艾未未的訴 求。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中國高鐵踩剎車 減速又降價

2011年 04月 15日 09:14
中國高鐵踩剎車 減速又降價


國鐵道部長盛光祖接受官方媒體採訪時說﹐數量上不斷壯大的高速列車的運行速度將開始減慢﹐這是中國最引以為豪的高鐵項目遇到麻煩的最新跡象。

盛光祖在接受黨報《人民日報》採訪時說﹐高鐵減速將使得票價更便宜﹐還能提高能源效率。《人民日報》週三刊登了這篇採訪。

盛光祖說﹐中國的鐵路運輸要為社會各階層人群服務。盛光祖今年2月在鐵道部前部長接受腐敗調查辭職後接任鐵道部長。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一列高鐵列車駛出上海火車站.
盛光祖在採訪中說﹐中國幅員遼闊﹐社會和經濟發展在地域上存在不平衡﹐所以鐵路建設標準不能搞“一刀切”。他沒有具體談到高鐵票價可能會有多大的降幅。

中 國規模龐大且耗費巨資的鐵路項目近幾個月出現了腐敗問題﹐其債務也受到各方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鐵道部打擊腐敗的行動中﹐前部長劉志軍於今年2月落馬。官方 媒體新華社上個月報道說﹐部分京滬高鐵項目被挪用資金約2,850萬美元﹐而這個項目一直被政府官員盛讚為中國在交通運輸領域取得的最大成就。近幾週﹐鐵 道部反腐調查的範圍有所擴大﹐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也被牽涉其中。

近年來﹐中國高鐵項目的建設範圍穩步擴大﹐列車時速也不斷提高。世界 銀行(World Bank)去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預計﹐到2012年﹐中國將至少建成42條最高時速逾250公里的高鐵專線﹐舖設高鐵軌道總里程將超過世界其它國家總里程之和。此外﹐中國政府在高鐵項目上也大舉投資﹐單京滬高鐵一個項目就耗資330億美元左右。

專家們曾質疑中國高鐵的安全。一家外資高鐵製造 商的管理人士說﹐開行時速超過330公里的列車會有安全隱患並且增加成本。車輪在這種速度下會很滑﹐需要更大的馬達和大幅增加電力來運行。軌道損耗也會比 較大﹐因此每日檢查、養護和維修的費用會大大增加。這位管理人士說﹐這就是為什麼在歐洲、日本和韓國﹐沒有哪家運營商會運行時速超過320公里的列車﹐而 時速超過330公里至350公里時﹐利用磁懸浮技術更安全、成本可能也更低。

盛光祖在採訪中說﹐從7月1日起﹐高鐵會以最高300公里的時速開始運行﹐之前的時速為350公里左右。許多城際列車將會以200至250公里的時速運行。

盛光祖說﹐調整的一個原因是為了提高能效﹔時速350公里列車需要的能源是時速200公里列車的兩倍。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專家孫章說﹐此次公開信息表明政府開始聽取列車旅客的需求了。他說﹐最近媒體對高鐵票價過高的報道迫使鐵道部重新審視該問題。

他說﹐現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票價會讓旅客有更多選擇。

高鐵的票價能達到普通列車最高席位票價的兩倍之多。比如武廣高鐵的票價就是469元。這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是承受不起的﹐導致至少有部分列車幾乎空車運行。

《人民日報》的這篇採訪未說明京滬高鐵線路會因新措施受到何種影響。這條線路預計於6月開行﹐列車的設計時速是380公里左右﹐比目前國內任何列車速度都快。

Brian Speg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