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台灣的政界「野人獻曝」

台灣的政界「野人獻曝」

【四野人:林建山、南方朔、洪奇昌、馬 凱】2010/03/02

政論家南方朔昨再對國政提出建言,他批評馬英九總統天天不做事,只會天天作秀,當個不沾鍋;不在政績上努力,只會搞文宣,還找了專搞文宣的金溥聰來,方向根本錯誤。南方朔警告馬政府,別以為台灣的政治版圖還是藍大綠小,現在恐怕不一樣了。

找金溥聰方向根本錯誤

環球經濟評論社社長林建山批馬英九執政後,「民粹治國」更變本加厲。只要報紙出現漲價、加稅的新聞,並出現反對的聲音,馬政府就會立即喊停,讓台灣陷入民粹政治之中。他認為政府應拿出勇氣,去貫徹對的政策。

林建山痛批馬民粹治國

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則建議馬英九先回家好好睡一覺,讓自己的精神、體力恢復到正常狀態,否則將天天處於困惑、焦慮下。他說,馬英九只信任少數人,而且什麼都想管,卻都不想負責,馬應突破這個小圈子,接觸更廣泛的意見。社會也應給馬英九精神治療。

蘇俊賓駁:不符合事實

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回應說,政府施政不一定能夠面面俱到,但也做了很多事情,像兩岸關係改善、外交空間的拓展,以及度過金融海嘯和災後重建,近來一些經濟數據也在改善中。希望南方朔一併把政府表現好的地方納入評論,這樣比較公允。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蘇俊賓則指出,關心台灣發展的知識份子提出的建議,只要是理性具有實質參考價值,國民黨虛心接受。不過,他對「不做事只作秀」的批評不以為然,認為「不符合事實」。蘇表示,外界可以檢討政府的施政作為,但「把這一年多簡化為三個字,我們沒有辦法接受。」

南方朔、馬凱、洪奇昌、林建山等四位自稱「四野人」的在野人士,昨召開「衝開格局,救台灣」記者會並發表萬言書,對時政提出針砭。

馬凱:馬愛管卻不負責

南方朔指出,過去還有像趙耀東、李國鼎這樣有風骨的公務員,現在都看不到,部長們只會喝茶看報等電話,不敢有任何聲音,這要如何期待底下的公務員發揮創意?

馬凱則以產創條例草案為例,指政府最重要的是要有頭腦,但產創條例背後看不到有腦袋的思想,只會給予租稅獎勵,看不到創新,與新加坡的相關政策相比,產創條例簡直是垃圾,還不如拿來扶助中小企業。

馬凱指出,台灣經濟已面臨極大危機,尤其台灣的產業結構嚴重扭曲,僅集中於高科技業,忽視能提供大量就業人口的傳產、中小企業、服務業,只要高科技產業出現困境,台灣就全軍覆沒。





衝開格局 救臺灣 ─南方朔等四野人
227選舉,執政黨五連敗,馬英九聲望盪到29%新低點,顯示民心流失,威望大蝕,整個國家施政的正常運作勢必因此喪失支撐。馬英九從囊括58%或765 萬票的高人氣當選國家領導人,竟在兩年時間因為能力與政績而失去信賴與信心,所反映的是整個社會對他的期待落空,而且是在一種高升期待中的完全落空。

在過去18年,全世界不論是先進或後進社會,無一不是處在極度渴求變遷改革的環境氛圍之中,任何的改變(Change)呼聲與口號,都可爭得回響與支持, 也幾乎沒有一個主政者不是以改變做基調訴求,乃至唯一訴求;臺灣社會,何嘗不是如此。主要原因,乃出於過去18年的臺灣,是相對於世界大潮流唯一不變也不 求變的社會,而即使當中或有所變,也都不過是在潮流中被驅逼被拉扯而向下沉淪劣化的一種變。與民生經濟直接攸關的平均每人所得或薪資水準,就是18年來實 質未變的重要指標項目,產業在國際地位與占有率退落、出生率與高齡化造成人口數量與素質的衰減、教育改革越改越讓百姓不滿、社會價值觀越趨短淺近視、國際 關係向後往本土島內退縮、臺灣已經成為國際上越來越沒有活力、鬥志,也逐漸喪失競爭力的國家,甚至成為世界上不再被看重與被尊重的社會。

今天社會對馬英九之高度期望而竟致失望背離的原因,其實正出於對馬英九的青壯清新廉潔溫婉純正的極度肯定,而急切冀望能夠經由馬英九來帶領這個國家之有所 變與有所創新,且能再度重返世界時潮與軌道;然則,兩年既過,完全看不到馬在「改變」上有任何作為與表現:行政部門依然故我,人事組織沒有任何革故布新, 十年前或因立場顏色就位卻一直弄不好施政實績的常務官員,都還繼續杵在既得的位置上,穩若磐石;而即使在扁政期間極力「抹殺部會首長」的偏頗政府組織架 構,當時猶還可以看得到若干部會首長在社會上的身影與肩負擔責的模樣,但在馬政時代,幾乎所有部會首長都成為隱形無聲之人,不識政務權責,祇有民意調查, 與乎揣摩上意行事,行政機制幾近崩潰;所有施政依舊還是口號與名謂至上,看不到真實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上的進步與發展。過去十數年的自戀自囚的政策立場 與實施策略,到了馬政府時代,除了大勢所趨的兩岸開放,人民看不到新政新策是什麼?在哪裡?

眾人皆知「民粹」多麼誤國,甚至可能導向一國之亡;但從李登輝、陳水扁的「愛臺灣」,到了馬英九執政,卻更變本加厲,成為用「庶民經濟」包裝的「溺愛臺 灣」:稅不能加,費不敢調,價不准動,而製造社會更大惰性的「移轉性支出」一個也不能少。反商排富的論述與法制,直把國人乃至國際的投資與開發建設,完全 阻隔摒棄或停擺告吹,勤勉冒險創新的造餅機制,完全被坐待濟助照顧、築牆阻絕外來衝擊以維護弱勢的分餅機制,所凌越所取代;從經濟領域的情境看,臺灣已經 越來越是一個十足的社會主義經濟國家而不再是60、70年代的充滿活力創造力的市場經濟國家;在全球化世紀,「膽」與「敢」(guts & bolds)是絕大多數國家經濟體,存活於世界場域或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條件因素,在扁政時期,領導人可以祇用一兩句很經典的「阿沒你抹安著?」「著遇到啊 選我當家,就愛按呢作啦」話語,很「膽」很「敢」地把施政主張與理念,就這麼付諸實施,也實現了,真可謂是「一句有擔當的話,足可抵上千軍萬馬之眾」!但 今天的領導人卻沒有這種「勇氣」與「膽敢」去落實為其爭得765萬票的任何一項主張與願景,而這些原本是大家用選票扶他上座的「最終期待」,竟至可以悖離 現代民主政治「多數執政」的基本理則,祇為了討好相對少數的有聲反對,而完全棄守,而不能正正當當的大力去貫徹「當為之為」。這也就是執政的黨府院,在面 對選票挑戰時,完全失勢失據,以至吞下五連失敗的根本原因。

臺灣的「變」與「改」,其實已經到了極其迫切,間不容髮的時刻,因為全球的大環境,兩岸的中環境,以及國內的小環境,都已發出諸多深沉而且結構性的求新求 變訊號與事實。過去18年的不變(unchanged)以至今天的沒有能力變(unchangeable),其實正把臺灣這個國家推進到一個高度危機、危 急的境地之中。這個社會如果不能自省自救,現下的執政當局以至執政當家的領導人,如果不能及時醒悟驚起,用最短最快的時間與努力,進行大破大立的變革改 造,則這一世代經濟社會的破毀,以至下一世代下下世代的未來,可能都要溺陷於無邊無著沒有前景願景的境遇之中,亦將是必然的。

四個獻曝的野人祇是秉乎良知與對這個社會的大愛,深切體悟到,已經耽擱停滯無慮無為18年的臺灣,不能有絲毫再延誤四年或八年的機會,我們真切地希望把這 種迫在眼前的大環境危機,以及臺灣自身主觀因素所肇致的本體危機,明白指陳,期盼能夠喚起主政者以及整個社會大眾的驚覺與惕勵,使國家能夠在下一世代以至 下一個百年之世,永續邁進。

對於未來前景的突破與開創,有幾個方向的建議,希望能夠藉此被聆聽納受與促成,則臺灣的未來或許猶然大有可期。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確實的、根本的、結構性的,乃至長遠而重大的危機與挑戰,主要可以歸納如下:

再造經濟奇蹟氣勢

第一,全球經濟劇烈變化,而臺灣坐井觀天,原地踏步18年,經濟結構已扭曲變形,難以適應。做為臺灣經濟主動脈與活力來源的產業部門,18年來已極度向所 謂高科技產業傾斜,高占GDP 65%以上,為全球先進國家平均小於14%的四倍半。相對於此,最有能力創造就業機會,吸納勞動人口的服務業結構偏弱,欠缺國際競爭力,造成嚴重的服務業 赤字,成為臺灣在國際經濟戰場中的「阿奇利腳跟」。而與此重疊性極高的中小企業部門,則於24年前忽然因國內外環境變化失去加工出口業的主要動力之後,即 一蹶不振,儘管仍高占全體企業的97%,總就業人口的77%,但備受政府與金融體系的忽視,在目前金融體系16兆放款總額中,中小企業融資金額僅占 18%,因而競爭力薄弱,相對地位低落,早不復昔日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氣勢。

因為極度向高科技產業傾斜的臺灣經濟,也幾乎唯賴其對中國大陸的巨額出超維繫命脈。近年來臺灣經濟區區4%的成長率,幾乎全拜出超擴張之賜。但性命懸於一 線,原本即不可久恃,2008年以來,在對岸「騰籠換鳥」政策的摧殘,以及開年後沿海地區工資飛漲仍難挽嚴重民工荒危機的雙重打擊之下,「出口部門出路寸 斷」的險峻情勢急速惡化。加以占有臺灣出口市場高達65%的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已經生效,臺灣更進一步被邊緣化,甚至可能喪失加入「全球打群架」競爭的時 代。如果不能及時扭轉形勢,坐視臺灣的命脈隨高科技產業的出超斷絕,後果不堪設想。

擺正國家永續成長方向

第二,面對危機及不確定未來的挑戰,國家社會與主政當局,最須要努力即時回應做到的是,虛心理性檢視我們國家發展方向是否錯了?我們所提出的每句方向性口 號是否都能真正擺在正確有利的軌道上落實?此時此刻最必要的施政使命,無非是把社會的負能量轉化為正的能量,才有可能把這個國家社會帶往充滿未來的方向邁 進。其中一個最優先的事項,就是讓所有的政黨能夠走出對抗,從對抗泥淖中脫出,轉為可以良性理性的競爭,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政黨的激化對抗,祇會讓國家 機器與社會運作,必然陷入停滯低盪甚至倒退困窘;相對地,任何政黨的良性理性競爭,則易於催化整個社會之轉向效率與進步。任何國家的主政者,若能更進一步 擺脫狹隘的地方主義意識框限,轉進到更高格局、更高層次、更高視野上的攜手合作,則社會永續與國家競爭力的整體改善提升,亦必大有可期。相同的理則與策 略,也應當同樣有效運用於目前最關切要的兩岸關係發展上,祇要用競爭取代對抗、用和解促進合作,可以因此取得兩岸和平發展的共識與利基,則同樣對於臺灣的 永續成長,必能帶來最大的長期效益與國民福祉。

放開看得見之手,提高「經濟自由度」

第三,是主政者與政府機器的放手與鬆手很重要,尤其是行政機制上的放手。小者是領導人對主事官員的鬆手,不要有太多太頻繁的跳躍跨級直接電話叮囑與手諭交 辦之舉,也不要有太多針對主事首長背後冷箭式地挫志作為或公開針砭批判扯腿,凡事能以制度化的目標及績效管理,讓部會首長乃至局處主管都能夠膽敢承擔負 責,好好作出權責範圍的職能表現,則政府機器的總體施政成果就會展現出來,瑣細枝節的出巡拜會,甚至是中小學招呼鼓舞之慶典儀禮之事,更應當充分授權完全 交由事務層級辦理就好,在高位者則須騰空時間與精力,傾心致力於大政方針的擘籌與取決;對社會,政府應當讓大大小小裡裡外外都能夠明確清晰看到「當前的政 策」是什麼,而不再是舉目皆見「時下民粹」是什麼。對於「經濟自由」的強調與尊重,尤其重要,政府看得見的手,尤應珍惜動用,非有真正市場失靈情事,否則 不必動輒施用過度的框束或過度的呵護,對大小事物進行過度廣泛且逾乎尋常的不當干預;無所不在的政府干預或救濟,最容易肇致社會喪失其免疫能力與競爭力, 尤其更會挫折了整個社會本能既有的爭取優位的鬥志與意願。在這一方面,其最有能見度的檢驗方式,不過祇要讓臺灣能夠在世界經濟自由度排名榜上,逐年可以向 前向上挺升就算是作到了。

投資世界級「臺灣公司」的投資

第四,「投資臺灣」,是今天救臺灣、讓臺灣挺身再起的最關鍵解答。投資臺灣,更要投資臺灣在世界的投資;有幾方面的投資,是臺灣面對當前致命危機,所極其 必要的。在短近期內的實體經濟構面,必須打開反商排富甚至仇商敵富的意識型態枷鎖,增強積極正向誘因,改善經濟投資環境,促進並吸引更大更多的市場產業投 資,特別是要同時並進地促進本國人在臺投資,與吸引外國人來臺投資,唯有不斷持續的投資,才能將臺灣經濟的餅作大,而創造出更多就業機會與更廣更大所得效 應,也更能夠有效鞏固臺灣的國際市場地位;在更中長期的非經濟構面投資,也很為重要,臺灣社會為應對未來嚴苛挑戰,尤更必須要有宏觀遠見的策略性投資在 「國家人力資本的開發」與「社會資本的厚實」這兩個重點事項之上,為致力於投資國家人力資本,則長期的教育,與短期即期訓練學習,不但都必須要能夠使之市 場化、國際化,更要使之可以有效產業化,使我們未來的教育訓練,不止是可以成長自己本國下一世代的未來,更能夠作為成長別人的,可以外銷創匯的,結合教育 與就業的投資,具有競爭力之國際知識服務產業。另一方面的「投資臺灣」,是加深加強對臺灣的社會資本投資,惟其更深化擴大在社會資本的投資,才能夠促使臺 灣社會體制的紀律、效率、秩序與團結和諧,得以為之提升晉級,使臺灣這個小型經濟的島國,更有機會成為全球場域中,著具特色的「臺灣公司(Taiwan Inc.)」。

無論是實體經濟投資或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投資的加強「投資臺灣」的結果,都必然會造就「更大的民間部門與更小的政府部門」的新國家社會結構,則在經濟成長 過程中,政府部門祇要守分際地扮演好真實合理公平正義的再分配角色,其餘的就應當放手讓民間部門的更大活力、動力與創造力,來運轉這個國家社會的進步發 展,真正讓臺灣步上「免於外來挑戰競爭之恐懼,也免於對內分配匱乏不足之擔憂」的嶄新境界。

以下一世代存續與發展為不變信念

四野人懍於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職責,膽敢提出一些早被輕忽罔視的重大危機與問題,冀能帶動國家施政的可適思考方向,喚起社會資源與人文的正視與投注,則或許 這些不一定是答案的答案,或有可能為臺灣的政府、社會與人民,帶來若干長期永續之利益,則庶幾乎美麗國家願景之可能臻止。【四野人:林建山、南方朔、洪奇 昌、馬 凱】2010/03/0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