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西方应对中国采取更坚定的原则立场

德语媒体 | 2010.02.08

西方应对中国采取更坚定的原则立场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没有出席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而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当地许多记者认为,这表明"世界进入了后美国时代", 他们形象地比喻说,"在驾驭全球安全的驾驶舱中,新崛起国家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列奥纳德(Marc Leonard) 在《南德意志报》发表文章,从这次会议谈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不久前,西方还希望,中国融入国际机构后,将认同世界秩序。西方的理由是,如果不让中国进入现行世界秩序,中国就会试图推翻这一秩序,并 设计另一种秩序。但在北京看来,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二元选择。中国总是想从现有秩序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为自己的行动保留活动余地。中国并没有通过国 际机构改变自己,而是精心炮制了多边外交原则,改变了国际秩序。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采用实用战略。它加入国际机构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而不是为了支持这些机构全面实现其目标。这一做法直到不久前都不存在问题,因 为中国谨慎使用自己的权力。例如,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经常发出怨言,但对西方决议更多投弃权票,不投反对票,除非提案涉及台湾。

过去几年,中国的立场有了变化。2007年和2008年,北京分别对安理会的缅甸决议和津巴布韦决议行使否决权。多哈世贸谈判时,中国与印度一起, 使有关全球贸易体制的商谈遭到失败。中国制止对伊朗的制裁,同时扩大对伊朗的投资和贸易。在与力量削弱的美国谈判时,强大起来的中国认为没有必要再做出让 步。中国不惧怕自己与西方的关系恶化。"

列奥纳德的文章认为,"西方的政策还没有适应北京的这些变化",西方各国政府应采取"更坚定的原则立场"。为此,文章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步是结束无条件地让中国融入国际机构的原则。如果我们向中国开放市场或邀请它加入国际机构,中国就应该以具体行动做出回报。

第二,欧盟和美国等自由国家应更好合作。如果北京抵制国际社会的强有力共同行动,那么欧美应把这一切在全世界公布于众,中国可以决定是否愿意使自己的声誉付出代价。

第三,西方国家必须使用更大的外交能量,接纳印度、印度尼西亚、南非、巴西等国进入自由同盟,扩大自由集团的经济和技术优越性。这并不是要放弃容纳 中国的原则,而是换一种形式容纳中国。西方国家的政府必须表明,如果中国违背基本原则目标,就不能听由中国自由进入国际机构。"

摘译:王羊
责编:乐然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