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2月10日08:45
中國的8000個信貸地雷
史宗瀚
世
界從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中艱難復蘇﹐而中國似乎已經實現了一個奇跡。去年經濟增幅接近9%﹐同時截至12月31日政府負債與GDP比率僅為20%左右。中國是像老話說的那樣﹐享受了免費的午餐嗎?事實遠非如此:中國政府通過地方政府創建的數以千計的投資實體為規模極其龐大的刺激計劃提供了資金。如果北京方面不馬上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制止﹐為刺激計劃提供了大部分資金的中國各家銀行可能很快面臨巨額貸款拖欠﹐規模甚至與中國龐大的財政能力和外匯儲備相當。
2008 年底﹐中國政府宣佈了5,880億美元的刺激計劃﹐隨後地方政府積極推出了在未來幾年投資逾四萬億美元的多項計劃。這些遠非空想的白日夢。中央政府允許甚 至鼓勵地方政府從銀行大肆借貸以支持基礎設施項目。官方數據顯示﹐由於中國法律禁止銀行直接貸款給政府機構﹐地方政府建立了大約8,000家投資公司。銀 行向這些實體的放貸歸入“企業貸款”。
北京方面已無法確定地方政府投資機構從銀行貸款以及從債券和證券投資者那裡籌集的資金數額。不過﹐ 其數額巨大是毫無疑問的。去年9月﹐中國媒體援引政府人士的話報道稱﹐這些機構已借貸8,800億美元。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1月份接 受《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披露﹐2009年一年時間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台借貸7,350億美元。
不過﹐上述數字只是猜測。國家審計局去年進行的審計查出了該項數據的諸多問題﹐以至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下令對地方投資機構進行另一輪大規模審計。在完成徹底的審計、公佈結果之前﹐沒有人真正瞭解地方政府借貸的總規模。
為 了獲得獨立的估計數字﹐我從數千個信息來源搜集了數據﹐包括監管文件、債券評級報告以及政府-銀行合作協議的新聞發佈。我估計﹐2004-2009年底地 方投資機構的借貸總規模為1.6萬億美元左右。這個數據絕非精確值﹐因為級別較低的政府實體和小銀行的放貸難以跟蹤。不過﹐我搜集的證據表明﹐問題的嚴重 程度遠高於政府此前預計。以1.6萬億美元計﹐地方政府負債約佔中國2009年GDP的三分之一﹐相當於中國外匯儲備的70%。
雖然地方 政府預算有限﹐但它們可以出售土地獲得收入﹐以此支付貸款利息和最終的本金。事實上﹐中國各地政府2009年共出售價值2,330億美元的土地﹐從下半年 的房地產飆升中獲益。不過﹐地方投資工具要完全通過出售土地所得償還利息和債務的話﹐房地產熱潮就必須在未來很多年一直持續﹐以保證土地的高需求。更糟糕 的是﹐銀行已經承諾向地方投資實體發放另外的逾1萬億美元貸款。如果中央政府不限制銀行向這些實體放貸﹐這些機構將背負更沉重的債務﹐這樣一來﹐要麼就必 須出售更多土地﹐要麼就會導致巨額不良貸款的形成。
中央政府已經下令銀行放緩向地方投資工具發放貸款。不過﹐要防止災難性後果還需採取更 強有力的措施。首先﹐政府需要下令銀行停止向所有地方投融資平台的新投資項目或上馬不久的投資項目發放貸款。這也會減緩整體的放緩速度﹐並抑制不斷加劇的 通脹。第二﹐由於縣級政府的財政狀況最差﹐也最沒有能力償還銀行貸款﹐中央政府應當承擔幾乎所有縣級投資工具的債務。雖然這樣會令中國的債務佔GDP比率 大幅上升﹐但以國際標準衡量總規模仍然很低。
突然縮減向地方投資工具的放貸會產生一波不良貸款潮﹐但加大對市場機制的依賴會在未來幾年里 輕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銀行將完全收回向狀況良好的地方實體發放的貸款﹐這部分約佔地方政府貸款總額的一半。至於其餘部分﹐政府需要允許銀行直接向國內 外投資者出售次級或不良貸款。中央政府無需擔心中國的上市銀行會將不良貸款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因為這些銀行要向股東交待。銀行以及投資銀行和不良資產 投資者也應當想辦法將地方債務證券化﹐出售給國內外投資者。海外投資者應當會對以人民幣計價的證券感興趣﹐因預期人民幣幣值不久後將重估。
北京的“改革開放”四字真言近年來越發讓人覺得空洞﹐因越來越多的財政資源投入了國有領域。不過﹐為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而進行適時、大膽和市場導向的干預將讓中國再次走上改革之路。
(編者按:本文作者史宗瀚為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助理教授﹐著有Factions and Finance in China: Elite Conflict and Inflation一書。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Factions and Finance in China: Elite Conflict and Inflation (Hardcover)
~ Victor C. Shih (Author)*****
中國官員的數字觀
偶然看到一則陳年舊聞,於是有了以下感慨。
這則舊聞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2003年7月24日在“第五屆亞歐經濟部長會 議”上發表講話說,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將比2000年翻兩番,預計達到4萬億美元。鑒於中國2009年的GDP就已經接近5萬億美元,吳儀當 年這一不算太保守的預測未免顯得滑稽。
我想,就算中國政府的官方智囊機構再無能,吳儀副總理也不至於真的相信到2020年時中國的 GDP只折合四萬億美元,因為這一數字完全沒有考慮人民幣升值和通貨膨脹因素,只是把中國2000年折合約1萬億美元的GDP數字翻上兩番了事。好在外國 人關心的是中國是否依然堅持GDP在20年內翻兩番的既定經濟增長目標,至於實現翻兩番後的具體GDP數額應是多少倒沒什麼人去較真了。
表面上看,吳儀把中國經濟增長翻兩番的目標落實到了具體數字上,似乎平添了這一目標的“科學性”,可實際上,這一數字毫無參考價值,應該說也是政府的一種形象工程。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最近提交給美國証監會的持股報告, 依然延續著中國政府這種“粗看清楚、細看糊塗”的數字學。報告稱,中投購有摩根士丹利價值17億美元的股份、貝萊德價值7.13億美元的股份和花旗集團價 值2,970萬美元的900萬股股份。但中投這份報告沒有說這些投資是何時進行的,也沒有說這些股票是以什麼價格購買的,因此外界難以衡量這些投資的表現如何。當然,美國証監會關心的是中投持有美國哪些公司具體多少股份,至於它這些股權投資具體是賠是賺美國人可能並不關心。
但 外國人不較真,中國人卻不能不認真,因為中投是拿中國納稅人的錢去投資的。可看罷中投這份數字充斥的報告,原來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還是不知道。不過話又說 回來,許多實際情況即使你事後知道了,也是白知道。中國政府在其《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報告》中說,2007年排入水中的污染物總量為3,030萬噸,比 2008年一份報告中所說的1,380萬噸高出一倍多。政府在2008年這份報告中說,2007年的水污染比2006年下降了3% 。而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在發布普查結果時卻表示,國務院在確定開展這次污染源普查的時候也已經明確,這次普查的結果與“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的考核不掛 鉤。也就是說,盡管中國2007年的水污染物總量陡然增加了一倍多,但中國政府2007年將水污染物“減少”3%的政績卻不會被抹殺。
如果政府官員的數字觀總停留在信口開河地報數字,處心積慮地堆砌數字,或是堂而皇之地無視數字,中國政府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又如何能得到有效落實?
(本文作者劉罡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編輯兼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本文內容歸道瓊斯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