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工的心理 2009年03月16日17:13 Alexandra Harney在
一年一度的“兩會”期間﹐
中國社會穩定面臨的威脅是最讓人擔憂的一個話題﹐人們擔心它可能阻礙中國經濟發展。上個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說﹐自去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大約有2,000萬民工失去工作﹐這個數字大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實行國企改革的4年中減少的工作崗位的總和。人們擔心﹐這些民工有可能因為不滿而走上街頭。
但是﹐任何一位與中國民工有過一點接觸的人都會告訴你﹐他們並不是愛鬧事的人。目前﹐中國有大約1.3億離開農村老家外出務工的民工﹐很多人在沿海地區的工廠里工作﹐你穿的鞋子、使用的iPod和手機或許就出自他們的手。與歐美的數百萬失業大軍一樣﹐中國的失業民工只想重新找到工作。他們在政治上沒有組織。即使是在經濟形勢最好的時候﹐他們的工作也不穩定﹐正因為這樣﹐比起習慣了穩定的薪水、養老金和福利的中國和西方富人﹐他們對經濟衰退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強。
我接觸過的民工都對經濟下滑有擔憂情緒﹐但談不上憤怒。許多人認為經濟增長放緩是全球普遍現象﹐並非中國獨有﹐而且他們跟一些著名的西方經濟學家一樣﹐對中國政府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表示讚賞。最近被公司裁員的江西人李陸元(音)對我說﹐我們沒人怪政府。我們不會這樣看問題。他之前在深圳從事房地產中介行業。
香港勞工組織中國勞工通訊(China Labor Bulletin)主編Geoffrey Crothall最近去了趟東莞﹐那裡是中國主要出口製造業基地。他說﹐我遇到的人沒有誰有怒氣﹐我感覺﹐中國官方媒體在向公眾報導全球經濟危機方面做得不錯﹐人們能夠接受將這種情況作為自己遭遇失業或降薪的原因。
那麼﹐為什麼中國政府對這個群體這麼擔心呢?一個明顯的原因是﹐這個群體規模龐大且很容易受到傷害。在中國現行戶籍制度下﹐大部分民工都屬於農村人口﹐除了在老家的一小塊耕地之外﹐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社會保障。許多在沿海省份外貿工廠打工的民工沒有保險﹐原因之一是他們不願掏錢參加工廠所在地的養老保險﹐由於戶口的限制﹐保險不一定能實現跨省轉移。
另一個原因是﹐儘管過去二十年來民工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核心作用﹐但多年來他們一直被視為是對公共秩序的威脅。發生問題時﹐人們很容易歸咎於貧困人口: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在一些沿海城市﹐犯罪分子大部分都是外來民工。不過﹐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政治學教授索林格(Dorothy Solinger)等學者對這一數據的真實性表示懷疑。
中國政府之所以擔心發生勞工騷亂﹐還與民工的權利意識日益增強有關。官方數據顯示﹐2008年﹐勞動訴訟增加了95%﹐是各類案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雖然此類訴訟的絕對數字與民工群體的龐大規模相比並不算高﹐但隨著大批工廠因訂單減少而倒閉﹐勞工糾紛勢必會繼續上升。全球經濟危機持續越久﹐中國出口行業的失業情況就會越嚴重﹐在該領域就業的民工也會變得越來越焦慮。
抗議活動變得越來越普遍。去年11月﹐廣東一家玩具廠的數百名下崗民工舉行了激烈的抗議活動﹐另外﹐中國多個城市發生了出租車司機罷工事件。 12月份﹐湖南省有1千多名教師罷課。
外表看似寬鬆﹐實際上北京方面採取了很好的保護措施﹐共產黨建立了整套控制不滿的體系。中國只有一家合法的、由政府控制的工會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All-China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政府對獨立勞工維權人士的活動予以嚴密控制。工人們或許能對具體的某家公司發起抗議活動﹐但他們缺乏一個將他們的不滿連到一個地區性或全國性組織的機制。
任何一位關心中國發展的人不應將注意力放在討論發生社會動盪的可能性上﹐而是應該多考慮民工們的遭遇所明確反映出的結構性問題:需要改革醫療體制、農村地區缺乏機會以及為數百萬將因出口業下滑而失去工作的民工提供再就業培訓。如果中國不能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那麼﹐普通中國人就不會成為全世界希望他們成為的消費大戶。中國政府上週宣佈﹐將在醫療和教育方面增加開支﹐近期還承諾對民工開展再就業培訓計劃﹐這些都是對這一事實的默認。
中國民工並不是一個憤怒的群體﹐而且﹐就眼下來說﹐他們大多數人都相信﹐政府在抵御全球金融危機方面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中國政府必須謹慎行事﹐不要辜負了他們的這種友好心態。
(編者按﹕本文作者從事顧問工作﹐寫有《低價中國》(The China Price)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