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反應激烈
中國政府在美國總統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之後迅速作出激烈反應,譴責美國「損害中方核心利益」。
奧巴馬是當地時間星期六(7月16日)中午(北京時間深夜)在白宮會見達賴喇嘛的,中國新華社在會談結束不到兩小時之後就發表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馬朝旭的談話。
馬朝旭說,「美方此舉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傷害中國人民感情,損害中美關係。」
中國新華社同時報道說,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17日凌晨在北京緊急召見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王曉岷,就這一事件提出「嚴正交涉」。
報道說,中國駐美大使張業遂也在華盛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此前曾在白宮公布這次會面計劃之後發表聲明說,中方要求美方「立即撤銷安排奧巴馬總統會見達賴喇嘛的決定,不做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美關係的事情」。
洪磊說,西藏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反對任何外國政要以任何方式會見達賴喇嘛。
但是白宮表示,這次會面將顯示奧巴馬總統堅決支持保護西藏獨特的宗教、文化和語言特徵,以及保護西藏人民人權的立場。
白宮的聲明還說,奧巴馬總統將強調他一直支持達賴喇嘛的代表與中國政府進行對話解決分歧的立場。
迄今為止,中國政府已經同達賴喇嘛的代表舉行了九輪對話,上一次是在2010年1月,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許多藏人認為,北京當局刻意不讓會談取得進展,希望拖到達賴喇嘛去世。
達賴喇嘛這次訪問華盛頓,主持了歷時11天的宗教活動。數千名流亡藏人上星期三(7月6日)在華盛頓參加了慶祝達賴喇嘛76歲生日的活動。
據法新社援引達賴喇嘛在會見奧巴馬之後發表的談話說,「奧巴馬是最偉大的民主國家的總統,自然會對基本的人權價值和宗教自由表達關切。」
有記者表示,白宮把奧巴馬和達賴喇嘛的會面地點安排在地圖室,而不是通常會見外國政要的橢圓形辦公室,這顯示白宮希望讓會面保持低調。
****
中國共產黨90歲生日剛剛過去,中國又在緊鑼密鼓地準備另一大慶祝活動:"和平解放西藏60年"。德國之聲記者秦戈正在西藏旅遊,為大家發來他的見聞錄。
安詳的城市,良好的交通
穿過繁華商業區的公共汽車上,一個年輕的漢族女子在大聲打電話。女子用濃重的川音,旁若無人的與朋友煲電話粥,內容是剛發了5000元大慶特殊補貼,不過這點錢實在不算什麼,請幾次客就用完了。大聲"炫富"的女公務員身旁,是眾多靜默的藏族乘客。他們聽懂了嗎?或者這一切也跟他們無關?
市區面積不大的拉薩市,公交發展較好。公共汽車雖然速度不快,但因票價低廉且線路多,為普通市民提供了很多便利。公交司機和售票員多為藏族人,藏漢雙語服務。一有老少乘客上車,總能得到及時的禮讓和照顧。
奔馳在拉薩街頭的藍白色出租車頗引入註目。這兩年,一大批外型氣派、內座寬敞的中華駿捷轎車投入使用,這使得拉薩的出租車服務即使與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比,也毫不遜色。
與出租車的"中華"風景線相映的,是拉薩街頭各種豪華越野車,其數量之多、比例之高,令人驚訝。入夜之後,連小巷裡也停滿了豐田4500,家用轎車卻不多見。一位在拉薩工作的朋友說,拉薩市民的平均收入仍然不高,市內轎車用處不大,人們在拉薩街頭看到的豪華越野車,除部分服務於高原旅遊外,絕大多數仍為政府採購。
族群之間的有形鴻溝
得益於民族問題敏感和謹慎對待,拉薩大概是中國唯一一座老城區得以保護的省會城市。以大、小昭寺為軸心的拉薩老城仍然保存完好,倖免於拆遷改造之禍,保留了拉薩傳統的街區共同體,也保持了拉薩市民的傳統文化。
傳統的藏式大雜院沿著狹窄街道組成街區,大人們圍著院子中央的水龍頭洗衣洗菜,孩子們則在院子裡一起嬉戲,共同長大,街坊鄰里招呼而過。遍布城區的眾多小茶館裡,人們結朋會友,喝茶闊論。與一百年前的拉薩相比,這一情景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稍不同的是,政府近年大力投入新增了鋪道石、排污管線、街區公共廁所,藏人隨地便溺的現像也逐漸減少。
然而,拉薩市區涇渭分明的族裔聚居情況,說明了至今民族間的隔閡依然真實可見。布達拉宮以西,是各地機關、軍區駐地;附近新建的現代高層樓盤,面向拉薩的漢族中產階級。而大、小昭寺之間的老城區仍屬於藏人的絕對領地。在八廓街東側,圍繞清真寺是一片規模甚大的回民區。這也是帶槍武警們的巡邏重點。據說,當地藏人對經商為主、排外嚴重的回民的不滿,較之漢人更甚。兩者之間,星星點點一些四川、青海過來的漢人的店鋪,以經營小餐館、食品、服裝店為主。
談起2008年的"3·14",一位在拉薩北京中路經營十多年餐館的重慶老闆至今心有餘悸:"你看對面那個旅館的外牆,至今還是黑的,大火的痕跡還在。這一帶鬧得最厲害。幸好我當初及早關門逃掉,一些東西也被燒掉,還好不大值錢。"
對藏人街區恐懼,這在另一位出租車司機身上也得到印證。這位河南籍司機硬是拒絕將車開進老城區的巷子,理由是:"巷子太窄,進去了不好出來……而且巷子太深,我們一般都不敢進去。"
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漢族幹部,若不是出於工作需要,也很少深入藏人聚居區。在他們看來,那裡隱藏著某種未知的危險,連偶爾開車穿過也如驚弓之鳥。他們說:"西藏很複雜。你是沒碰到,我看了太多的內參報告……"
不被感恩的融合?
在拉薩開往林芝、山南等地的公路兩旁,一座座新建的兩層小樓不時地映入眼簾。這些仿藏式民居樣式統一,屋頂上高揚著五星紅旗。這是西藏地區的"洗腳上樓",面向藏區牧民。目的是,讓原來習慣遷徙的牧民,逐漸安定下來,轉變成定居農民。
部分牧民轉變為定居農民部分牧民轉變為定居農民
這個模式的靈感,似乎借鑒於林芝的樣板村--阿沛新村。 2001年,在林芝的援藏對接省份--福建省耗資300多萬援助下,原人大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位於山溝的老家28戶村民,被集體遷移到318國道邊上落戶。如今,在政府的關懷下,村民們在嶄新、漂亮的新居養豬種菜,兼帶被旅遊,一副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和諧景象。阿沛新村是如此成功,以至於參觀阿沛新村,成了眾多林芝旅遊團的經典欄目之一。
據新近的《西藏日報》,僅山南地區,今年上半年,就由內地的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共投資9368萬元人民幣,用於28個村落的改造。此外,村莊內外還隨處可見新發放的東方紅200P拖拉機,輔助耕作。若用中國老百姓的標準,如今的藏民,已經赶超內地,提前奔入了"有房、有車"的小康生活。
然而,讓藏民們告別帳篷、住上"別墅",他們就定會感恩嗎?當地人透露,這樣的政績工程雖然外表光鮮,但實際效果可疑。藏民們對於他們並不需要的東西,並不感恩。很多新房裡可能空空如也,不少藏民未必有錢添置家具。即使在拉薩老城,儘管低保額度遠遠高於內地1、2倍,仍有不少居民買不起酥油、數月吃不上犛牛肉,掙扎在貧困線下。
在西藏工作近20年的某援藏幹部,對漢藏文化融合表示悲觀。私下里,他認為:漢藏之間存在太多的文化差異和宗教認知。在中央集權的框架下,消除漢藏間隔閡的唯一可能,就是隨著時間推移,藏族逐漸被同化、"被漢化"。
作者:秦戈
責編:謝菲
拉萨见闻录(2)难以跨越的民族鸿沟
安详的城市,良好的交通
穿过繁华商业区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年轻的汉族女子在大声打电话。女子用浓重的川音,旁若无人的与朋友煲电话粥,内容是刚发了5000元大庆特殊补 贴,不过这点钱实在不算什么,请几次客就用完了。大声"炫富"的女公务员身旁,是众多静默的藏族乘客。他们听懂了吗?或者这一切也跟他们无关?
市区面积不大的拉萨市,公交发展较好。公共汽车虽然速度不快,但因票价低廉且线路多,为普通市民提供了很多便利。公交司机和售票员多为藏族人,藏汉双语服务。一有老少乘客上车,总能得到及时的礼让和照顾。
奔驰在拉萨街头的蓝白色出租车颇引入注目。这两年,一大批外型气派、内座宽敞的中华骏捷轿车投入使用,这使得拉萨的出租车服务即使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比,也毫不逊色。
与出租车的"中华"风景线相映的,是拉萨街头各种豪华越野车,其数量之多、比例之高,令人惊讶。入夜之后,连小巷里也停满了丰田4500,家用轿车 却不多见。一位在拉萨工作的朋友说,拉萨市民的平均收入仍然不高,市内轿车用处不大,人们在拉萨街头看到的豪华越野车,除部分服务于高原旅游外,绝大多数 仍为政府采购。
族群之间的有形鸿沟
得益于民族问题敏感和谨慎对待,拉萨大概是中国唯一一座老城区得以保护的省会城市。以大、小昭寺为轴心的拉萨老城仍然保存完好,幸免于拆迁改造之祸,保留了拉萨传统的街区共同体,也保持了拉萨市民的传统文化。
传统的藏式大杂院沿着狭窄街道组成街区,大人们围着院子中央的水龙头洗衣洗菜,孩子们则在院子里一起嬉戏,共同长大,街坊邻里招呼而过。遍布城区的 众多小茶馆里,人们结朋会友,喝茶阔论。与一百年前的拉萨相比,这一情景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稍不同的是,政府近年大力投入新增了铺道石、排污管线、街区公 共厕所,藏人随地便溺的现象也逐渐减少。
然而,拉萨市区泾渭分明的族裔聚居情况,说明了至今民族间的隔阂依然真实可见。布达拉宫以西,是各地机关、军区驻地;附近新建的现代高层楼盘,面向 拉萨的汉族中产阶级。而大、小昭寺之间的老城区仍属于藏人的绝对领地。在八廓街东侧,围绕清真寺是一片规模甚大的回民区。这也是带枪武警们的巡逻重点。据 说,当地藏人对经商为主、排外严重的回民的不满,较之汉人更甚。两者之间,星星点点一些四川、青海过来的汉人的店铺,以经营小餐馆、食品、服装店为主。
谈起2008年的"3·14",一位在拉萨北京中路经营十多年餐馆的重庆老板至今心有余悸:"你看对面那个旅馆的外墙,至今还是黑的,大火的痕迹还在。这一带闹得最厉害。幸好我当初及早关门逃掉,一些东西也被烧掉,还好不大值钱。"
对藏人街区恐惧,这在另一位出租车司机身上也得到印证。这位河南籍司机硬是拒绝将车开进老城区的巷子,理由是:"巷子太窄,进去了不好出来……而且巷子太深,我们一般都不敢进去。"
即使是工作多年的汉族干部,若不是出于工作需要,也很少深入藏人聚居区。在他们看来,那里隐藏着某种未知的危险,连偶尔开车穿过也如惊弓之鸟。他们说:"西藏很复杂。你是没碰到,我看了太多的内参报告……"
不被感恩的融合?
在拉萨开往林芝、山南等地的公路两旁,一座座新建的两层小楼不时地映入眼帘。这些仿藏式民居样式统一,屋顶上高扬着五星红旗。这是西藏地区的"洗脚上楼",面向藏区牧民。目的是,让原来习惯迁徙的牧民,逐渐安定下来,转变成定居农民。
这个模式的灵感,似乎借鉴于林芝的样板村--阿沛新村。2001年,在林芝的援藏对接省份--福建省耗资300多万援助下,原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 旺晋美位于山沟的老家28户村民,被集体迁移到318国道边上落户。如今,在政府的关怀下,村民们在崭新、漂亮的新居养猪种菜,兼带被旅游,一副安居乐 业、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阿沛新村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参观阿沛新村,成了众多林芝旅游团的经典栏目之一。
据新近的《西藏日报》,仅山南地区,今年上半年,就由内地的湖南、湖北、安徽三省共投资9368万元人民币,用于28个村落的改造。此外,村庄内外 还随处可见新发放的东方红200P拖拉机,辅助耕作。若用中国老百姓的标准,如今的藏民,已经赶超内地,提前奔入了"有房、有车"的小康生活。
然而,让藏民们告别帐篷、住上"别墅",他们就定会感恩吗?当地人透露,这样的政绩工程虽然外表光鲜,但实际效果可疑。藏民们对于他们并不需要的东 西,并不感恩。很多新房里可能空空如也,不少藏民未必有钱添置家具。即使在拉萨老城,尽管低保额度远远高于内地1、2倍,仍有不少居民买不起酥油、数月吃 不上牦牛肉,挣扎在贫困线下。
在西藏工作近20年的某援藏干部,对汉藏文化融合表示悲观。私下里,他认为:汉藏之间存在太多的文化差异和宗教认知。在中央集权的框架下,消除汉藏间隔阂的唯一可能,就是随着时间推移,藏族逐渐被同化、"被汉化"。
作者:秦戈
责编:谢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