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全面執政的專業破產: 316破功: 提高老農津貼個案/ 國民黨御用文化團體分贓招唾棄

現在建國百年基金會的細項和過程漸漸清楚了
其品味和心懷不善的真面貌更清楚了
文化團體分贓必招唾棄



台灣農產品雖然豐富但是面臨極大困難


新聞報導 | 2011.11.18
台灣政府提升老農津貼


台灣內政部今天宣布調升老農津貼和其他8種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特別是老農津貼部分,從原定只增加316元台幣,改為增加1000元,即由新台幣6000元調高到7000元,引起反對黨民進黨的反彈,批馬政府政策買票、無能、政策反复、沒有定見。


台灣內政部長江宜樺今天(11月18日)宣布,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原著民、中低收入家庭兒童及少年等8項社會福利金貼將隨著老農津貼向上調整。國庫因此增加123億元台幣地支出,約有218萬人受益。此政策一出,特別是老農津貼由預定的每人只增加316元新台幣改為增加1000元,立刻引起反對黨民進黨的反彈。主要原因是:當初民進黨提議增加1000元時,遭到國民黨拒絕,現在國民黨卻採用民進黨1000元的老版本。民進黨因此批馬英九政策大轉彎、有政策買票的嫌疑。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說:"總統應該對人民的痛苦有深刻地了解,而不是為了選票,他這個轉變非常清楚的是為了選舉,他可能選情告急​​,現在又把它調高。"

民進黨批政策大轉彎

國民黨原先計劃老農津貼只增加316元,立刻引起基層農民的強烈反彈,綠營炮轟這是"每天多買一顆滷蛋的錢"。國民黨中南部立委也炮轟連連,認為增加太少無濟於事。林俊賢則表示,歡迎國民黨參考接納民進黨的政策,同時提醒選民,如果國民黨如此反复無常、沒有定見,不如將政府交給有定見的民進黨。 "我覺得為了一個選舉,政策一直在改變,我們覺得國民黨執政不因該如此,好像沒有方向,轉來轉去,不知道如何領導政府,不如將政府乾脆交給有理念、有方向的民進黨。"

1995年台灣開辦老農津貼。從當初每個月發放3000元台幣,調到現行的6000元。目前,全台領有老農津貼的人約有68萬。申請老農津貼的條件為:年滿65歲,曾加入過農保6個月以上的農民,同一時間內沒有領取政府發放的其他的生活補助或津貼。符合資格者可以領取津貼,直到死亡或是資格條件喪失當月。由於老農津貼已經有4年沒有調漲,所以日前由相關單位提出調整的計劃。

老農津貼有其必要性

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官俊榮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指出,台灣的農民比在其他部門工作的人收入低,每個農戶的所得大約是工業部門勞動家庭每戶平均所得的80%而已雖然,台灣農民和其他台灣人民一樣享有全民健康保險和其他社會保險,但基本上,農人生活確實比較困苦,所以給與老農津貼有其必要性。他批評國民黨當初提議增加316元時,沒有做好全面地檢討。

"我認為國民黨沒有把應該的標準理清楚。標准在哪裡呢?比如農業生產的社會價值是什麼?農業有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環境保育的作用等等。這種社會價值有沒有一個合理的評估?當一個農民在生產的過程中,他的生產活動有社會價值的時候,而他從他的產品的銷售的收入裡,沒有辦法得到合理的補償的,這時,社會應該給他什麽樣的補償。 "

官俊榮認為,發給老農津貼是應該的,調升1000元也是合理的。但是國民黨的政策往往太過保守,沒有立即作"該做的事"。他說:"國民黨當然是在選舉的壓力之下,做這個檢討。選舉也是一個聽民意的好機會。國民黨很多時候政策是非常保守的,他常常怕被別人指責是買票所以不敢做,這是不對的。如果是因為沒有作完整的評估,或者因為擔心被批評,因此該做得事沒有做,都是不對的。我認為調升1000元是合理的。"

台灣農業的困境

根據2007年的統計,台灣農業的總產值達3883億新台幣,僅佔當年台灣GDP的1.45%,而1950年代台灣農業產值還佔當年GDP的30%。台灣農業面臨如此大的危機,原因很多,比如耕地太小,每個農戶的耕作面積平均為1公頃左右。台灣的土地昂貴。颱風很多。台灣本身的市場很小。產銷調控政策協調不良。 "主要是生產規模太小,農業用地價格高,產銷調控的問題。"

台灣的農業還遇到其他的挑戰,比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而最近又和中國簽訂 ECFA。官俊榮說,台灣農業的面貌正在改變中。



作者:邱璧輝

責編:李魚

***

夢想家愈燒愈烈// 府院急揮刀 盛治仁閃辭
國慶晚會音樂劇「夢想家」事件延燒,藝文界發出怒吼,檢調也介入調查,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昨閃電請辭獲准,希望爭議告一段落。 (記者胡舜翔攝)

〔記 者凌美雪、李欣芳、趙靜瑜、王寓中、林慶川/台北報導〕建國百年國慶晚會的「夢想家」音樂劇兩晚燒掉公帑逾兩億元,不但社會大眾側目,藝文界也發出怒吼, 串連要求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下台,由於風暴已衝擊馬總統連任選情,府院為求止血,昨同意盛治仁請辭,主委一職由副主委李仁芳暫代。

民進黨指馬斷尾求生 檢調仍須徹查

民進黨昨批判,盛治仁辭職是馬政府切割裝無辜、斷尾求生,「夢想家」音樂劇標案是官商勾結的問題,檢調仍須徹查,不能包庇。吳揆雖對花費逾兩億元表示感到驚訝,但盛治仁先前就曾向吳報告,吳揆從頭到尾都很清楚。

民進黨發言人陳其邁強調,此案不能就此了結,盛治仁迄未回答社會大眾的疑慮,包括為何兩千萬元就可以做的標案,要花兩億多元?為何盛治仁經手的案子,如聽奧、花博、夢想家,都比別人貴?為何得標的都是與賴聲川有關係的人?為何都採限制性招標?

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則表示,盛治仁下台只是九大訴求之一,連署活動將會持續,他們期待三黨候選人文化政策辯論。

總統馬英九昨接受電子媒體專訪時說,盛治仁請辭去職的決定是正確的,此事引發的社會觀感問題,並不亞於法律問題。至於盛治仁去職時機是否應更早,馬也認為確有檢討的空間。

盛治仁前天就取消所有公開行程,而昨天下午原訂的「築夢者孫逸仙」媒體茶會也取消,並臨時召開記者會,說明請辭的原委。他強調自己的清白與操守絕對禁得起檢驗,並說「自己有沒有錯是另外一回事,但如果社會大眾都不滿意,我是政務官,當然要負起責任。」

針對文化界連署要他下台,盛治仁昨回應,「我確實要檢討反省。有辜負期待之處,我也鄭重向各界致歉。」

吳揆驚訝燒兩億 盛強調禁得起檢驗

除藝文界一面倒的「下台」聲浪,前天吳揆對國慶晚會花掉兩億元感到「驚訝」的談話,也被揣測是他閃辭主因。針對是否是被迫辭職,為行政團隊止血?盛治仁則說,其實「夢想家」爭議開始之初,他就已口頭向馬總統及吳揆表達辭意,但直到昨天早上吳揆才批准辭呈。

至 於「夢想家」的經費細目,盛治仁仍然堅持「標案的規格內容,早都已公開上網,但都還未結案,所以沒有細目可以公布」,「這段時間沒有針對內容討論,是比較 遺憾的地方。」不過,他也強調,「有遺憾,但是沒有委屈,我不是在文化界出身,有機會可以擔任文建會主委,可以受到大多數藝文界朋友的支持和指教,其實是 很感恩的心情。」

至於請辭後是否為馬英九輔選?盛治仁則說,「民進黨的朋友已經幫我指派下一個工作,我也沒聽說過。」他表示,對未來並沒有生涯規劃,希望和一對兒女培養感情。

針 對本案招標過程有無涉及貪瀆,台北地檢署七日已簽分他字案偵辦中。北檢發言人黃謀信指出,此案目前由檢察官蕭方舟偵辦,尚在調卷階段。據悉,檢察官已詳細 研究過文建會政風室提供的初步調查報告,為釐清疑點,日前也已向相關單位調閱夢想家音樂劇的細部文件,待分析告一段落後,會傳訊相關人士說明。


****

讓政治的臟手撤出文化

張鐵志

10
月10日晚,在台北的我打開電視看了看為慶祝辛亥百年“國慶”而重金打造的大型搖滾音樂劇《夢想家》,五分鐘後就因為演出實在太無聊而轉台。

無 獨有偶,對於這部由知名導演賴聲川執導的《夢想家》,報紙和網絡不斷出現嚴厲批評的文章,從音樂、劇情到背後的意識形態。有評論說“《夢想家》當中對革 命、對藝術、乃至對夢想的詮釋,都不只是簡化,而是膚淺與偏差”。也有人指出,賴聲川導演的劇團拿了3000多萬新台幣的創意設計費,主題曲《夢想家》卻 竟如兒歌:“夢想家,夢想家,夢想家,我們都是夢想家;夢想家啊,夢想家,我們都是夢想家。想多大,想多大,我的夢想有多大?我們都是夢想家,我的夢想比 天還要大。”

這首“神曲”不免讓人聯想到最近在網絡上熱傳的由北大校長周其鳳作詞的“化學神曲”──《化學是你,化學是我》。

更令整個台灣社會憤怒的是,這場只演兩晚的音樂劇竟然耗資兩億多新台幣。

《夢 想家》並不是單一的個案,而是凸顯了近年來台灣文化政策的政治邏輯:台灣的文化政策取向越來越偏向節慶式、煙火式的大型活動──在此,煙火不僅是一個譬 喻,而是政府真的喜歡辦這種稍縱即逝的盛會,而缺乏對長遠文化方向的認真思考,而這些大型活動背後的目的當然是只為政治服務。

今年台灣的“百年國慶”活動就將這個邏輯發揮到了淋漓盡致:台灣文化建設委員會在今年補助了300多個百年系列活動,總金額高達約18億新台幣,《夢想家》正是其中一場超級昂貴的政治秀。而這些慶祝活動也都在某種程度上是為明年1月的台灣大選造勢。

看 來,關於文化與政治的關系,兩岸其實十分接近。從台北聽障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總導演、台北花博會開幕式藝術總顧問、到“國慶晚會”《夢想家》的導演,賴聲川 已經成為台灣官方大型活動最喜歡的導演,也讓許多大陸朋友聯想到張藝謀。接近政治權力似乎是每個地方藝術家都難以抗拒的誘惑。

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政治人物都熱愛好大喜功與虛幻的華麗,只是台灣和大陸的邏輯可能不同:大陸是為了展現大國姿態,透過集體的麻痺來忘卻現實的煩惱;台灣則是為了騙取選票,因為他們認為只有舉辦這些明顯可見的大活動,民眾才看得到他們的政績。

當然,民主跟非民主體制下還有重大不同:在台灣,人們可以批評政府,可以要求政府公布預算細目,並且可以要求政府官員為這耗資兩億新台幣的荒唐晚會下台負責。

無論如何,看來台灣也需要“深入文化體制改革”,只是,台灣是要民間去改革政府,讓政治的臟手撤出文化。一場文化界的抗議運動,此刻正在台灣展開。

(本文作者張鐵志,台灣知名政治與文化評論人,現任台灣《新新聞周刊》副總編輯,今年於兩岸出版《時代的噪音:從迪倫到U2的抵抗之聲》,並擔任多個NGO的理事與董事。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