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軟件強國”還是網絡監控?(德國之聲中文網)


“軟件強國”還是網絡監控?

中國計劃推進國產軟件的發展和應用,以提高數據安全係數。然而這一政策路線引起西方不滿,外國信息技術企業未來在中國的業務將面臨更多困難。此外,北京當局利用網絡空間安全來壓縮言論自由空間的做法也引起擔憂。
Wachsende Gefahr von Hacker-Angriffen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路透社援引中國官方媒體“中國日報”(China Daily)報導,中國政府正在準備推出一個旨在保護國家機密和數據的數字安全五年計劃。該計劃可能會給外國信息技術企業在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市場開展業務帶來更多挑戰,因為中國政府機構和企業將被要求選擇使用國產的計算機軟件。
據《中國日報》援引工信部軟件服務業司司長陳偉報導,該五年計劃將聚焦於提高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所使用的軟件安全係數。但他沒有進一步提供相關的細節信息。路透社記者也未能聯繫到陳偉進行置評。
Edward Snowden auf der CeBIT in Hannover
斯諾登
在美國前國家安全局僱員斯諾登(Edward Snowden)曝料稱美國間諜機構在美國出口的信息技術產品中植入代碼以刺探海外目標機構的機密之後,北京近來增強了對其本土信息技術的法律保護。
本月公佈的《國家安全法》草案提出了“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的概念,要求加強網絡管理,“防範和依法懲治網絡攻擊、網絡竊密、散佈違法有害信息等網絡違法犯罪行為”。
從物理空間到虛擬空間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在接受德廣聯記者採訪時表示:“在20年多前的中國,人們在談論互聯網時,會用到的詞彙是自由、民主和平等;而今天我們用到的詞彙則是監控、安全。”
人權組織批評中國利用互聯網安全來打壓對政府持批評態度的聲音。5月中旬德國之聲曾經報導,知名維權律師被以涉嫌煽動民族仇恨罪、尋釁滋事罪提起公訴。北京檢察院方面指控浦志強“利用信息網絡,先後多次發布微博,煽動民族仇恨,情節嚴重”。此前律師莫少平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煽動民族仇恨和歧視的罪名源於浦志強一篇關於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車站血案的博文。
浦志強的代理律師莫少平擔心,過去刑法對於“尋釁滋事”的定義只是發生在實際生活中,而在未來可能會推廣到網絡空間。“從法理上講,這是一種擴大化的解釋。這種解釋方式從司法專業角度來看是否經得起推敲,目前是存在疑問的”,莫少平對德廣聯記者表示。
China Anwalt Pu Zhiqiang Festnahme Archivbild 2004
維權律師浦志強
外國信息產業在中國將舉步維艱?
今年2月,德國之聲曾經進行報導,中國將一些世界領先的科技品牌從中央政府採購清單中剔除,同時新批准了數千本土品牌。有觀點認為,北京對政府採購政策的調整是對有關西方數字監控的曝光所作的回應。根據斯諾登的曝料,很多全球監控項目都是美國國安局與電信公司以及歐洲政府合作進行的。
而中國銀監會在4月份發布通知,暫停加強銀行業信息技術產品監管的計劃。這份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監管計劃曾經引起了外國政府和企業的抗議和不滿,因為它規定到2019年為止,銀行需要確保70%的IT產品符合中國法律的“安全可控”要求。據“金融時報”中文網報導,外國企業和外交人士擔心,這一規定可能會被中國政府利用,要求外國企業在其硬件設備上安裝“後門”並提交秘鑰。他們還擔心,電信等行業也會實行類似規定。

DW.D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