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印度:徘徊在十字路口﹐一系列問題阻礙了印度社會的轉型

2011年 03月 31日 07:36
印度:徘徊在十字路口


Getty Images
一位印度婦女在新德里一處建筑工地工作。印度社會日益凸顯的一個問題是﹕印度未能讓足夠多的人享受到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的好處。

度經濟形勢一片大好。在世界主要大國中﹐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僅次於中國。

然而最近幾個月來﹐印度這個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的社會情緒卻嚴重變糟了﹐甚至連印度最富有的一些人都開始抱怨形勢很不對頭。

毋庸置疑﹐經濟繁榮給印度的商界精英創造了巨額財富﹐也大大改善了億萬民眾的生活。但印度的12億國民並沒有普遍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一系列腐敗醜聞更是暴露了印度缺乏有效治理的尷尬現實。

軟件服務業巨頭Wipro Ltd.的董事長普雷姆吉(Azim Premji)不久前在電視上露面時將當前形勢形容為“國家災難”。

普雷姆吉和其它13位各界精英今年1月在致“國家領袖人”的一封公開信中列出了他們的抱怨。這些人在信中寫道﹐由於經濟發展面臨的障礙﹐大家普遍認為﹐窮人 和邊緣化社會群體並未充分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這13位精英包括商界領袖、最高法院的退休法官以及印度央行的前行長。

20年前﹐印度放棄了蘇聯式的中央計劃經濟模式﹐轉而擁抱資本主義並實現了經濟的跳躍式增長。印度當前的情況本不應該是現在這樣的。始於1991年的具歷史意義的改革 曾被寄予厚望﹐大家希望印度能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而每個國民的生活水平在這一過程中都將得以提高。包括中國和韓國在內的一些亞洲 國家已經成功走過了這條道路。

儘管存在一些東亞國家沒有的問題﹐比如嚴重的種姓沖突﹐但印度依然實現了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可如今﹐一系列問題阻礙了印度社會的轉型。

印度的公共教育體系是一個爛攤子﹐近年來也沒有什麼重要的國有企業被私有化。而承諾實施的金融體系現代化改革不過是在有一搭沒一搭地進行著。刺激工業化所需要的土地改革在政治上被判了死刑﹐國民營養不良的現象仍然普遍。

印度工商聯合會(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主席庫馬爾(Rajiv Kumar)說﹐由於很多改革沒有堅持到底﹐印度有失去前行動力的危險。

甚至連政府的高層官員也承認他們有必要重啟改革。

曾在1991年的改革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印度內政部長奇丹巴拉姆(Palaniappan Chidambaram)最近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必須迅速找回當年的勇氣﹐做出大膽的決策﹐我相信我們會做到的。他還說﹐最近政府已經採取了多項措施來 幫助窮人﹐推出了在學校提供午餐的項目﹐並擬定了一項讓實現溫飽成為國民一種基本權利的法律。

本週剛剛卸任微軟印度區董事長的維文卡特桑 (Ravi Venkatesan)說﹐印度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他說﹐最後我們可能變成一個相當不穩定的社會:人們的期望值在不斷增加﹐那些被甩在後頭的人不再滿足 於過當前的生活。你已經看到了憤怒以及民眾對憤怒的表達。我強烈地感覺到我們正處於一個轉折點﹐既有難得的機會﹐又有湧動的黑暗勢力。在接下來的幾年里﹐ 印度各界精英和整個國家的所作所為至關重要。

印度的命運對於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來說非常重要。在這些國家的眼中﹐印度是一個正在成長的重要出口市場﹐是一個危險地區的維穩力量﹐能對崛起中的中國起到制衡作用。

1991 年的一場金融危機觸發了印度的經濟自由化改革﹐當時印度正瀕臨債務違約的邊緣。現任印度總理的辛格(Manmohan Singh)時任印度財政部長﹐他採取的措施成功延緩了金融危機的發生。拋棄陳舊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之後﹐印度釋放了企業家的力量﹐貿易被刺激起來﹐外國 投資也被吸引了來。

曾在1991年跌到大約1%的經濟增長率從此迅速回升。

1992年2月﹐辛格對印度議會鄭重聲明:印度又動起來了﹐我們會實現美好未來。

在 很多重要方面﹐這些改變使印度成為一個成功的典範。2008年﹐印度人的平均壽命達到64歲﹐而1991年只有58歲。文盲率下降。數億人的收入提高。據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2009年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至3,270美元﹐而1991年只有925美元。

在航空和電信等曾經由政府主導的行業﹐私營公司如今成為領頭羊。印度外包業的專長和低成本獲得了全球的讚譽。南部城市欽奈(Chennai)則是一個迅速發展的汽車製造中心。

如今﹐印度常常被當作一個典範﹐證明亞洲的一個民主制國家如何能夠與一黨專政的中國的飛速發展不相上下。在截至3月31日的一年﹐預計印度經濟將增長約8.5%。

其他衡量國家富足的重要指標則描畫出一幅令人更加不安的畫面。微軟印度前董事長維文卡特桑問道﹐全球化和工業化給印度帶來了什麼好處?有約四億人受益﹐而有八億人沒有受益。

據印度財政部進行的2009-2010年經濟調查顯示﹐自1987年以來﹐印度靠底層的半數人口熱量攝入一直在下滑﹐而處於社會上層的人卻在為肥胖症的不斷增多而苦惱。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說﹐這主要是因為營養不良﹐印度三歲以下兒童約有46%發育不良。

城鄉基礎設施依然嚴重不足:近年來﹐中國每年增加的發電量是印度的平均10倍以上。

麥肯錫(McKinsey & Co.)的數據顯示﹐年收入在34萬美元以上(最高一檔)的家庭從2005年的100萬戶增加到250萬戶﹐年收入不足3,000美元(最低一檔)的家庭也有所增加﹐從2005年的1.01億戶增加到1.11億戶。

1991年﹐辛格在議會就推出重大改革發表演講時說﹐他希望避免奢侈浪費帶來的惡疾。他說﹐我的目的不是要刺激我們從西方富足社會學來的大手大腳花錢的消費主義。

不過﹐印度現代化最為明顯的跡象之一是﹐根深蒂固的消費主義信條。奢侈品銷售大幅增加。中產階級社區中豪華別墅開始取代平房。高檔購物中心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與 此相反﹐由於物價不斷上漲﹐很多城市貧民的生活開始倒退。物價上漲是與印度高速增長相伴而生的一個持久不斷而有破壞性的產物。漲價的主要是基本食品。一些 經濟學家說﹐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是政府不願放開農業綜合企業的發展﹐不願打破限制跨省貿易的壁壘。打破貿易壁壘將提高農村生產率。

目前食品價格漲幅約為10%﹐總體通貨膨脹超過8%。

德里44歲的人力車夫辛格(Manohar Singh)說﹐我們是受物價上漲影響最大的人﹐而物價上漲對富人沒什麼影響。我被診斷患結核病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我沒錢治病。我們沒法養活孩子﹐更不用說治病和供孩子上學了。

他說﹐他的人力車是租的﹐車主提高了租金﹐但乘客卻拒絕多付錢。

政治形勢是阻礙自由化進程的原因之一。印度國大黨(Congress)依靠較小的地區性黨派來保持在議會的執政聯盟。這就使政策的制定規避風險﹐因為小盟友擁有打破平衡﹐顛覆執政聯盟的力量。自64年前印度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以來﹐大部分時間都是由國大黨統治的。

印 度總理辛格今年78歲﹐推行新政策並不完全由他說了算。儘管他是總理﹐印度勢力最強大的政治家卻是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即遇刺身亡的前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的遺孀。索尼婭•甘地現任國大黨主席﹐國大黨領導著執政聯盟團結進步聯盟(United Progressive Alliance)。她實際上對政策決策擁有否決權。

現屆政府一直受累於腐敗問題的曝光。改革本來是要終結“執照統治”﹐從而減少行賄受 賄。執照統治(License Raj)化用“英國殖民統治”(Raj)一詞﹐指的是一個由決定經濟活動的政府執照和許可形成的全面腐敗體系。除此以外﹐政府為鼓勵進一步遵守稅法﹐還降 低了個人和企業的稅賦負擔。

但目前的腐敗被認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普遍﹐原因是經濟的擴張創造了更多的行賄受賄機會﹐比如在批准基建項目並為其撥款的時候。

2008年秋季﹐印度一次手機頻段分配被曝存在漏洞﹐據稱還存在腐敗﹐使政府失去了數十億美元的潛在收入。此事的曝光使得議會整個冬季會議中斷﹐那些希望議會通過自由化新法的商界領導人更添沮喪。

新 德里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經濟研究與規劃中心(Center for Economic Studies and Planning)主席庫瑪爾(Arun Kumar)說﹐規避直接稅收的商業活動已經大幅增加。庫瑪爾是研究這種“黑色經濟”的專家。

他說﹐20世紀50年代中期一次里程碑式研究估計﹐黑色經濟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到5%。庫瑪爾說﹐黑色經濟並沒有衰落﹐反而已經系統化。他估計﹐到1996年﹐黑色經濟佔GDP比重達到了40%﹐2006年達到了50%。

他說﹐增加的原因在於違法行為在社會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寬容。

辛格在2月份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說﹐政府決心根除腐敗。他說﹐我希望向大家保證﹐也希望向全國保證﹐我們的政府對於懲罰一切違法者是極其認真的﹐不管他們可能擔任著什麼樣的職務。

印度的現代化本應使勞動者大規模棄農從工。這是中國、韓國和亞洲其他國家轉型的關鍵構成部分。但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數據﹐2009年印度經濟中的製造業比重只有16%﹐和1991年一樣。

據 世行數據﹐服務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經大幅增加﹐1991年是45%﹐2009年是55%。它已成為印度經濟強勁勢頭的主要發動機。但金融、科技等許多 增長最快的領域只僱用相對少量的人員﹐並且嚴重依賴技術型員工。包括呼叫中心和外包在內﹐整個軟件與科技服務業直接雇員人數只有250萬﹐在全國勞動力大 軍當中只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印度經濟中農業所佔比重已從1991年的30%下降到2009年的17%左右。但紐約哥倫比亞大 學(Columbia University)研究印度政治經濟學的教授潘納加里亞(Arvind Panagariya)說﹐農業從業人數並沒有相應地下降。他說﹐如果把印度的高增長階段和其他國家相比﹐它對農業的依賴仍然是離奇的嚴重﹔印度的增長潛 力是11%到12%﹐但實際增長率只有8%到9%。

由於經濟奇跡很少惠及普通民眾﹐引起他們不滿﹐全國各地都在掀起政治運動。多數政治運動所提訴求的一部分依據﹐在於他們認為窮人在印度轉型過程中遭到了忽視。

一股存在數十年的毛派叛亂勢力希望推翻印度政權。辛格曾將叛亂分子的極左特徵稱為印度最大的內部安全威脅。

在 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首席部長馬亞瓦蒂(Kumari Mayawati)已把自己定位成中央政府直言不諱的批評者﹐以及被壓迫階層的捍衛者。在西孟加拉邦﹐現任中央政府鐵道部長的班納吉(Mamata Banerjee)因鼓吹農民地權、反對塔塔集團(Tata Group)在邦政府所在地加爾各答附近修建汽車工廠的計劃而一舉成名。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有爭議、由印度管理的喜馬拉雅克什米爾地區﹐一場長期醞釀的 暴動在去年爆發﹐一部分原因在於該地區年輕人缺少經濟上的機會。

辛格上週末對一群商界人士講話﹐承諾政府將採取行動。他說﹐我申明我們對新一輪改革的決心﹔我知道還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我們的經濟變得更有競爭力。

Paul Beckett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