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港人的悲憤與哀怨(江春男)/寓言香港/ 移民增多/貧窮人口達116萬1千人/「雷霆13」/李怡: 香港變成一個我們陌生的城市了

 

司馬觀點:港人的悲憤(江春男)

更多專欄文章
3年前,香港觀光客在馬尼拉街頭被挾持當人質,因警方處理不當,造成十餘名港人死傷,菲國總統小艾奎諾派外長到北京致歉,但拒絕直接向港人道歉,令港人十分氣憤。前天馬尼拉巿議會通過決議,請巿長艾斯特拉達向香港表達誠摯歉意,港人對此一點也不領情。
受難家屬要求菲國對此事調查、道歉、賠償,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但此事至今仍在調查中,而小艾奎諾認為這是綁匪的罪過,與總統何關,為這種事道歉,不符合菲律賓的文化傳統。此話一出,港人同仇敵愾,氣到牙歪。

不滿菲國拒道歉

馬尼拉被香港列入黑色旅遊警示,對觀光業造成不小打擊。巿長出面的目的在搶救觀光業。這位市長,曾經擔任總統,又因貪污坐多年牢,今年中才當選首都巿長,與3年前的人質事件無關。他下月將訪問北京,回程順便經過香港表達歉意,這是哪門子道歉?
10月初在APEC會場,數名香港記者追問小艾奎諾為何不向港人道歉,並質問他是否漠視香港人,小艾奎諾沒有回應,只是微笑以對。但香港記者的採訪證資格隨即被取消。港人在電視上看到特首梁振英與小艾奎諾站在一起有說有笑,對梁振英更為不滿。
梁振英向記者透露,國家主席習近平跟他會面時,承諾中國會與菲律賓交涉此事,言下之意是有了北京老爺子做靠山,替香港人主持公道,港人應該更愛祖國,港人看到這種奴僕式的特首,更是悲從中來。
不久前,台灣漁民被菲國海警打死,在台灣輿論壓力下,菲國被迫調查道歉賠償,和對香港的態度截然不同。但台灣是民主國家,獨立行使主權,香港是中國特區政府,事事看中央臉色,自己做不了主,菲律賓故意跳過香港直接跟北京打交道,對港人自尊心是很大打擊。
港人的悲憤是外露的,特首變成他們的出氣筒,許多人稱他是一位「對好心主人感激不盡的奴隸」。但他們的哀怨是深藏的,對命運的無助,對北京的無奈,悶在心裡悶到爆,卻無處訴說。


 李怡: 香港變成一個我們陌生的城市了



互動圖表/變調的一國兩制,香港公民運動事件簿!
http://www.cw.com.tw/PicChannelPage/pic_article_cw52901.jsp



真是說不盡的香江故事……
20138 我們可在《天下》的網站讀到香港問題的事件-時間表…….
互動圖表/變調的一國兩制,香港公民運動事件簿!
http://www.cw.com.tw/PicChannelPage/pic_article_cw52901.jsp
97香港回歸時,多少親中的人認為百年奇恥大辱已結束,自豪歷史將有新章。 他們太天真啦!
許多日本人和林懷民先生等人比較敏感。日本人在97之後少去香港,讓給用百萬計的中國旅客。林先生在1993年的一篇《我的異國師兄 拉魯波唯奇》是這樣結尾:
「初睹《布拉姆斯交響曲》,不知為什麼,忽然惘惘地想到香港。午後中環: 白淨的建築,衣履鮮明的行人自在地匆匆前行,陽光照亮每一扇窗,每一張臉,而九七的旋律在港外,在層山之後。舞者流利的舞動,沒有一點情緒暗示,我忽然變得很傷心。」-----載《聯合文學》19931月號,頁219


社聯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分析,本港去年的貧窮人口達116萬1千人。
社聯以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一半,界定為貧窮 線。去年的貧窮人口較前一年上升1萬人至116萬,升幅主要來自長者。長者貧窮人口近30萬,貧窮率高達百分之32.6。而在職貧窮住戶曾經於2011年 時下跌,但去年回升至19萬1千戶。社聯相信是因最低工資效應減弱。社聯建議,設立低收入補貼制度,特別協助需要供養兒童的在職家庭。
-------
香港警方展開代號為「雷霆13」的大規模掃黑活動,拘捕了1800多人。
據悉,警方共突襲和搜查了2500多個場所,其中包括迪斯科舞廳、按摩院、夜總會等場所。
此次行動歷時一個月,由香港、澳門以及中國內地廣州警方聯手合作,開展打擊有組織犯罪行動。
據信,被捕者中年齡最小12歲,最大則有95歲。他們的罪名包括非法賭博、洗錢等。
行動中,警方檢獲了價值約500萬美元的毒品,淫穢及盜版光碟,大批武器和仿製槍械等。
此外,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廣東省公安廳也出動警力逾4萬人次,搗破14個犯罪集團,拘捕逾萬人,其中九成涉及販毒,起出各類毒品達460多公斤,涉款近1500萬人民幣。
澳門方面則出動近5000人次,破獲257宗案,以高利貸及毒品案最多,拘捕並送交檢察院處理有360人,也檢獲了大批毒品和槍械武器。
編譯:凱露 責編:李莉



 政治因素和生活壓力促使港人移居海外
 在香港回歸超過15年後,移居海外的香港居民人數又開始增加。移民顧問稱,出於對香港經濟和政治前景的擔憂,近幾個月尋求移民的港人越來越多。

 ******

中國愈是想抓住香港,香港人就愈想逃開。近年來,香港人來台灣慢活、逛小店、吃小吃、學烘焙,甚至學不悲情的「快樂抗爭」。香港人的台灣情,背後反映了什麼?北京當初承諾香港的一國兩制,正在變調中。香港學者認為,比起台灣,香港更讓北京頭疼。

北京當初承諾香港的一國兩制,正在變調中。香港學者認為,比起台灣,香港更讓北京頭疼。
中國買不到的心
「香港現在讓中南海很頭疼啊,」著名社會學者,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丁學良憂心地說,香港變得不耐煩,變得政治化。讓人聯想到二十世紀幾次大革命,基本指標就是愈來愈不耐煩。對北京而言,香港恐怕比台灣更棘手。

在過去五年,大陸、台灣、香港,正形成一種糾結的三角關係。

○ 八年起,香港人一年比一年瘋台灣,同時港人的香港認同攀高,中國認同卻快速走低。根據香港大學的政府信任度淨值民調,透過「信任政府」減去「不信任政府」 的比例淨值,來衡量一國政府推動政策的社會資產。去年,回答不信任大陸政府的香港人,比例第一次超過信任者,十二年來首度轉負。
○三年,北京政府送出「陸客自由行救香港經濟」的大紅包,讓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任度逐步回升。一二年,陸客到港人次近三千五百萬,是○三年的四倍,香港人口不過七百萬。香港卻陷入經濟愈好,失業率愈低,衝突愈多,對台灣好感也愈多的「巧合」。
大陸與台灣倡導的是兩個恰恰相反的價值:富國強兵與生活人文。
「當大陸忙著宣傳『神舟五號』上太空,台灣在宣傳台灣的生活小情調。五月天的香港歌迷比香港歌手的歌迷還多,」遊走在政治人、媒體人之間的《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說,「現在是三十年來,香港人最愛台灣的時刻。」

香港寓言  台灣啟示
過去十年,屢屢使出「絕食」手段方得收場的香港社運,現在社運人士卑微的期待是「不再悲情」。但不論是讓香港老牌雜誌《號外》復活的台灣總編張鐵志、香港文化局長提名人黃英琦或多位香港人,對於香港不耐煩的現狀、對公民社會的未來,均不樂觀。

台大時期就是嘴念馬克思、頭綁布條、腳踏涼鞋的社運與愛樂青年,有過嚴謹學院政治學訓練的張鐵志觀察,政治層面也許會有微弱的希望。

但在中港文化衝突上,隨著自由行的人愈來愈多,矛盾愈來愈大,香港人會愈來愈覺得被侵犯。「香港人有一種焦慮,覺得北京有個中港融合的陰謀,」張鐵志說。

過去十年,共有五十萬大陸人移民變成香港人。這還不包含○一年來,父母親都不是香港公民、在香港出生的二十萬「雙非嬰兒」。目前,香港人口七百萬,港府預估,二○三○年香港會有九二○萬人。

一位香港社會觀察者憂心地說,「九七之後,香港照理講應該去殖民化。但現在,北京將人送入香港,決定香港事務,形成另一種再殖民。」

除了人口、留學生,親大陸駐港的中央聯絡辦公室的各種民間團體,如:愛港力(愛護香港力量),在香港許多公民議題上,與民主派、改革派爭鋒相對,衝突屢屢激化。

「我很擔心,針鋒相對的結果,會讓廣大的香港市民厭煩,剛剛萌芽的公民社會就不見了,」黃英琦憂心地說。

是律師,也是香港古蹟保護運動先鋒的黃英琦,原是特首梁振英提名到北京的文化局長,卻被北京拒絕。

隨著二○一七年特首選舉辦法需提早一到兩年立法,佔領中環運動持續升溫,未來一年,香港社會將處於超級緊繃的狀態。佔領中環發起人、港大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不諱言,自己的策略是透過對抗,來產生一種張力,讓大家回到談判裡。「我提出佔中,是為了不佔中,」戴耀廷說。

但一年後,對抗情緒會蔓延到勢不兩立,或走向妥協、達成共識?二○一七年是否能夠普選特首?他無法預測,他形容佔中的結局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香港人的台灣情愫背後,並不輕鬆。香港寓言,不言而喻…(全文未完,精彩完整報導請見本期天下《為什麼香港人瘋台灣?》




*****

最近大學同窗聚會時,當年被認為是「經濟動物」、對政治冷感的香港僑生,竟然侃侃而談一國兩制、大陸人搶奶粉、爭取雙普選遊行,以及台灣的美好。
二十多年前的台大校園,香港僑生是標準的「局外人」。他們歷經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關鍵時刻,感受到台灣多元奔放的社會活力,卻不覺得這些與港人的日常生活有何關聯。
沒想到,這位社會系同學返港後擔任社工,原本溫和冷靜的人生哲學,在一國兩制洗禮後變調。如今,他成為慷慨激昂的社運活躍人士,遊行抗議無役不與,並對台灣近年生活方式與民主發展深感興趣。
《天下》資深主筆陳一姍在港台兩地深入觀察後發現,香港人真的變了!(見「一國兩制變奏曲 為什麼香港人瘋台灣?」)
「港人的香港認同攀高,中國認同卻快速走低,」這種變化讓陳一姍印象深刻。
因此,愈來愈多香港人來台灣看日出、住民宿、吃小吃,擁抱台灣的人文環境與生活品質。香港人「瘋台灣」的現象背後,隱藏的是對於民主自由的渴望,以及對於慢活人文情懷的嚮往。
香港著名學者丁學良更向陳一姍強調,香港「起碼是中南海前五名擔心的問題。」
看來,中港台三地的複雜糾結,已經進入一個嶄新階段。香港人的台灣情懷,值得台灣人進一步反思。
香港人瘋台灣,亞洲各國則瘋經濟特區。在政府端出「自由經濟示範區」大菜之際,《天下》採訪團隊費時一個月,走訪日、韓、中、馬各國,採訪旅程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為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重大政策把脈。(見六海一空 救得了台灣經濟嗎?

----
《天下》採訪團隊發現,亞洲各國經濟特區不再是過去千篇一律「拚就業、拚成長」的「加工出口區」,而是「比大膽、拚創意」的「實驗基地」。
為了拚經濟,馬來西亞可以與長期對手新加坡攜手合作,共創繁榮;韓國大力發展智慧城,以清楚定位與其他經濟特區做出區隔;中國、日本的經濟特區發展,則皆有戰略用意。

反觀台灣的經濟特區,資深撰述張翔一點出了資源分散、各區定位不明、虛擬專區牽強等三大「特色」,「政策溝通不良,縣市首長、企業大老迄今霧煞煞」的現象,以及「前店後廠」如何管理?對於弱勢產業和本地勞工的衝擊?都讓張翔一感到憂心。
 
在前往韓國仁川特區採訪的過程中,記者劉光瑩被跳蚤咬傷引發過敏,回台後連續看了三個醫生、吃了五天的藥,成為意外的插曲。
希望台灣的經濟特區發展,能儘速借鏡他山之石,對於特區定位與策略做出更清楚闡釋,不要演變成必須找更多醫生才能對症下藥,白白走了一大段冤枉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