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外國直接投資(FDI),FPI外資領完股息走人:台股真正的考驗來了!;英德中國商機



謝金河新增了3張新相片。 

外資領完股息走人:台股真正的考驗來了!
今年7月24日,台積電配發的1166.8億的現金股息發到投資人手中,其中,大約近900億的現金流入外資。加上先前我統計了外資持有台積電、日月光、矽品、聯發科、鴻海及台達電等六家公司,外資拿走1668億元股息,金管會認為外資領到的股息,又會重新投入股市,又為台股創造一波行情。
結果是外資在7月賣超台股14.639億美元,外資連11個月浄流入的現像也告中斷,最顯著的指標是摩台指數率先寫下319.18的新低,在經濟成長率惡化之後,外資在下半年如果持續淨𣾀出,台股恐怕很不樂觀。
過去三年,台灣的政府給了外資最惠待遇,外資拉抬權值股,一度譲台股破萬,現在外資不再捧場,指數恐怕會很難看。
這背後還凸顯了幾點不合理,一是外資繳完20%的稅走人,輕輕鬆鬆,但本國人卻課重稅,於是大家紛紛變成外資。二是台灣最優質企業只能幇外資打工,一流企業賺到的錢被外資拿走,他們只需交很少的稅。三是一個政府只給外資炒股、炒滙大開方便之門,卻從不認真引導資金在台長期投資。一個國家的FPI金額居然是FDI的100倍,這是全世界最奇怪的國家。


FPI



China may have astonished the world with its 51 gold medals at this year's Beijing Olympic Games, but it is not just in sport that the country is rewriting the record books.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economy has almost certainly overhauled Germany this year to become the third largest in the world.
It is the second largest exporter of goods and will become the number one within a few years. It is the largest consumer of metals, the biggest emitter of carbon dioxide and will quite soon be the world's largest consumer of primary energy.
It also offers unrivalled opportunities for British businesses, which already export more to China than to any other Asian country and invest more in the country than any other European nation. Unsurprisingly, the UK government is keen to further strengthen trade and investment links and has increased its support for British-based organisations hoping to enter the Chinese market.

Yet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credit crunch has dented investor confidence, as the world waits to see just how sensitive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be to the slowing economies of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Moreover,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in China remains challenging, with some sectors off-limits to UK businesses, continuing problems in protec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inflation boosted by rising commodity prices and labour shortages in the biggest centres.
Lord Digby Jones, who recently stepped down as Britain's trade and investment minister, says that despite such considerations, the trad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K and China is deepening rapidly. “In 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climate an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sation, a strong partnership is essential to capitalise on mutual strengths,” he says.
The evolving relationship is illustrated by the sharp increase in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the UK and China, which has more than doubled in the past five years. British exports of goods and services to China surged more than 40 per cent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8, while imports increased 10 per cent. The UK is investing in 6,000 projects in China worth more than £8bn, and is by far the biggest recipient of Chi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Europe – capturing 11 per cent of the total.
British businesses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Beijing Olympics, designing the city's new airport terminal, helping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ird's Nest” stadium and the Olympic swimming pool and monitoring the capital's air quality.
China continues to build the infrastructure needed to maintain its astonishing economic growth, buying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and iron and steel from the UK. It is the largest overseas market for Bentley's luxury cars. And 10 times more people watch English football on television there than in Britain.
Earlier this year, Gordon Brown led his first trade delegation to China since becoming prime minister, attending the UK-China Business Summit in Beijing, where he reached agreement with Wen Jiabao, the Chinese premier, to increase two-way trade to £34bn by 2010.
“I want British business to set their sights on raising their exports in goods and services to China to £9bn by 2010, almost double that of 2006,” the prime minister said.
Manufacturing is one sector to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flourishing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Many of the consumer goods that come in boxes labelled “Made in China” include high value-added components made by British companies. CSR makes the chips that are used in the Sony PlayStation 3 and for Bluetooth mobile phone headsets. Wolfson Microelectronics, the Edinburgh-based company, makes chips that help Apple's iPod music players convert digital music files into audio.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ans many countries are involved in making products these days, with design in one, component manufacture in another, assembly in a third and marketing and after-sales service elsewhere. But the UK government says this fragmentation ha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British companies.
“Integration into global supply chains helps British manufacturers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s their productivity,” said Baroness Shriti Vadera, business minister, when she launched the government's new manufacturing strategy last month. “Britain's history of free trade and openness gives UK companies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new international structures of value creation.”
Financial services is another sector where Britain has developed strong links with China, encouraging its investment and banking institutions to use the City of London as their European base and introducing scores of Chinese companies to the London markets. HSBC and Standard Chartered, two UK lenders, are among the leading foreign banking groups in China, while insurers such as Aviva, Prudential and Lloyd's of London are also expanding rapidly in the Chinese market.
Retailers such as Tesco and B&Q are already well-established, while Marks & Spencer this month opened a flagship store in Shanghai.
在今年的北京奧運會上,中國摘得51枚金牌,這或許讓世界感到驚訝。但這個國家不只是在體育方面改寫世界紀錄。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今年,其經濟規模幾乎肯定要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中國是第二大商品出口國,不出幾年,它將成為第一。中國還是最大的金屬消費國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不久,也將成為最大的主要能源消費國。
中國也為英國企業提供了無與倫與的機遇。英國對中國的出口超過對其它任何一個亞洲國家的出口;在中國的投資多於其它任何一個歐洲國家。不難理解,英國政府非常希望進一步加強雙方的貿易投資關係,並加大了對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英國企業的支持。

然而,全球信貸危機的影響削弱了投資者的信心。全世界都在觀望:歐洲和北美經濟放緩到底將對中國經濟產生多大影響。此外,中國商業環境仍具挑戰性:部分行業禁止英國企業進入,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仍存在問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高了通脹,以及主要中心城市存在勞動力短缺問題。
最近卸任的英國貿易投資部長蒂格比•瓊斯(Digby Jones)勳爵表示,儘管存在這些因素,英中兩國的貿易關係正在快速加深。他說:“在當前世界經濟環境和全球化背景下,牢固的合作關係對於發揮彼此的優勢是至關重要的。”
英中雙邊貿易突飛猛進,這反映出,雙方的關係正在不斷發展。過去5年,兩國貿易額增長逾一倍。2008年上半年,英國對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出口激增逾40%,進口則增長10%。英國正向中國的約6000個項目進行投資,總價值逾80億英鎊;中國在歐洲進行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中,到目前為止,英國所吸收金額最多,佔總額的11%。
英國企業為北京奧運會作出巨大貢獻,包括為北京設計新的機場航站樓、幫助設計和建設“鳥巢”體育館和奧運會國家游泳中心,以及監測北京空氣質量。
中國在繼續建設基礎設施,這是維持其驚人的經濟增長所必需的,因此它需要從英國購買電力、機械設備,以及鋼和鐵。中國是賓利(Bentley)豪華車最大的海外市場,在中國觀看英超的電視觀眾比英國要多10倍。
今年早些時候,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就任首相以來,首次率領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他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中英工商峰會,席間與中國總理溫家寶簽署協議,計劃到2010年將雙邊貿易額增加到340億英鎊。
布朗表示:“我希望英國企業要定下這樣的目標,到2010年將它們對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出口提高到90億英鎊,接近2006年水平的2倍。”
製造業是受益於兩國貿易繁榮發展的行業之一。許多裝在標有“中國製造”字樣的箱子裡的消費品,採用了英國企業製造的高附加值的零部件。CSR生產應用於索尼PlayStation 3遊戲機和藍牙手機的芯片。總部位於愛丁堡的歐勝微電子有限公司(Wolfson Microelectronics)生產的芯片,則讓蘋果iPod音樂播放器能夠將數字音樂文件轉換為音頻文件。
製造流程的分散,意味著如今一種產品可能由許多國家共同生產:在一個國家設計,在另一個國家生產零部件,在第三個國家組裝,又在別的地方銷售和提供售後服務。但英國政府表示,分散化為英國企業提供了機會。

英國商務政務次官水蒂•瓦德拉(Baroness Shriti Vadera)上月公佈政府的新製造業戰略時表示:“參與全球供應鏈,有助英國製造商降低成本,提高生產力。”她又表示:“英國發展自由貿易和對外開放的歷史,使英國企業在新的國際價值創造體系中具備比較優勢。”
另一個英國與中國建立起有力聯繫的行業是金融服務業。英國鼓勵中國投資及銀行機構把倫敦金融城作為它們在歐洲的根據地,並介紹許多中國公司進入倫敦市場。英國的匯豐(HSBC)和渣打(Standard Chartered)是中國境內主要的外資銀行集團;英傑華(Aviva)、保誠保險(Prudential)和倫敦勞合社(Lloyd's of London)等保險商也在中國市場快速擴張。
樂購(Tesco)和百安居(B&Q)等零售商已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本月在上海開了一家旗艦店。

****

從1994年蹋上中國土地的那天起,他便留在了那裡,一晃已是15個春秋。他堪稱東方雄獅睡醒的見證人。德《週日世界報》稱其為最資深的中國通之一,倫敦《泰晤士報》則視其為德最權威的中國專家之一。如今弗蘭克-澤林(Fran Sieren)是《時代周報》駐京記者,同時為第二電視台等拍攝中國紀錄片,也是暢銷書作家。繼《中國密碼》、《與中國為鄰》、《中國震驚》之後,他又推出新作《嬪妃經濟》,副標題是:為何西方企業在華難以取勝,中國人衝擊世界頂峰。

奔波於德中兩國,為德國媒體擔任駐華記者,又拍片著書不斷的澤林的忙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67年出生的他正當壯年,為奔事業何足為奇。採訪日期兩次變故,第三次採訪又因疾步快跑弄丟了鞋跟,“中國製造”澤林倒也滿不在乎,他興致勃勃地透露,《中國密碼》一書已被譯成中文,即將出版,內容有所刪減,《與中國為鄰》也已翻譯完畢,譯者是前中國駐華大使梅兆榮。
德國之聲: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博覽會剛剛結束,中方啟動了2009 年中國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的造勢活動。在亞歐峰會期間,德國總理再次強調了中國等新興工業國家在克服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久前,您也帶著新作《嬪妃經濟》返回德國與讀者見面。請問在此背景下,德國讀者對您新作的第一反映是什麼?
澤林: 人們對一本新書的反應不可能這麼快。不過,已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覺得很有意思。由於西方人對中國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往往難以在商場上取勝。在未來數年中,我們會繼續面對這些問題。合作雙方都必須更好地了解對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唯有如此才能在全球化的當今社會,在共同克服金融危機中加強合作。
德國之聲:“嬪妃經濟”讓人首先聯想起女人間的爭風吃醋,想到后宮粉黛三千為博得皇帝寵愛各顯其能。如今,中國因西方康采恩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也同它們玩起了這把遊戲。拜讀您的作品,覺得中國企業似乎“所向披靡”,西方企業則難以轉敗為勝,它們真的如此“不堪一擊”嗎? 
澤林: 不能這麼說。我只想強調當前兩個最有趣的視角:中國人的機敏和西方人的缺失。這是兩個目前最值得人們關注的視角,人們能從中學到最多的東西,所以我將這兩方面的例子放在一本書中​​。不過,出版此書的目的恰恰在於為了避免西方企業落此下場。希望西方人能製定出更佳戰略,更為有效地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因為世界發生了變化,諸如中國等新興工業國家已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成長為令西方人不可忽視的競爭對手。中國人全力以赴,希望在世界市場佔有自己的固定席位。
德國之聲:《嬪妃經濟》一書收集了14 個短篇,涉及中外高管的經營戰略,姑且不論中國市場的難以預測,中國政府的干預政策和保護本國企業的措施等等,您認為,中國人的性格特點的確比西方人更為“狡猾”嗎?
澤林: 狡詐,狡猾這個字在德語詞彙中較為貶義,所以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要非常小心。如果在德語中用這個詞來形容某一個人的話,那麼總包含不地道的意思。當然在中國的確發生了許多不地道的事情,比如盜版行為,抄襲剽竊等等,如果外國人與中國的司法體制打交道,那麼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因為中國人有自己的關係網,但我認為,中國人似乎更善於謀略,善於從長計議,他們樂在其中,也有自己的歷史。當然了,許多中國企業長期受到國家的支持,便於做長遠計劃,並將其付出實施。

德國之聲:此書的副標題是為何西方企業在中國難以取勝,中國人衝擊世界頂峰。您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澤林: 正如書中所描述的那樣,西方人似乎不太適應中國的市場規則,難以按照別人的遊戲規則行事。作為國際康采恩,西方人已習慣於在發展中國家發號施令,但這一套在大國中國的市場上是完全行不通的。另外,西方人一直以為,中國人渴望擁有與西方一樣的產品,但事實卻是,西方的產品未必就適合中國人的品味,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比如,我們在中國遇到的是第一代駕車族,不像在我們這兒,對汽車的偏愛有家庭影響。現在的中國駕車人對汽車的偏愛尚未定型,可以說喜歡多款汽車和品牌。另外,他們對汽車品牌的設想也與我們不同。也就是說,要想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就必須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品味,滿足他們的要求。
德國之聲:所以您在書中指出,有必要了解中國人的強項與西方人的不足,唯有如此才能加強自身的競爭力。您能用幾個簡單的詞彙進行概括嗎?
澤林: 中國人的強項在於善於從長計議,在兵法謀略方面,中國人擁有悠久的歷史,在當前時刻,中國企業往往能出奇制勝,因為人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中國企業的行動快速。而西方企業處於攻占新市場的重壓之下,他們難以適應別人的遊戲規則,總是習慣於自己的老一套。第三點是,西方企業難以適應其他市場客戶的品味。當然對企業來說,為全球提供一種產品是最佳選擇,比如可口可樂就做到了這一點。
德國之聲:您認為,西方人已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了嗎?
澤林: 當然,壓力越大,認識問題的緊迫性就越強。一個簡單的營銷法則是要充分了解競爭對手的優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反之對競爭對手一味不屑一顧,又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就很容易陷於失敗。我希望,西方企業能夠意識到這一點,並採取更為有效的戰略,迎接新的挑戰,從而鞏固我們在世界市場和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
德國之聲:請允許我冒昧地提一個問題,儘管此書進入市場的時間很短,您就沒有聽到一點不同之聲嗎?比如過於誇大中國企業的優勢等等?這本書至少給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澤林: 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聽到人們的批評。出這本書是為了便於人們汲取經驗和教訓。只有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前提條件下,才能學到最多的東西。當然也有西方企業在中國獲得了成功,其中不乏德國企業, 也有中國企業在競爭中失敗,嬪妃經濟一書中就有具體的記錄,但作為寫書人,我有權確定重點,我認為,現在的構思是最有意義的,但如果這本書是為中國讀者寫的,那麼重點會剛好相反。我會重點描述中國人的弱點,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會更多地告訴中國讀者,西方企業究竟有哪些優勢。
德國之聲:書中列舉了許多德國大公司在中國的經歷,西門子,戴姆勒以及OBI 等等。您在中國工作了這麼多年,您親自與當事人作過採訪嗎? 書中的描述是否都出自第一手資料?
澤林:我在中國生活了15年,書中的許多事件是我常年觀察和跟踪的結果,我與許多當事人進行過交談。當然我也閱讀了其他渠道的信息,比如報紙中的報導等。所有的一切都源自第一手資料在當今社會是不可能的,這要花費大量時間。但書中的絕大部分是一手資料。
化干戈為玉帛 衝突增進德中了解
德國之聲:您在書中藉助一名進入中國市場的德國中型企業家之口表達了對默克爾總理對華經濟政策的不滿。默克爾的對華政策始終是熱點話題。此次中國訪問,她特意與中國的社會代表舉行會晤,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傳媒系主人展江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採訪時就表示,默克爾這回給人留下的印像是,她真心想了解中國。作為常年在中國工作的德國記者,您如何看待默克爾的對華政策?
澤林: 我的印像是,默克爾學到了一些新的東西,她已認識到某些事情比原先的想像要復雜得多。我認為這是一個喜人的變化。比如西方的某些嚴厲批評只會使事態的發展更為激化,而不助於緩解衝突。提出批評意見之前,人們應三思而行,要在何時,何處,向何人,以怎樣的方式提出批評,而且便於對方接受進行認真思考,我認為默克爾在這方面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的做法一向比較周全。沒有人認為, 任意關押百姓是正確之舉,問題的關鍵在於,西方人應該怎樣做,才有助於改善中國侵犯人權的現狀。這是討論的關鍵,這當然與經濟政策是分不開的。我認為,過去數月的衝突增進了德中雙方的相互了解。

德國之聲:德國總理也強調了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國家在克服當前金融危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國在此次危機中所扮演的的角色和權力始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您認為,中國正在扮演怎樣的角色,它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澤林: 中國或許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所以中國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將其從國際貿易中的進款借給美國,使其更多地購買自己的產品。為了擺脫當前的金融危機, 美國能做的只有兩件事情,一是向中國、日本、中東地區的產油國等更多藉貸,二是印刷更多的鈔票,造成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人們下一步要討論的重點議題是如果建立國際金融機構,中國將在怎樣的條件下將錢借給美國。當然不僅是美國依賴於中國, 中國也依賴於美國,因為中國政府和人民都希望將更多的產品出售給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以此保持中國的高經濟增長率。
德國之聲:但也有一派認為,中國受到的衝擊相對較小,甚至認為,中國將是此次“金融海嘯”中的贏家。您有何高見?
澤林:我認為,還是不要誇張得更好。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中國的相對影響力會有所提高。在中國,市場經濟並非逐日減少,而是逐日增加。中國正在繼續其開放政策,將更加融入國際經濟秩序之中,所以我不願現在就妄做斷言。
德國之聲:您從1994 年起在中國工作和生活,請問是什麼使您如此留戀中國不願離開?
澤林:答案非常簡單,中國正在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對經濟媒體記者,對所有的記者來說,中國目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中國的變化將不只限於本土,還會對全世界產生影響。所以儘管這裡的空氣嚴重污染,我還是想再在中國呆一段時間。
祝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