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注:各位網友,從3月10日起,我們對《英國報摘》欄目做一些調整。報摘內容集中在英國報紙對中國事務的報道和評論。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更新。
近几天英國報章有關中港台的報道和評論:(2009年5月29日)
《金融時報》周四(5月28日)發表整版文章,分析自"六四"民運以來20年間中國的政治和社會變化,以及中共一黨專權得以維持迄今的因素。文章指出,過去20年來中共實施的一系列旨在自我完善、"與時俱進"並以此抵禦民主運動的改革措施,長期而言意味著它無法保持現狀。
文章說,"六四"天安門廣場武力鎮壓後,中共政權不斷受到各方的挑戰,但20年後它穩固依舊,而89年那種沸騰的民怨現在也不那麼明顯,甚至經濟復蘇也比其他大國快。民意測驗表明中國民眾仍有大量不滿,但總體信心在上升,中共領導人也以更自信的語調談論"中國模式"。
文章接著分析了中國之所以成為發展中國家陣營中唯一一個對二戰以來全球性民主化進程構成真正威脅的因素。文章說,中國用來解除全球民主化武裝的基本法寶是經濟強勁發展加政治上嚴控。
透過表像
但是,文章說,在其列寧式外表之下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解釋中共一黨極權的持久性。
這些措施中包括提高幹部、官員素質,吸收私營企業家入黨、建立更平穩的最高權力交替機制,對黨內不同意見比以前寬容,用集 體決策取代一言堂等等。雖然中共允許的政治開放有明確的底線,那就是不許討論自己一黨執政的合法性,不准任何潛在的挑戰者存在,但這種靈活性改變了它在許 多中國普通百姓眼裡的形像。
文章說,除了政治上"與時俱進"之外,中共政權的持久力還在於中國家庭收入普遍提高,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類 似髮型、衣著和婚嫁的"規範"等當局對老百姓生活的監控已不復存在,精英圈的學術辯論變得更開放,互聯網的普及也強化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感。儘管當局對網絡 的嚴密監控仍是問題,但年輕一代相信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寬敞得多。自由得多。
文章說,正是由於諸多行政改革加上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的配合,分析人士大都認為今後十年中共的統治不會受到重大威脅﹔但是,它會受到要求進行更深層次的政治改革的壓力。
年輕人的訴求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對多黨制或許存疑,但普遍認為需要更大的新聞自由,對公民組織更開放。
文章說,中國今天的年輕一代正在逐漸擺脫不問政治、只重實惠、自我中心的形像,尤其是去年四川大地震之後,年輕一代血脈中的理想主義得到彰顯﹔中國的大學生像西方同齡人一樣關心環保。
即使中共領導人也更頻繁地談論"民主",雖然他們的"民主"概念跟改革派追求的民主,或者其他國家的民主實踐不同。
但是,中國目前仍缺乏傳導民怨及制約濫權的機制,司法仍不獨立﹔中產階層雖然在擴大,但佔人口比例仍很小,還不足以形成要求民主政體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中共為了維持一黨專權就必須與時俱進,而這種靈活性意味著隨著社會的演進它也必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責無旁貸
周三(5月27日)的《泰晤士報》發表署名評論文章說,朝鮮核危機如果得到妥善解決,中國是最大的受益國。是否加入制裁平壤的行動,將可測出中國的眼光是否能超越它對自身利益的陳舊狹隘的理解。
該報的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麥道克斯在文中指出,解決朝鮮核問題中國是責無旁貸,因為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對平壤的影響都無法跟中國的相提並論。同時,妥善解決這個問題也是中國在該地區利益不受損的保證。
作者認為中國再次迴避實質問題只能是出於最狹隘的利益考慮 - 更多制裁行動或其他足以摧毀平壤現政權的措施將導致大批難民湧入中國,但現實是還有比難民更重大的威脅,那就是擁有製造六枚核彈能力的平壤向區域內或更遠地區某國發動攻擊。
作者承認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決定雖然收效存疑,但目前沒有更好的方法,而中國在這點上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中國不應該再為了一己小利而讓一個搖搖欲墜的政權得以苟延殘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