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台灣-世界核電真相

其他更多內容:

http://topic.cw.com.tw/nuclear/


如果核四停建:沒有核四的日子,怎麼過?

天下雜誌517期,文/陳一姍、高有智、攝影/邱劍英
台北捷運花了四四四四億,受了重大教訓之後,成為台灣的驕傲。台灣高鐵歷經十年曲折,花了約四六○○ 億,改寫台灣的生活圈。而核四,從一九九七年向原委會申請建設執照以來,一座電廠,兩次停工,三位總統,四次追加預算,歷經十二位行政院長,十六年的歲 月,投入近三千億資金,卻有可能變成停建工程。
二十多年了,台二線濱海公路旁,工地圍籬上「台電與您共創未來」幾個大字,提醒你「核四」到了。
二月二十五日,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核四將勇於面對公民投票的檢驗。隔日,立法院朝野協商決議,公投結果前,核四除已發包及安全檢測工作外,暫停施工。
二月二十八日,《天下》記者走訪台灣電力公司龍門核能電廠(俗稱核四)。工地裡,戴著安全帽的工人穿梭施工,揮汗如雨,與相隔一條大馬路,遊客騎乘腳踏車的悠閒場景,形成強烈對比。
在工地旁的一家檳榔攤裡,午休時分,幾名工人聚在一起吃飯有說有笑,暫時卸下工作勞累。被問到公投是否影響工作進度?他們不約而同說,「那是台北的政治議題,我們還是得做啊!」
「可能」沒有核四的日子,核四現場改變不大。但位在貢寮海邊的核四,極有可能成為台灣史上最曲折離奇的公共工程。
台北捷運花了四四四四億,受了重大教訓之後,成為台灣的驕傲。台灣高鐵歷經十年曲折,花了約四六○○億,改寫台灣的生活圈。
而核四,從一九九七年向原委會申請建設執照以來,一座電廠,兩次停工,三位總統,四次追加預算,歷經十二位行政院長,十六年的歲月,投入近三千億資金,卻有可能變成停建工程。
當台北政壇仍在咀嚼「全民公投」這計變化球,上任才十一天的江宜樺又丟出願意負起責任的政治承諾,至今令人難以捉摸。
「真的很悶,我們整個公司都很悶,」不只一位台電員工描述。在二二八國定假日的台電總公司,所有一級主管幾乎全數報到。
台電已經開始設算最壞的情況。財務處忙著想,當核四變成兩千七百億呆帳的後續;電力開發處忙著盤點,沒有核四,有沒有電廠能夠接續;電力調撥處開始準備,一旦核四停建,如何與大型電力用戶協商調撥契約……。
每天中午,台電董事長黃重球親自督軍一級主管會議,務必求對外數字必須統一,不能出錯。
抗爭了二十年的鹽寮反核自救會幹部,則心情沉重不安。自救會的幹部頻上電視、或接受媒體採訪,他們很擔心公投法的門檻過高,恐怕只會讓貢寮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政府要辦全國性的核四公投,這是不負責任的公投,」鹽寮反核自救會前會長吳文通批評。
將一個複雜、高度專業的議題,交付全民選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發起人之一、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藹玲直言,「公投看似公平,實際上卻非常、非常危險,因為前提必須要有很多的配套措施。」
當台灣政壇一如往昔,陷入陰謀算計的口水戰時,負責任的公民需往前問一個問題:沒有核四的日子,怎麼過?沒有核四,我們要承受什麼代價?沒有核四,我們該有什麼社會共識?
唯有大家都可以清楚想像未來的「情境」,並同意承擔這些風險,這個紛擾台灣二十餘年的爭論,才可能有一個有意義的答案。
情境一:缺電、限電的日子
不論如何堅決反核,也需承認,核四停建的第一個「情境」是,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台灣缺電危機將升高。
根據《天下》獨家取得,最新版的台電估算資料(見表)。如果核四停建,台電備用容量率將在二○一四年林口發電廠兩座機組退役後,降至一○%以下。「過去,台電的電源開發方案,絕不會坐視備容量低於一○%,」在台電電源開發處二十八年的處長吳明竑說。
最嚴重的情況,將發生在二○二四年,當核一、核二、核三一號機退役,我國電力備容率僅剩一.○一%,四十八萬瓩。換言之,屆時只要任何一座發電機組故障,全台就必須限電。
備容率低,一定需限電嗎?吳明竑誠實地說,不一定,只能說風險增高。以歷史經驗來看,一九九三到一九九八年間,備容率約五%,最高一年限電十六次,也有零次。
持平而論,台灣長期結構性缺電的問題早就存在,核四只是讓這個問題尖銳化,逼得大家不得不面對。
根據電源規劃,未來十五年是電廠老舊機組退役的高峰期。加上,這幾年環保與地方意識抬頭,新電廠建設不易,且台電財務體質愈來愈弱,許多投資不敢做。電力供給,自然出現落差。
情境二:火力發電廠大增的日子
未來十五年,林口、大林、興達港與通霄電廠,都只有機組汰換計劃,新增電源供應有限。
計劃中的新建電廠,只有核四、大潭與深澳三座,但同時期計劃退役的電廠卻有四座:協和、核一到核三廠。核四,是目前唯一已經動工的新電廠。
至於預計於二○二○年陸續啟用的深澳與大潭電廠,能源局去年十二月《未來電力供需分析與規劃研究》寫道,深澳電廠因基隆民意代表與海科館籌備處反對興建卸煤碼頭,至今無法動工。深澳電廠關係到全國供電量三%。立委謝國樑反對此工程最力。
大潭電廠預計擴建四座天然氣發電機組,則得看中油儲氣槽擴建工程的臉色。目前,中油只能確保一座機組有氣,其餘三座機組所需,依舊無著。大潭電廠關係到全國供電量六%。
吳明竑指出,如果確定核四沒有了,台電所有電源開發計劃都要加速。這需要環保署幫忙,需要地方政府幫忙,需要中油幫忙。
兩位參與政府決策的能源專家坦言,如果核四確定停下來,將面臨缺電風險。未來十年唯一可做的,就是核一、核二延役。
面對記者詢問,核一到核二廠可否延役?原能會主委蔡春鴻沒有正面回應,他僅說,最近幾年,許多外國核電廠延役二十年。
情境三:用電量低成長的日子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發起人陳藹玲,趁著上電視節目前的梳妝時間,一邊化妝,一邊受訪。下了節目還補充許多 意見,「我不同意核一、核二廠延役。」她認為,核電廠繼續延役,只會增加不安與風險,延役仍會不斷產生核廢料。今天,全世界都無法解決核廢料,也找不到地 方處理,更何況是台灣?
「從前我有想過用核一、核二、核三廠延役,換核四停建。但看到福島核災這麼大,我覺得台灣的情況不能冒險。何況用核能會產生『核依賴』,愈依賴,其餘能源政策都不會啟動,」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綠盟)理事長賴偉傑說。
綠盟即將發表《新台幣焚化爐—核四如何燒掉你的荷包及未來?核四真實成本與能源方案報告》,提出核四停建後,環保團體版的台灣電力規劃藍圖。
綠盟理事趙家緯認為,政府還是依據現有產業結構預估用電量,以這種電力需求成長為根據的推估,就算台灣蓋再多電廠也無法跟上。因此,未來是否會缺電的關鍵,在於政府是否能有新的思惟,以抑制用電需求。
「用電需求量不是台電能夠決定的事,我們也希望能夠幫台電解套,」賴偉傑表達善意。
情境四:產業結構大變的日子
綠盟的規劃是,用電零成長。方法為:一,降低高耗能工業的 比例。二,再生能源發電量,較政府目標提高三倍,佔總發電量二一%。三,能源效率每年的改善率再提高,由政府目標的二%以上到三.六%。三管齊下,如果能 源效率能夠提高,加上用電量減少,則總電費的增加幅度,可能與保留核四差不多。
賴偉傑舉英國為例,英國做到用電零成長,是透過降低工業比例,轉型為一個金融、文創等服務業為主的國家。
針對綠盟提出的方案,鑽研能源效率多年,工研院產業與經濟趨勢中心資深督導楊致行坦言,用電零成長,全世界除了英國,沒有其他國家成功案例。「英國巨幅降低工業佔經濟體的比重,不見得適合台灣,」他指出。
他贊成綠盟,政府應更積極以政策引導廠商提高能源效率。但務實看,綠盟的目標非常困難。
楊致行指出,愈是已開發國家,要做能源效率改善愈難。公認全世界最環保的德國,能源效率年改善率平均也僅有一.九%。美國標準最高的麻州,則為二.四%。李明博擔任韓國總統時,訂的目標全世界最高,是二.六%。
「面對結構性缺電,台灣應該思考強制性的能源效率政策,」楊致行舉耗用總電量一半的馬達為例,歐盟馬達能耗標準早已進化到第三版本,版本愈新,標準愈嚴。韓國與大陸均已積極採用第二版,台灣卻仍「寬容」地採用第一版規範。
情境五:電價上漲的日子
核四停建之後,台電馬上面臨兩千七百億投資變成壞帳,必須立即打消的重創。截至今年一月底,台電資本額三三○○億,扣除累計虧損,淨值僅剩下一九一七億元。換言之,如果核四停建,而國庫不能注資,台電馬上破產。
即使全民願意承擔,讓台電順利增資,但沒有核四,以天然氣、煤來發電,台灣每度電的燃料成本勢必提高。若無法調高電價,台電虧損將持續擴大。
台電電源開發處處長吳明竑坦言,這幾年,台電持續虧損,負債比逼近九成,許多該做的投資都停了下來。譬如,台北港計劃要花五千億到七千億,但此案就算提了,董事會也過不了;大潭天然氣發電機組因目前電價太低,若營運一定會虧本,報到國營會又被退回來。
「台電的弱化,是核四問題最深沉、最該考量的事情。不要忘了,台灣是孤島電網。台電垮了,沒有人有好處,」一位科技界人士說。
沒有核四的日子,台灣必須解決電價「必須」調高和「怎麼」調高的難題。
根據能源局的設算,如果沒有核四,二○二五年台灣變為非核家園,若核能發電全用天然氣取代,則發電成本將增加四成。如果完全反映,以中產家庭兩個月平均電費兩千元設算,則每兩個月新增八百元,一年就增加接近五千元。
「漲電價一定要分割族群,」工研院資深督導楊致行舉韓國與加州為例,在韓國若電費佔可支配所得超過一成的家庭,政府就會補貼,務求弱勢族群生存權不受影響。加州的做法類似,約四分之一家戶,接受電費補貼。
即將在三月九日反核四遊行中,扮演論述要角的綠盟理事長賴偉傑說,核四是一個機會,包括政府在內,台灣社會應該一次把「不好做,不敢做,但是應該做」的能源政策,拿出來檢視清楚。
「政府不妨設定一個深遠的目標,我們就不需要被核電廠綁架了,」剛下完節目的陳藹玲倡議,民眾和社會要共同從生活中節約能源,希望能減少一○%以上的電量,這樣就可以取代部份核能電廠所佔的發電比例。
鏡頭轉回核四現場,當被問到,沒有核四的日子想做什麼?帶記者走在沙灘上的鹽寮反核自救會前會長吳文通說,對當地人而言,只希望能夠享受這片海景,找回鹽寮、福隆擠滿遊客的夏天。沒有核四以後,他們可以在這裡重新從事觀光與養殖產業,找到土地永續發展的活力。
非核家園,人人都要。但如何面對、解決這個理想達成前,迎面逼近的問題,是核四公投前,台灣主人們需要有的答案。

****

如果核四續建:法、德、日都解決不了的難題

天下雜誌517期,文/周原、吳怡靜、攝影/邱劍英
日本如何度過六百多天幾乎零核的日子?法國對核電,是愛還是恨?全球388座反應爐,核廢料到底都怎麼處理?核四公投前,搶先了解世界各國核電發展現況與困境。
一月底,馬英九總統接見法國前核能安全署署長拉柯斯特(Andre-Claude Lacoste),盼望能借鏡法國經驗,確保台灣的核安。
總統讚賞法國的核電規模,以及民眾的支持。談話中,只有略略帶過,近兩年掀起的反核聲浪。
更沒有提到,去年二月法國《世界報》將台灣的核一、核二廠,列為全球最危險的三座核電廠之二,標題是「台灣,核電的巫師徒弟」。意指核電可能帶來的災害,非台灣人能夠處理。
台灣爭論核四公投之際,廢核浪潮已經席捲國際。世界各國政府、人民,對核電的「心理版圖」,也起了很大的變化。有些台灣至今尚未警覺的誤解,值得探討。
誤解一:法國是擁核典範
真相:法國廢核,比德國還快。
世界核能協會(WNA)資料顯示,法國至今仍是世界上核能發電佔比最高的國家。
去年十一月,受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協會邀請來台的施耐德(Mycle Schneider),是法國的核電政策專家,曾獲得有「諾貝爾環保獎」之稱的瑞典「正確生活方式獎」。
施耐德接受《天下》專訪,劈頭就說,「大家一直有迷思,認為法國人支持核電。」
福島核災之前,法國挺核和反核人士,大約各佔人口一半。核災之後,高達七五%的法國民眾支持廢核。
去年五月上任的歐蘭德,更是史上第一位主張減少核電的法國總統。依照他的能源政策,二○二五年,核電比率將從現在的七五%,降到五○%。
也就是說,目前法國的五十八座核電廠,將除役二十多座。速度比德國在二○二二年除役九座核電廠的目標,還要激進。
歐蘭德甚至承諾,最老舊的兩座核電廠,將在他的任內除役。目前,正在進行國家能源辯論,預計七月達到結論。如果廢核立場不變,一六年,計劃在諾曼第興建的核電廠,將是法國最後一座核電廠。
四顆燈泡中,有三顆是用核電點亮的法國,憑什麼減核、甚至廢核?
施耐德指出,早在八○年代,法國政府就意識到,核電政策臃腫,電力供過於求。為了不停建核電廠,政府的對策是膨脹用電需求:推動公共場合使用電暖器等措施。
結果,每逢冬天,氣溫降低攝氏一度,法國就多用二三○萬瓩電力,接近增加一座核四的發電量,這是鄰國的四到八倍。核電充沛,人民不懂得節約,反而造成供電系統更加脆弱。
國內傾向廢核,於是法國的核工業龍頭阿海法集團(Areva),把目標轉向海外市場。
○七年以後,阿海法的加壓反應爐,久久沒有買主。《經濟學人》報導,一一年發生福島核災,阿海法首度賠錢,虧損十六億歐元(約六二○億台幣)。阿海法老闆烏塞爾(Luc Oursel)不死心,仍希望在一六年前,銷售十座核電反應爐。二月底,卻在芬蘭、捷克標案受挫。
身為世界核電比率最高的國家,法國一面邁向廢核,一面對外輸出核電技術,提供核安的建議,顯見矛盾。
誤解二:日本不能沒核電
真相:六七○天,沒核電也沒問題。
儘管發生嚴重核災,五十座核電反應爐,目前只剩兩座仍在運轉,最近日本首相安倍仍然堅稱:日本不能沒有核電。
二月二十八日,他在眾議院發表施政演說表示,以確保安全為前提,將陸續重啟核電廠。
事實上,就算首相挺核,也不敵反核民眾。
安倍政府,推翻前任首相野田佳彥的零核政策。主張三年內,評估尚未重啟的反應爐,是否符合安全標準。
但二月底,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以東京電力公司為例,十六座核電廠沒有一座符合標準。《紐約時報》也指出,日本新訂的核安標準使部份核電廠,數年內無法重啟。
此外,重啟核電廠,也需要當地政府同意。
福島縣南相馬市市長櫻井勝延,就跳出來向首相嗆聲,「到底是安倍他們的想法,還是我們身處災區的人的想法,才符合現實情況?」
近八成民眾反核,使得五十座反應爐,只有兩座重啟,四十八座進入無止盡的休眠。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指出,日本不大可能在今年重啟別的反應爐。
日本發生核災之前,核電比率高達三成。一一年五月五日,最後一座反應爐下線;一二年七月一日,重啟關西地區大飯發電廠。至今日本已經有六七○天(近兩年),處於近零核的狀態。
填補用電需求的,是增加燃燒天然氣的火力發電廠。導致燃料費一年添增三兆日圓(約九千五百億台幣),貿易逆差破紀錄,確實影響經濟。
但是,這也造成「節源開流」的全民運動。省電的LED燈泡,在日本的滲透率高達五成。
日本的太陽能市場,預計今年擠進全球前四大,僅次於德國、中國和美國。
去年底,經濟部能源局帶領台灣業者開拓日本商機,茂迪、昱晶等太陽能電池廠已創下佳績。
台灣若節源開流,也能有類似效果。
市場研究機構集邦科技指出,台灣一八%的電力用在照明。只要一半的燈泡換LED,就能省下半個核四的發電量。百分之百換LED,能省下核一和核二的發電量。
誤解三:核電電價、環境成本都較低
真相:核廢料處置成本,比想像高。
幾乎所有的已開發國家,都靠廉價的核電撐起經濟。因此,開發中的印度、越南和印尼,仍計劃擴大核電建設。
或許,他們的目標是像德國,經濟繁榮之後,再逐步減核,改用乾淨的再生能源。
事實上,核電廠隱藏的成本,超過想像。最近,德國和美國陸續爆發核廢料危機,是清楚的例證。
美國最大的核廢料處置場,位於華盛頓州的韓福德(Hanford),建於二次大戰,有七十年歷史。美國三分之二的核廢料,儲存在這裡的一七七個儲存槽。
二月底,驚傳六個儲存槽,一年外洩一千加侖核廢料。
華盛頓州長英斯利(Jay Inslee)宣稱,「核廢料外漏不會立即危害公共安全。」卻同時承認,不清楚外洩物質的成分和規模,也沒有阻止外漏的技術。
每年,美國需花二十到三十五億美元(約六百到一千億台幣),來處理韓福德的核廢,佔全國核廢料清理預算的三分之一。美國能源局預估,這次的外漏事件,得花數十年、上千億美元整頓。
德國核廢料 要花近四千億
鏡頭轉到德國。一一年,德國宣布廢核,大力開發再生能源,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市場。
可是,二月底《明鏡週刊》報導,德國下薩克森州地下七五○公尺的阿瑟二號(Asse II)鹽礦坑,半世紀來,儲存其中的十二多萬桶核廢料,可能從八○年代開始,就有外漏。
更有專家擔憂,整個礦坑可能在明年坍塌。
德國政府正在研究,如何挖出封存的廢料,重新處理。為了避免氣爆,挖掘速度相當緩慢,一輪班只鑽二十公分。《明鏡週刊》預估,整項行動要花約兩千億到三千九百億台幣。
七個月來,挖掘團隊尚未發現儲藏核廢料的正確位置。地理學家指出,因為地質變動,鑽鑿位置和目的地,偏差了二.五公尺。
要挖三座大安公園的地洞
核廢料已成為外交上,新的燙手山芋。美國《新科學家》雜誌指出,發展核電的半世紀以來,全世界三十二個國家,現有三八八個反應爐在運轉,卻沒有半個處置場,能長期封存高階核廢料。
七○年代,西德政府擅自決定,在東德邊界的哥而雷本(Gorleben)設置處置場,卻催生了德國的反核運動。
現在,政府懂得用經濟誘因,吸引社區自願擔任核廢料的守護者。
《新科學家》指出,找到居民甘心、鄰居接受、地質適當的地點,幾乎不可能。二月底,英國坎布里亞(Cumbria)地方議會,否決興建永久處置場的計劃。英國核廢料頓時找不到地方安置。
攤開台灣前三個核電廠的廢料處理帳單,若以台電提出的處理廢料經費三三五三億元計算,等於每個人要掏出一萬五千元,幫它倒垃圾。
如果按照北歐的芬蘭,更高的處理核廢料標準計算,台灣光是處理現有三座核電廠的核廢料,每個國民要負擔兩萬五千多元,還不見得能確保無慮。
就如其他國家,台灣的高階核廢料(核燃料棒)也沒有地方放,目前埋在核電廠的地底。埋在蘭嶼的十萬桶低階核廢料(手套等雜物),也引起地方反彈。
如果要長期封存從過去到未來,核一到核四廠可能產生的高階核廢料,必須興建面積八十五公頃、五百公尺深的地下永久處置場,相當於在地下闢出三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或是連蓋兩座地下台北一○一。
這些都是核四公投前,台灣人值得掌握的最新借鏡。



本文出自最新出刊天下雜誌517期【泰馬爭鋒】。現在立刻加入會員,完全免費,並享有三天無限瀏覽全文權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