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三宽部长"去世 "三权分立"仍难实现

中国 | 2010.05.13

"三宽部长"去世 "三权分立"仍难实现

21年前,前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朱厚泽因为在八九学潮中同情绝食学生而失势。今年5月9日,这位一度提倡过宽容、宽厚和宽松对待不同意见的中共老干部去世。 朱厚泽的去世不期然地再度引发中国高层政坛的一场争论。

朱厚泽逝世的第二天,5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刊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联合与胡鞍钢的文章称:中国决不能搞西 方民主当中的"三权分立",并即刻得到官方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相比之下,21年前主张宽容对待包括西方价值观在内不同立场的中共前宣传部长去世的消息却 备受冷落。

生 活在北京的中国著名公众知识分子戴晴女士,在出席民间倡议的向朱厚泽遗体告别仪式之后,向本台记者介绍说:"朱厚泽去世是9号。很快就把他去世的消息,用 推特和短信发给大家了。我们一直在等着官方的正式讣告,然后这个讣告就不出来。怎么能就这样就算了呢,讣告也不发!不知道是什么一种力量,使得当局做了一 点让步,就是遗体告别不是一个正式的八宝山的遗体告别仪式,但是在北京医院有一个悼念堂,最后大家可以给他鞠个躬。现任的领导,没去但是献了花圈的,就是 习近平和王兆国。"

"三宽"在今天的中国政治中还能做到吗?

一 般被视为十八大上要接胡锦涛总书记班的习近平,虽然在公开场合下,也曾表示过中国决不能走西方多党制三权分立民主道路,但在对待党内政敌上,意味深长地表 现出一定的宽容。中国官方媒体虽然一再广泛传播类似胡鞍钢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反对三权分立的观点,但却对中国公民社会中很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撰文纪念朱厚 泽,提倡朱厚泽生前所主张的西方民主化潮流,也没有展开旗帜鲜明地批判。即便是胡联合和胡鞍钢的文章里,也只分析了其实在西方真正实行三权分立的,只有美 国一家。言下之意,要学习西方,可以把搞三权分立的美国撇开,着眼实行所谓社会民主主义的欧洲大陆各国。

对 照中国现实政坛的今天,戴晴回忆朱厚泽21年失势的那一段往事:"朱厚泽来了,给了一个三宽,宽容,宽松还有宽厚。这才能使得意见充分表达出来。之后,整 个国家的无论是政治改革还是经济改革,才能一步一步往前推。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1989年)4.26社论出台的那天(即把学生运动定性为反革命动乱 的人民日报社论),朱厚泽正在江苏省做调查。他失掉了他的位置是在六四之后。朱厚泽只不过他们是一个全总的一个机构,全总党委表决:有绝食的学生在天安 门,他们会损害身体,于是全总捐了十万块钱,给学生买水买吃的,就这么点事!"

三权分立做不到 - 多元意见能并存吗?

在 代表中国持不同政见的海外中文网站上,对这位当年备受打压,但直到2007年还坚持中国必须走民主化和社会宽容中的多元化的前共产党高级干部,包括来自中 国的许多公众知识分子不断发表文章,纪念朱厚泽和他所代表的宽容精神,另外一方面也借此对现在胡温体制在政治改革上裹足不前,推崇反对三权分立的强硬路 线,给予严词批判。

但 在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政治学教授托马斯-黑伯乐(中文名字:王海,Thomas Heberber)看来,说中国高级政坛上没了宽松,只剩下争权夺利,未免过分。他认为:三权分立未必能做到,但不同政见得到默许,这是现实中国高层政治 的一个趋势:"说权力斗争,我觉得提得太高了。比方说温家宝在《人民日报》上可以发表纪念胡耀邦的文章,如果没有党总书记胡锦涛的认可,未必能做到。我觉 得中国现实政治正在走向一个所谓象征政治操作的时代,一方面党的领导层对外,就是所谓对体制内持自由主义批评意见乃至持正统保守意见的精英们显示:现在表 达一定范围内不同意见,完全是可能的。另一方面,不同高级领导人表达政治观点上细微区别,也是为了在保证党的绝对领导权的前提下,能够笼络相当广泛的不同 政见。"

截 稿前,中国官方新华社发出讣告,宣布了朱厚泽逝世的消息,并确认了习近平,王兆国,王岐山,李源潮等中国现任领导人以不同形式表示了哀悼。

作 者:一通

责 编:洪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