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北岛在德国介绍“失败”

文学艺术 | 2009.12.10

北岛在德国介绍“失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诗人北岛的这首《回答》当年不知道让多少人热血沸腾。然而清醒的思辨和隐喻的警句却让他在"八九"民 运之后被迫流浪他乡。在经过十几年的漂泊之后,这位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诗人本周来到德国,和他的老朋友、汉学家顾彬一道,将一本《失败之书》呈现 给德国的读者。

"从大海深处归来的人

带来日出的密码

千万匹马被染蓝的寂静


钟这时代的耳朵

因聋而处于喧嚣的中心

……

汉字印满了暗夜

电视上刚果河的鳄鱼

咬住做梦人的膀胱


当筷子拉开满月之弓

厨师一刀斩下

公鸡脑袋里的黎明"

周二晚上,在波恩的46号书店里,诗人北岛朗读了收录在新出版的德文诗集《失败之书》中的一首作品《过渡时期》。诗集的德文译者、也是诗人的好朋友 汉学家顾彬教授向在座的读者解释道,这首诗是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中国现实的写照,反映了失去方向的中国人所面临的精神混乱。与之前在德国出版的两本作品所经 历的冷清截然不同,这本《失败之书》今年在德国出版之后,受到了德国读者的极大欢迎,北岛半带幽默、半带自嘲地说:也许是因为书名叫失败之书,所以就成功 了吧。

这本不久前在德国上市的《失败之书》是诗人北岛的诗作精选,虽然和2004年在中国出版的散文集《失败之书》同名,但内容却大不相同。回顾身后的漫长流浪时光,北岛看到的难道只是失败吗?

"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很大的错觉,就是人人都在谈成功。我觉得成功是一个骗局,这也是商业化和权力的一个共同的阴谋,即用"成功人士"来吸引人们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其实我们回顾人类历史,失败总是远远多于成功的,更何况每一个个人的经历呢。" 北岛在与德国读者交流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北岛在与德国读者交流

从1989年被迫流亡海外以来,北岛曾经在多个国家之间游走。由于机缘巧合,在杨振宁的帮助下,2001年底到2004年底之间,北岛得以被"特 许"回国五次,看望病重的父亲。从2005年初父亲去世之后,北岛就不得再回大陆了。2007年,北岛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在那里任教至今。

今年11月,北岛获得了由民间举办的中国国内设奖金额最高的中坤国际诗歌奖,但却因无法赴大陆被迫缺席,只能由他的夫人甘琦代为宣读受奖词:"感谢 你们为我提供了一个缺席演讲的机会。正因为缺席,才会领悟我们所拥有的空间;正因为缺席,才会深知这镀金时代的痛点;正因为缺席,才会让命名万物的词发出 叫喊。"

背井离乡多年,与中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隔绝感,北岛苦笑着说自己现在真的像个老华侨了。但是北岛对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仍然有着独到清醒的分析。 他认为在文革时期,词与物之间的关系是被完全固定的。1972年,年轻的北岛把刚写好的《你好,百花山》拿给父亲看,结果里面的一句"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 流窜"让父亲的眼睛里升起了紧张的恐惧。--在那个时代,"太阳"只能是红的,并且已经变成了一个政治符号,它不可以有其它的颜色和其它的表征。

而在今天的中国,词与物之间的关系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两者变得完全脱节了,语言突然变得不知所云、不明所指,而表面上的物质繁荣又掩盖了中国文学 和语言文化所面临的这一危机。北岛把引起危机的因素总结为肆意发展而失去严肃性的"新媒体语言":"新媒体语言包括网络语言和报刊杂志所使用的语言,它正 在影响着新一代的思维方式,而且正在瓦解所谓严肃写作的基础。我觉得应该首先指出这个危机,让人们认识到它的存在。我觉得现在大陆很多知识分子几乎都不愿 意去正视这个现象。这也和整个大陆知识分子界被体制化、被收编有关系。"

在北岛的眼中,今天的中国人"失去了自我身份,失去了理想和方向感,失去了反省能力与创造性"。所以他提出进行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倡议,对 中华文明的遗产进行疏理和重新定位、推动汉语的现代转型、拓展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划清严肃写作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写作的界限,"让中华民族早日从物 质主义昏梦中醒过来"。

今天的北岛已经是"六十花甲"之人了,但是清瘦的身材和犀利的眼神分明还是当年的模样。虽然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已经被部分允许出版,但是他仍然保 持着一种作为"旁观者和亲历者的批评特权",用北岛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自己这么多年"始终游离在各种体制之外",言下之意是:他不会被"收编"。

但是,也许正如他的老朋友顾彬所说,多年的磨砺让北岛也变得宽容了一些:"他知道生活、世界、政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所以不能再把世界简单地分成黑和白。因为白中有黑,黑中也有白。"

作者:雨涵

责编:叶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