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

北京棄協商機制於不顧(王健壯)

王健壯/北京棄協商機制於不顧

2015-01-18 02:22:20 聯合報 今日登場:王健壯

兩岸交流多年,雙邊協商機制也早已建立,但中國最近卻仍然片面宣布,在緊鄰台海中線西側開闢四條新航線,可見此舉絕非無心之失,而是故意為之。
在四條新航線中,其中一條雖有協商,但雙方並未取得協議,未有協議即片面宣告,當然是故意。至於另外三條航線則是不告而宣,事前既未告知,也未進行協商,形同突擊,已非故意二字所能形容,根本就是目中無台灣。
換句話說,雖然根據國際民航公約,根據兩岸協商慣例,北京都應該跟台灣進行新航線的協商,這是規則的約束,也是禮貌的表現。但北京卻故意不為,擺明了不把台灣視為平等的協商對手,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根本不甩台灣。
北京雖然事後解釋,開闢新航線是飛航市場所需,台灣不要太過敏感;國台辦發言人也希望台灣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疑慮。但這些事後解釋,其實都是得了便宜又賣乖。而且四條新航線的開闢,無一不涉及海峽中線現狀的改變,台灣怎能不敏感、不有疑慮?
海峽中線雖是冷戰遺緒,也是兩岸虛擬的海空邊界,但這條虛擬中線,對台灣卻有難以取代的軍事與政治象徵意義。九○年代末期,兩岸關係緊張,中共戰機改變過去不入台海的慣例,經常在中線西側頻繁出沒,當時即對台灣空防造成莫大壓力。如今四條新航線雖均屬民航路線,但其中一條距海峽中線僅七點八公里,如此短的飛航距離,史上未見,即使對台灣不構成軍事上的空防威脅,但增加台灣空防的複雜性,卻殆無疑義。
兩岸關係現狀雖不至於以外弛內張來形容,但外弛內脆卻是事實。面對這麼脆弱的兩岸關係,北京與台灣即使不能積極創造「機會極大化」,也應消極避免「威脅極大化」;但中國片面宣布開闢四條新航線,卻是反其道而行。退一步說,即使沒讓實質威脅極大化,起碼也讓心理威脅極大化。
但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讓台灣心理威脅極大化,也許正是他們所欲遂行的戰略目的。服貿協議的無限期受阻,已讓北京心生不滿;九合一選舉後台灣政局的劇變,更讓北京心有疑慮。不滿加上疑慮,遂讓北京決定不得不強硬表態;表態的手段之一就是棄協商機制於不顧,故意不跟台灣協商新航線的開闢,看你能奈我何?這是北京的表態,當然也是試探。
而台灣的反應如何?民航局表示「無法接受」,國防部強調「必要時提升防空強度」,外交部說「向美國傳達我方立場」,陸委會則措詞委婉「新航路不是兩岸航路,也不影響正在進行中的陸客中轉協商」;至於行政院與總統府,卻至今無一語表態;反而是立法院罕見地發表聲明表示抗議,並呼籲中共知所節制。
行政院與總統府不表態,也許是認為民航業務爭議由相關部會表態即可,不需上駟對下駟,提高到府院層級。但四條新航線的開闢不但涉及台海中線現狀的改變,更隱含北京試圖逐步打破海峽中線的戰略企圖,連美國國務院都為此兩度發言關切,對於如此攸關國家安全的議題,府院焉能默爾而息?看在北京眼裡,又會作何感想?
馬政府任內政績,僅剩兩岸關係尚可稱述,但若對中國這次片面開闢新航線,始終軟弱以對,甚至讓北京誤以為可對台灣繼續軟土深掘,馬政府僅剩的這項政績,可能也將蕩然無存。
(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