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霧霾背後的「人治」
報道 2013年02月01日
Feng Li/Getty Images
1月,北京遭遇重度空氣污染,居民紛紛戴上口罩。
北京——我兒子所在的一所北京公立小學裡,在十歲的孩子中流傳着這樣一個笑話:一名最近
抵達美國的中國男子去看醫生。“醫生,我感覺不舒服。”“你從哪裡來?”“北京。”“吸口這個,”醫生一邊說,一邊拿出根管子,另一頭接着一根汽車的排氣
管。“謝謝,我感覺好多了。”這名男子說。
近些天,隨着灰黃色的煙霧再次籠罩北京,空氣污染指數本月第四次沖高至危險的地步,或者說到基本不可知的“超出測量範圍”的地步,北京流行起了黑色幽默。
令人震驚的是,北京甚至還不是最糟糕的地方:看一眼中國空氣污染指數應用,結果顯示,就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北京在當日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中只排名第21位。位於北京東南280公里的不幸的工業基地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如既往的位列第一。
據總部位於香港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報道,本周,中國幾乎有七分之一地區位於霧霾的籠罩之下。
據官方報紙《中國日報》報道,有數百架航班被取消或延誤,其中包括一些國際航班,高速公路也因為“霾”被關閉。報道還說,北京的污染已達到現有的最高級別,即“嚴重污染”級別。
本周二,美國能源情報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發佈的一篇報告指出了問題的源頭,報告說,2011年,中國消耗了38億噸煤,佔全球總量的47%,“幾乎等於全球其餘國 家消耗的總和。”報告說,2011年,中國的煤炭消耗增長超過9%。煤炭無疑是今日困擾中國的顆粒物污染的一個關鍵來源,也是溫室氣體引發的全球變暖的一 個主要原因。
事情怎麼會變得這麼糟?
在上周發表的一篇罕見的採訪中,中國國家環境保護局(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前身——譯註)第一任局長曲格平把當下的污染直接了當地歸罪於中國"不計代價地追求經濟增長"的心態和中國的政治體制。
發展中國家受到的環境污染通常比發達國家嚴重,然而曲格平對《南華早報》說,過去40年里,污染肆虐,這是“人治”之下經濟增長不受遏制的結果。在中國,“人治”一詞常被用於指稱藐視法律的決策。
“他們的統治對權力缺乏監督,允許政府無視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南華早報》在文章中寫道。
文章引用中國第一任環保局局長、83歲曲格平的話說,“我不會說過去40年的環保工作是完全失敗的。”曲格平在1987年到1993年擔任中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
“但我不得不承認,政府在控制對經濟增長的瘋狂追求方面做的遠遠不夠,”他說,“而且也沒能避免我們作為政策制定者已經預測到的最糟糕的污染情況。”
據《南華早報》報道,1993年後,曲格平又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擔任了10年的主任委員。
曲格平說,中國很早就認識到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會面臨污染問題,而且還制定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強調更平衡的發展方案。
“為什麼這些策略從未真正地落實?”他說,“我想這是因為對政府權力缺乏監督。因為權力仍然凌駕於法律之上。”
《南華早報》援引曲格平的評論稱,“中央政府一方面宣稱要協調增長與保護,一方面由於當前的政治體系,它對經濟增長的渴求又不受控制,這兩者間存在明顯矛盾。”
自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經濟開始騰飛起,中國至少經歷了三次污染浪潮,《南華早報》寫道。
第一次是所謂的鄉鎮企業(也就是農村農民經營的企業)的迅速發展所引起的,這次浪潮始於1984年,最終引起了“污染的混亂傳播”。
第二次是1992年後,發展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的熱潮,最終導致主要河流和湖泊受到污染,城市空氣質量惡化。
第三次發生在胡錦濤執政的過去十年。這期間,能源密集、高污染的石化、水泥、鋼鐵廠等重工業建設再度興起,把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國。
曲格平說,“在這樣逐漸增加的壓力之下,控制污染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科技手段都不足夠了。”
於是,中國就成了現在的樣子,大片地區籠罩在霧霾之中。
近些天,隨着灰黃色的煙霧再次籠罩北京,空氣污染指數本月第四次沖高至危險的地步,或者說到基本不可知的“超出測量範圍”的地步,北京流行起了黑色幽默。
令人震驚的是,北京甚至還不是最糟糕的地方:看一眼中國空氣污染指數應用,結果顯示,就在我寫這篇文章時,北京在當日全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之中只排名第21位。位於北京東南280公里的不幸的工業基地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如既往的位列第一。
據總部位於香港的《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的報道,本周,中國幾乎有七分之一地區位於霧霾的籠罩之下。
據官方報紙《中國日報》報道,有數百架航班被取消或延誤,其中包括一些國際航班,高速公路也因為“霾”被關閉。報道還說,北京的污染已達到現有的最高級別,即“嚴重污染”級別。
本周二,美國能源情報署(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發佈的一篇報告指出了問題的源頭,報告說,2011年,中國消耗了38億噸煤,佔全球總量的47%,“幾乎等於全球其餘國 家消耗的總和。”報告說,2011年,中國的煤炭消耗增長超過9%。煤炭無疑是今日困擾中國的顆粒物污染的一個關鍵來源,也是溫室氣體引發的全球變暖的一 個主要原因。
事情怎麼會變得這麼糟?
在上周發表的一篇罕見的採訪中,中國國家環境保護局(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前身——譯註)第一任局長曲格平把當下的污染直接了當地歸罪於中國"不計代價地追求經濟增長"的心態和中國的政治體制。
發展中國家受到的環境污染通常比發達國家嚴重,然而曲格平對《南華早報》說,過去40年里,污染肆虐,這是“人治”之下經濟增長不受遏制的結果。在中國,“人治”一詞常被用於指稱藐視法律的決策。
“他們的統治對權力缺乏監督,允許政府無視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南華早報》在文章中寫道。
文章引用中國第一任環保局局長、83歲曲格平的話說,“我不會說過去40年的環保工作是完全失敗的。”曲格平在1987年到1993年擔任中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
“但我不得不承認,政府在控制對經濟增長的瘋狂追求方面做的遠遠不夠,”他說,“而且也沒能避免我們作為政策制定者已經預測到的最糟糕的污染情況。”
據《南華早報》報道,1993年後,曲格平又在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擔任了10年的主任委員。
曲格平說,中國很早就認識到它在高速發展的同時會面臨污染問題,而且還制定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策略,強調更平衡的發展方案。
“為什麼這些策略從未真正地落實?”他說,“我想這是因為對政府權力缺乏監督。因為權力仍然凌駕於法律之上。”
《南華早報》援引曲格平的評論稱,“中央政府一方面宣稱要協調增長與保護,一方面由於當前的政治體系,它對經濟增長的渴求又不受控制,這兩者間存在明顯矛盾。”
自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經濟開始騰飛起,中國至少經歷了三次污染浪潮,《南華早報》寫道。
第一次是所謂的鄉鎮企業(也就是農村農民經營的企業)的迅速發展所引起的,這次浪潮始於1984年,最終引起了“污染的混亂傳播”。
第二次是1992年後,發展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的熱潮,最終導致主要河流和湖泊受到污染,城市空氣質量惡化。
第三次發生在胡錦濤執政的過去十年。這期間,能源密集、高污染的石化、水泥、鋼鐵廠等重工業建設再度興起,把中國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國。
曲格平說,“在這樣逐漸增加的壓力之下,控制污染的所有行政命令和科技手段都不足夠了。”
於是,中國就成了現在的樣子,大片地區籠罩在霧霾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