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烏魯木齊維吾爾 大動亂

bbc

近幾天的各大報紙繼續大版篇幅關注中國新疆的危機。幾乎所有報紙都刊登了大批武警在烏魯木齊列隊行進的大幅照片。

數家報紙登載了一位維吾爾大媽拄著拐杖獨自面對防暴警察的照片和故事,並把它同20年前天安門六四事件時一位青年隻身阻擋一列坦克的情景相比。

胡錦濤提前回國的考慮

星期四的《獨立報》刊登一篇分析文章, 題目是為什麼胡錦濤提前離開八國峰會。文章說由於新疆騷亂,本來作為一個新興大國應邀參加世界富國俱樂部的中國領導人卻因為自家後院鬧事,不得不匆忙離開,實在是令人感到尷尬。

文章說,在世界陷入經濟危機之際,中國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根除那些可能引起社會動蕩的隱患,例如失業的民工,農村閑置人口等。但沒有想到讓他們措手不及的是新疆維吾爾族所爆發的騷亂。 文章分析說這是中國的民族政策所導致的結果。

儘管中國在新疆興建了現代化的清真寺,蓋了新市場等等,但對當地的維吾爾族來說,他們的民族特性以及生計被"外來的"漢民所淹沒。

文章還評論說新疆的地理位置緊鄰中亞,中國的能源需求也依賴於中亞,因此太得罪穆斯林中國也擔待不起,因為如果這樣,它不僅會成為中國的一個棘手問題,對外部的世界也構成問題。

文章最後說當胡錦濤決定離開八國峰會時,他要做出的選擇是,放棄一次與世界強國領導人聚會的機會,還是中國國內的穩定更重要?顯然,他選擇了後者。

周四《金融時報〉對新疆騷亂事件的一篇分析文章表示,新疆社會的不平等攪動了分離主義的情緒。文章說,對許多維吾爾人來說,在這個社會中,他們的意見很少能夠聽到,他們沒有得到好處。新疆爆發的騷亂正是根植於這種深深的社會問題裡。

美國的尷尬

同一天《金融時報〉的另一篇文章談到美國對新疆騷亂的矛盾心態。文章說,有那麼一刻,美國明顯在如何對新疆問題作出回應的問題上感到很不自在。

在本周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被要求對新疆騷亂和中國隨後的鎮壓發表評論。

一臉不自在的奧巴馬以自己'整夜都在旅行,整個白天都在開會' 沒有得到全面的情況匯報為由迴避了對此發表任何言論,只是說美國會發表一份公開聲明。

美國政府最終的聲明說,美國對新疆事件'深表關注','呼籲各方保持克制'。美國沒有像流亡維吾爾人所提出的那樣,呼籲北京展開對話。

《金融時報〉的文章指出,新疆事件是對華盛頓是否願意在這個人權人士稱為全球關注的問題上勇於表明自己立場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考驗。

《金融時報〉說,對於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心態,許多維吾爾人表示,華盛頓和世界其他國家的政府對於維吾爾人在新疆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關注要遠遠少於對藏人處境的關注。他們認為,維吾爾人由於是穆斯林而受到了歧視。

此外,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政府在同中國雙邊關係中有許多需要優先考慮的問題。他們也不願意由於新疆問題增加可能干擾他們同中國雙邊關係的因素。

文章說,世界維吾爾大會的主席熱比婭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國際缺乏關注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中國政府的鎮壓行動。她還表示'希望國際社會和美國最高層在這個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不過,迄今為止,這一願望尚未實現。

改變外媒政策

另外,星期三的《國際先驅論壇報》以及星期四的《衛報》都對這次中國對待外國媒體報道新疆騷亂政策的轉變作了報道。

《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說,在新疆騷亂爆發以後,中國採取了固有的防範措施,諸如封網、掐斷電話線,只允許中國媒體採用 新華社的報道等,但是這次中國同時還採取了一個最不尋常的步驟,那就是在暴亂被平息後的幾個小時之內,中國就邀請外國媒體進入烏魯木齊進行報道。政府還在 那裡設立了一個新聞中心。

文章評論說中國變得更精明瞭,它吸取了過去的教訓,尤其是去年西藏暴亂的教訓,它更知道如何來利用媒體了。

但《衛報》的報道說,儘管如此,對外國記者的騷擾並沒有完全消失,文章說據在中國的外國記者協會報告,新疆的保安部隊拘留了一些記者,並沒收了一些器材,其中還損毀了一架攝像機。

《衛報〉的文章還說雖然對外國記者的限制放寬,但對中國國內的媒體報道則仍然嚴格,國內的媒體不能獨立的報道,只能使用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的通稿。當然更不允許所謂的公民報道,一些網上論壇的討論和網頁全部受到審查。

文章說這次中國政府處理媒體報道的手法改變的部分原因是他們想取得國際的同情,因為此次死亡的大多數人是漢人,當然還有由於去年西藏暴亂中國壓制外國媒體報道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