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Taiwan: Time to change gear 台灣的“中等收入”困局/ 中國盛宴將散 /中國快邁入後工業


China rebalances


中國奇跡似乎即將終結。在一輪提高收入但留下了債務、腐敗和環境問題的史詩般的經濟盛宴過後,一場大清掃活動正在進行中。

******4.22自由廣場
比Bumbler更重的一則報導

◎ 吳海瑞
和幾個月前《經濟學人》的Ma the bumbler(笨蛋馬)相比,英國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四月九日刊登兩位記者撰寫的「台灣,該是換檔的時候了」(Taiwan : Time to change gear),其實更值得國人關注。
此文焦點在台灣的政經困境、馬英九的施政方向與做法,並論及兩岸關係與台灣國家認同;訪談對象包含經濟學家、社會學者、知名外商和企業家、反對黨人士(蔡英文),到馬本人。廣度或深度,均勝於前者。
發表後七天,FT中文網才現譯文, 但標題與內文之間的副標題—由於成長停滯,以及對中國依賴不斷增長,國家必須改革,才能維持它做為亞洲成功的地位「preserve its status as an Asian success」—不見了!這重要的幾個字,點出台灣兩大罩門(停滯、過於依賴中國),也凸顯馬在內文所談的「改革」牛頭不對馬嘴。
該文指出,相較於五年來台灣成長落後競爭對手,更堪憂慮的是台灣工業可能喪失其獨有的競爭優勢。停滯的主因,是走不出以代工為主的發展模式、品牌力薄弱;兩岸關係改善雖然成就了商機,但也帶來風險,導致高度依賴中國經濟,而中國本身也在減速,並且可能遭遇更大的困難。
至於馬的施政核心「自由貿易協定」,作者用一句話「台灣被隔離在外,是因為許多國家不敢得罪北京」,更點破馬的一廂情願(ECFA有助FTA),以及未來的悲觀。
馬 把改革落實在「放寬管制,加大對外開放,引進競爭」,是否就是「台灣所需要的結構性經濟改革」,FT並沒有直接評論。然而,大家心知肚明,這些對策最有可 能吸納的對象還是中國;這是「放寬對中國管制,加大對中國開放,引進中國來競爭!」馬沒有換檔(改變現在的思維與做法),只是繼續踩油門!
「大陸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嗎?向大陸開放是我們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可是,這條路通往何方?台灣必須發展出自己的競爭優勢。」文中引用和泰汽車總經理的疑惑和擔憂。然而,這不就是馬英九一路走來呼嚨人民的?
台灣想走出困局,恐怕不只要換「檔」,也要換「黨」吧!
(作者為上市公司企業經理人)



3月份中國意外出現貿易逆差。為此﹐經濟學家對中國貿易數據提出了新的質疑。有些經濟學家暗示﹐中國出口業表現可能比數據顯示的還要糟糕。 *****
對於台灣人這篇也沒什麼新意

High quality global journalism requires investment. Please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others using the link below, do not cut & paste the article. See our Ts&Cs and Copyright Policy for more detail. Email ftsales.support@ft.com to buy additional rights. http://www.ft.com/cms/s/0/1faf59d8-9e04-11e2-9ccc-00144feabdc0.html#ixzz2RAMwJzeo

April 9, 2013 7:03 pm

Taiwan: Time to change gear

As growth stalls and reliance on China grows, the country must reform to preserve its status as an Asian success

台灣的“中等收入”困局


 

台灣是亞洲一個成功的典範。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他們 的購買力超過日本人和英國人,生活水平在亞洲名列前茅。台灣的研究密集程度世界領先,研發支出相當於總產出的3%,超出大多數發達經濟體。任何一臺電子設 備中,或許都有某個部件是台灣企業——至少是參與——製造或設計的。
台灣民主政體的健全程度在亞洲也名列前茅,有真正的兩黨制和活躍的公民社會。與中國大陸(中國大陸視台灣為一個叛變省份)爆發軍事沖突的威脅一度籠 罩著台灣,但馬英九(Ma Ying-jeou)2008年當選台灣總統,推動與大陸改善關系,自那以後,就連這種威脅也大大減弱。
然而,許多台灣人絲毫不感到樂觀。台灣曾在數十年時間里保持兩位數增長率,實現了工業化,擺脫了貧困,如今卻陷入“中上收入陷阱”。過去五年來,台 灣年均增長率約為4%,以西方標準來看還算不錯,但與正在快速增長的競爭對手相比,這個數字還是太低。去年台灣僅實現了1.3%的增長,在亞洲排在末流, 不過,台灣官方預計今年有望實現3.6%的增長。
比整體增長率下滑更堪憂的是,台灣的工業可能喪失其獨有的競爭優勢。台灣擁有世界一流的技術。但台灣規模最大的企業主要是利潤微薄的零部件製造商或 代工製造商,這些企業要依賴其他企業將產品銷售給最終消費者。周博(Joe Studwell,大陸譯作喬•史塔威爾)在他的新書《亞洲模式》(How Asia Works)中寫道:“從結構上來說,最富裕國家處於經濟活動的頂層,其特徵是產品擁有自主品牌,並且利潤率極高,而台灣則‘陷在’了下麵那一層。”
誠然,台灣通過與大陸改善關系獲得了新的商業機會。但這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導致台灣高度依賴於大陸經濟,而大陸經濟本身也在減速,並且可能遭遇更大的困難。再者,大陸發誓要收回台灣,必要時將使用武力,如今台灣卻要依賴大陸,這也讓許多台灣人不甘心。
和泰汽車(Hotai Motors)總經理蘇純興(Justin Su)說:“大陸是我們唯一的希望嗎?向大陸開放是我們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可是,這條路通往何方?台灣必須發展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和泰汽車在台灣代理豐田(Toyota)和雷克薩斯(Lexus)汽車。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商開始進入勞動力廉價的中國大陸辦廠,台灣製造商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如今大陸台商卻面臨著兩頭的擠壓,一頭是成本更低廉的大 陸競爭者,一頭是更精明的韓國競爭者。韓國已通過提高產量、打造高價位的品牌,把台灣遠遠地甩在了身後。韓國企業在平板顯示器、電腦存儲器和智能手機等領 域與台灣企業展開了直接的競爭。令台灣沮喪的是,它在品牌建設、產品推出速度和研發支出方面往往完敗於韓國。
台灣出口的商品約一半為電子產品,但台灣卻沒有培育出像三星(Samsung)和索尼(Sony)那樣可以引以為豪的企業。台灣本土最優秀的企業要 數台積電(TSMC):芯片製造業的領軍者,市值超過600億美元,但其品牌幾乎算不上世界知名。台灣最著名的企業或許要算富士康(Foxconn)。該 公司幫助其他公司組裝產品,包括蘋果(Apple)的iPhone,利潤率不到4%。
台灣的問題不只是這些。台灣的生育率僅1.1,低於日本和韓國,為全球第三低。因此,台灣的潛在勞動力數量最早從2015年開始將會不斷減少。不僅 如此,台灣許多頂尖人才往往選擇去上海、香港或美國工作,以獲得更高的薪水。台灣目前的實際工資低於2000年的水平,因為許多台灣企業都在大陸擴大了業 務,卻沒有為台灣創造新的工作崗位。
台灣在政治上也受到束縛。全世界只有23個國家與台灣建交,其中大多是像所羅門群島和洪都拉斯這樣的小國。自由貿易協定幾乎覆蓋整個亞洲,而台灣則 被隔離在外,因為許多國家不敢得罪北京方面。台灣三井物產(Mitsui & Co,日本貿易公司三井物產的台灣分公司)董事長東山三樹雄(Mikio Higashiyama)說:“台灣被隔離在國際社會之外,而其他國家則正致力於全球化。這是個大問題。”
部分因為這個原因,台灣在全球出口額中所占的比重自1993年起一直在下降。1993年,台灣和韓國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都為2.3%左右。到2011年,台灣的占比降至1.5%,而韓國的占比升至3.3%。
去年成功連任的台灣總統馬英九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台灣如果不進行根本的結構性經濟改革,就無法實現更快增長。他說,台灣企業必須加大創新,提高效率。而這就要求放鬆管制,即使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同時加大對外開放,引進競爭。
周博表示,台灣或許需要一場“撒切爾式的休克式改革……以打擊所有僵化的既得利益集團”。
馬英九可能不夠強硬,無法推行這種大膽的改革。他的民意支持率已降至14%,因為許多台灣人擔心,放鬆管制、推行自由化會摧毀小企業,並破壞台灣社會相對平等的現狀。還有人擔心,目前無需面對外來競爭的農民也可能因此受到沖擊。
大企業中也有許多人仍然持懷疑態度。台灣最大溶劑製造商李長榮化學工業(LCY Chemical)董事長李謀偉(Bowei Lee)的話道出了許多實業家的心聲。他說,改革已陷入停滯,政府仍然過於官僚。
自由貿易在馬英九的施政方針中占據核心地位。台灣和大陸已經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該協議被稱為兩岸自1949年分裂後最重要的協議。目前適用該協議的產品數量相對有限,馬英九正努力推動深化該協議。他還希望在今 年內與新西蘭和新加坡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他的想法(或者說希望)是,在與大陸簽訂協議之後,北京方面會減少對台灣與第三方談判的乾涉。
台灣和美國在解決了一項持續多年、圍繞進口美國牛肉問題的爭端後,於上月重啟貿易談判。馬英九還計劃設立一些新的自由貿易區,以吸引外資投資於高附 加值產業。不過,他提醒大家,台灣立委性好爭辯,相關法案要獲得通過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他說:“這是唯一的向前進的道路。我們的貿易競爭對手們已經把 我們甩下這麽遠了,如果我們不開始採取行動,我們就不可能實現更快增長。”
如果台灣要向價值鏈上游攀升,很多重擔將落在私人部門身上。然而,薄利經營的代工製造商將很難投入充足資金開發創新產品、或直接面向消費者營銷新產 品。做過這種嘗試的廠商結局有好有壞。捷安特(Giant)在早期做了一個精明的決定,投資開發中高端自行車,並贊助自行車賽。如今,捷安特已成為全球營 收規模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商。捷安特推行這種戰略的結局是圓滿的。捷安特如今占據全球5%的市場份額,但營收占到全球的10%。其他一些廠商則覺得困難重 重。台灣智能手機製造商HTC便很難與三星和蘋果等資金雄厚的大公司展開競爭。
馬英九認為,意識到自己落後了多少的企業,比以往更願意走出去、參與競爭。他說:“人們已經更清楚地意識到,如果我們不推行改革,我們的經濟增長會如蝸牛爬一般緩慢。”
如果說馬英九推動經濟結構改革的努力成效有限,那麽他在改善兩岸關系方面的成效則更為明顯。前些年台灣海峽還被視為亞洲最危險的“導火索”,因為北 京方面發誓,如果台灣膽敢宣佈獨立,將對台灣使用武力。這個誓言現在仍然有效。台灣上一任總統陳水扁任內,台灣差一點就是否取得完全獨立舉行全民公投,北 京方面因此威脅進攻台灣。
馬英九扭轉了兩岸局勢。2008年他第一次當選總統後不久,兩岸就首次開通了定期直通航班。如今,每周有數百班直航班機往來於台灣和大陸幾十個城市 (從南方的昆明到北方大連)之間。搭乘飛機前往大陸的台灣人大多是生意人,不用繞遠道從香港轉機讓他們覺得很高興。前往台灣的大陸人大多是游客。去年到台 灣旅游的大陸游客累計超過200萬人,台灣因此興起一股開設酒店和奢侈品商店的熱潮。
除與大陸簽訂貿易協議之外,台灣政府還從北京方面獲得一項寶貴的協議——協議讓台灣成為繼香港之後第二個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許多台灣銀行家希望, 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和投資產品能夠讓身處困境、過度擁擠的台灣銀行業重現生機,並幫助數千家在大陸開展業務、或與大陸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削減交易費用。
台灣也在放寬對大陸資本投資的限制。台灣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管中閔(Kuan Chung-ming)表示,這一構想是讓“大陸的肌肉”在台灣發力,而不只是將大陸作為一個開設工廠的地方。台灣監管機構本月早些時候宣佈,將提高大陸 銀行對台灣銀行的持股比例上限。次日,中國工商銀行(ICBC)就宣佈了收購台灣最大銀行之一永豐銀行(Bank SinoPac)20%股權的計劃。
然而,向大陸資本開放在政治上仍然是個敏感問題。盡管台灣尋求吸引大陸資金,但也希望最小化北京方面對本島商業和政治環境的潛在影響。比如說,因為 擔心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台灣對大陸投資者在科技業等關鍵領域的參股比例設定了一個較低的上限。台灣監管機構會審查名義上來自大陸以外地區的投資交易,以確 保大陸資金不會以此為幌子流進台灣。台灣監管機構的這種做法,有時會拖延一些交易的進度。許多台灣人也懷疑,大陸可能在謀求影響台灣媒體,從而使對北京方 面友好的意見占據上風。
馬英九強調擴大與大陸的貿易和投資聯系,這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許多人擔心,台灣這樣做等於把所有雞蛋都放到了一個籃子里。曾任美國在台協會臺北 辦事處處長的司徒文(William Stanton)警告,在經濟上過於依賴大陸可能使北京方面對台灣具備危險的“影響力”。
還有人認為,代價可能不止如此。去年大選中敗給馬英九的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Tsai Ing-wen)表示:“中國想要的就是一步一步前進,造成我們接受一個中國的印象。”
和許多台灣人一樣,蔡英文對馬英九的經濟發展計劃持懷疑態度。和許多人一樣,蔡英文認為這種策略可能摧毀台灣的自由。
臺海兩岸關系:親密與疏遠共存
盡管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聯系日益密切,但在政治和社會方面卻與大陸漸行漸遠。
在台灣總統馬英九任下,擴大兩岸貿易往來的舉措已頗有成效。據估計,在去年馬英九連任總統的選舉中,有20萬身在中國大陸的台灣人返台投票。這些人大多支持馬英九,因為他們擔心,如果過去倡導台灣獨立的民進黨(DPP)獲勝,將會激怒大陸政府,破壞兩岸商業聯系。
但民調顯示,越來越多的台灣公民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就連1949年國民黨戰敗後舉家逃往台灣的人也是如此。
處理海峽兩岸關系的台灣陸委會(Mainland Affairs Council)在調查中發現,台灣人認為,與支持獨立的馬英九的前任執政期間相比,大陸如今對台灣的敵意有所降低。然而,認為大陸敵視台灣人的人數比例 在過去10年內卻略有上升,目前約為46%。“海峽兩岸確實在越來越多的方面加強交流,但台灣的自我認同感卻愈發強烈,”台灣媒體人士張鐵志(Chang Tieh-chih)表示,“照這樣發展下去,誰也不知道10年後會發生什麽。”
位於臺北的社會學家張茂桂稱,即便是在中國大陸,台灣的形象也在提升。
眾多中國網民密切關註台灣選情,一些人贊揚台灣的制度和候選人在回答問題、接見選民時表現出的公開透明。
一位博客作者寫道:“我不理解。似乎民主是適合中國人的,但為何海峽對岸的我們只能扼腕嘆息?”
張茂桂表示,因為反對共產黨政府,“台灣人被視為壞人和叛徒。現在看看這些‘壞蛋’吧,他們其實乾得不錯。”
譯者/何黎

台湾的“中等收入”困局


台湾是亚洲一个成功的典范。台湾只有2300万人口,他们 的购买力超过日本人和英国人,生活水平在亚洲名列前茅。台湾的研究密集程度世界领先,研发支出相当于总产出的3%,超出大多数发达经济体。任何一台电子设 备中,或许都有某个部件是台湾企业——至少是参与——制造或设计的。
台湾民主政体的健全程度在亚洲也名列前茅,有真正的两党制和活跃的公民社会。与中国大陆(中国大陆视台湾为一个叛变省份)爆发军事冲突的威胁一度笼 罩着台湾,但马英九(Ma Ying-jeou)2008年当选台湾总统,推动与大陆改善关系,自那以后,就连这种威胁也大大减弱。
然而,许多台湾人丝毫不感到乐观。台湾曾在数十年时间里保持两位数增长率,实现了工业化,摆脱了贫困,如今却陷入“中上收入陷阱”。过去五年来,台 湾年均增长率约为4%,以西方标准来看还算不错,但与正在快速增长的竞争对手相比,这个数字还是太低。去年台湾仅实现了1.3%的增长,在亚洲排在末流, 不过,台湾官方预计今年有望实现3.6%的增长。
比整体增长率下滑更堪忧的是,台湾的工业可能丧失其独有的竞争优势。台湾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但台湾规模最大的企业主要是利润微薄的零部件制造商或 代工制造商,这些企业要依赖其他企业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周博(Joe Studwell,大陆译作乔•史塔威尔)在他的新书《亚洲模式》(How Asia Works)中写道:“从结构上来说,最富裕国家处于经济活动的顶层,其特征是产品拥有自主品牌,并且利润率极高,而台湾则‘陷在’了下面那一层。”
诚然,台湾通过与大陆改善关系获得了新的商业机会。但这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导致台湾高度依赖于大陆经济,而大陆经济本身也在减速,并且可能遭遇更大的困难。再者,大陆发誓要收回台湾,必要时将使用武力,如今台湾却要依赖大陆,这也让许多台湾人不甘心。
和泰汽车(Hotai Motors)总经理苏纯兴(Justin Su)说:“大陆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吗?向大陆开放是我们不得不走的一条路。可是,这条路通往何方?台湾必须发展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泰汽车在台湾代理丰田(Toyota)和雷克萨斯(Lexus)汽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商开始进入劳动力廉价的中国大陆办厂,台湾制造商就是其中的先行者。如今大陆台商却面临着两头的挤压,一头是成本更低廉的大 陆竞争者,一头是更精明的韩国竞争者。韩国已通过提高产量、打造高价位的品牌,把台湾远远地甩在了身后。韩国企业在平板显示器、电脑存储器和智能手机等领 域与台湾企业展开了直接的竞争。令台湾沮丧的是,它在品牌建设、产品推出速度和研发支出方面往往完败于韩国。
台湾出口的商品约一半为电子产品,但台湾却没有培育出像三星(Samsung)和索尼(Sony)那样可以引以为豪的企业。台湾本土最优秀的企业要 数台积电(TSMC):芯片制造业的领军者,市值超过600亿美元,但其品牌几乎算不上世界知名。台湾最著名的企业或许要算富士康(Foxconn)。该 公司帮助其他公司组装产品,包括苹果(Apple)的iPhone,利润率不到4%。
台湾的问题不只是这些。台湾的生育率仅1.1,低于日本和韩国,为全球第三低。因此,台湾的潜在劳动力数量最早从2015年开始将会不断减少。不仅 如此,台湾许多顶尖人才往往选择去上海、香港或美国工作,以获得更高的薪水。台湾目前的实际工资低于2000年的水平,因为许多台湾企业都在大陆扩大了业 务,却没有为台湾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台湾在政治上也受到束缚。全世界只有23个国家与台湾建交,其中大多是像所罗门群岛和洪都拉斯这样的小国。自由贸易协定几乎覆盖整个亚洲,而台湾则 被隔离在外,因为许多国家不敢得罪北京方面。台湾三井物产(Mitsui & Co,日本贸易公司三井物产的台湾分公司)董事长东山三树雄(Mikio Higashiyama)说:“台湾被隔离在国际社会之外,而其他国家则正致力于全球化。这是个大问题。”
部分因为这个原因,台湾在全球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自1993年起一直在下降。1993年,台湾和韩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都为2.3%左右。到2011年,台湾的占比降至1.5%,而韩国的占比升至3.3%。
去年成功连任的台湾总统马英九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台湾如果不进行根本的结构性经济改革,就无法实现更快增长。他说,台湾企业必须加大创新,提高效率。而这就要求放松管制,即使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同时加大对外开放,引进竞争。
周博表示,台湾或许需要一场“撒切尔式的休克式改革……以打击所有僵化的既得利益集团”。
马英九可能不够强硬,无法推行这种大胆的改革。他的民意支持率已降至14%,因为许多台湾人担心,放松管制、推行自由化会摧毁小企业,并破坏台湾社会相对平等的现状。还有人担心,目前无需面对外来竞争的农民也可能因此受到冲击。
大企业中也有许多人仍然持怀疑态度。台湾最大溶剂制造商李长荣化学工业(LCY Chemical)董事长李谋伟(Bowei Lee)的话道出了许多实业家的心声。他说,改革已陷入停滞,政府仍然过于官僚。
自由贸易在马英九的施政方针中占据核心地位。台湾和大陆已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该协议被称为两岸自1949年分裂后最重要的协议。目前适用该协议的产品数量相对有限,马英九正努力推动深化该协议。他还希望在今 年内与新西兰和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他的想法(或者说希望)是,在与大陆签订协议之后,北京方面会减少对台湾与第三方谈判的干涉。
台湾和美国在解决了一项持续多年、围绕进口美国牛肉问题的争端后,于上月重启贸易谈判。马英九还计划设立一些新的自由贸易区,以吸引外资投资于高附 加值产业。不过,他提醒大家,台湾立委性好争辩,相关法案要获得通过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他说:“这是唯一的向前进的道路。我们的贸易竞争对手们已经把 我们甩下这么远了,如果我们不开始采取行动,我们就不可能实现更快增长。”
如果台湾要向价值链上游攀升,很多重担将落在私人部门身上。然而,薄利经营的代工制造商将很难投入充足资金开发创新产品、或直接面向消费者营销新产 品。做过这种尝试的厂商结局有好有坏。捷安特(Giant)在早期做了一个精明的决定,投资开发中高端自行车,并赞助自行车赛。如今,捷安特已成为全球营 收规模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捷安特推行这种战略的结局是圆满的。捷安特如今占据全球5%的市场份额,但营收占到全球的10%。其他一些厂商则觉得困难重 重。台湾智能手机制造商HTC便很难与三星和苹果等资金雄厚的大公司展开竞争。
马英九认为,意识到自己落后了多少的企业,比以往更愿意走出去、参与竞争。他说:“人们已经更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我们不推行改革,我们的经济增长会如蜗牛爬一般缓慢。”
如果说马英九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努力成效有限,那么他在改善两岸关系方面的成效则更为明显。前些年台湾海峡还被视为亚洲最危险的“导火索”,因为北 京方面发誓,如果台湾胆敢宣布独立,将对台湾使用武力。这个誓言现在仍然有效。台湾上一任总统陈水扁任内,台湾差一点就是否取得完全独立举行全民公投,北 京方面因此威胁进攻台湾。
马英九扭转了两岸局势。2008年他第一次当选总统后不久,两岸就首次开通了定期直通航班。如今,每周有数百班直航班机往来于台湾和大陆几十个城市 (从南方的昆明到北方大连)之间。搭乘飞机前往大陆的台湾人大多是生意人,不用绕远道从香港转机让他们觉得很高兴。前往台湾的大陆人大多是游客。去年到台 湾旅游的大陆游客累计超过200万人,台湾因此兴起一股开设酒店和奢侈品商店的热潮。
除与大陆签订贸易协议之外,台湾政府还从北京方面获得一项宝贵的协议——协议让台湾成为继香港之后第二个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许多台湾银行家希望, 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和投资产品能够让身处困境、过度拥挤的台湾银行业重现生机,并帮助数千家在大陆开展业务、或与大陆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削减交易费用。
台湾也在放宽对大陆资本投资的限制。台湾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管中闵(Kuan Chung-ming)表示,这一构想是让“大陆的肌肉”在台湾发力,而不只是将大陆作为一个开设工厂的地方。台湾监管机构本月早些时候宣布,将提高大陆 银行对台湾银行的持股比例上限。次日,中国工商银行(ICBC)就宣布了收购台湾最大银行之一永丰银行(Bank SinoPac)20%股权的计划。
然而,向大陆资本开放在政治上仍然是个敏感问题。尽管台湾寻求吸引大陆资金,但也希望最小化北京方面对本岛商业和政治环境的潜在影响。比如说,因为 担心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台湾对大陆投资者在科技业等关键领域的参股比例设定了一个较低的上限。台湾监管机构会审查名义上来自大陆以外地区的投资交易,以确 保大陆资金不会以此为幌子流进台湾。台湾监管机构的这种做法,有时会拖延一些交易的进度。许多台湾人也怀疑,大陆可能在谋求影响台湾媒体,从而使对北京方 面友好的意见占据上风。
马英九强调扩大与大陆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这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许多人担心,台湾这样做等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到了一个篮子里。曾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 办事处处长的司徒文(William Stanton)警告,在经济上过于依赖大陆可能使北京方面对台湾具备危险的“影响力”。
还有人认为,代价可能不止如此。去年大选中败给马英九的前民进党主席蔡英文(Tsai Ing-wen)表示:“中国想要的就是一步一步前进,造成我们接受一个中国的印象。”
和许多台湾人一样,蔡英文对马英九的经济发展计划持怀疑态度。和许多人一样,蔡英文认为这种策略可能摧毁台湾的自由。
台海两岸关系:亲密与疏远共存
尽管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但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却与大陆渐行渐远。
在台湾总统马英九任下,扩大两岸贸易往来的举措已颇有成效。据估计,在去年马英九连任总统的选举中,有20万身在中国大陆的台湾人返台投票。这些人大多支持马英九,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过去倡导台湾独立的民进党(DPP)获胜,将会激怒大陆政府,破坏两岸商业联系。
但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台湾公民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就连1949年国民党战败后举家逃往台湾的人也是如此。
处理海峡两岸关系的台湾陆委会(Mainland Affairs Council)在调查中发现,台湾人认为,与支持独立的马英九的前任执政期间相比,大陆如今对台湾的敌意有所降低。然而,认为大陆敌视台湾人的人数比例 在过去10年内却略有上升,目前约为46%。“海峡两岸确实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加强交流,但台湾的自我认同感却愈发强烈,”台湾媒体人士张铁志(Chang Tieh-chih)表示,“照这样发展下去,谁也不知道10年后会发生什么。”
位于台北的社会学家张茂桂称,即便是在中国大陆,台湾的形象也在提升。
众多中国网民密切关注台湾选情,一些人赞扬台湾的制度和候选人在回答问题、接见选民时表现出的公开透明。
一位博客作者写道:“我不理解。似乎民主是适合中国人的,但为何海峡对岸的我们只能扼腕叹息?”
张茂桂表示,因为反对共产党政府,“台湾人被视为坏人和叛徒。现在看看这些‘坏蛋’吧,他们其实干得不错。”
译者/何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