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越南訪古【漢寶德文】

河內孔廟石砌的牌樓,有些西洋風味。
漢寶德 攝影
北越曾屬中國領土近千年

去年底,旅居國外的兒女決定辦一次全家旅遊,一方面觀光、度假,一方面也可藉此全家團圓,在一起過一個聖誕節。在這個國際化的時代,兒女分居各地好像是進 步的現象,甚至令人欣羨,可是對我這樣一個不再有多少機會享受全家圍爐之樂的老人,應該是另一種悲哀吧!因此我雖沒有多大的興趣到處奔波,卻也高高興興的 準備行程了。到哪裡去呢?他們決定去越南。

越南,對我來說,是既熟習又陌生的。並不真正熟悉,只是在感覺上,越南是中國的近鄰,尤其是北越,曾經是中國的領土近千年,應該與兩廣、雲貴很近似吧!可是認真想想,越南真是一個很陌生的國度,其熟悉度遠不如千里之外的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呢!

我對越南感到特別陌生,因為無法把她在我腦中分類。她不是華僑集中的南洋,又不是與中國對立的異邦。似乎應該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卻又是法國殖民地百年之 久。也許正是這種陌生感吧!我對她的興趣忽然升高了。我很想藉這個機會對她的表面文化有一些了解,認識一下這個自視為打敗過法、美兩帝國主義者的民族,怎 麼經營起屬於越南的實質環境。當然只能浮光掠影的看個表面了,只有幾天的時間,對越南文又一竅不通,除了自建築外觀來觀察他們的文化,還有什麼辦法呢?

人在畫中的下龍灣

下龍灣群山佇立在海平面上,濃淡遠近,層次分明。
漢寶德 攝影
近 年來由於觀光業興盛,國人對越北漸漸有所了解,主要是因為北越海邊有一個下龍灣。這個水域與廣東相連的海灣,有一千多個大小島嶼,個個都自海上挺然突立, 下面是岩石,上面是樹木,生氣昂然。這些小島大小不同,自然羅列,形成以水面為背景的美麗的組合,真有難以想像的美感。我曾在各種出版物上看到些畫面,覺 得有人以桂林景色相比是很恰當的。

不用說,既到越南觀光,這樣一個世界級的自然景觀是必然列為優先項目的。

我們此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下龍灣。在河內休息一夜,早上搭車向目標出發,道路不甚平整,開了四小時,把我的老骨頭都顛壞了。可是一旦上船,一切怒氣都消失 了。處身在島群之間,帆船式的旅館上有完美的服務,靜坐觀景,看到大小的島山時遠時近,時前時後,確實令人心曠神怡。國人把下龍灣稱為小桂林,似乎不太公 平。桂林與陽朔的風景被稱為「甲天下」,只能說在島山群的組構上與此處非常相似,但景色的意味完全不同。地質的生成因素是一樣的,其差別在於背景。

我不是「長他人志氣」,試想同樣的地質構成的群島林立,以陽朔河為背景,怎能比以大海為背景感人呢?特別是身臨其境時,確有人在畫中的感覺。我國的傳統山 水畫大多以層山疊巒為畫意,在畫面上不免失之於紊亂,所以現代水墨畫家採簡潔的手法,把山形之美凸顯出來。看了下龍灣的群山,佇立在海平面上,濃淡遠近, 層次分明,其美感實非語言所可形容。

當然,下龍灣群島中還有很多觀光景點,有高可攀,有洞可探,但都不在我的興趣之內。年輕人跑去找樂子,我只坐在甲板上品味我的畫中世界。其實我的心裡早就離開下龍灣跑到河內街上去了。我真正想了解的是他們的庶民建築。

越南人不願承認的中國影響

葉同源老店已有好幾代歷史,仍保留著老店的陳設。
漢寶德 攝影
可 惜的是,當地的導遊完全悟錯意了。也許他們聽說我是建築人,就假定我一定對古建築有興趣。因此使我出乎意料的參觀了河內的孔廟與順化的皇宮。這可以說是瞎 打誤撞吧,因為我原沒想到在激烈的越戰之後,還有些古代的官方建築保留下來,而且是與中國文化直接相關的紀念物。它們不在我的參訪計畫之內,但看到中國官 式建築在遙遠的異域被改頭換面呈現,使我感到難以言明的心情衝擊。文化的傳播真是深不可測!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我很高興能意外的見到越南人在口頭上不願承 認的中國影響,這樣明顯的表達在建築的外觀與布置上。

河內的孔廟,面街而立的是一座牌樓,是在中國不可能看到的石砌牌樓,上面有「文廟門」三個字。居然有些西洋風味,猜想是法國文化的影響吧!孔廟之內還有三 道門,空間遼闊,但缺少大中華地區孔廟的嚴肅、壯麗的感覺,也沒有禮門、義路及明倫堂等附屬建築。在主軸上沒有建築的氣勢,卻有一個方形的泮池,圍繞著低 矮的廊屋,也許是當年的學堂吧!在大成殿前則是一個石砌的大廣場,擺了幾個大銅爐,大殿卻完全不起眼,令人失望。

定睛看去,這座大殿是九間、歇山、黃瓦的建築,若在中國,應該是很宏偉的,為什麼看上去不順眼呢?很簡單,就是不夠高。照理說,除了北京與曲阜之外,很難 看到這樣大規模的殿堂,可是卻立在很低矮的台基上,完全顯不出氣勢。九間的大殿通常會有重簷,加上層疊的斗拱,可以增高屋頂的厚度,可是這裡只是很單純的 紅柱黃瓦頂,顯得過長的直屋脊上,兩條奔龍太過平淡了一些。比較起來,這個國家首都的孔廟還沒有只有三間的台南孔廟來得壯觀呢!

談到傳統古建築,建於十九世紀的阮王朝的皇宮,比較有趣些。這座皇宮在越南中部的順化古都,已是觀光主要景點。它的趣味在與北京皇宮的比較上。其實當時的 安南是一個小國,誰會把它的皇宮與天朝大國的皇宮比較呢?可是接近兩個世紀過去了,在口頭上不再承認中國影響的越南,居然看到北京城的格局,就引起我的興 趣來了。他們竟堂而皇之的稱之為紫禁城,使用午門、太和殿、太廟等名稱。這些名稱即使在建築形式非常接近中國的韓國,也是看不到的。

大概是當年的主政者到北京城,看到皇城的午門氣勢恢宏,很受感動,所以順化皇城建築的重心似乎是午門。在建築的架式上,同樣是三合院式的宮牆,在宮牆之上 則是華麗的門樓。門樓兩層,分三段,中央是巨大的黃瓦歇山頂,非常寬敞而雄偉。兩翼則是較短而同高的灰瓦歇山頂。有趣的是,在正面與兩翼之間的空隙,由灰 瓦歇山的屋頂連起來,竟把黃瓦與灰瓦連成一體,令仔細的觀察者目瞪口呆。在後期的中國這是兩種制度,黃瓦表示皇家的尊貴,怎能與民間的灰瓦混用呢?

丟開制度不談,這座午門仍是有趣的。由於屋頂有大小五個之多,上面各有脊飾,形成很熱鬧、有秩序的外觀。二層門樓的上層門窗等都關著,下層挑空的柱列使得 外觀如同公園裡的亭台一樣輕盈。所以來此的遊客都會上到這裡來享用一番皇家的景致!我自然也不例外。但除了午門外,竟全無可觀之處!

宮殿主軸上除了一座花巧的牌樓外,就是遠處的正宮,太和殿,只是一座黃瓦的重簷歇山殿堂,仍嫌低矮,簷下沒有斗拱,沒有皇宮的氣勢。院子很大,在兩翼各有 一座與正宮相同的建築,只是用了灰瓦。我知道在正殿的兩側與後面尚有一些嬪妃居住之處,但遊興已失,不再拖著老身去應景了。

建築風格受法國影響

宗祠是會安常見的建築。
漢寶德 攝影
對 於我所關心的越南庶民建築,由於沒有蓄意的安排,只是在汽車行進時,看到路旁的街屋,留下一些印象。實在說,我比較好奇的是,越南的民屋有沒有受中國的影 響呢?比如說,四合院等有沒有被採用呢?很可惜,對這樣的問題,我沒有得到答案。只能說,在市街上所見,即使當年有合院,也已因商業的需要改建了。

使我訝異的是越南沿街的新建住宅,竟如此西化,完全不保留傳統風貌。在河內我看到的都是透天厝,每戶基地都很狹窄,所以每戶都很瘦長而高,至少三層,是他處少見的。偏遠的市郊則高低夾雜富於變化。這種分配必然有其社經因素,可惜不是我所能參透。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外觀的設計。建築的風格大體一致,應該是受到法國的影響吧!可是法國的建築是我很熟悉的,莊重、大方是其特色,這裡除了很喜用黃色外,記 不起有什麼與法國相仿之處。倒是有一點像美國殖民地時代的住宅建築,玩弄歐洲建築的花樣,充滿了想像的趣味。想到這裡,更加引起我的興趣了。難道今天的越 南人與當年的美國人一樣喜歡作夢嗎?所不同的,只是這裡是以透天厝為主而已!

越南人喜歡玩弄的花樣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尖屋頂。他們似乎認為面街的人字屋頂是高貴的象徵,所以不論大小,總要有一個當帽子。至於這人字頂下面是什麼,則 看設計師去玩弄,各家互相競爭,使用西方裝飾,看誰家比較搶眼。因此如果看到一排店屋,不小心會以為是台灣墓園的放大。典型的屋頂是幾根柱子支撐著,有點 神廟的味道。第二個特點正是這幾根柱子所形成為露台。也許因為位處南方溼熱地區的需要,也許露台代表尊貴的、向前俯視的高位,比較華麗的店屋幾乎都有這樣 的空間。由於此空間的存在,典型的店屋都有一個法式的欄杆。

第三個特點是喜歡狹窄的垂直感。每戶的面寬原本就有限了,看上去不過三、五公尺,他們為求變化,還再加分割,劃分為兩片屋頂,使外觀顯得更熱鬧些。很顯然,他們不喜歡簡潔的造型。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他們的殖民國,法國,卻正是邏輯與秩序的宗主國。

會安似乎是閩南文化的移植

越南會安的古建築街屋。
漢寶德 攝影
我在心情上放棄了尋找民居的中國影響,沒想到來到中部的古老城市會安,卻不期而遇。

會安是一個古老的港口,十五世紀時是東方的大港,負起媒介東、西貿易的任務,據說中國商船集中於此,成為陶瓷器的轉運站,所以中國人在此置產建屋者很多。 這座城與台灣的鹿港一樣,一度興盛之後,由於河港淤積,大船無法靠岸而被峴港取代。但也因此而失去發展的機會,未受後來殖民者的太多影響,留下了一些中國 僑民的市街與建築,成為文化資產,供人憑弔遊覽。

導覽把我們帶到街上,一種中國市街風情就立刻迎面而來。除了前面所提的黃色之外,這裡似乎是閩南文化的移植,使我感到十分熟悉。不止是閩南,幾乎是大江之 南的標準店屋。店面的屋頂不是人字形,而是單面坡向街道的一字屋簷。這裡是可以在鹿港看到的成列的長條形街屋,各戶之間共用牆壁,面寬或為一間,或為三 間;屋高或為一層,或為二層,都為木造,上覆以灰瓦。地面平時全面開放以經商,晚上則用版門封閉。樓上為居室,面街為柱廊、露台,似為供主人乘涼之用。恍 然間,我又回到當年在台灣研究傳統建築的歲月了。

由於經濟上比較落後,會安的市街更真實的保存了傳統的風貌。可惜的是,受法國的影響,住戶在維護的時候,喜歡使用黃漆,有些不倫不類。有些低矮的房屋上,我還可以偶爾看到台灣式的紅瓦與其傳統砌法!很想知道當年的會安是否與台灣亦有貿易往來。

走在會安街上,我看到了院落住宅的蹤影。這些住宅雖然面街,卻不開店,以牆壁隔斷市囂,在街上看到的是高高的壁面。這些壁面實際是院牆,裡面是一個小院 子。壁面的開口只有一扇門,上面有匾寫著這家的稱號。門開在正中,以求對稱,或在一邊,便於利用。這裡的院落有幾間較大的,已經可以開放參觀,格局雖然不 大,卻壁刻精細,木製門窗雕鑿精巧、美觀,使人生「禮失而求諸野」的感嘆。我看到的兩家,比起台灣的著名古蹟,在精緻上要勝過多多了。

華僑寶愛來自故鄉的一草一木

會安之旅真有些使我流連忘返。遺憾的是牆壁不是太過骯髒,就是漆了黃色。這樣真實的嶺南市街在中國的本土看不到了,而又那麼真實的存在。是越南領土,住著 越南的子民,聽到的是不懂的越南語,看到的是越南文招牌,卻是道地的中國建築。我走在一條街上,路過一座二樓的街屋,眼角瞄到一對石獅子。定睛看去,原來 是一個家祠:門上掛了「王祠」二字。在國內,絕對不可能把一間店面作成祠堂。可是在這裡,我們可以想像,落戶僑民的思鄉情緒,對於無法回歸的故鄉的懸念, 只有用延續自己的祖先崇拜來彌補。因此宗祠成為這裡最常看到的建築。為了達到建祠的目的,他們實在沒有選擇。有些富有之家可以建為廟宇式,甚至用宗祠代 替。一般人家只有在能力範圍內盡到禮敬祖先的責任。

離開會安市街之前,導遊帶我們拜訪了一個老店,稱為「葉同源」。葉家在此開店已有幾代了,原是做陶瓷生意的,可是後代已經改行,卻仍保留了老店的陳設,只 是廚櫃中擺得滿滿的陶瓷器不再是商品,已是傳家的珍藏。我看了那些收藏,都是中國南方各地的明清瓷器,完全是實用品或貿易瓷,自藝術價值上看是很有限的, 相信值不了多少錢。可是我看到主人寶愛的眼光,十分令人感動。忽然使我覺得這些僑居海外的華人,對於來自故鄉的一草一木,並不以市場價值來衡量,而是投入 感情的珍惜。他們算是生活在超乎時空的感情世界裡。

這一些,與我同行的孩子們哪裡會懂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