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BC Earth 中華電信MOD 252頻道 每週日晚間19:55 播出《亞洲》 亞洲多國嚴重空氣汙染;Emergency Declared as Smog Chokes Parts of India and Pakistan. India變成 SUV國家.....; 竭盡所能為生命解渴 ; BBC Earth 亞洲 八集 本日起11月17日起每週日晚間7點55分在BBC Earth頻道播出,首週連播兩集,


每月都有精彩好康活動,領取限定品牌禮!全球最佳紀實內容品牌BBC Earth 中文社群正式開站
追蹤 BBC Earth 一起看令人讚嘆不已的自然界、動物、科學及探索主題;從廣袤的阿拉伯沙漠到人煙罕至的印尼叢林;從寒冷的西伯利亞極地荒原到印尼的熱帶珊瑚海。充滿戲劇性的野生動物故事就發生在這些奇特的地點,包括西藏高原、戈壁沙漠和喜馬拉雅山脈。
BBC Earth 年度旗艦鉅獻《亞洲》每週日晚間19:55 播出
-
BBC Earth
║有線電視18頻道
║中華電信MOD 252頻道
*詳情請洽官網或府上系統台
║電視節目表這邊查:
˗
║線上同步直播:MyVideo、HamiVideo
˗
║隨選收看:

Emergency Declared as Smog Chokes Parts of India and Pakistan

The authorities in New Delhi closed schools and urged residents to stay home. Similar measur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Pakistan’s largest province.



As India gets richer, the culture and meaning of having a car is changing. Three big shifts reflect how: https://econ.trib.al/pHriLCm
Photo: Getty Images
可能是 6 個人、汽車、道路和文字的圖像
所有心情:
141



BBC Earth將於11月隆重推出年度旗艦鉅獻《亞洲》(Asia),這是首部聚焦「#亞洲」的七集旗艦級生態環境紀實節目,拍攝團隊深入前所未見的驚奇拍攝地發掘全新動物行為,並採用尖端拍攝技術呈現震撼嶄新視角,其中更移師 #台灣 實地取景。


氣勢磅礡的背景音樂更由全球超人氣韓團SEVENTEEN與屢獲艾美獎殊榮的作曲團隊Bleeding Fingers Music攜手量身打造原創歌曲〈See the world〉,SEVENTEEN主唱DK、勝寛的美聲完美結合管弦樂聲,伴隨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壯闊奇觀,令人期待不已!


此外,榮獲2座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的 李霈瑜 大霈,這次受邀為《亞洲》中文預告獻聲錄製旁白推薦,身為BBC Earth紀錄片頭號粉絲的大霈開心分享:「之前主持潛水外景節目時,《地球脈動》(Planet Earth)系列是我很重要的教科書,BBC Earth真的幫助我非常多,所以這次接到邀約我完全沒問酬勞就一口答應了,真的非常榮幸!而且能夠搶先看到預告超級感動,瞬間起雞皮疙瘩!」得知《亞洲》拍攝團隊有來台灣取景,讓大霈也相當期待。


《亞洲》將於11月17日起每週日晚間7點55分在BBC Earth頻道播出,首週連播兩集,並在台灣大哥大 MyVideo、HamiVideo上架。

_____

BBC Earth

║有線電視18頻道

║中華電信MOD 252頻道

*詳情請洽官網或府上系統台

https://zh.bbcasia.com/get-the-channel

║電視節目表這邊查:

https://zh.bbcasia.com/tv-guide

˗

║線上同步直播:MyVideo、HamiVideo

˗

║隨選收看:

MyVideo https://pse.is/6c3dxx

HamiVideo https://pse.is/6c3dvm






竭盡所能為生命解渴
撰文‧葉子豪(慈濟月刊撰述)
(攝影/Hlengisile Jiyane)
「請問哪裏有飲水機?」「往那邊走就看到了。」

走進車站、運動場館、商場、醫院等公共場所,免費提供乾淨飲水的設施,已經和洗手間一樣,成為現代建築的基本配備。只要帶上水瓶,幾乎可以走到哪裏喝到哪裏。

在進步富裕的國家,民眾不必顧慮有沒有水喝,而是問「喝什麼?」但同一個地球上,仍有數以億計的人,連一杯乾淨衛生的水都喝不到。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二○二三年發布永續發展目標現況,全球有二十二億人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水資源緊缺也愈加嚴重,聯合國發出警訊,指出世界上有一半人口,每年都要經歷至少一個月的嚴重缺水狀態。

辛巴威鑿千井助百萬人

位於非洲東南部的辛巴威,因乾旱進入緊急狀態。在大太陽下,首都哈拉雷鄰近的當部莎娃(Domboshava)地區,水井旁排隊取水的人如長龍,背著孩子的母親或者小朋友們,提著沉重的水桶徒步回家,只有少數人擁有腳踏車可以載水。

看起來辛苦,卻比以前好太多了。過去要行走十多公里路取水,有了這口井,只要走上兩、三公里即可。

長住辛巴威近三十年的朱金財不捨地說,在沒有水井或是水井損壞的地方,人們往往要到河邊或荒郊野外的水窪取水,「在非常偏遠、非常不乾淨的低窪地尋找水源,很多不該發生的事都發生了。」

潛伏在河裏的鱷魚,半路遇到的非洲野狗、野水牛,或是隱身草叢的毒蛇,都是致命危險。冒險取回的水質也很不安全,因為露天水源地與野生動物共用,混濁的水裏甚至混雜排泄物,但缺水的人們別無選擇;因為水源匱乏加上供水系統失能,腹瀉、霍亂疫情頻頻發生。

「所以我常跟本土志工說,我們雖然做的是修井的工作,其實是在搶救生命。如果沒有做,很多生命就會因為不可預知的細菌感染往生了。」朱金財說起二○○八年時,自己親眼所見的病例:一位病人確診霍亂,從病發送醫到宣告不治,只有七小時!

二○○八年,辛巴威有七萬九千多人感染霍亂,高達三千七百多人死亡。十五年過後,霍亂疫情於二○二三年十月捲土重來;但這時朱金財已經有了與死神搶命的籌碼,他從二○一三年起就成立專業的水井團隊,能夠開鑿深井,引出乾淨的地下水給民眾飲用;因此當霍亂疫情復燃後,就有五位省長向他求助。

「辛巴威沒有工業污染,所以地下水基本上都是很乾淨的。」朱金財說明,打一口新井或修復舊井,必須事先確定選址處的地下有含水層、土地為公有地且距離聚落不能太遠,如此方能確保居民能很方便地取得乾淨水。

「以前我們只有一個水井團隊,但是去年霍亂疫情爆發後增加到五個,今年到八月底,我們就修復了一千零八十口井,累積總數則有二千零三十口。以前鑿一口井要十九個小時,現在大概五小時就可完成。」

由於慈濟團隊打的井夠深,比起容易混入地表污染物的淺井水或水坑水更純淨安全,而且水量也更穩定,每當一口井打通或修復,鄰近居民就歡聲雷動!

儘管打了深井後,水的供應遠比過去充裕,居民們用水仍然相當節儉,若以一家五口估計,一戶人家每天大約需要五到七桶,每人每天僅用不到二十公升水,而且這些水不只給人用。

「他們洗滌鍋碗的污水就給雞或牲畜喝。我每次看到這些雞,牠們在等這最後一道的水,那種飢渴的樣子,讓我很震撼。」

在辛巴威,修井如同救命,以一口井可供一千人到五千人的效能換算,朱金財率領團隊新鑿及修復的兩千多口水井,至少嘉惠兩百萬人以上。

聯合國SDG6「潔淨水與衛生」的首要細項目標,即是「於二○三○年前讓所有人都能公平地獲得乾淨、安全且負擔得起的飲水」。長年來,國際間人道援助組織在取水、淨水、節水、護水等與水有關的環節下足功夫;慈濟也在洪澇、乾旱衝擊的非洲進行多項援助計畫,二○二四年八月下旬,更在莫三比克首次啟用「慢濾池」,讓淨水行動更上一層樓。

淨水工藝落腳莫三比克

「啦啦啦啦……」莫三比克索法拉省庫拉大愛村,居民用彈舌音歡呼,接著排隊裝取池裏濾出的淨水;遠從臺灣而來的關懷團隊,代表啟用這座生命之池。

慈濟於伊代風災後援建庫拉大愛村,去年起分批移交入住,並在今年建造一座慢濾池提供住戶飲水。主責工程師謝曜聯說明,大愛村沒有市電供應,依賴太陽能抽水馬達抽井水到水塔儲存,並且供應給慢濾池,轉為淨水。由於太陽一下山,馬達就停擺,沒有辦法全天運作保持足夠水深,如果把池水用乾了,就得花費一個月時間重新養護才能恢復淨水功能,因此要教導居民有節制地取水。

慢濾不是新科技,早在十九世紀就在英國投入應用了。不同於現代自來水加氯消毒作法,慢濾池利用「生物相剋」的自然機制,消除水中有害人體的病源。

台灣自來水公司與慈濟簽訂合作協定,提供技術、指導建造,台水公司水質處長陳文祥說明,慢濾池過濾層由砂、卵石、磚塊層層堆疊而成,注水後需要「養」一段時間,等到最上層的濾砂長出微生物群及藻類,形成「生物膜」後就能消除病菌、吸附雜質。

「這個生態系統就像非洲雨林,致病的細菌如霍亂弧菌,進去這個不屬於它的地方就變成食物。」陳文祥用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比喻,如此「一物剋一物」,慢濾池無須加氯消毒,也不必使用需更換濾心的濾材,大大降低了對機電設備、技術人力的依賴。只要有砂有石有磚塊,加上會蓋房子的工人,就能建蓋。原水過濾後其大腸桿菌群數值從七千多降到不及二十,已很接近我國飲用水標準低於六的要求,淨水除菌效能良好,有效降低了霍亂對居民的威脅。

其實慈濟在淨水設備研發上用了不少高科技,例如使用「超過濾薄膜」過濾有害細菌,加裝RO逆滲透濾材淡化海水成為飲用水。但這些設備仰賴精密資材、技術人力,未必適合開發中國家地區長期使用。相對的,慢濾池就好用多了,它可就地取材而且人人都能保養維護。「只要適時刮、補濾砂及維護就可以了。」台水陳文祥處長補充道。

慢濾池技術將逐步運用在莫三比克、辛巴威,以及尼泊爾和印度莫三比克已建成第一座,正在籌畫後續,辛巴威慈濟人也已向政府提出申請,希望盡早獲准興建。

「重量級」的雨水回收

乾旱地帶苦旱乾渴,然而若遭遇風災、洪患,黃濁汪洋中同樣無安全飲水。在菲律賓海燕風災、寮國水壩潰堤造成洪患時,慈濟志工賑災也帶來淨水設備、儲水設備。只要多造一公升淨水,就能多一分度過難關的希望。

相對來說,臺灣自來水高度普及,民眾多無缺水憂慮;然而因地形、豐枯水期明顯等因素,年降雨量僅能留住約百分之十八,二○二一年百年大旱讓人記憶猶新。如何將節水作為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並帶動企業組織、社會大眾一起響應更為重要。

慈濟基金會營建處顧問林敏朝回憶,慈濟建築設置雨水回收及節水設施的緣起。「那一天花蓮下大雨,我們在花蓮慈濟醫院的會議室開會,會議結束後就有師兄說,花蓮一天的雨量,比甘肅旱區一整年還多。上人就慈示,雨水是天然資源,我們應該要珍惜。」

一九九○年代後期,雨水回收、節水、綠建築等觀念在臺灣還處於起步階段,業界幾無前例可循,慈濟營建團隊於是從花蓮慈濟醫院開始試作。

「馬桶沖一次耗水十二公升,我們改用節水馬桶,沖一次九公升,節省三公升用水。」林敏朝接著提到雨水回收,一般作法是把建築物上的雨水,引到筏式地基裏的儲水槽,再用馬達打到高樓層的水塔,但慈濟團隊把儲水設施分散設在高樓層,「好比從五樓流到三樓,就不必用馬達再抽起來用。」

提升各個產業的用水效率,確保永續的淡水供應與回收,以解決水資源短缺,也是SDG6潔淨水與衛生的細項目標之一。而早在二○○○年,花蓮慈院雨水回收系統已完工啟用,有效節省自來水與電力的耗用。創新而實用的節水設計,可謂開風氣之先。

二○○○年後建成、較有規模的慈濟學校及慈濟醫院等建築,均內建節水及雨水回收設施。其中臺中慈濟醫院在節水節能方面成效優良,於二○一五年獲得「綠建築銀級標章」的肯定。

「以前雨水回收都是純粹澆灌用,現在是澆灌用加空調用。」臺中慈濟醫院工務室高級專員余許富,壓低身體穿過頂樓屋簷下的低矮空間,進入院區左側大樓的頂樓,從建築外觀只看得到慈濟特有的「人」字屋頂,很少人察覺得到裏頭別有巧思。

「這邊有二十六顆三噸水塔,左右兩邊加起來就有五十二顆,儲水量達一百五十六噸。」余許富指著黑色塑膠水塔解說道,並表示以前雨水回收都是存滿為止,但現在調撥一些去支援空調用水之後,就不曾裝滿過。「因為空調每天都在用,夏天更高,每天就要五、六百噸。」

相較於大型公共建築精心設計的「隱藏版」,慈濟環保站的雨水回收設施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大的「肚量」。

南投縣草屯鎮南埔環保站負責人林金國,語帶自豪地介紹站內的儲水設施,計有九個大小水塔,外加容量六噸的地下水窖,儲滿時就算不下雨也可以撐上半年。「七月底我們的儲水量剩下四、五十噸,凱米颱風過境時就滿了還溢出來;但沒辦法,我們的最大容量就是九十六噸。」

正因為善用回收雨水,有效節約自來水,水費降到一期僅兩百多元,林金國先是被自來水公司「查水表」,接著榮獲經濟部水利署頒發「節水公益獎」,成為政府認證的省水達人,吸引許多政府單位、慈濟法親來觀摩;他也貢獻經驗,協助靜思精舍及其他環保站設立雨水回收設施。

林金國說:「當初設環保站,我們就有這個想法,要做教育,讓代代子孫知道,天公賜的雨水要珍惜,裝得愈多愈好。」

地球水源沒有想像得多

由於自來水普及率高、水費便宜,一般民眾很難意識到,臺灣是世界上排名前二十的缺水國度,而地球上仍有數以億計的人,因為水資源短缺而不得不流離遷徙。為了讓學子和民眾「看見」水資源的稀缺與珍貴,榮獲國家環境教育優等獎的慈濟志工陳哲霖,用一千支寶特瓶造了「水立方」裝置藝術品。

如以一千支寶特瓶,具象代表地球所有的水,其中只有二十五支是淡水,其他均為海水,但那二十五支當中有十七支是南北極的冰山,七支是地底水,人類真正可以取用的地表水,只有「一支」!

「地球水看起來很多,但我們可用的淡水只有千分之一,用一支跟一千支的對比,就知道水資源很少。所以要『惜水如金』。」陳哲霖提醒道。

如同證嚴上人所言:「水是大生命」,任何生物的存續都離不開水。聯合國也強調「水是永續發展的核心,對於社會經濟發展、能源和糧食生產、健康的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生存本身至關重要。」

對應氣候變遷的影響和日益嚴重的水危機,需要人類改變用水習慣。永續水資源,就從珍惜使用、節約每一滴水開始!

(部分資料提供/古繼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