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困境堪比30年前的日本?可能更甚
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正加大對習近平的直接批評, |
----
今天的中國和30年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包括高負債水平、人口老齡化和通貨緊縮跡象。現實卻是:在許多方面,中國的問題比日本更棘手。
---
【筆陣:中國「單向式脫鈎」現象所突顯的兩大原因—「外國人不來」、「外資不來」的深層次反思】 /文:林泉忠
「中国をめぐる『一方的デカップリング』現象の最大な要因とは?~『外人も外資も来ない』の深層を探る」を書きました。
1.中國社會近年來之所以出現「潤」的現象,與「外國人不來了」或「外國資金不來了」的深層背景,其實是彼此連接、一脈相承的。換言之,兩者之間的關係,所折射出的,不過是「單向式脫鈎」問題「一體兩面」内在結構的特徵。
2.「單向式脫鈎」問題的三大深層次原因,其一是「清零後遺症」;其二是與衆不同卻又走不出國門的「中國邏輯」;其三是「中美新冷戰」的外在環境。
------------------------------------------------------
【中國「單向式脫鈎」現象所突顯的兩大原因—「外國人不來」、「外資不來」的深層次反思】(全文)
作者:林泉忠 《明報》,2023年9月11日
近期圍繞中國的熱議話題之一,是「外國人不來了」!出現這樣的現象,對近年要求「講好中國故事」的政策而言,顯然不是一個樂見的逆向結果。然而這又非政策本身的問題,並非講故事的人沒有把「中國故事」講好,而是折射了更深層的問題:配套的不足、缺乏支撐「講好中國故事」的環境與形象。而如此可視為最重要影響因素的「環境」與「形象」,其實所影響的還不止是「外國人不來了」。
「單向式脫鈎」現象的一體兩面結構
中國於去年12月結束針對疫情而實施了3年的「清零」政策,「放開後」中國民眾的生活及社會秩序如今早已大致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狀態。有所遲緩的出境旅遊,也因中國政府於8月10日宣布即時恢復全球多國包括歐美日韓和澳洲的出境旅遊團,而快速地熱鬧起來。不難預測,隨着放寬出境限制,儘管中國經濟已進入自2008年金融海嘯甚至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嚴峻蕭條時期,對疫後中國的「報復式出國旅遊」仍可抱持審慎樂觀態度。
另方面,今年1至6月外國人入境中國的人次,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卻呈現斷崖式滑落現象。據中國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中國今年上半年出入境人員為1.68億人次,當中內地居民8027.6萬人次,港澳台居民7490萬人次,而外國人則僅843.8萬人次;其中外國人出入境數據相較2019年,跌幅達83%。此外,以中國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城市之一的上海為例,據上海統計局數字,今年上半年到訪上海的外國人有75.62萬人次,不及2019年同期的四分之一。
從以上出入境數據不難窺視出一個有趣特徵——「單向式脫鈎」。而如此的「單向式脫鈎」現象,並不僅限於遊客或只反映在疫情期間大量駐華外籍人員紛紛離開中國的現象。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疫情期間依然有近30萬留學生赴美學習,然而到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則從2018/19學年的約1.2萬人,跌至2020/21學年的382人,暴跌幅度達97%。
不止於此,不啻「外國人不來了」,外國資金也同樣「不來了」。今年首季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已降至200億美元,年減八成。
突顯「單向式脫鈎」問題的,除了中國社會的「報復式出國旅遊」,還有疫情以來的「潤」現象。所謂「潤」,取自「潤」的漢語拼音run,延用到英文run的意思,即「離開中國」、「移居他國」之意。
必須指出的是,中國社會近年之所以出現「潤」現象,與「外國人不來了」或「外國資金不來了」的深層背景,其實是彼此連接、一脈相承。換言之,兩者之間關係所折射出的,不過是「單向式脫鈎」問題「一體兩面」的內在結構。
「清零後遺症」在後疫情時代的蔓延
所謂「單向式脫鈎」問題的兩大深層次原因,其一是「清零後遺症」。新冠病毒大量擴散,儘管始發於中國武漢,卻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全人類各自都在共同面對的問題。然而中國大陸卻採取了全世界獨有、連香港特區都不可能實施的「封城+清零」防疫政策。儘管中國因此付出了沉重代價,不過平心而論,頭一年是頗為「成功」,尤其是相比其他國家因疫情難以控制而疲於奔命。
重點是中國頭一年的「成功」,並不見好就收,而堅持如此僵硬政策,即便當2021年下半年毒性弱卻蔓延快的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擴大之後,仍故步自封地嚴守「封城+清零」防疫政策。尤其是其間北京當局斷然實施的「上海封城」,及包括烏魯木齊火災在內各地此起彼落的人道悲劇,一一成為國際新聞焦點,一舉摧毁了之前的防疫「成功」形象。
如此一來,旅居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外國人紛紛離開中國,也觸發更多中國人「潤」走他國。清零政策不僅嚴重打擊中國經濟,成為「後疫情時代」下今日中國經濟蕭條的主要源頭,也嚇壞外來投資者,供應鏈「斷鏈」危機促使部分外資尋求更安定的供應源。而「放開後」對3年疫情政策的反思,卻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而告終。由於無人敢保證「封城」及「封控」絕不會重演,不僅引發外資需更謹慎規劃對華投資部署,也造成無數外國遊客對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卻步。
單向式脫鈎與中美新冷戰息息相關
「單向式脫鈎」問題在今日日趨突顯的另一大深層次原因,則是跟近年中國與西方關係全面惡化,乃至「中美新冷戰」息息相關。早在2018年中美關係已鬧翻,不過並未快速蔓延到美國的其他盟國,當時中日關係還反而出現「疑似蜜月」的回溫期。然而中國的「戰狼外交」,及後來圍繞中國在新疆、香港及台海問題的應對,使歐洲乃至澳洲、日本等西方國家一一向美國歸隊。
更有甚者,西方媒體對去年中共二十大尤其是對「權力集中」的負評,導致西方世界普遍對中國的「進一步開放」抱持悲觀態度。而今年7月1日中國開始實施的新《反間諜法》,被西方普遍解讀為擴大了對違反國家安全標準的定義,且增加了政府搜查、扣押和實施個人入出境禁令的權力。這些都相當程度成為外資來華投資,乃至外國人到中國旅遊的新障礙。事實上今年6月底,美國政府就發布一份旅遊警示,指美國公民應重新考慮是否赴華旅行,因中國「可能隨意執法」,以及存在出境禁令和不當拘留的可能。
誠如中國總理李強多次展示繼續開放,及朝向避免中國與世界——尤其是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脫鈎的方向一樣,筆者相信「單向式脫鈎」絕非中國所樂見,亦非中國的選項。
造成「單向式脫鈎」的原因,正如本文所述,既有國際環境的因素,也有中國自身的「獨特性」因素。而賦予世人所理解中國的「獨特性」形象,似乎還不止於過去的「封城+清零」,還包括當下唯一對日本核廢水實施水產品進口禁令的舉措。如此形象,彷彿印證了中國著名公共知識分子作家韓寒的名言:「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叫邏輯,一種叫中國邏輯。」
如今日趨明顯的「單向式脫鈎」現象及彼此相連的經濟蕭條景况,已宣告「中國崛起」的高峰期提早結束。然倘能就本文所分析的兩大原因作深刻反思,並調整相關政策,重新提倡並積極推動改革開放以來與世界接軌的努力方向,則「單向式脫鈎」現象是有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得以改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