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台灣不再堅持清零:避免中國式封鎖,重點轉向減少災害 nyt




台灣不再堅持清零:避免中國式封鎖,重點轉向減少災害nyt

台灣目前允許輕症和無症狀感染者居家隔離,減少了入境旅客和密接人群的隔離天數。官員表示,台灣能夠在公共衛生需求與個人權利及社會健康運轉間取得平衡。





..... 蘇貞昌表示,台灣的開放將是“漸進式的”。即便如此,在一些人看來,政府的動作可能還是太快了。

台灣似乎並未對感染激增做好準備,在藥房和醫院等待核酸及快速抗原檢測的人排起了長龍。政策的轉變對老年人也可能產生風險,台灣老年群體的疫苗接種率低於新加坡韓國,這兩國都已放鬆限制,但感染病死率並沒有大幅上升。

台灣官員表示,在6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有69%已經打了三針疫苗,比上個月略有上升,但相對於更廣泛人口來說仍然較低。在最近疫情暴發報告的66例死亡中,超過一半都是未完全接種疫苗老年人。另外,6至11歲兒童的疫苗接種從本月才開始鋪開。超過2000所學校都暫停了面對面課堂教學。



台灣衛生官員表示,在新防疫模式下,他們的工作重點正在從關注總感染人數轉變為“減少災害”的發生。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台灣政府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說服公眾這種轉變是正確的。在台北,儘管這座城市沒有讓商舖停業,人們依然敬而遠之。曾經熙熙攘攘的餐廳、酒吧和健身房如今明顯門可羅雀。在這個大體上防住了新冠病毒的社群,對疫情暴發的恐懼並不罕見,民眾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接受新的常態。

現年37歲、住在台北附近新北市的人力資源經理陳彥昇說,在上個月感染新冠后,他立刻感到害怕和羞愧,因為他認識的人都沒有感染。但他說,那之後有六位朋友也檢測出陽性,而他們應該都沒什麼大礙。

他曾對島內放鬆管制的做法持謹慎態度,但後來還是改變了想法。

“我覺得和病毒共存是難以避免的,”陳彥昇說。 “我們會不會得到只是遲早的事。”



儘管感染病例飆升,但台灣現在允許輕症和無症狀感染人居家隔離,無需住院。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Amy Qin是《紐約時報》中國記者,負責報導文化、政治和社會交叉議題。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 @amyyqin

Amy Chang Chien在台灣為《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大陸和台灣新聞。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 @amy_changchien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點擊查看本文英文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