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台灣感性 #대만감성」,正逐漸滲透進年輕韓國人的日常生活與審美喜好中。 Joel來談日本

 Joel來談日本

韓國社會的文化趨勢正在發生細緻而深遠的變化。一股來自台灣的文化氣息「台灣感性 #대만감성」,正逐漸滲透進年輕韓國人的日常生活與審美喜好中。不再僅僅是旅遊景點的推薦清單,這股感性已被賦予更深層的文化意義與精神寄託。從台式咖啡館、復古風書店,到電影與繪本的溫柔敘事,韓國年輕世代在這些看似平凡卻蘊藏深意的台灣文化片段中,找尋著「療癒」、「真誠」、「日常美學」的文化共鳴。
2025年首爾國際書展以台灣為主賓國,由 #郝明義 先生倡議,正式掀起「台灣感性」浪潮。書展不僅展出眾多台灣文學作品,更透過繪本展區、作家講座與文化展演,為韓國觀眾勾勒出台灣文化的多元與深度。特別是在社群媒體時代,這類活動化為極具視覺吸引力的內容,被廣泛轉載與討論,讓台灣的文化形象超越語言與國界,以一種近乎情感投射的方式,深植韓國民眾心中。
所謂「台灣感性」,並非單一風格的簡單輸出,而是一種歷史積累下形成的文化混融與價值投射。台灣作為多元文化交匯之地,其文化承載了來自華人、日本以及現代美式風格,再加上原住民自然崇拜的傳統信仰,最終構成一種別具一格、難以定義卻令人著迷的文化氛圍。
其核心特質可從幾個層面觀察:首先是「溫暖與開放」,來自於海島文化的包容性,讓台灣人以友善、樂於交流的姿態面對外來文化,這種態度正是韓國人所嚮往的「生活餘裕」。再者,「靜謐與餘韻」的美學展現在街角的老屋、隨性飄落的小雨、穿梭巷弄的機車聲中,提供忙碌生活中得以喘息的節奏感。此外,「平凡中的美感」更讓台灣文化在細節中發光:一只復古玻璃杯、一間飄散陳年氣息的老茶行,都可能成為韓國年輕人心中的「拍照聖地」。而強調「自由與獨立」的社會氛圍,也呼應著現代韓國社會中對個體價值與多元選擇的尊重與期待。
這些元素綜合起來,使得「台灣感性」成為一種讓人得以投射理想東方生活的文化意象,它既保有東亞文化的傳統精神,又展現出現代社會的包容與溫柔,是介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中間地帶」。對韓國人而言,這樣的文化場域是一種「熟悉中的新鮮感」,既安心又富啟發性。
「台灣感性」在韓國的流行不只是停留在文化輸入或消費層面,它已轉化為一種可以體驗與實踐的生活方式。這一現象可從空間設計、文創商品、飲食風格以及日常媒介中窺見其具象化的趨勢。
在空間營造上,像是台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松山文創園區」這類由舊工廠改造而成的文化場所,已成為韓國設計師與建築愛好者的靈感泉源。這些場域保留歷史痕跡,並巧妙結合現代創意,為韓國本地的咖啡廳、選物店和生活館提供具體的美學模範。而類似的台灣風格空間,在首爾各地悄悄蔓延,成為年輕世代爭相造訪的「打卡景點」。
媒體與藝術方面,大量台灣電影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與《藍色大門》等,以「低張力」敘事風格與細膩的情感描寫打動韓國觀眾。台灣文學作品亦藉由韓文譯本在韓國書店熱銷,傳遞一種從容不迫卻內斂深刻的精神性。而繪本方面則以色彩鮮明且富有實驗精神的創作風格,打破兒童閱讀與成人視角的界限,呈現多樣性與想像力的結合。
飲食文化方面,台灣的珍珠奶茶、小吃、古早味飲品等,早已滲透至韓國街頭巷尾。韓國人驚覺原本喜愛的某些飲品其實來自台灣,這種「文化反轉認知」不僅引發好奇,也強化了台灣品牌的情感價值。至於休閒旅遊面,如烏來溫泉、北投溫泉與大屯火山群等地,因提供身心放鬆的氛圍而成為韓國旅客的療癒首選,亦進一步鞏固了「台灣感性」與「療癒文化」之間的連結。
「台灣感性」在韓國引發如此廣泛而深入的共鳴,除了來自台灣本身文化的吸引力,也與韓國社會的現況密不可分。韓國是一個高壓、競爭激烈的社會,年輕世代面臨升學、就業、房價與社會期待的多重壓力。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台灣感性」所代表的「慢」、「鬆」、「溫柔」、「非功利」恰巧提供了情緒出口與精神歸屬。它不僅是一種異地的文化想像,更是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柔性對抗與情感療癒。
這一波由行政院以及文化內容策進院(TAICCA)所推動的文化外交,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特別是2025年首爾國際書展中透過完整的主題策展與豐富的文創內容,使「台灣感性」成為具有品牌意識,成功的文化輸出模式。這不再是單向的文化傳播,而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與文化共創。
加上社群媒體的高度視覺化特性也強化了這股潮流的可見度與傳播力。從Instagram的照片、YouTube的Vlog,到部落格文章與旅遊筆記,台灣的城市景觀、小吃文化、文創商品與溫柔敘事皆轉化為極具分享價值的內容,進一步促進韓國人對「台灣感性」的認同與實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