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經濟學人》 (書生百用意譯) 以 “The brutal reality of dealing with China” 為題,直指中國是自冷戰之後對自由世界最大的挑戰

 中美峰會正式落幕,很多專家都分析這次峰會只會令中美關係跌入新低點。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在觀察美國乃至其他西方國家如何抗衡這個新興「戰狼」國家。

不過情況遠比許多人想像中嚴峻與複雜。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以 “The brutal reality of dealing with China” 為題,直指中國是自冷戰之後對自由世界最大的挑戰,但西方聯盟暫時並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應對。撰稿人甚至殘酷地指出,一般認為西方世界可以通過聯結起來孤立中國的方式已不太可行。
****
在這方面,《經濟學人》提供了幾個相當堅實又簡潔的數據,絕對值得大家參考。書生簡單歸納如下:
(1). 即使近年西方世界皆譴責中國政府嚴重剝削人權,包括「種族清洗」新疆,但這完全不妨礙跨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例如去年中國內地吸引了 1630 億美元的新跨國投資,這數額遠超任何其他國家。中國亦即將開放更大內地資本市場,涉若 9000 億美元,可以說是全球金融的新里程碑。
(2). 即使西方七國集團嚴厲譴責中國政府破壞香港選舉制度、毀掉香港自治和法制。但這沒有導致「國際金融中心」的消亡;相反,香港作為全球儲備貨幣中心,去年美元結算額是 11 萬億美元,創出新紀錄。
(3). 美國雖然極力抵制像「華為」這類(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的中國公司,但成果相當低效。例如 170 個使用華為的國家中,只有 12 個國家禁止它。同時,價值超過 500 億美元的中國科技公司從 7 間增至 15 間。
(4). 即使像馬雲事件發生後,外國投資者仍然在其商業帝國中持有價值超過 5000 億美元股份。
****
為什麼外國投資者仍然對缺乏透明度和法治的中國市場那麼有信心?
《經濟學人》分析,這源於中國一直倡議的「制度自信」,可以將獨裁、市場開放、科技發展與商業結合起來,獲得不少外國投資者的信任。
這些跨國業企商家普遍相信,即使中國及香港缺乏政治自由、司法獨立及資訊(言論)自由,但中國政府能夠在商業方面作出最大的克制,包括確保合同與商業(法)是可靠和具有確定性。
而更大的難題是,即使西方政府認知到「中國威脅」,強制限制市場,孤立中國市場亦不是好方法。
《經濟學人》引用數據,指中國佔世界 GDP 18%、全球製造業出口的 22%,以及是 64 個國家的最大商品貿易夥伴(美國只有 38 個),在全球貿易佔據量是 1959 年冷戰蘇聯的 3 倍。
這些數據意味著西方要孤立中國必須付出相當沉重的代價,甚至會觸發自身經濟危機;例如美國科技業、德國汽車業和澳洲礦業現時仍嚴重依賴中國,立即切斷西方消費者和中國工廠的關係,價格只會急劇上漲;如果禁止中國使用美元,更可能會引發一場全球金融危機。
《經濟學人》認為,雖然中西方陣營的對壘被形容為「新冷戰」,但中國與當年蘇聯截然不同。「中國模式」的輻射面更廣泛、多方面。中國亦具有當代自由市場所需的創新和創業精神,例如它嘗試建立一種能與美元競爭(作為貿易結算)的數字貨幣,野心相當不細。
****
那麼,《經濟學人》的分析帶來什麼啟示?是否代表我們只能乖乖接受現實?
答案「不是」。這不表示一切不變,只是需要更長遠的時間,經濟和政治塊板才能移動。中西競爭遠比我們想像中更長遠。所謂「支爆論」不太可能在三、四年之內發生。
美國若然要成功抵制中國,必須先復甦自身的經濟力量;西方聯盟亦需要重新連結,謀求更大的合作空間(包括貿易、科技、網絡的合作),亦要在印太地區比以往更大力度建立盟友關係(印太戰略)。
與中國的競爭模式難以再是「舊冷戰思維」的模式,更可能的是兩國之間(無可避免地)維持一定的聯系,但繼續在全球市場上互相競爭,直至最終勝利者出現。這可能是持續數十年的對抗——除非中國政府主動「武統台灣」,或中西方出現軍事戰爭,否則短時期內可以產生的變數不多。
所以,我們不應該再幻想一個救世主,可以很快拯救自己。相反,我們必須要有更大的耐性和智慧,理解世界局勢和地緣政治的張力。只有認清現實,才可能擁抱正確的思想,作出正確的行動。

沒有留言: